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化丹破境
第五百七十四章 化丹破境
衛長風現在的武道境界,是凝氣六重天。
不過他的真實實力無疑達到了凝氣巔峰,一旦激發出真陽內丹的潛能,足以匹敵任何凝氣九重天的高手,比如雲舞衣、嶽白衣
但是這種借助外力強行提升的修為,並不是真正的境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他的實力發揮,並且還有著很大的隱患。
雖然說得自朱雀宮主的溯源回真術,能幫助衛長風減少激發真陽內丹所造成的虛弱後果,可是用在三天之後的戰鬥中就遠遠不夠了。
因為他要麵對的,是整整七名凝氣七重天之上的淩雲峰弟子,對手無一不是宗門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沒有一個是容易對付的!
所以突破現有的境界對衛長風來說迫在眉睫,隻有境界提升上去了,他的實力發揮才能更強,有更大的把握闖上淩雲峰。
問題是他修習武道的時間僅僅隻有兩三年時間,進境之快已經屬於奇跡了,凝氣六重天才剛剛鞏固不久,想要突破無疑是癡人說夢。
借助妖丹之力,成為了衛長風唯一的選擇。
隻是他的真陽內丹已經修煉到了境界的極致,普通的下位和中位妖丹隻能補充損耗,想要再進一步提高真陽內丹的品階就無能為力了。
能用的隻有上位妖丹!
焦雙嬌賠給衛長風的火蛟丹恰恰符合條件,然而上位火蛟相當於先天強者,超越了衛長風一大境界。強行汲取蛟丹之力無疑就是賭博冒險。
事實也證明。他有點低估了這枚妖丹的威能。
僅僅隻是片刻的功夫。衛長風全身的肌膚變成通紅的色澤,肌膚毛孔不斷地滲出汗水,旋即被高溫蒸發得幹幹淨淨,隻留下點點白色的鹽漬。
他體內就像是烈焰燃燒的熔爐,四肢百骸全都被蛟丹的火力所滲透,氣血流動大大加快,心跳的速度更是超過了平常的十倍!
不知覺間,衛長風的神色變得猙獰。額頭上青筋浮現,一根根血管自皮膜之下凸起,如同蚯蚓般扭曲著。
這樣的情況要是再持續一段時間,他要麽死於全身脫水,要麽就是心跳過快而亡,五髒六腑都會被體內彌散的炎力所烤熟!
換成是普通人,恐怕早已支持不住昏迷了過去,因為這種痛苦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基本上達到了極致狀態。
而衛長風能夠堅持下來,除了他的意誌過人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掌握的浩然正氣歌!
正是這套儒家無上法門。讓衛長風始終保持著神魂不被炎力所侵染,意識清醒思緒敏銳,能夠堅持運轉吞日丹陽術和乾陽正法。
一絲絲精純無比的妖丹之力,被丹田之中的真陽內丹吞噬煉化,也一點點地改變著這枚武道源丹的本質。
吞日丹陽術是衛長風在無意之中得到的功法,但是這門秘術的神妙,絲毫都不弱於他神魂記憶裏的那些神功絕學。
隨著火蛟炎力源源不斷地注入,真陽內丹持續地膨脹擴大,丹體之內的雜質在煉化炎力的過程中被迅速清除,丹體透出赤紅的光芒,周圍炎氣繚繞仿佛烈焰燃燒,對整個丹田都造成巨大的影響。
衛長風借助乾陽正法所凝練出的真元,隨之不斷增長增強!
半刻之後,盤踞在丹田裏的真陽內丹膨脹到足有雞蛋大小,表麵出現了密如蛛網般的裂紋,隨時都有破碎的跡象。
這無疑是極為危險的,因為一旦真丹破碎,內蘊的力量全部爆發出來,丹田根本承受不住,結果必然是帶給衛長風無情的死亡!
而在危急關頭,衛長風沒有亂了方寸,反複催動乾陽正法第四層的法門,將丹田裏多餘的真元轉移到四肢百骸和經脈穴竅之中。
如果說他的軀體就像是湖泊,那麽經脈就是一條條溪流,真元如水匯入湖泊,最終將其填滿,自然而然達到了境界的巔峰。
突破在即!
衛長風陡然睜開了眼睛,雙眸之中盡是赤色。
他霍然張嘴呼出了一口包含著炎力的濁氣,全身百穴齊震,所有骨節的顫響如同雨打芭蕉般密集!
無形的氣勁自穴竅透出,像是大海怒潮般拍擊著靜室四周的石壁,數不清的粉塵簌簌落下,連帶著房屋都產生了低沉的轟鳴。
下一刻,衛長風的眼眸恢複成黑色,深幽仿佛夜空蒼穹。
凝氣七重天!
短短不到兩刻的時間,他突破了別的武者需要數年功夫才能突破的境界,從凝氣六重天躍升到七重天,正踏入了凝氣高階的層次。
而隨著衛長風境界的突破完成,丹田裏的真陽內丹無聲無息地湮滅成一團炎霧,不等內蘊的力量爆發出來,在瞬間重新凝縮成型!
一顆全新如晶珠般的新丹,躍然於氣海丹田之上!
化丹重凝!
這正是吞日丹陽術的最高秘術,也是提升內丹大品階的唯一法門。
衛長風以前從來沒有試過化丹重凝,這次在最關鍵時刻施展出來,能夠獲得成功也算是運氣極好了,要知道剛才稍有差池,他就將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這顆晶化新丹,已經達到先天的層次。
這意味著衛長風隻要催動新丹的威能,能讓自己擁有部分先天強者的力量!
然而新丹雖然重凝成功,被他緊緊握在手裏的火蛟內丹並沒有失效,至少還有三分之一的丹力未被汲取。
衛長風哪裏會暴殄天物,他繼續催動吞日丹陽術,進去吞噬剩餘的丹力。
龍眼大小的真陽內丹再次膨脹,隻不過擴展的幅度比原先要少了很多,但吞噬煉化丹力之後反哺的真元絲毫不少,而且更加的精純。
衛長風的修為再度攀升,很快達到了凝氣七重天的巔峰。
隻要他願意,七重天到八重天的阻隔隨時都能夠打破,不存在任何的問題!
但是衛長風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在七重天巔峰狀態停住。
正所謂過猶不及,到了這一步已經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