第224章
不多時,劉定光便來到了譽王府。
劉定光跪拜道:“下官,拜見譽王殿下。”
趙凱臉色沒有表情:“劉大人,起來吧。”
劉定光:“謝譽王殿下。”
趙凱:“聯名彈劾的事情,劉大人準備的怎麽樣了?”
劉定光道:“下官已經聯合了朝中五品及以上其中九九八十一名官員,聯名彈劾的奏折已經準備妥當。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說著劉定光拿出了奏折,遞給了趙凱。
趙凱打開一眼,果然,聯名奏折上的內容,以及最後一排排猩紅名字,幾乎占了朝中大半的官員。
這麽一封聯名奏折,哪怕是父皇,也是頭大如鬥吧。
雖然身為天子,但半數大員的請求,可不能輕易無視掉。
劉定光這一次,辦的不錯,甚至值得讚賞,趙凱挑不出毛病。
將奏折還給劉定光,趙凱點了點頭:“劉大人這次辛苦了,想必費了不少工夫。”
劉定光道:“一切都是為譽王殿下,不辛苦。隻要殿下滿意,就值得。”
趙凱點了點頭:“看在這件事情的份上,我就不追究你丟掉北營的事情了。”
劉定光:“多謝殿下。”
趙凱點了點頭,然後似乎想起來什麽,十分隨意的道:“我聽說,前些日子,趙宇去過劉府一趟?”
劉定光神色沒有絲毫變化,拱手道:“趙宇確實來過一次,他是以替陛下看望大臣的由頭來的,而且不止是來過下官這裏。”
劉定光心中一震,這件事情,果然還是發酵了。
這趙宇,的心思,十分明顯。
就是離間。
趙凱有些好奇的道:“可是,我怎麽聽說,太子是特意喬裝去的劉府,難道劉大人與太子之間,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劉定光神色坦然:“殿下多慮了,下官和太子,沒什麽秘密可言。至於他為什麽要喬裝來,這點,我認為不過是他的離間之計。”
“離間之計?”
“太子知道我和譽王殿下關係斐然,故而使出這種方法來引起您對我的猜疑。這等小伎倆,殿下不會沒有識破吧?”
劉定光反將一軍,這麽低等的手法,難道你譽王看不出來嗎?
而且劉定光說的也是實話。
劉定光繼續說道:“而且,據說太子已經拜江小川為師,江小川這人詭計多端,譽王殿下您是知道的。所以趙宇這麽做,很大的原因也是他跟江小川學的。”
趙凱恍然:“原來如此,倒是本王多慮了,劉大人勿怪。”
劉定光無所謂的擺了擺手:“殿下要成大事,謹小慎微是正常的,下官不會計較。”
趙凱道:“行,這件事就不提了。彈劾的事情,等時機成熟,劉大人那邊,可要多多配合。”
劉定光:“下官一旦聽到風聲,立馬動身。”
趙凱滿意的點了點頭:“很好。行。如此一來本王就無什麽事了,劉大人請回吧。”
劉定光再拜:“下官告辭。”
道別之後,劉定光就離開了譽王府。
趙凱生性多疑,自然不會因為劉定光兩句話就絲毫不懷疑。
但現在他又不敢懷疑,如果無止境的猜疑下去,說不定就會中了趙宇的圈套。
但完全不猜忌趙凱也做不到,萬一這兩人真的好上了呢?
萬一這劉定光真的轉投,然後這兩人已經在聯合算計自己了呢?
恍惚間趙凱不由覺得,這趙宇,變厲害了,竟然讓他有了顧慮。
小小計謀,竟然有這麽多的效果。
這趙宇,成長了啊。
其實,趙宇和江小川聯合,是趙凱最不想看到的事情。
當初江小川失蹤那段時間,趙宇把手伸向了書院,按江小川的性格來說,是肯定無法原諒趙宇的。
但現在又收了趙宇為徒,想必趙宇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趙凱盤算著自己手底下的牌,但這些底牌和江小川相比,瞬間有種弱勢不少的感覺。
如果自己能有江小川這種能力的人在手下,何愁大業?
但兩人的間隙太大,不可能有合作的可能。
不過,江小川雖然算的上一匹黑馬,但大勢之下,一個人的能力十分有限。
無論江小川再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麽。
……
春闈會試。
在科舉中,會試是一門至關重要的考試。
但凡能過會試者,基本就算是端起了政府機關要員的飯碗了。
當初趙凱之所以沒有把手伸進清北書院的原因,是因為趙凱手裏有國子監。
清北書院再厲害,不過幾位學子罷了。
但國子監每年都會生產出將近上百個舉人,以及十個以上的貢士,和兩三個進士。
會試的門檻,是舉人身份。
隻有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而過了會試的,便稱之為貢士。
一個貢士,起步官職至少就是正七品。
唐弼混了幾十年才混了個六品主事,但貢士一出來,基本就可以達到六品以上的水平。
而貢士再往上爬便是進士,進士的出來之後,至少都是六品。而頭三甲,狀元榜眼探花,出來之後,至少都是五品大員。
而大梁科考,基本一年一個輪次。
也就是說國子監一年能給譽王帶來幾個五品以上大員,和幾十個六七品官職。
這幾年,趙凱為了掌控國子監沒少下血本。
國子監裏麵出來的人才,趙凱統一安排,加上自身出麵籠絡。以至於現在整個大梁朝政府機構,有將近一小半都是趙凱的人。
趙宇光杆司令太子,拿什麽跟他比?
他以為自己四處走動走動,就會有什麽奇效嗎?
趙凱來到國子監。
給即將參加考試的考生們打打氣。
譽王來鼓勁,這個是多麽大的榮譽,即將參加考試的舉人們都熱血沸騰。
如今清北書院也已經正式開始運營。
但來這裏的讀書的,大多都是秀才和童生。
倒是有一些從國子監跳槽來的舉人,但是隻有二三十個。
但大部分去年才落榜過,所以不能連年參加。
加上嶽風等人,這次清北書院參加會試的,隻有八個人。
而國子監參加會試的,足足有三百人。
相當於有三百個舉人來爭取貢士的名額。
而且會試是全國性質的,全天下恐怕有不下大幾千舉人參加。
國子監每年都會生產出舉人,這些舉人又不是年年中貢士,所以堆積起來,人數就會越來越多。
不過大梁為了分流,一般當年未中貢士的舉人,三年內不能再考,好多沒中貢士的舉人,等不起三年便去隨便找個事情做了。
所以舉人到貢士,有一道非常大的溝壑。
不然光是國子監一所書院,就會有上千舉人參加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