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臣子們都太逆天了!

第398章 不得不給

送走蘇軾後,和珅剛欲稍作喘息,兵部尚書金肅與刑部尚書呂山泉便相繼踏入戶部大堂。

金肅為加強邊防,購置軍備而來,呂山泉則是因司法改革,監牢擴建等事宜急需銀兩。

麵對兩位尚書,和珅逐一審核著他們提交的文書,每一筆開支都需仔細斟酌。

然而,隨著銀子的不斷批出,和珅的臉色卻變成了豬肝色,異常難看。

倒是拿到銀兩的二位尚書,笑聲肆意地離開了戶部大堂。

當吏部尚書張白圭與吏部侍郎王安石聯袂步入戶部大堂時,和珅的心中已是五味雜陳。

這兩位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吏部本身,更是陛下對於變法的堅定支持與厚望。

而此刻,他們前來所求,正是為了即將在武朝全境推行的變法準備充足的銀兩。

麵對陛下親自下達的旨意,和珅心中雖有萬般無奈與不舍,卻也明白自己身為戶部尚書的職責所在。

他強壓下內心的苦澀,努力讓自己的麵容保持平靜。

“張大人,王大人,二位此行所為何事,本官已心知肚明。”

和珅緩緩開口,語氣中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

“陛下對於變法的重視,本官自當全力支持,隻是,國庫之銀,已非昔日可比,連續多日的撥款,早已不堪重負。”

張白圭聞言,連忙上前一步,拱手道:“和大人所言極是,我等亦知國庫緊張,然則,變法之事,關乎國家興衰,不可等閑視之,陛下既已下定決心,我等身為臣子,自當全力以赴,為變法之成功貢獻一份力量。”

王安石也緊隨其後,補充道:“和大人,變法之成功,不僅在於政令之推行,更在於民心之凝聚,若因銀兩短缺而致使變法受阻,恐將引發民怨四起,不利於國家之長治久安,望和大人以大局為重,慷慨解囊。”

麵對這麽大的帽子,和珅也隻能無條件批銀子了。

隨著最後一筆銀子的批出,和珅的臉色已是蒼白如紙。

但想到之後瀛洲的銀子還會源源不斷的送來,他的心裏就舒服了一些....

起碼,還能有進賬。

..........

今天看到一個帖子,說為什麽我國古代看上去侵略性不強,卻有那麽大的領土。

哈哈,那隻能說我們的老祖宗們太會記錄曆史了,從秦朝開始,文武官就互相看不順眼。

如果武將們打贏了,就給他們記載幾個字,能交差就行。

如果打輸了,那對不起。

看我大文豪不寫亖你們這群臭丘八。

提筆就大書特書,幾天幾夜都寫不完。

長此以往,我們就養成了越是屈辱,越是狼狽的曆史,就記載得越詳細的習慣。

天大的勝利三言兩語,小小的失敗大書特書。

五千年輝煌一筆帶過,一百年屈辱史分上下兩冊。

這種不加修飾的敘事方式,既體現著泱泱大國的自信和底蘊,也能為後人總結諸多的曆史教訓。

所以我們史書中雲淡風輕的幾個字,可能就意味著一個個周邊小國的滅亡。

例如:“滅國十二,遂霸西戎。”

在《史記》中短短的八個字,卻意味著十二個小國被滅。

那十二個小國叫什麽,君主是誰,有著什麽樣的文化和曆史,史書中一個字都沒有多餘的記載。

還有《阿房宮賦》裏麵的“六王畢,四海一”。

始皇帝宏大的統一戰爭,就寫了六個字。

不得不說,這群文官為了省字真的是煞費苦心。

所以我國古代確實能打,周邊的國家要麽被侵吞了,要麽跑歐洲東亞去了。

舉個小小的例子,曆史上玄奘前往西域那藍陀寺,途經高昌國,被高昌國王鞠文泰厚禮相待,甚至說玄奘能活著到達西域,都離不開鞠文泰的支持。

兩人還結拜為兄弟。

但是玄奘從西域往回走的時候,發現高昌國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玄奘前往西域的過程中,途經了一百三十八個小國。

回來的時候卻發現一半的小國都沒了。

因此也有人說,難怪玄奘取經用了十八年,但是回大唐隻用了十八天。

因為玄奘在走慢點,國境線都追上他了。

大家在想想古代的一些滿族。

烏孫,樓蘭,精絕,龜茲,夜郎,大理,高句麗等,他們是自己憑空消失的嗎?

肯定不是。

這些小國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就已經很不錯了。

說明在當時他們已經不算是弱國了。

最後再說個小故事,林邑在南北朝的時候是個小國,惹了當時的劉宋,被直接打到滅國。

然後曆史書上記載他們的內容,隻是淡淡地突出了兩點。

一點是該國戰鬥力奇差,另一點是該國特別富有。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不滅你滅誰?

時間線推移到重新一統天下的隋朝,滿朝文武閑著沒事,聊著聊著又聊到了林邑這個小國。

發現他們竟然複國了,依舊羸弱且富有。

還殺過漢人,閑著也是閑著,於是隋朝又把這個小國再滅了一次。

還有明朝,人們津津樂道的鄭和下西洋。

史書上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都是下西洋交朋友的,開拓海外貿易,拓展朝貢體係。

但是曆史書上不會告訴大家,並不是所有的海外小國都心甘情願納入我們的朝貢體係的。

凡是對我們不友好的,都被滅了國。

更別提漢朝,那些為了青史留名的漢使,跑到別國外交,主打的就是一個霸道和搞事,滿世界找茬,出門就挑事。

贏了功成名就,輸了大軍在後。

漢使:我來幹什麽不重要,我死在這裏很重要。

大漢的特性就是,消耗一個使者,獲得一個宣戰理由。

五嶺南越西域大宛遼東朝鮮,都因為殺了漢朝使者而被滅國。

所以,漢朝的外使不是外使,而是戰爭的導火索。

他們樂此不疲地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得中原王朝出兵的理由。

以便後人在史書上能讀到他們的名字。

大國外交,自當雅量。

還有就是漢武帝,滅國無數,打贏了轟轟烈烈的百年匈奴戰爭,將漢朝疆域擴大了一倍。

人們對他的功績淡淡描述,卻對他晚年造成的巫蠱之禍和民生凋敝耿耿於懷。

這就是我們的敘事方式。

委婉宣揚功績,善於反省和總結教訓。

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夠延續幾千年的原因。

所以,懷柔手段是永遠無法擴張的。

講究禮義廉恥是我們民族的一麵,尚武精神更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禮儀之邦凡事都講求個師出有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我國古人的意識裏,整個天下都是天子的國土。

因此,我們不存在入侵,隻不過是拿回自己的土地管理權罷了。

所以,與其說華夏的民族的曆史是一部戰爭史,不如說是一部發展史。

我們打的所有仗,都是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戰。

所有的土地,都是先烈們為了民族興盛而用血與淚換來的。

正是因為他們用幾千年積攢了雄厚的基礎,華夏才得以在遭遇了列強兩百多年的欺壓後,僅用了短短七十年就完成了崛起和複興。

厚積薄發,這是我們古人的智慧。

...

土地夠用了,我就發展人口,人口太多了,土地不夠分了,哎,我就往外占點地盤。

漢使傅介子直接五十人殺匈奴使節,然後殺樓蘭國王,怒喝勿動,動,大軍至,滅其國!

王玄策:吐蕃兄弟們好,我曉得一個寶地,女人漂亮,糧食多,錢多,我帶你們去發財。

吐蕃:跟大哥幹。

尼泊爾:大哥,我也想去。

王玄策:那感情好。

而且這地方特別衰,不禁打

他真的這樣說的,然後滅十六國。

不知不覺又扯遠了,真不是為了水字數。

就....嗯,你們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