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淡淡的憂傷感
來源@知乎
周末又重溫了好幾部宮崎駿電影。不知道為什麽,總是覺得他的電影中透著一種很淡的憂傷和寂寞感。特別是風景,看著總有一些回憶的感覺。看完之後覺得心裏抑製不住的有些悲傷感覺,卻不知道是什麽原因。為什麽有一種畫麵就隻是這樣靜靜地呈現也會讓人有憂傷感?這是什麽原理?
bysmail,吉卜力死忠,每周追海賊王
實在是很感謝各位的讚同,本來隻是反駁一個答主關於龍貓的解讀,結果現在被頂到第一的位置卻沒有好好答題,再這樣下去該被折疊了。既然如此我就認認真真地組織一下語言,先說明為什麽龍貓和千與千尋不是黑色童話,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讀一下為什麽宮崎駿或者吉卜力的動畫會給人帶來淡淡的憂傷感。
===還是不會玩分割線===
反對所有將《龍貓》和《千與千尋》解讀成黑色童話的觀點。尤其是這個問題下yol叔關於龍貓的觀點《龍貓》好看在哪兒?它的成功有什麽非電影因素?-動畫
立意深刻的動漫會把殘酷的現實具體地表現出來,給予觀眾以正確的指導。而不是把黑色的內核藏在溫暖的表象下使人心生惡寒。
吉卜力的動畫主要分為三類:
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帶有導演自身的反思與發聲,《風之穀》和《幽靈公主》表現了宮崎駿對於人與自然的思考,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難解答他拋下的問題: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共存。這種題材也被高畑勳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在《平成狸合戰》中;《紅豬》和《起風了》表現了對戰爭的思考:戰爭的動蕩下個人的幸福該如何存續。同樣的,高畑勳導演的《螢火蟲之墓》是我看過的對於這一反思最為深刻的動畫電影,沒有之一。
第二類是純粹的溫暖治愈係電影,宮崎駿的《龍貓》《魔女宅急便》《懸崖上的金魚姬》;高畑勳的《熊貓家族》《歲月的童話》《我的鄰居山田君》;近藤喜的《側耳傾聽》;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包括宮崎吾朗的《虞美人盛開的山坡》。是這一類治愈係的代表。
第三類介於前兩者之間,既具有較為複雜的脈絡和思考,又以一個圓滿的結局給人以溫暖,這一類也是吉卜力電影中評價最高的一類,比如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望月智充的《聽見濤聲》以及米林宏昌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宮崎吾朗在《地海戰記》中也想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是做的很失敗。
綜上,吉卜力的電影不是沒有深刻反思,有許多對於死亡,疾病,戰爭,自然的思考的電影,隻是名氣相對不是很高而已。如果宮崎駿或者高畑勳想要在自己的作品裏加入自己的發聲,他們完全可以拍出類似《起風了》和《螢火蟲之墓》這樣的電影。為什麽要把負麵的,帶有死亡氣息的,黑色的因素藏匿在溫暖的《龍貓》裏呢?我想不出這樣做的理由。
現在的社交網站(包括知乎)似乎都有種傾向,仿佛把一個作品解釋得越離奇乖張,信息量越大,就越能體現出解讀者的深刻和其對於作品的了解。
《龍貓》是和《螢火蟲之墓》同時上映的,但是螢火蟲過於深刻,隻是叫好,但不叫座。而龍貓卻叫好又叫座,就是因為溫暖治愈係動畫更能吸引觀眾,每個人在現實中遭受的挫折已經夠多了,當然更願意為了找尋溫暖而走進電影院。
票房反差也使得宮崎駿和高畑勳在吉卜力工作室中的地位有所變化,當然這不是本的重點。龍貓取得非凡成功之後,吉卜力工作室的標誌就定為龍貓,其地位相當於皮克斯的小跳燈。也成為了吉卜力賣的最火的玩偶形象。這就更說明它隻是一個可愛的萌萌的大怪物,完全不可能是死亡的象征。
至於《千與千尋》裏的無臉男,他是死亡的隱喻嗎?同樣不可能是,他隻是人類過度貪欲的象征。同樣的,湯婆婆,千尋的父母,都是作為貪欲的象征而存在的。《千與千尋》的主題是善良,親情,與純潔的友情。反對的是無節製的貪婪。河伯那一部分清楚地表現了主題內容,那些隻在乎白龍會不會死的人估計根本不會記得這部分吧。誠然,白龍還要和湯婆婆鬥爭,當然也有可能會失敗。但這根本不是《千與千尋》的主旨,更談不上死亡的陰影。
宮崎駿的母親確實身患肺結核,但這能作為黑色童話的證據嗎?因為兒童時代的不幸,而把死亡的陰影傳遞給孩子們,那樣不是宮崎駿,是希特勒。
如果看多了吉卜力動畫,就會發現即使反派也會有可愛的一麵,千與千尋裏的湯婆婆不過是一個貪財,控製欲強,卻又瘋狂溺愛孩子的瘋老太婆。哈爾裏的荒野女巫,失去法力之後隻是成了呆萌的老奶奶。就連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波斯貓國王也不過是個傻大叔而已。
吉卜力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能使反派也變得可愛。反其道而行使本來可愛的角色帶有黑色隱喻呢,恐怕是最大的誤解了。
===分割線第二彈===
那麽為什麽宮崎駿電影會給人以淡淡的憂傷感呢?
首先我覺得這不是大部分人的感覺,至少我個人從宮崎駿電影裏感受到的更多是溫暖。反倒是《聽見濤聲》給我帶來的憂傷情懷更多一些。
有人覺得很憂傷可能是因為,吉卜力的畫風從《風之穀》之後就基本沒有更改過,而且堅持手繪(隻有我的鄰居山田君是電腦繪製完成)。這在現在這個追求3dcg畫麵的時代會給人一種懷舊之感,仿佛回到童年的平和衝淡的時光之中。人們在回憶之時總是會感到憂傷的。
再然後是配樂,宮崎駿的電影和久石讓的配樂堪稱傳奇。而久石讓的作曲特點便是柔和與溫煦,比如千與千尋的插曲《那個夏天》,直到現在都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插曲。這首曲子能使焦躁
躁的情緒平複下來,同時也容易引起哀傷的心情,但這種心情並不負麵。除了《我的鄰居大龍貓》這樣少部分歡快輕鬆的插曲之外,久石讓的作曲大抵如此。
享受吉卜力的動畫之美吧,在殘酷焦躁的現代社會中,這樣美好的東西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