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該這麽讀日本

長州的奮鬥——第二次征長之役

第一次征長之役的勝利,讓幕府暫時掌控了長州藩的局勢。可好景不長,1865年5月,倒幕派通過武力驅逐了“俗論派”,再次執掌了長州藩的政權,並全麵著手於富國強兵的改革熱潮之中。

為此,幕府將長州藩藩主父子召至江戶給予了處分,企圖重新恢複自己的權力。這一行為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惡化了幕府與長州藩之間的關係。在此局勢之下,幕府於5月13日再次任命尾張藩前藩主——德川茂德為征長總督,開始籌劃第二次征長之役。

然而,第二次征長之役的道路並不順利。幕府5月籌劃征長,可一直沒有下。為了盡快取得天皇對征長的敕許,10月德川家茂將軍親自進京,再次與朝廷協商,希望天皇能夠盡快同意再征長州之事。

家茂的這次協商,麵對著多方反對的聲音。隨著形勢的變化,更多的人不願意再次征長。作為第一次征長之役的前總督——德川慶勝說到了要點上,他認為再征長州的目的不明確,如此盲目的行動,有導致天下大亂的可能,所以要慎重再慎重。其副將鬆平茂昭的觀點和慶勝不謀而合:輕起兵戈將造成大名出現財政困難的窘迫,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時必會加大百姓的稅收,遭到公憤並導致對幕府的怨恨,天下大亂後最終危及的還是德川家族的統治地位。

除此以外,尾張、越前、紀州、肥後、築前各藩都紛紛表示不讚成二度發兵征長。

讓我們倒回去看看第一次征長之役,它能夠取得勝利最關鍵的是:英國、法國、美國、荷蘭四國聯合艦隊首先替幕府擊敗了長州的“奇兵”力量,幕府坐收了勝利的果實。可今時不同往日,1865年7月,巴夏禮作為新任英國駐日的公使,在前往橫濱就職的途中,特意在下關登陸,與長州藩的木戶孝允、井上馨等主要的大名會晤,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說白了,這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英國人要將日本作為轉運站,長州藩在1864年9月14日與聯軍代表簽訂的《停戰協定》中,就明確了這一關係。隻要你開放港口,大家就是朋友。

當幕府提出第二次征長之役時,英國人不僅投反對票,還反過來販賣給長州藩大量的軍火,為反擊第二次征長之役作好充分的準備。對幕府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殘酷現實。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聲音都是反對的意見,法國人就支持幕府再次征長的行動。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他們想通過這次支持幕府征長的機會,控製對日貿易的主導權,對抗已在對華貿易中占據優勢的英國。

老外來湊熱鬧就不說了,如同第一次征長之役的元老們預言的那樣,1865年7月,江戶的貧民對物價暴漲發起了抗議。同年10月,越後國農民孫右衛門等人,趕到京都二條城門外,向德川家茂將軍請願,要求平抑物價,救濟窮民。

事態發展到1866年3月,和泉國南郡、越後國高田郡的農民紛紛發起暴動;到了6月,大阪的貧民也躁動不安起來,在兵庫池田發生了打砸騷亂;7月,江戶的貧民再次發生暴動。一時間,整座江戶城接連數日騷亂不止,讓幕府的警備力量手忙腳亂難以應付,東邊的暴動被壓製後,西邊的又起。後院起火,嚴重影響到了征長的氣勢。

如此的大局不利,讓幕府發動第二次征長之役的確是胸無定算、凶多吉少。早在1865年的5月幕府下令征長,一晃十四個月過去了,到了1866年的7月仍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舉動,如果就這樣罷兵了,相當於向全天下人民宣布自認失敗,後果不堪設想,當然不能就此罷休。對幕府而言,這直接關係到他們在日本的政局地位。

就在騎虎難下之際,1866年的7月14日,幕府下令參戰的二十餘藩進軍長州,7月18日,幕府艦隊炮擊大島、上關,打響了第二次征長之戰的炮火,這次充當長州軍總指揮官的是高杉晉作。這次戰爭的初期態勢是:幕府的征長軍隊沿著大島口、藝州口、石州口、九州口等四個方向圍攻長州,長州軍也分四路迎擊敵軍,守境衛土。因此,第二次征長之役也被稱為四境戰爭。

戰爭的炮火打響後,幕府軍表現得十分積極,7月19日他們在以“富士山”號為首的四艘軍艦的掩護下攻占大島,企圖占領大島後以此為基地,直搗長州腹地山口。大島之戰對這次戰爭的意義極為重要,它影響著全局的勝負。長州藩的出征人物——高杉判定,在21日親率“丙寅”號駛離下關,直趨大島前線,迎戰“富士山”號。

23日的夜半,長州藩的“丙寅”號悄悄地駛入停泊著幕府艦隊的久賀衝海麵,想搞一次大偷襲。高杉判定一聲令下,艦上大炮齊鳴突襲敵艦。幕府的艦隊還沒來得及卸下炮衣,就被打得四散逃竄。長州藩的第二“奇兵”隊、浩武隊和大島守備隊也乘機登陸作戰,當岸上睡夢中的幕府守軍,被炮聲驚醒亂作一團時,早已成為虎口羔羊,高杉這次夜襲以大功告成而收場。長州軍全麵控製了大島及周圍的地區,徹底挫敗了幕府軍對大島口的進攻。

大島口初戰的勝利,迅速傳遍了長州藩,舉藩鼓舞。6月25日的拂曉時分,井上馨指揮遊擊隊、禦盾隊及岩國支藩等長州的軍隊,再次對幕府軍發動了突襲,將占領藝州口的幕府軍,以及紀州、大垣、高田、宮津等協同幕府作戰的諸藩軍打得措手不及,以致全線崩潰。6月30日,井上馨率軍渡河,攻入安藝藩大野地區,迫敵乞和。藝州口之戰,長州軍再勝。

在石州口,長州軍與紀州、福山、濱田、津和野諸藩的輔幕軍對峙。大島、藝州口的勝利,激起了長州軍建功樹勳的戰鬥豪情。7月27日,在大村益次郎指揮下,長州軍發起攻擊,其攻勢凶猛異常,迅速攻占津和野,衝入濱田藩的益田地區,在第二天就將其占領。

8月14日,長州軍經過休整後,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擊,兵臨濱田城下。幕府命因州、備前藩緊急增援,兩藩主池田慶德和池田茂政本來就反對發動征長之役,關鍵時刻拒不出兵,反而主張濱田藩應停戰,與長州訂立城下之盟。8月24日,遲遲不見援兵到來的濱田藩藩主鬆平氏被迫與長州議和,以為緩兵之計。8月27日,濱田藩藩主趁長州軍不備,命家臣點火焚城,帶領一班殘兵敗將,從海路逃往鬆江藩。長州軍占領濱田藩,石州口的攻防戰也以長州的勝利而告終。

在九州口,幕府集結了小倉、熊本、久留米諸藩的二萬餘士兵,與長州軍隔海對峙。在整個戰線中,這一路輔幕軍的戰鬥力是最強的。從二次征長之役的全局來看,九州口的敵軍直接威脅長州的西南腹地,一旦在此有失,長州必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中。但據守九州口的長州軍不過千餘人,如果真要與輔幕軍交手,麵對對方強大的攻勢,雙方實力的懸殊對比,長州軍取勝的可能性並不大。

守衛九州口的長州藩指揮——高杉晉作十分重視九州口之戰,在敵眾我寡的局勢之下,想取勝唯一的方法隻有先發製人。先集中火力攻打力量最強的小倉藩,來個擒賊先擒王,消耗他們的有生力量,再各個擊破。

7月28日的拂曉,在高杉與山縣有朋的指揮下,長州藩的“奇兵”隊分乘五艘軍艦,突襲小倉藩的海岸陣地。此時,阪本龍馬乘坐著薩摩藩的軍艦“櫻島”號,率領著龜山隊前來助戰。逼近海岸的長州艦隊向田之浦、門司炮台實施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在後方的掩護之下,“奇兵”隊的士兵爭先恐後地展開登陸作戰,在痛殲小倉藩兵的同時,焚毀了所有的炮台與戰船。長州軍取得了預期的戰術目的,成功乘艦撤回。

戰役進行到9月6日,長州軍集中所有的兵力,發動了總攻戰,攻占九州口的門司地區,並乘勢攻入大裏地區。將守衛九州的小倉藩兵,徹底打出了九州,迫使其撤退到小倉城。小倉藩慘敗後,高杉再次將兵力集中進攻熊本藩兵駐守的軍事重鎮赤阪。在這一戰中,長州軍沒有吃到什麽甜頭,雙方發生了激烈的交火,傷亡都十分慘重。“奇兵”隊方麵,光是戰死的就達百餘人。

四境戰爭中,輔幕軍的赤阪之戰是長州軍打得最慘敗的一次。在交戰中,幕府的“富士山”號軍艦並沒有炮火支援熊本藩,而是讓對方孤軍作戰。這樣的舉動惹怒了熊本藩統兵作戰的家老——長岡監物,他心想:我是來幫你打仗的,你卻坐在一旁觀虎鬥,老子不奉陪了。一怒之下,長岡監物率熊本軍撤離戰場,這讓長州軍不攻而破地占領了赤阪,這仗打得極其戲劇化。

輔幕軍中的久留米藩眼看戰勢不妙,心想:原本就是來幫忙的,這樣打下去不僅沒有勝利的希望,沒準大家都要躺著回老家。算了,我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吧!於是,自行撤回本藩。不到一個月,二次征長之役,輔幕軍方麵敗的敗,死的死,逃的逃,敗局已定。乘坐在“富士山”號軍艦上的幕府軍指揮官——小笠原長行,也早已失去了所有攻占的興趣,連夜乘艦溜回江戶逃命去了。8月29日,年方二十一歲的家茂將軍,因幕府軍連戰連敗而憂急交加,突患“腳氣衝心”的急症,猝死於大阪城中。瞬間,整座大阪城陷入一片悲風狂號的情緒之中。

9月9日,四境戰爭以長州藩宣告勝利而結束。9月29日,最新上任的德川慶喜將軍,發表了休戰命令。10月10日,幕府與長州正式達成休戰協定。協定上要求:參戰的二十餘佐幕諸藩餘軍立刻撤離長州藩的境內。11月末,長州四境內已無輔幕軍的一兵一卒。

就這樣,第二次征長之役,幕府敗得徹頭徹尾,元氣大傷。正如人們預言的那樣,二次征長的失敗成為了加速它走向崩潰的轉折點,幕府的故事即將接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