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瓦剌異動
“典韋啊典韋,你力氣雖大,可吃起東西來卻不及我許褚,看看這桌上,哪盤肉不是我先動筷的?”許褚故作誇張地指著滿桌的殘羹剩菜,笑道。
典韋聞言,也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抓起一塊肉便往嘴裏塞,含糊不清地說:“許兄,你那是吃得快,我這叫吃得精,每一口都是細細品味,哪像你,跟餓狼似的。”
“說起來,典兄,你可曾想過,咱們這些在戰場上拚殺的人,也有這般安逸的時候?”許褚放下手中的酒碗,眼神中閃過一絲感慨。
典韋聞言,也停下了咀嚼,沉默片刻後,沉聲道:“是啊,許兄,但正是這些安寧的時光,才讓我們更加珍惜那些並肩作戰的日子,每一次衝鋒陷陣,都是為了守護這樣的夜晚,守護我們所愛之人。”
許褚點頭讚同,道:“沒錯,典兄,咱們雖為武將,但心中也有柔情。這酒,這肉,這兄弟間的情誼,都是我們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兩人再次舉杯,這次,他們的眼神中多了一份深沉。
.........
在北涼城外,一座燈火通明的大帳內,郭嘉與荀彧,兩位智謀超群的謀士,正圍坐在一張精致的棋盤旁,手中把玩著溫潤的棋子,而桌上則擺放著幾壺佳釀,酒香與鬆香交織,為這深夜的會談增添了幾分雅致。
“荀公,你這一子落得巧妙,看似平和,實則暗藏鋒芒,頗有儒皮法骨之風啊。”郭嘉輕笑一聲,眼神中閃爍著對棋局的欣賞,同時也巧妙地引入了話題。
荀彧微微一笑,輕輕撚起一枚棋子,沉吟片刻後緩緩落下:“奉孝過譽了,儒者,外柔內剛,以理服人,法者,則剛柔並濟,以規束行,我輩治國理政,自當兼收並蓄,方能成就不世之功。”
“正是如此。”
郭嘉點頭讚同,他輕輕搖晃著手中的酒杯,道:“儒皮法骨,實則是一種治世之道,外以儒術教化萬民,內以法度約束百官,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荀公以為,當前時局之下,我等應如何運用此道?”
荀彧沉吟片刻,目光掃過棋盤,仿佛在棋局中尋找答案:“北涼之地,民風剽悍,法度難行,然則,將軍以仁德之名,廣施恩澤,已得民心,我等當借此東風,進一步加強法製建設,使百姓知法守法,同時亦需注重教化,提升民眾之道德水準,如此,儒皮法骨之道,方能在北涼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郭嘉聞言,眼中閃過一抹讚賞之色:“荀公所言極是。不過,法製建設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方能見效,而教化之事,則更需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我等當攜手並進,共謀大計。”
郭嘉落下一子後,目光在棋盤上流轉,最終落在了荀彧那雙深邃的眼眸中。
他輕輕一笑,話語中蘊含了多重意味:“荀公,你我雖為將軍麾下謀士,但心中那份對陛下的忠誠,卻是共通的,將軍之雄才大略,世人皆知,然其仁德之心,亦非一般人所能及,北涼之行,將軍不僅以武力平定邊疆,更以仁政安撫民心,此等功績,實乃社稷之福。”
說到這裏,郭嘉故意停頓了一下,目光中透露出幾分懇切:“荀公,你素來以正直著稱,陛下對您亦是信賴有加,若有機會,還望荀公能在陛下麵前,多為將軍美言幾句。將軍雖有雄心壯誌,但終究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這大武江山的穩固,荀公以為然否?”
荀彧聞言,心中暗自思量。
他深知郭嘉此言非虛,曹操的才能與貢獻,他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然而,他更清楚自己的立場與職責,作為陛下的重臣,他必須保持公正與忠誠。
“奉孝言之有理。”
荀彧緩緩開口,語氣平和的道:“將軍之德才兼備,我荀彧向來佩服,若有機會,我自會在陛下麵前據實以告,但我也希望,將軍能繼續秉持仁德之心,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不負陛下與萬民之期望。”
郭嘉聞言,心中暗自點頭,他知道荀彧的回答既不失原則,又留有餘地。
他相信,以荀彧的智慧,定能在適當的時候,為曹操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與理解。
於是,他舉起酒杯,向荀彧致意:“荀公高見,奉孝敬服,來,讓我們共飲此杯,為天下太平,為大武江山,也為將軍與陛下的英明決策!”
正當郭嘉與荀彧舉杯共飲,開懷大笑之際,大帳的簾幕突然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掀起,程昱一臉凝重地步入帳中,打破了原本和諧愉悅的氛圍。
“荀公,奉孝,不好了!”程昱的聲音中帶著幾分焦急。
“草原之上,瓦剌部似乎蠢蠢欲動,有跡象表明他們可能正在集結兵力,意圖不明。”
郭嘉與荀彧聞言,麵色一凜,迅速放下手中的酒杯,目光交匯間,已是默契十足。
瓦剌部作為草原上的一股強大勢力,其動向直接關係到北涼的穩定與大局的安危。
“程將軍,詳細說說情況。”荀彧沉聲問道。
程昱點了點頭,迅速將得到的情報一一稟報:“據我們的探子回報,瓦剌部近期頻繁調動兵馬,加強了邊境的巡視與警戒,同時,他們還秘密派遣使者前往其他部落,似乎在尋求聯盟或支援,種種跡象表明,瓦剌部很可能要反。”
郭嘉聞言,眉頭緊鎖,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麵,似乎在思考對策。
片刻之後,他緩緩開口:“瓦剌部此舉,恐怕不僅僅是為了挑釁我軍,更可能是想在草原上重新劃分勢力範圍,若我們不加以應對,隻怕會讓他們得寸進尺。”
荀彧也表示讚同:“確實如此,瓦剌部一直以來都是草原上的霸主之一,雖說先前在朱將軍手下慘敗,但其野心勃勃,不可小覷,我們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加強邊境防禦,同時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
三人隨即圍坐在桌旁,開始詳細討論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