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劉培儒的選擇
沒待蘇辰詢問,村長便直接說道:“這裏麵其中十二副棺木,是沒能熬過去的那十二位老人的。”
“其中八人家裏有點閑錢,便提前為自己備好了後事用的棺木,另外幾副沒有上漆的,是村裏幫忙現做的。”
說著村長又指了指一旁放在低矮長凳上的四副棺木,說道:“這四副則是房屋坍塌時,沒能及時撤離的那幾位婦女和一名幼童。”
“嗯,”蘇辰輕輕點了一下頭,裝放婦女幼童的四副棺木四周,圍著的村民最多,也是哭的最傷心的。
這個時代,超過六十歲也是長壽之人,故此就算老人無法熬過去,家人也早有心理準備。
但年輕的不同,還有大好年華卻英年早逝,始終會多增一些悲傷。
“為我取三炷香來,”蘇辰視線環顧一圈,開口說道。
“貴人請,”村長為蘇辰取來了三炷做工粗糙的香,點燃之後才遞到蘇辰手中。
蘇辰沒有一一為眼前的棺木上香,隻是對擺放在前方的一副棺木前上了三炷。
開口喊道:“張鶴譯!”
“臣在,”張鶴譯從人群後方擠上前來,站在蘇辰身後抱拳說道。
蘇辰麵色平靜緩緩說道:“
事後你安排人做一下統計,凡是此次災情中,家中有年輕人意外離世,除了朝廷一開始製定的補貼,再額外增加粗糧百斤,細糧二十斤,煤爐一個,蜂窩煤五十個。”
此次災情到來,工部趕造的普通煤爐,已經大量走向了百姓家中。
普通煤爐的定價,自然不會如同銷售給世家官吏的那樣,做工豪華定價也是老高。
走進民間的煤爐,都是怎麽簡單怎麽來,怎麽耐操怎麽來,蘇辰給的定價是百文一個。
同時配套使用的蜂窩煤是一文錢兩個!
煤爐百文一個,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雖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但對於大部分百姓家中而言,卻還在承受範圍內。
主要隻需購買一個便可一直重複使用!
同時第一次購買煤爐,蘇辰還免費送蜂窩煤十個。
十個蜂窩煤不貴,也就五文錢,隨便吃幾碗素麵都是這個價。
但在很多人眼裏,這就是免費送的,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所以當煤爐一問世,立即遭到了大量百姓的購買。
現如今工部為了能盡快趕造更多的煤爐出來,都已經從民間招錄了大量的工匠,日夜趕工。
聽到蘇辰的安排,張
鶴譯沒有立即說是,而是反問了一句:“是按戶籍來?還是按此次災情死亡人口來?”
蘇辰一聽神色微微一愣,緊接著一歎說道:“糧食按人口來,煤爐和蜂窩煤按戶籍來。”
“是!”張鶴譯這才應了一聲,退了回去。
蘇辰在樟村,呆了不到半個時辰,便離開去了下一個村子。
蘇辰離開樟村時,村長恭恭敬敬的陪同將蘇辰送到了村口。
全程都沒有提一句,什麽讓蘇辰等人留下吃口飯啥的。
因為村長知道,眼前這位可是正兒八經的貴人啊,就自己這村裏的粗茶淡飯,八.九不離十是吃不慣的。
若是強行留下,反倒起反作用,還不如恭恭敬敬的將大神請走。
他好我好大家好!
離開樟村之後,蘇辰一路上又途經了好幾個村子。
其情況都和樟村差不多,但好在朝廷準備的還算充足,房屋修繕這一塊弄得差不多了。
不用擔心有人繼續居住在坍塌漏風的房屋中,從而導致二次傷害凍死人。
隻是各個村裏的老人,大多都沒能熬過這一災。
讓人惋惜不少!
蘇辰一路走走停停視察了不少村子,直到酉時左右,一直跟在蘇辰
身後的東宮屬官齊正周突然開口說道:“殿下再繼續往南十裏地,便是城皇坡了。”
聞言蘇辰抬頭望了一眼天,開口問道:“城皇坡一旁是不是有個村子,叫城隍村?”
“有一個,”齊正周回答道:“還算是一個大村,有戶籍三百六十八戶,總人口一千二百多人。”
蘇辰看了齊正周一眼:“你怎麽對這個村子這麽了解?”
齊正周笑道:“當時朝廷要圈這塊地的時候,城皇坡這一塊便是臣負責,所以臣熟知一二。”
蘇辰一聽麵色一笑,想了起來。
自己剛在工部發現煤礦一物的時候,便派人四處尋找煤脈。
後來在一次議事的時候,得知城皇坡有煤。
便立即派出了專業人員前往勘探!
這不勘探不知道,勘探一下嚇一跳,地底煤礦儲存極大。
蘇辰當即二話沒說,便上報了老爺子!
老爺子更狠,當天就下了一道旨意,因軍事用地,朝廷打算圈一塊地。
也是立即召集了百官,拿出了地圖,大筆一圈,一塊方圓占地三十多裏地的紅圈就畫了出來。
將有煤礦的地方劃的幹幹淨淨!
占地三十裏,裏麵牽涉村莊多達數十個,
六家世家,世家佃戶無數。
其中京都劉家勢力最大,也就是戶部尚書劉培儒的家族。
同時被劃入紅圈的土地,也是劉家最多。
圈地完畢之後,此事依舊蘇辰負責。
百姓佃戶不用多說,該幹啥幹啥!
但世家不同,哪怕是朝廷也沒有辦法隨便拿人家的地。
於是第二日一早,蘇辰便讓人通知了占到地的六家的家主入宮麵談圈地一事。
當時煤可大規模使用一事,除了蘇辰和老爺子,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哪怕是身為戶部尚書的劉培儒,聽蘇辰提過一嘴,但也並沒有放在心上。
畢竟這玩意剛麵世的時候,可是毒死過不少人的,有前車之鑒擺在那裏。
並且有煤的地方還不產糧食,或者產量極低,恨不得連佃戶都養不活。
所以幾家的家主,對這塊地並不看重!
於是想著既然朝廷要用,便做個順水人情討皇室一個好,便大.大方方的賣給了朝廷。
當然該賺的銀子,這群貨是一點沒少要。
其中唯有身為戶部尚書的劉培儒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但最終思考再三,選擇了沉默。
甚至最後連買地的錢都沒要,選擇了直接捐給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