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麽

第八章 精神文化缺失,物質富足與品質修養嚴重失衡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然而相應的精神生活卻顯得匱乏。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不協調,出現了很多問題家庭,而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了一個個無辜的受害者,導致形成了一個特有群體,他們自幼生活環境與常人不同,長期的心理壓力導致了心理上問題。針對這種現象,知心姐姐盧勤提醒說“我們不能僅關心孩子吃什麽、考多少分,我們要關心孩子看什麽、精神世界是什麽樣的,是陽光燦爛還是充滿陰霾。”這對於孩子全麵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1找不到童年的美好回憶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麽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

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要什麽有什麽,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細致周到的關懷,應該是倍感幸福的一代,但是恰恰相反,他們似乎缺少了童年的快樂,家人將千萬寵愛於他們一身的同時,也把過多的希望和壓力帶給了他們。

有一個初中生父母都是在當地的政府部門工作,物質上很富有,過著殷實的小康生活,但是孩子並沒有體會到自己有多麽的幸福,他受不了父母的天天盤問,每天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一個房子裏,在門上貼上一個條子,上麵寫道:“請勿打擾,謝謝合作。”老師家訪時,問孩子為什麽對爸爸媽媽這樣厭煩,他們給了你小康般的生活,你應該感謝他們才對呀。

孩子反駁說:“老師,你知道我理想中的小康社會是什麽樣的嗎?我希望自己有一間大房子,房子的門很小,隻有我一個人能鑽進去,爸爸媽媽都鑽不進去,在裏麵可以做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沒有爸爸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

“爸爸媽媽嘮叨什麽呀?”

“他們總是逼著我學畫畫,練毛筆字,我越討厭什麽,他們越是逼著我幹什麽,為了這我不知道挨過多少罵,我還害怕他們突然叫我,因為我從來沒幹過什麽好事值得他叫我一聲。你說我幸福嗎?快樂嗎?”

“你最喜歡什麽?”

“喜歡玩輪滑。”說到愛好,孩子眼睛一亮,但馬上又黯淡了下去,“但是姑姑送給我的輪滑鞋還沒怎麽穿,就被媽媽送人了,她不讓我玩。”

對於孩子而言,快樂並不在於他們物質上多麽富有,而是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成長空間。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被好幾雙眼睛盯著,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而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又是那樣的強烈,身心又是那樣的壓抑。

武漢神童鮑宇陽4歲進圖書館,10歲上高中,13歲保送北大,家長都很羨慕他的聰明才智,殊不知這對於孩子的正常成長來說卻是一種悲劇。

鮑宇陽的父親給兒子規劃25歲進入國家一級實驗室,將來成為有所建樹的科學家,然而鮑宇陽的任課老師認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除了知識,還要懂得哲學、藝術等其他學科,還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可是鮑宇陽的語、英語成績很差,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很差,頻繁地跳級,讓他被迫失去了與社會、環境接觸的機會。這種超前教育違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長規律,超前得太狠了。這孩子是很聰明,他本來應該有很快樂的童年,可是被殘酷地剝奪了。

童年對於整個人生曆程來說應該是個美麗的字眼,它應該是鮮活的,熱烈的,奔放的,自由自在的,充滿無盡樂趣的,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它可以沒有很多的零食,沒有很多漂亮衣服,沒有動物園,沒有遊樂園,但是學騎自行車,掏鳥窩,挖泥鰍都能帶給孩子足夠的童趣,然而現在的孩子,天天出了家門,被大人護送著,到了學校交到老師手裏;放學了,離開老師的目光,又躲避不開守在校門口等著的大人。周末,他們去各種學習班學習語數外,彈琴,跳舞,唱歌……他們太忙了,他們忙著大人們的事情。

不知道這些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有美好的童年的回憶?

2缺乏成就感帶來的快樂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

現在許多孩子身上存在著嚴重的厭學情緒。提到孩子的厭學情緒,家長們無一不是一副苦瓜臉:“兒子打電腦遊戲就很興奮,一坐下來學習就皺眉。”“我嘴都說破了,他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可就是不愛學!”“孩子對我說,他也想學好,可就是覺得自己沒信心,學起來很吃力。”……這種情緒的產生與孩子缺乏成就感帶來的快樂有很大關係。

“學習不應該是老師強迫孩子進行的,而應該是孩子自發的、本能的行為。”這是意大利首位女性醫學博士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名言。蒙特梭利博士在20世紀上半葉,創造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法。她認為,在幼兒智力發育的道路上,與灌輸知識相比,讓他們通過自身經曆的“感覺刺激”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太理想。一位迷戀上網吧的孩子道出了他厭學的心聲:“在家裏爸爸說我沒出息,媽媽說我笨,反正我是沒好了,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成就感,我隻能從網上獲得些許安慰,在這裏有那麽多人關心我,發一個帖子會有那麽多人回應我。在這裏我認識了幾位誌同道合的,特別能談得來的網友,我提出某個觀點或某個活動,他們都會給我積極的響應,這是我在現實中無法感受到的快感。在網上打遊戲,衝過一關我就覺得成功了,開始挑戰難度更高一級的遊戲,那種感覺就是爽!”

這就是孩子為什麽厭惡學習,卻喜歡上網的原因,因為在現實中他們總是缺少一種成就感。從理論上分析,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人都有被尊重、被關注、被肯定、被欣賞、渴望成就、榮譽,以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能從學習中體驗到樂趣和成就感,那麽他就願意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以享受更多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在學習上得到的總是批評,或者在多數情況下得到的是批評,他們看不到收獲,他們感到的隻是挫折和疲倦,體驗到的是學習困難帶來的痛苦感、無助感,如此這般,想讓他們自覺努力學習,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父親為了解決兒子不願上幼兒園的問題,他每天讓兒子帶五個氣球去幼兒園,分給幼兒園見到的前五個孩子。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了……孩子的恐園情緒在減少。在第五天,天還沒有亮,孩子就急切地喊爸爸送他去幼兒園,當父親到了幼兒園時,看到一群小朋友像迎接皇帝一樣地在迎接自己的兒子,而手持氣球的兒子感到很滿足和快樂。當問及為何有此良策時,父親說:“每個人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一樣。”

成就感帶給孩子的快樂是任何其他的快樂所難以比擬的,因為那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受歡迎的,當孩子不斷進步,體驗到成就感時,他內心會充滿自豪、充滿信心。這時,他們特別需要有人來分擔他們的快樂,分享他們的成功。這時,為人父母者,為人老師者,要找準時機,創設情境,恰當地賞識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成功快樂成功。這裏,快樂是努力的動力,成功是快樂的享受。

培養孩子的成就感關鍵是讓他學會自我評價,要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的關鍵是家長教師不要太積極,對孩子的評價密度不要太大,要給孩子留點空間,讓他靜下心來思考,分析自己的學習形勢,估量自己的成敗得失。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績,激勵自己前進,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製定具體的學習計劃。

3精神化亟待脫貧

一個孩子從小缺鈣,就會是羅圈腿,從小缺少愛心將來會無情無義,從小缺少精神化的滋養,將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佚名

記得“知心姐姐”盧勤在一次與家長麵對麵交流會上,問了在座的家長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最缺的是什麽嗎?”有的家長回答說缺鈣、鐵等營養素,有的家長說缺少各種輔導資料。麵對家長各式各樣的回答,盧勤告訴家長說,現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缺少的是精神和心靈上的健康。

現在的孩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不管家庭條件怎樣,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受委屈,而是一一滿足他們的需求。父母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可孩子們是怎麽想的呢?他們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嗎?

焦先生常年在外跑生意,平時跟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心裏總覺得虧欠孩子,所以盡量在物質上給孩子以補償,平時孩子要什麽給什麽,吃的穿的樣樣不缺。現在孩子6歲了,非常不聽話,讓他幹什麽他偏不幹什麽,就知道玩。焦先生焦急得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永遠無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也就永遠無法走進家長的世界,雙方之間形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高牆”。

其實,做父母的,重要的不是關心孩子吃什麽,喝什麽,重要的還要關心孩子的心靈世界,關注他們在看什麽,在讀什麽。知心姐姐盧勤打比喻說,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麽長什麽,孩子的頭腦是一張白紙,畫什麽有什麽。她還說,一個孩子從小缺鈣,就羅圈腿,從小缺少愛心將來就無情無義,從小缺少精神化的滋養,將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如今環境的荒漠化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許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塵暴,我們能做些什麽?然而,正當人們享受著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時,一場看不見的“沙塵暴”正侵襲著孩子們的心靈,威脅著眾多家庭的幸福。

佳木斯市某村少女三丫(化名)13歲時被同村三個無知少年**,懷孕並生下了小女孩豆豆(化名)。在法院判決之後,麵對案犯家屬的無端指責,家人的不理解和村裏人的說三道四,小媽媽拉扯著豆豆艱難地生活著。

2000年1月17日中午,金華四中高二(4)班學生徐力因不滿母親的過度職責,趁母親不備,用硬物猛擊其頭部,致使母親顱腦損傷死亡。金華市中級法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此案進行了不公開開庭審理,並於昨天作出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徐力有期徒刑15年。

南陽堡一初中學生樊某(化名)來到南陽堡派出所南約60米的一處簡陋的網吧內上網,當時上網的還有另一名青年。當晚22時許,在網吧值班的少婦張某催促兩人回家,樊某對此非常不滿。當另一人離開後,樊某便尾隨張某進入網吧隔壁的房間,將其殺死,並將張某的一部手機和119元現金搶走。

這一樁樁讓人觸目驚心、甚至毛骨悚然的事實,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年少的孩子們為何會有勇氣做出這樣沒有人性的舉動?如今的父母對孩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將來一定要上大學,非清華、北大不上,“你考不上重點大學,媽媽就不活了”,在這種高壓之下,孩子沒有自己的成長空間,想看電視,不讓,想踢足球,不讓,想看看課外讀物會被認為是考試考不到的閑書。在這樣管束下,孩子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少,精神上極度壓抑和空虛,造成了孩子的悲劇,同時也給家庭造成了潛在的隱患。因此,家長在關注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要用先進的化滋養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得到全麵發展。

4感歎“活著真沒意思”

生活的最大危險是心靈空虛。

佚名

“活著真沒意思!”隨著社會壓力的加大,常常聽到大人們這樣抱怨生活,沒想到這卻成為中小學生的口頭禪。

趙亮今年才12歲,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總是管不住自己,課堂上缺乏自製力,愛搞惡作劇,令人頭疼,父親急了,就以打罵來解決。

有一次,同學告狀,趙亮作業沒完成,還淘氣。回到家裏,爸爸邊打邊說:“天天讓別人告狀,打死你算了!”趙亮當時就回嘴:“你們看我不順眼,我不要活了,跳樓死了算了!”媽媽一聽嚇得都快崩潰了,整天盯著他,生怕他出什麽意外,媽媽為了穩住孩子的情緒,常用物質來獎勵他“聽話”。

後來“我不要活了”這幾個字成為趙亮的口頭禪,隻要遇到不順心的事,這句話就脫口而出。說的次數多了,父母也就由起初的吃驚變得習以為常了,也就不當真了。沒想到有一天假戲真唱,趙亮說完這句話後就開始在家翻箱倒櫃找東西,爺爺問他找什麽,他回答說找繩子上吊。爺爺頓時驚得臉上失色,一家人連哄帶騙好一陣,才把情緒激動的趙亮從凳子上抱下來。

第二天下午,趙亮突然又哭鬧起來。這次,他瞄上了院子外的那口魚塘,“讓我死,活著真沒有意思……”孩子真的在一次說完這句話後結束了自己的短暫生命。

這不由讓人聯想到了《揚子晚報》2006年4月27日刊發的一則題為《妹妹落水溺亡居然若無其事》的新聞:劉輝與比他小兩歲的妹妹在自家的漁船上玩耍,妹妹不慎失足跌進河裏。麵對妹妹的呼救,近在咫尺的劉輝既沒有伸出自己的手去拉妹妹一把,也沒有及時呼叫大人來施救,而是若無其事地繼續玩耍,就這樣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看著自己的親妹妹被河水吞噬。

當事後人們問小輝為什麽不及時救妹妹時,七歲的小劉輝隨口回答說:“活著那麽苦,拉她做什麽?”這一事件還被某家媒體絡評為2006年度十大真話之一。

孩子發出“活著真累”“活著好沒意思”之類的感歎,往往是由於功課繁重、競爭激烈、父母期望值太大,他們每天不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由此造成的孩子的這種心態任其蔓延下去,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家長和老師特別要注意一些比較內向的孩子,一旦發現他們有這樣的心態,要及時進行開導和溝通,以下幾方麵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孩子最討厭什麽樣的人?

你孩子最害怕什麽?

你孩子最煩惱的事是什麽?

在什麽情況下你孩子容易撒謊?

你孩子最喜歡哪一類課外讀物?

你孩子對家裏什麽事最不滿?

什麽事情最易使你孩子生氣?

什麽事情最使你孩子感到尷尬?

在什麽時候你孩子容易和父母對立?

你孩子最懊喪自己做過的什麽事?

對於以上問題如果你不能回答上一半,說明你對自己的孩子還不怎麽了解,平時不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你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平時多與孩子溝通。

5找不到生命的價值

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有一位上初中的女孩,長得秀氣端莊,是學校的三好學生、班裏的班長,但她總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於是,選擇了服用安眠藥自殺,幸好後來被及時搶救過來,才脫離了生命危險。父母掛著眼淚問女兒為什麽要做那樣的傻事,女兒無論如何都不肯與父母說,直到找到她最信賴的語老師,她才跟老師開心扉說:“人早晚都要死,晚死不如早死,每天看著媽媽為我操碎了心,還被我惹得不高興,我心裏就很愧疚。我覺得媽媽活得不容易,我對不起媽媽,總是讓她失望,我想我死了,媽媽也就解脫了。我知道爸爸媽媽會因此感到痛苦,但是長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們頂多難受一陣子,過去這一陣他們就輕鬆多了。老師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老師被孩子為父母著想的善心所感動,但又為她不諳世事的幼稚感到傷心,孩子把一切想得太簡單了,她認為死是很簡單的事,不會給家人帶來太大的影響。她之所以有著這樣單純、幼稚的認識,是因為她不明白生命的價值是什麽,人為什麽要活著?

這不由讓人聯想到了一個電視采訪節目。有位記者到一個偏僻的山村采訪,他問當地放羊的孩子:“孩子,你們為什麽要放羊?”

“讓羊長得肥肥壯壯的,然後生更多的羊崽。”

“那生下小羊後呢?”

“把小羊養大,然後賣錢。”

“賺了錢後做什麽?”

“蓋新房子,娶媳婦,生孩子。”

“生了孩子呢?”

“讓他們放羊唄!”

“然後呢?”

“賣羊,賺錢,蓋房,抱孫子。”

有一個少年在看了這段節目後大發感慨:人這一輩子不過如此,不管生命長短,其實都差不多。想想自己為什麽要上學讀書?無非是為了考大學。考上大學後,找份好工作,然後結婚生子,讓孩子繼續走自己走過的路子讀書、考大學、找工作、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無窮盡,這樣的生活一點意思沒有,我不想讓自己的下代、下代的下代像我一樣過得無聊,於是,在晚上,偷偷地飲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個個花季少年的自殺,一朵朵花蕾的過早凋謝,冷酷的現實給父母們敲響了警鍾: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不是學習成就,而是人生理想。

研究分析古今中外各個方麵的卓越人士,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成功經驗,但其中一個共性就是都具有紮根在他們腦海中的人生理想。一個人有了理想,不論生活多麽艱苦,他都會以苦為樂;不論事業有多麽曲折,他都會迎難而上;不論有什麽**,他都會心無旁騖、堅定信心往前走……可以這樣說,一個人能走多遠、發展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理想有多遠大。

對青少年來說,在學習和工作中總需要有一定的目標和誌向。合理的目標或抱負能夠產生明確的追求方向,但有的孩子既無任何努力的目標,更沒有絲毫的誌向,也不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渾渾噩噩,沒有追求,沒有抱負,終日碌碌無為,無所事事,從而引起精神空虛,在美好的人生中留下終身的遺憾。

樹立理想決定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以及家長自己的理想狀態。前者會影響到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後者會直接成為孩子的樣子。有關調查表明,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片麵地局限於“考上好的大學”。對孩子隻有學業期望,而缺乏人格期望,開口閉口總是“我們什麽都不要你做,你把書讀好就行了”,這必然給孩子的發展埋下一枚不定時炸彈。

要求孩子樹立遠大理想,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得過且過,卻要求孩子積極上進;自己不思進取,卻要求孩子出人頭地,孩子是很難樹立起自己的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