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齊雲山

齊雲山位於黃山腳下,皖贛鐵路穿越齊雲山腳。距黃山市西33公裏,因其“一石插天,與雲並齊”,故名齊雲山。它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曆史上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稱,白嶽者,齊雲山也。1981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齊雲山海拔高度僅585米,用“插天”來形容其高雖有些誇大,但有36奇峰、72怪岩、24飛澗,加之境內河、湖、泉、潭、瀑構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麗的自然圖畫。白嶽的特點是峰巒怪譎,且多為圓錐體,遠遠望去,一個個麵目各異的圓丘,自成一格。齊雲山呈丹霞地貌,幾百處景點組成了一片奇石巧布,岩洞藏幽,天開神秀,燦若紅霞的自然美景。齊雲山碑銘石刻星羅棋布,幾乎峰峰有題詞、洞洞有銘刻,紫霄崖下的《紫霄宮玄帝碑銘》為明代才子唐寅撰、戴煉書,碑高7.34米,寬1.40米,為江南罕見。數以千計碑碣石刻,其清麗的詞句,遒勁的書法,匠心的鐫刻,構成了壯觀的藝術珍品長廊,使齊雲山成為覽景訪古的聖地。清乾隆帝巡遊江南時曾讚譽齊雲山是“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齊雲山道教始於唐乾元年間,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為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齊雲山道教

無雙勝境

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與武當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又有“江南小武當”之稱。山上道觀參差,宮廟相映,鍾鼓磬鳴,嵐煙縹緲。

齊雲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道教活動豐富多彩,獨樹一幟。據史料記載,早在唐元和四年,齊雲山便有道教活動,至南宋寶慶年間香火日盛,隨後宮殿院房、亭台樓閣次第落成,香客曾一度日達三千以上,從而躋身於道教名山之列。

齊雲山的道教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如今,有正常的宗教儀式活動,可供遊客參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道場表演,再現了道教的文化習俗,表明其曆史淵源,給人以人生和生活的啟迪,其宣揚的平等、寬容精神,祈求和平、扶貧濟困的人道思想和返樸歸真、勤儉抑奢、知足守道的生活準則,對現代人大有俾益。

齊雲山勝景

洞天福地

遊客下索道後就進入景區大門――望仙亭,出亭後走過桃花澗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頗為壯觀,有棲真岩、忠烈岩、壽字崖三處摩崖石刻。據傳,棲真岩是齊雲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關公的地方;而壽字岩的壽字是清代慈禧太後的手筆,這個巨大的“壽”字,直徑達到230厘米。走過壽字崖,便見一個寬敞的石洞,遊人可以通過,純屬天工所造,為“崖下窟窿”,稱之為一天門,門摩崖石刻和碑銘,數目很多,琳琅滿目,為“白嶽碑林”。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圓通洞供奉的卻是佛教中的南海觀音;羅漢洞供奉著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著十八羅漢。應當說這都是道士們富有想象力的創作;雨君洞供奉龍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編”上了道教神壇。從齊雲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氣息。頗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氣勢不凡,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誌。

月華街、太素宮

月華街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遊人住宿之地。月華街現有古道房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素宮,此宮占地00平方米,十分壯觀。清乾隆皇帝曾稱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宮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已按原樣重建,1997年神像開光,向香客和遊人開放。

香爐峰

此峰在月華街太素宮前,山峰獨立挺拔,形似香爐,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穩健,爐身粗壯,頂端與底座大小幾乎相同,傳說頂上的鐵亭、香爐當初是朱元璋所賜,可惜鐵亭和香爐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現在的鐵亭係1983年重建的。每當雨後初晴,雲霧飄渺之時,香爐峰或隱或現,有詩讚其妙曰:“山作香爐雲作煙,嵯峨玉觀隱千年”。

小壺天

位於月華街長生樓下,它是明代一個石坊構成,石坊上有“小壺天”三字,石坊門洞呈葫蘆形,進門後,便是一個長20米、寬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側為萬丈深淵,站在窟側,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當遊人想後退一步,便見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線泉”、“飛升所”等石刻,據傳這是道士飛升成仙的地方。

玉虛宮

位於長生樓西不遠處,此宮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慶宮”、“五虛闕”、“治世仁威宮”三個石坊組成,石坊上有神鳥異獸圖案的浮雕,宮內便是石洞。洞內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關神仙的傳說。如今,玉虛宮是善男信女燒香求神、祈禱福壽的聖潔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