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恒山

天地有五嶽,恒嶽居其北。

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

賈島《恒嶽廟》

北嶽恒山,為我為五嶽名山之一,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恒山山雄地險,橫貫塞上,西銜雁門關,東連太行山,南接五台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綿延,奔騰起伏,橫跨250千米,號稱108峰。主峰位於山西渾源縣之南,由兩座山峰組成,東為天峰嶺,西稱翠屏山,海拔高達2017米,為五嶽之最,號稱‘;入天北柱‘;。兩峰對峙,聳入雲天,萬年的沉默摒棄人世諸般滾滾紅塵;兩旁絕壁,刀削斧劈,天工開物終顯造化之偉力;中間為金龍峽,渾水從峽中奔流,歌唱著大自然本真清純的生命韻律。峪穀極為幽深,蔚為天險奇觀。北嶽恒山很早就被載入史冊,注了‘;嶽籍‘;。《尚書-;禹貢》中說:‘;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周禮-;職方氏》中又言:‘;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山海經》中稱恒山為‘;北嶽之山‘;。而真正在曆史上為恒山‘;定位‘;的,還是漢朝著名的曆史學家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寫道:‘;北嶽,恒山也。‘;因為它位居北方,為萬物所伏,係恒常之所,故稱之為恒山。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嶽‘;,成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獨特的地勢和悠久的曆史,使恒山留下了眾多文化奇跡,成為舉世聞名的風景勝區。

恒山景點

金龍口

出渾源縣城,沿著綠樹成蔭的渾靈公路南行約四公裏,順路而上,便進入了一條幽深的峽穀,峽穀長約1500米,從北至南,分為金龍口、石門峪口、磁窯口三段。

金龍口穀深山崇。兩岸懸崖壁立,鬥峙如門;群峰突起,爭相為高。最窄之處寬不足10米,仰首隻見一線之天。人立其中,頗有巨岩壓頂之感。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所書“壯觀”二字,鐫刻在東麵的峭壁上,更增添了峽穀的雄偉氣勢。古人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置身於此,方有深刻體會。

金龍口中,渾河之源唐峪河集千溝萬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峽而去。平日在穀底靜靜流淌,水勢不大,一到陰雨時節,河水猛漲,濁浪排空,奔騰咆哮,恰似一條奔馳的金龍,一瀉而下,勢不可擋,正如古詩所雲:“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從金龍口再上,為石門峪口。這裏“高排石壁懸雙闕,獨聳危峰接九霄”,地勢更為險要。在東岸懸崖的半山腰裏,古時築有棧道,名為“雲閣”。雲閣與西岸半山之中的懸空寺之間,曾有一座架空懸橋,名曰“虹橋”。這兩者合稱為“雲閣虹橋”,為當時恒山著名一景。據說,“雲閣虹橋”是北魏道武帝年間修建的。如今雲閣僅有在崖間插橫梁的石孔遺跡尚存,而虹橋則早已毀壞。由於唐峪河水夾帶大最泥沙,長年淤積,穀底河床越來越高,現在雲閣的石孔遺跡隻能看見一排,而且已離穀底很近了。著名的“雲閣虹橋”勝景現在隻有“雲閣”兩個大字,還鐫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從石門峪口再往上來,就到了磁窯口。磁窯口峽穀的東岸,在原來半坡村傍,曾建有恒山山門。山門切石坡築台基上下二層。上層台上建西向券洞門三道,簷飾瓦頂都為琉璃燒造。門洞上方的龍鳳板上大書“北嶽恒山”四字,落款書清弘治十六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餘年。台前砌三出踏道,共十級。下層台基的中部建四柱三路木牌坊,當中橫匾上書“屏藩燕晉”。牌坊東麵樹一座石碑,上麵刻著“塞北第一山”五個大字,據考證大約是明萬曆年間所立。碑南有清乾隆三十年修北嶽恒山碑,北麵有清乾隆三十七年祀恒祭文碑。牌坊左右,雄峙石獅一對。牌坊前,原修石台百級,後漸被泥沙埋沒,外露僅剩六十餘級。

磁窯口西岸崖下,有一羅漢洞。洞深而廣,能容二、三百人。洞內石壁上,鑿石為基,塑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向有“南羅漢,北懸空”之稱。

非常遺憾的是,恒山山門和羅漢洞這兩處十分寶貴的文物,1958年修恒山水庫時未能遷建,被葬於千頃碧波之中。如今我們隻能從一些有關的史料中了解當時的概貌。

懸空寺

唐峪水在峽中蜿蜒曲折,淙淙流過。峽越向前越窄,崖也顯得越高,兩旁絕壁宛如兩麵巨劍,劈入雲空。在懸崖峭壁處舉眼眺望,可見西壁山腰的奇特建築群,令人歎為觀止。這就是北嶽最負盛名的懸空寺。此寺是建築史上罕見的奇觀,綴於主峰翠屏山半山腰的懸崖絕壁上,依山築基,就岩起屋,傍崖而棲,如掛半空,宛如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畫,緊貼在崖壁上。上載危峰,下臨深穀,樓閣高懸,分外壯觀,分外驚險!站在穀底仰望,好似玉宇瓊樓;登上樓台俯瞰,又如置身縹緲仙境。“金門寺院神仙府,海市蜃樓隱山中。”千百年來,都倍受人們推崇。懸空寺下南側的峭壁厲岩上,刻有大如方半的兩個巨字:“壯觀”。筆力流暢遒勁,又不失瀟灑俊秀,為唐朝大詩人李白,當年遊恒山時興之所至,潑墨淋漓的“文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麵對懸空寺,忍不住歎曰:“天下巨觀也!”他在《徐霞客遊記》中寫道:“望之如蜃吐重台。”曆代讚賞懸空寺的詩篇不勝枚舉,浩如煙海。明人王湛初對之作了這樣的描繪:“誰鑿高山石,淩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莫訝星樞近,應知帝座通。恒河沙作觀,大地總成空。”詩人寫出了恒山詭怪難測的神奇魅力和壯麗景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這些都恰到好處地形容了懸空寺的特色。

據《恒山誌》記載,神奇的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滄海桑田,風吹雨打,已度過了1400多個春秋。全寺的整個構思極為精巧,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空前絕後。寺門坐北朝南,自南而北,由低到高,由三組建築群組成:前麵一組以三官殿為中心;中間一組突出三聖殿;後麵一組的主體為三教殿。進入山門,鍾鼓樓迎麵而立。樓的下層向外一麵,都用磚砌成牆,開有月宮式圓窗,顯得玲瓏別致。經過一院落空地,前麵就是三宮殿,這裏也是正殿,為一座兩層樓閣。由北前行,先後是兩座三層三簷九脊瓦頂的懸空樓閣。前者為三聖殿,後者就是三教殿,兩者之間相隔數丈,中間架有懸空棧道相通。棧道之上,又建有重簷式閣樓兩層。寺內共有殿宇40間,像是一條美麗的彩虹淩空排開,懸掛在危崖峭壁上麵。入寺登山,隻見樓閣上下重疊,高低錯落,前後有致,曲折迷離。樓閣相望,有的以棧橋淩空飛渡,有的卻以暗道悄悄溝通。時而麵臨絕壁,忽又重見殿宇。扶欄探視,下臨深淵,令人驚心動魄。多麽奇特的建築!身臨其境,暢遊其間,真是其樂無窮。

這鬼斧神工的奇跡昭示著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懸空寺到底是如何建造起來的呢?據說,古代的能工巧匠們巧妙地利用岩石層麵的曲折凹凸,在陡峭的山崖上開鑿洞眼,將懸梁插入洞眼中,然後再在懸梁上鋪板立柱,構築梁架,建成樓閣。同時,又利用力學原理,豎立起幾十根碗口粗細、長短不一的木柱,支撐著上麵的建築物。表麵上看似驚險異常。實則安穩得很,經受住了漫長的自然界變幻的考驗。寺內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石碑,記載著當年修建懸空寺的“實況”:工匠們都用一根粗大的繩索係捆在腰際,再挽一個圈蹬在腳下,把繩頭結在上層山崖上,人卻懸蕩在半山腰進行“高空作業”。

仰望這一個世間奇絕的高空建築,遊人常會油然而生一種驚奇的疑問:偌大的一座懸空寺,竟然能以小小的木柱支撐千百年,風吹日蝕,巋然不動,安然無恙,到底是怎樣的一股“神力”在起作用呢?建築學家們反複研究分析,都認為這和懸空寺擇地而建,設計精巧,技藝精湛,以及曆代的高度重視與維修有關。懸空寺位於深山峽穀的小盆地中,其全部建築都高掛在峽穀西側翠屏山的石崖中間。石崖略呈弧形,而懸空寺則剛好建在弧形的凹陷處,這樣的位置十分有利。周圍的高山護衛著它,像抱著自己繈褓中的愛嬰,既免受狂風的侵蝕,又少被烈日曝曬,嚴冬基本上見不到陽光,盛夏時節日照也不過4小時左右。更為奇妙的是,石崖上方突出的部分成為一道天然頂篷,晴日遮陽,天下大雨時寺前滴成一片奇麗的珠簾。它又地處山腰之中,離地麵有數十米的高度,峽穀中洶湧上躍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先人們卓絕的智慧與才能,使懸空寺建於一塊“風水寶地”上,而這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它得以免遭自然的損害。同時,懸空寺獨特的內容與造型,素來為人們所關注,便它得到了多方麵的保護。所以,懸空寺是無數代人的智慧與血汗的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聰明、勤勞的美好品德。

毫無疑問,懸空寺必然會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此處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這恰好是形容懸空寺超一流建築藝術的銘文,也表達了人們遊覽懸空寺後歎服的心聲。

恒山水庫

出懸空寺廟門南望,一座大壩屹立於峽穀之中,把天峰、翠屏二山連接起來,氣勢不凡,巍峨壯觀。大壩西邊有依山而建的數十級水泥混凝土台階,由此登上壩頂,隻見群山環抱,碧波蕩漾,這就是著名的恒山水庫。

金龍峽穀中的唐峪河,發源於恒山山脈的千溝萬壑之中。由於河流所經地區,大多為質地比較鬆軟的砂岩,加之曆代戰火毀滅和人為的破壞,使恒山的森林覆蓋麵積日益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唐峪河夾持著大量泥沙,從峽穀中流過,使河床越淤越高,漸漸形成了“河在天上流”的形勢,比渾源縣城以及周圍的村莊田野要高出五十多米!每當大雨來臨,唐峪河上遊的龍盆峪、正穀、刁旺穀等許多條溝溝壑壑裏的洪水,順著陡峻的山勢俯衝而下,最後匯集於狹窄的金龍峽穀之中,如同翻江倒海,奔騰呼嘯,以驚人的速度衝出峽口,淹沒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曆史上發生過的洪災不計其數,渾源城也曾多次成為水中之城。可是到了久旱不雨的季節,因河床高出地麵很多,以致於無法引流澆灌,隻得聽任河水白白流去。過去的唐峪河,真是有百弊而無一利。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仙人雲遊到此,對人們說,如果在金龍峽穀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鎖住蛟龍,消除水患。可是,那奇妙的懸空寺已經矗立了一千多年,唐峪河卻依然恣意橫行。這古老的傳說,隻不過反映了當地百姓迫切要求根治水患的願望而已。

水庫大壩從1958年破土動工,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於1962年全部完工。大壩高55米,長150米,頂寬2.5米,如同天峰、翠屏二山伸出的鋼鐵巨臂,將峽穀之水截於大壩之內,形成了一個總容量達一千多萬立方米的人工湖。唐峪河水再也無法逞凶,隻得乖乖地聽從人民的調遣。

恒山水庫存的建成,不僅根除了千百年來的水患,而且給古老的北嶽增添了一處新的風景勝地。當我們在寬闊的水庫大壩上漫步時,隻見四周翠綠,群山環繞,怪石嶙峋,奇峰插天,好一派雄偉壯觀的景色;水庫裏波光粼粼,千山萬峰之影倒映於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輝;再轉身向下望去,隻見大壩放水,激流自閘門噴瀉而出,形成幾十米高的瀑布,浪花飛濺,吼聲震耳。懸空寺的奇光異景就在近處半山之中。今日水庫勝景與昔日古寺風光相互襯映,更顯出祖國河山之美!

大字灣

沿著水庫壩頂漫步向東,穿過隧洞,大約走2000米,有一岔道口,往北便是通向天峰嶺的山道。順山道向上,可見突兀山峰峭壁上刻著遒勁有力的“恒宗”兩個大字,氣勢雄偉磅礴,一個字足足有30平方米,字形雄健,剛勁有力,給人以大氣恢宏之感,創造了中國書法史上“大字”的根致,也恰好象征著恒山氣勢磅礴的天然神韻與豐姿。

相傳大字灣的“恒宗”二字,為明成化三十年所鐫,但此說可能有誤。因為成化為明憲宗皇帝的年號,而憲宗在位隻有二十三年,成化三十年已到明弘治七年了。在如此陡峭的石壁上能雕刻這樣的巨匾,實在不是輕而易舉之事。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石匠藝人本領之高強。遊人到此,無不為之而驚歎。

在大字灣前麵的梁上,佇立著四株形態奇特的唐代古鬆,名曰“四大夫”。這四株古鬆,根部懸於石外。

虎風口

“虎風口”。這是一個峰回路轉的陡峭路口,刮起風來,聲如虎嘯,所以取名“虎風口”。遊人至此要分外小心,否則就有被吹落懸崖的危險。可是,就在這風口路旁,卻有一株蒼勁古樸的鬆樹,名叫“梵宮懸根”,根須**,卻能迎風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顯示了鬆樹特有的堅強不屈的性格,同時,也給眾多攀山的遊客,以一種強勁堅韌的人格啟示,堪稱恒山一奇景。

果老齡

由虎風口向前,不久就到了“果老嶺”。趙之韓在《果老嶺》詩中寫道:“一嶺迢迢古樹多,仙人覽勝此經過。秋蘋春草年年發,不見重來奈若何?”吟歎著北嶺的秀麗和對仙人的追懷,也溶入了詩人睹景後心曠神怡,飄然欲仙的感受。嶺上那彎彎的小路,由一塊接一塊的青石天然連接而成。其中有一塊碩大無朋的青石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大石坑,但看上去卻很像人的足跡和毛驢的腳印。原來,有個術士名叫張果老,最初隱居在中條山,自稱出生於帝堯丙子年。唐朝武則天聽說他很有道法,便派人去請他,他卻假裝死了,後來有人在恒山由又看見了他。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好仙喜道,又派人去請他,這次他應召到了京城。可是他很不習慣,在京城呆了不久,又回山去了。人們傳說他後來成了神仙,被列入了八仙。有一次,張果老倒騎毛驢來到此嶺,因坡陡路滑不能前進。他仰天長歎,束手無策,隻得跳下驢來,牽著毛驢一步一步攀行而過,在這大青石上留下了斑斑印痕,這就是有名的“張果老留痕”的故事。

北嶽廟

過了果老嶺,很快就到了北嶽建築規模最高最大的“朝殿”。“朝殿”又稱北嶽廟,是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依傍山勢而建,負崖高聳,列於阜上。古代著名旅遊家徐霞客,形容這所廟宇“上負絕壁,下臨宮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山門兩側有青龍、白虎二殿堂。步入山門,迎麵就是那徒若天梯的石階,共有百餘級,每級高達60厘米,寬約25厘米,腳踏麵向前傾斜40度,所以顯得格外險陡。登上石階,便是朝殿,殿內正中端坐著北嶽大帝。殿前眾多的石碑和牌匾,記錄著北嶽廟悠久而輝煌的曆史,其中元代鐵鑄菱形雲碑等,都是很名貴的文物。北嶽廟的右下方有兩口古井,兩者相距不過1米,而水質一苦一甜,區別極其明顯,被稱為苦甜井。甜井很深,從不幹涸,水味清冽甘甜,道家弟子奉為聖水。唐玄宗曾為甜井題匾,名之曰:“龍泉觀”。今苦井已被填塞,甜井依然存在,想是人們均有追求甜美生活之願。北嶽廟的西側有一塊“雞叫石”,長40厘米,寬30厘米,擊打其上便作雞叫之聲。清晨敲擊雞叫石,引起山穀回聲,如群雞爭鳴,所以被稱之為“金雞報曉”。據地質學家考察,此石可能剛好位於群山之焦點處,故一拍即有回聲。這是恒山特有的音響之美了。北嶽廟的寢宮,隱於幽深之處,嵌於石窟之中。而三清殿,則巧妙地建在絕壁之上,下麵則是萬丈深淵。魁星閣,獨立於險峰,而與北鬥相應。明朝李夢龍曾賦詩一道《謁嶽廟》:“嵯峨恒嶽鎖雲中,望秩何車有閟宮。片麵飛來明月冷,六龍歸去碧山空。鬆杉晚挹浮嵐翠,殿客晴搖旭日紅。敬謁瓣香修歲事,滿庭霜葉起秋風。渾源南去是恒山,路阻千岩萬壑艱。一自重華移望後,便傳飛石落人間。彩雲縹緲龍旌遠,紫蓋蘢蔥鶴馭還。時雨時腸帷帝念,願分和氣散塵寰。”李夢龍之詩,增添了北嶽廟濃鬱的文化色彩。

圍繞著北嶽殿周圍,尚有不少建築與名勝。元靈宮,在恒山主峰左側,離北嶽廟不遠,也是有名的北嶽祠廟之一。該宮倚岩為壁,內外共有三進。山風一吹,爐煙四散飄溢,祥雲籠罩。早晚不斷的鍾聲,輕輕地敲打著空寂的山峰,倍添靜穆之感。殿階有98級台階,兩帝栽植著鬆柏,至少也有500年的樹齡,曆經四季的輪回,依然蒼蒼鬱鬱,分行鵠立,像兩排忠實的侍臣。

會仙府,在元靈宮西,因裏麵排列著許多神仙的塑像,故得名。會仙府極為寬敞,建立在一片高平的岩石之上。春天,青翠的蘿蔓遍被山廟,秋天,滿山的紅葉襯托,映紅了會仙府,好一個神仙居所。府東即是萬壽亭以及文昌閣,都極為幽靜秀美。

琴棋台,在會仙府的西北山岩上,像半輪山月凸出於懸崖峭壁。該台極其平坦,方圓一尺五左右,活像一個大棋盤。原先,琴棋台上還真的有一盤石棋子放於其上。這些,雖然是閑來好事的遊人所為,卻也能勾起後人幽思追古的遐想。

通元穀,位於琴棋台西邊,入穀處有一巨大的石門。穀內雲蒸霞蔚,草木含翠,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和靈氣。古人有詩讚曰:“萬疊奇峰匯眼前,丹爐汞結幾經年。我來欲覓元空旨,雲在孤岑月在天。”據傳,此穀就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燒煉靈丹妙藥的地方。因為唐開元時張果老被賜封為通元先生,所以此穀有此稱呼。

九天宮,由通元穀往南步行500餘步即到。殿庭樓閣,規劃整齊。鳴鍾響鼓,振蕩在通元穀之中。宮門外藥草叢生,春天帶露的杞樹茁壯清純,秋際著霜的野菊高潔挺立,采摘回來配成茶食之佐料,芳芬清神。當月憑欄,山中煙雲彌漫。和宮中道士把茶而談,極盡人間人悠閑之樂。

純陽宮,在九天宮的前麵。相傳呂洞賓曾在此降乩卜卦。以前有一塊詩碑,記錄此事,現在已經遺失。

另外,還有禦碑亭、十王殿、飛石窟、姑嫂崖、夕陽返照、嶽頂鬆濤、玉羊遊雲等名勝古跡,它們都與一定的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相聯係,蘊含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也使北嶽的一草一石,均染靈秀之氣。

天峰嶺

如果從北嶽廟再奮力向上,經過一兩個小時的艱苦攀登,便可直抵主峰之巔。想當年明朝家李夢陽,登上北嶽主峰之後,即興賦詩三首《北嶽》,其中一首寫道:“天高西北還喬嶽,下視東南盡大洋。玄武蒼蒼氣流黑,扶桑滾滾濤浮黃。回岩日射千鬆暗,絕頂風來六月霜。安得移將萬人石,頓令炎海坐清涼。”道出了峰頂萬千的氣勢和奇絕的美景。站在恒山之巔,極目遠眺,峭壁林立的群峰,遼闊的大同草原,遠近高低景色盡收眼底,真可謂:“極目不知千裏遠,舉頭唯見萬山低。”金人元好問也讚道:“大茂維嶽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在靈境在,地位豈合他山尊!”

歡迎閱讀其他類型小說《小寒資料集》,精彩小說盡在第九中文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