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父管事兒——藤原氏的富貴夢
嵯峨天皇是退位了,可是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嵯峨天皇和自己的皇後橘嘉智子生有一子一女,都十分優秀,兒子正良親王被新上任的淳和天皇立為皇太子,女兒則嫁給了淳和天皇,所以,嵯峨上皇既是淳和天皇的哥哥,又是淳和天皇的丈人。
因為和嵯峨上皇關係好,藤原冬嗣將自己的女兒順子嫁給了正良親王,作為回報,嵯峨上皇將自己的一個女兒潔姬嫁給了藤原冬嗣的二兒子藤原良房。皇女下嫁臣子,這在日本史上可是開天辟地頭一回,藤原良房有幸成為了第一位附馬爺,當時年僅十一歲。
嵯峨上皇和淳和天皇關係比較好,像親哥倆。淳和天皇很尊重嵯峨上皇的意見,朝中很多事情是由嵯峨上皇決定的,淳和天皇就掛了一個天皇的牌子而已。而且,對嵯峨上皇的老臣,如藤原冬嗣等,淳和天皇也十分倚重,給他們加官晉爵。藤原冬嗣去世後,淳和天皇特意提拔藤原良房入朝為官。藤原良房青年才俊,能力不比他爹差,難怪嵯峨上皇把女兒嫁給他。
可能是覺得當上皇比當天皇舒服,淳和天皇當了十年天皇後,就退位了,由皇太子正良親王繼位,即日本第五十四代天皇——仁明天皇。
繼位後,仁明天皇立淳和天皇的兒子恒貞親王為皇太子,這是慣例,不過,卻讓藤原家族的人不大滿意。因為藤原良房的妹妹,也就是現在仁明天皇的皇後順子,也生有一子,是仁明天皇的嫡長子,道康親王。舅舅疼外甥,藤原良房有心立道康親王為皇太子,可是兩任上皇都還在,藤原良房還不敢有所動作。但藤原良房的意圖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皇太子恒貞親王更是看得清清楚楚,每日如坐針氈,他不想卷入政治權力的鬥爭旋渦,三番五次上表請求辭去皇太子之位,但嵯峨上皇和仁明天皇都極力挽留,駁回了他的請求。
尤其是淳和上皇死後,嵯峨上皇對恒貞親王更是關照有加,在嵯峨上皇的庇護下,藤原良房盡管勢力龐大,仍不敢對恒貞親王怎麽樣。
但是嵯峨上皇的病情一天重似一天,藤原家族便開始蠢蠢欲動,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恒貞親王一方也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想作困獸鬥。恒貞親王的親信帶刀舍人伴健峰(其實就是大伴健峰,為了避淳和天皇的名諱,所以抹掉了一個字),以為可以找到一個盟友——平城天皇的長子阿保親王。伴健峰以為,作為失敗者的兒子,阿保親王一定對藤原家族仇恨有加,於是就說了很多掏心窩子的話,如“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見國家變亂將起,將奉太子之命事先往東國早作打算”,這等於是把恒貞親王的底牌都兜出去了,哪有這麽辦事的?太天真了,不失敗才怪。
阿保親王拍著胸脯送走了伴健峰後,轉身就把與伴健峰的談話內容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作為呈堂證供,立刻送到了嵯峨皇後橘嘉智子的手裏。橘嘉智子立刻召來藤原良房商議。真是天賜良機,在橘嘉智子和藤原良房的策劃下,藤原良相(藤原良房的同母弟)率兵包圍東宮,以謀反的罪名逮捕了伴健峰與恒貞親王的另一名親信橘逸勢,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等人也被捕入獄。恒貞親王心知有人告密,自己大勢已去,於是,他又向仁明天皇請求辭去皇太子之位,但是又被仁明天皇駁回了。
都這個時候了,仁明天皇不知道是真厚道還是在惺惺作態,藤原良房如此咄咄逼人,誰都明白恒貞親王的皇太子之位勢必不保,此時還不讓恒貞親王辭去皇太子之位,實在讓人懷疑他的動機。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他知道恒貞親王保不住皇太子之位,所以樂得做個“誠實的好人”,不背上逼迫皇太子退位的罪名。畢竟,取代恒貞親王的可是他的親兒子呀。
此時的恒貞親王孤立無援,藤原良房廢掉他易如反掌,不過,早就盼著這一天的藤原良房卻沒有立刻下手,不是他不能,而是他在等嵯峨上皇死。隻要嵯峨上皇一命歸西,他就如同脫韁的野馬,普天之下,誰能奈他何!
煎熬。恒貞親王度日如年,一會兒幻想著這一天遲些到來,一會兒又想立刻解脫。
嵯峨上皇終於死了。沒幾個人悲傷。
三天後,恒貞親王被廢為庶人,大納言藤原愛發等人被連坐流放。道康親王被立為皇太子,藤原良房擢升為正三位大納言。
這就是“承和之變”,一場權力和陰謀再度合作的傑作。
在這場政變中,藤原良房顯示了自己果斷狠辣的政治手腕,凡是阻擋他前進的人,他都毫不留情地清除掉,包括他的親叔藤原愛發和堂叔藤原吉野。如果說在此之前,藤原北家還算效忠皇室的話,那麽自從承和之變後,藤原北家效忠的隻有權力了。藤原良房就是藤原北家的第一位野心家。
道康親王被立為皇太子後,藤原良房即刻把自己和皇女潔姬所生的女兒明子嫁給他為妃。道康親王早已為人夫、為人父,他的老婆是日本名門望族紀氏紀名虎的女兒靜子,兩人挺恩愛,育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惟喬聰明可愛,最得道康親王的歡心。
仁明天皇死後,道康親王繼位,即日本第五十五代天皇——德天皇。德天皇鍾愛自己的長子,有心立長子為皇太子,無奈老丈人泰山壓頂,他隻好立明子所生的兒子、才九個月大的惟仁親王為皇太子,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立哪個不是立呀?
不久,德天皇突然死了。舉國震驚,但是沒有一個人說話。此時的藤原良房,日本第一高官,任太政大臣之職。因朝中還有源氏和伴氏,雖說不能總攬朝政,但也能說一不二。
藤原良房擁立自己的外孫惟仁親王繼位,即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清和天皇。清和天皇這時才九歲,哪懂什麽朝政,一概事務全由藤原良房做主,藤原良房成為了事實上的攝政者。
可惜,人生注定不能十全十美。藤原良房雖說在政壇上呼風喚雨,可是卻不能為自己呼來一個兒子。藤原良房妻妾無數,膝下卻隻有一個女兒,就是他和皇女潔姬所生的女兒明子。不得已,藤原良房從自己哥哥那裏過繼了一個兒子藤原基經。藤原基經也非常有天分,個人能力十分突出,再加上養父的威力,藤原基經早早就接近了權力中心,現任藏人所的藏人頭。而且接下來發生的一個事件——應天門事件,讓藤原基經再次脫穎而出。
月黑風高,放火天。平安京大內裏的正門——應天門突然起火,連帶其兩側的棲鳳樓與翔鸞樓也一同毀於大火之中,朝野震驚。沒有無緣無故的火,這場火災怎麽看都像是人為的。沒多久,大納言伴善男突然找到左大臣藤原良相(藤原良房的弟弟),告發說這是右大臣源信派人放的火。藤原良相可能與源信處得不太和睦(伴善男可能就是看中了這一點,要不他為什麽不去找藤原良房呢),伴善男這麽一說,藤原良相便即刻派兵包圍源信的府邸,準備拿人。藤原基經接到這消息後,覺得藤原良相的舉動太草率了,於是立刻將此事稟報給了藤原良房。藤原良房到底老奸巨猾,伴善男玩的什麽把戲他看得一清二楚,稍作權衡後,藤原良房立即麵見天皇,說源信無罪。清和天皇一向聽姥爺的,姥爺說無罪,那就是有罪也得給他無罪了。
原以為事情就這樣平息了,誰知五個月後,備中權史生大宅鷹取向朝廷告發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縱火犯,他親眼看到伴氏父子還有他們的一個仆人在應天門城樓做手腳。
這引起了朝廷內外的又一場大**。清和天皇無力收拾這樣的局麵,便正式詔令藤原良房為攝政,“重敕攝行天下之政者”,以人臣而攝政,藤原良房是第一人。
藤原良房新官上任,立即著手處理此事,根據證人證言,將伴善男收押在監。正在這微妙關頭,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和伴清繩竟將證人大宅鷹取的女兒給殺了,兩人隨即被關押審訊。
重刑之下必有懦夫。剛才還為伴善男打抱不平的生江恒山和伴清繩,現在已經招供,說火燒應天門就是伴善男父子幹的。
最後,宣判下來了,伴善男父子及紀豐城等人流放到伊豆,他們的財產當然也要沒收了。這件轟動全國的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了。
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是藤原良房。政敵伴氏和紀氏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藤原良房完全獨掌了大權。並且,藤原良房以外戚的身份開攝政之先河,由此開始,藤原北家迎來了全盛的攝關時代。
當然,藤原基經也立了大功,才三十一歲就升為中納言,參與朝政,政治手腕絲毫不亞於養父藤原良房,儼然藤原良房的準接班人。並且,基經十八歲的妹妹高子在藤原良房的主持下,成為了九歲的清和天皇的皇後。
藤原良房死後,藤原基經立刻接替養父出任攝政。
清和天皇當慣了甩手掌櫃,藤原良房一死,那一大堆政務搞得他焦頭爛額。並且,火災就跟骨肉相連似的,一個接一個,待賢門、春宮、淳和院、冷燃院、太榮殿、山安殿、蒼龍樓、白虎樓、延休堂,燒得是不亦樂乎,禁軍成了消防隊,哪裏有火往哪裏撲,疲於奔命。清和天皇每天晚上睡覺都得豎起一隻耳朵,生怕哪天自己就“被火葬”了。
受不了這份煎熬,清和天皇決定退位。清和天皇是佛教徒,他覺得火災這麽多,一定是上天暗示他要擺脫俗務,潛心禮佛。於是他就找來藤原基經,商議之後決定退位,由藤原基經攝政,輔佐皇太子貞明親王繼位,即日本第五十七代天皇——陽成天皇。
此時陽成天皇才九歲,是藤原基經的妹妹高子所生。天皇年幼,朝政自然由攝政藤原基經一手包攬了。
可能是被寵壞了,陽成天皇從小就頑劣成性,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暴君的美名。史載陽成天皇性格暴虐,稍有不如意,就在宮中殺人,對自己的親信也毫不手軟。藤原基經不得不出麵阻止,除了參加新嚐祭之外,不準陽成天皇出現在任何公共場合,以免他又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藤原基經見陽成天皇實在“不懂事”,就逼陽成天皇以有病為由提前退休,就這樣,陽成天皇成了太上皇。太上皇才十七歲,哪能消停?壞事幹了一籮筐。他把女人脫得一絲不掛,用琴弦綁住扔到水池裏麵,然後以欣賞的眼光看著這女人是如何掙紮著死去。
廢了陽成天皇真是大快人心,不過,藤原基經可是吸取了教訓,可不能再立像陽成天皇這樣不省心的主兒了,一定要立一個老實的、聽話的,能配合他的天皇。藤原基經三思之後,擁立了和自己關係比較好的時康親王,即日本第五十八代天皇——光孝天皇。
此時,光孝天皇已五十五歲,性格“謙恭寬厚”,和誰的關係都處得不錯,論起親戚來還和藤原基經是表兄弟,兩人還挺親熱。瞧,好人緣多重要。光孝天皇沒想到自己這把年紀還能撈到一個天皇當當,要知道比他身份尊貴的皇子皇孫可有的是,這都是藤原基經的功勞啊。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光孝天皇一上任就回送了藤原基經一份大禮:除了朝廷的儀禮之外,一概國政由藤原基經全權處理。也就是說,天皇不再插手政治,大權全孝敬給藤原基經了。
不過,光孝天皇身體不爭氣,才當了兩年多天皇就掛了,內定由光孝天皇的兒子定善親王源定省繼位,即日本第五十九代天皇——宇多天皇。
光孝天皇臨終時囑咐兒子,要牢記藤原基經的恩情,不要和藤原基經作對,宇多天皇也明白自己的一切皆是藤原基經所賜,所以,也是竭盡全力地討好藤原基經。他命人寫了一道詔令:
萬機巨細,皆關白太政大臣,而後奏下。
意思就是說,一切事宜都由藤原基經做主。這倒沒什麽新意,倒是“關白”一詞值得特寫。
“關白”本來是陳述、稟告的意思,出自《漢書·霍光金傳》:“諸事皆先關白光(霍光),然後奏天子”。後來,“關白”一詞經遣唐使引入日本,再經宇多天皇這麽一演繹,“關白”就變成一個專門的官職,位高權重,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這一官職基本上為藤原家族所壟斷。
宇多天皇給了藤原基經一個“關白”,藤原基經當然欣然接受,不過,為了顯示風度,總要三推四讓地謙遜一番。不過,沒想到這一謙遜卻出了問題。
宇多天皇的詔令都是由橘廣相一手經辦的,在給藤原基經的一道詔令中,橘廣相寫了這樣一句話:
宜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
“阿衡”是誰?阿衡就是指中國商朝建國的功臣伊尹,是諸葛亮的偶像。說藤原基經是阿衡,其實就是在拍馬屁,誰知卻有人對藤原基經解釋,說阿衡隻是一個虛職,沒有實權。藤原基經信以為真,以為宇多天皇是想奪他的權,他立刻作出了反應,說“既然天皇想收回我的權力,那我以後就不管事了”,然後就閉門不出,啥事也不管了。
宇多天皇一看馬屁拍到了馬糞上,慌忙下令召集所有的博士,研究這個“阿衡”的職掌問題,可吵了半年多還是沒個定論,最後還是宇多天皇修改了原本的詔書,去掉了“阿衡”兩字,再由大學者菅原道真從中說和,撤了橘廣相的職,這事才算平息下來。
藤原基經作風如此霸道,宇多天皇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所幸的是,沒過兩年,藤原基經就生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藤原時平還年輕,宇多天皇收回了天皇的大權。但是,藤原氏的勢力早已根深蒂固,宇多天皇不敢妄動,還要對藤原一族封官許願,以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