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公孫瓚內憂外患
第571章 公孫瓚內憂外患 無憂中文網
冀州大舉調動兵馬,立即引起幽州公孫瓚的警覺,迫使他第一時間調動兵馬提防袁紹趁著幽州內亂之際趁火打劫。
三年以來,公孫瓚與袁紹數次交兵,各有勝負,誰也沒有占到便宜。
然而,界橋之戰公孫瓚損失慘重,麾下最精銳的白馬義從傷亡殆盡,戰後僅餘數百騎,已然潰不成軍。
不過白馬義從也隻是公孫瓚早年起家的一支騎兵,人數有限,隻有數千騎而已,倒也不至於傷筋動骨,一蹶不振。
何況,去年十月,公孫瓚得到劉虞帳下從事公孫紀密報,劉虞盡起十萬大軍試圖剿滅於他。於是公孫瓚迫於形勢所逼,在兵馬分散烏桓邊境的情況下,先下手為強,成功劫持劉虞及其家眷,迫使劉虞大軍投鼠忌器,不戰自潰。
隨後,公孫瓚一不做二不休,殺死劉虞以及家小,吞並劉虞麾下大半兵馬,一舉占據幽州大部,割據自立,自成一路諸侯。
至此,公孫瓚自領幽州牧,擁兵十餘萬,分派親信將領出任各郡郡守,大舉清剿劉虞殘部勢力。
但是公孫瓚殺害劉虞之後,並非萬事大吉,反而麻煩不斷。這是因為劉虞擔任幽州牧多年,施政寬仁,素來主張對烏桓、鮮卑和周邊番邦屬國施以懷柔教化之策,曾數次救濟周邊蠻族,深得烏桓、鮮卑首領敬重,頗得人心。此外,劉虞生前還有一批親信將領駐守邊境,實力不容小覷。
因此,當得知劉虞遇害之後,這些將領並未歸附公孫瓚,反而蠢蠢欲動想為劉虞報仇,四處流竄節節抵抗。而烏桓和鮮卑等部落首領同樣與公孫瓚素來不睦。彼此廝殺多年,積怨已久,已成勢不兩立的態勢。由此各部蠻夷部落非但沒有趁著劉虞之死攻占邊境郡縣,反而與劉虞麾下戍邊將領關係曖昧,似有聯合抵禦公孫瓚之勢。
劉虞死後,公孫瓚本想將其首級送到長安請功,聲稱劉虞與冀州袁紹等人沆瀣一氣,陰謀謀反,企圖自立朝廷,篡位稱帝。不成想。護送劉虞首級的衛隊途中遭遇劫殺。結果首級被劉虞親兵校尉尾敦所劫。既而秘密殮屍下葬。如此一來,公孫瓚至今沒有得到天子敕封,隻能自領幽州牧,從而雄霸幽州和大半個青州。自成一路諸侯。
隻可惜,公孫瓚這個州牧之位名不正言不順,難以令人信服。由此引發幽州內亂,以至於幽州境內一年多來叛亂不休,廝殺不止,使得公孫瓚手忙腳亂,疲於應付。
盡管公孫瓚兼並劉虞大半兵馬後,名義上也有十幾萬兵馬,實力不弱。稱之兵強馬壯亦不為過。怎奈幽州與西涼一樣都是邊境州郡,周邊與諸多蠻夷番邦接壤,境內還盤踞著為數眾多的蠻夷部落,從而迫使公孫瓚不得不派遣大軍進駐邊境,時刻提防蠻夷大舉入侵。
這樣以來。公孫瓚縱有十幾萬大軍卻分散各地駐防,手中所擁有的機動兵力甚是有限,僅有三四萬兵馬而已,無法短時間內剿滅叛軍。
而今,原劉虞帳下幽州從事鮮於輔、鮮於銀兄弟以及中郎將齊周,還有奪下劉虞首級下葬的尾敦等幾股反對勢力,暗中相互勾結,互為掎角之勢,眼下正與公孫瓚麾下大軍鏖戰廝殺。此外,烏桓和鮮卑部落首領推舉原劉虞麾下將領閻柔為烏桓司馬,願意出兵相助,剿殺公孫瓚,替劉虞報仇雪恨。
直至現在,公孫瓚與叛軍交戰已有一年有餘,卻收效甚微,不但沒能盡快滅掉鮮於輔叛軍,局勢反而越來越不利。鮮於輔兄弟等人暗中與烏桓司馬閻柔暗中商議,大有聯合起來反攻公孫瓚的趨勢。如此惡劣形勢,使得公孫瓚忙得焦頭爛額,顧頭不顧尾,手忙腳亂,疲於招架。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公孫瓚進退維穀之際,冀州袁也在調兵遣將,極有可能趁著幽州內亂之際伺機進攻幽州。
這兩日公孫瓚正在忙於調兵遣將布防,謹防袁紹出兵攻打幽州。但今天得到細作密報,袁紹征調十餘萬步騎並未開赴冀幽邊境,反而晝伏夜行秘密南下,目前屯兵於趙郡之內,按兵不動。這樣以來,隻要不是傻子,自然能夠看出袁紹此次調集重兵不是為了攻打幽州,而是另有所圖。因此,公孫瓚緊急召集幾個親信前來議事,商議袁紹到底意欲何為。
————————————
薊縣州牧府,正堂。
頗具威嚴的公孫瓚端坐主位,不急不躁地品茶,這是他與麾下文臣武將最大的不同之處。
因為幽州氣候寒冷,境內百姓大多鍾愛飲酒而不喜飲茶,當中原各州還處在盛夏時節的時候,薊縣已經開始變涼了,此時飲酒不用燙熱,直接飲用即可。因此,眼下正堂內其他人都是飲酒,隻有公孫瓚一人飲茶,這是他早年師從盧植時養成的習慣。
不過這些年隨著地位不斷攀升,公孫瓚漸漸放棄了飲茶的習慣,通常都是飲酒。但今天不一樣,因為冀州袁紹此舉詭異,令人生疑。所以,議事前公孫瓚特意吩咐侍從煮茶,這樣有利於他頭腦清醒地思考問題,以免貪杯誤事。
此刻堂下在坐之人不多,隻有四人,他們是:公孫瓚從弟公孫範,長子公孫續,長史關靖和從事公孫紀。
這四人都是公孫瓚的心腹近臣,除長史關靖外,其他三人都是公孫瓚的親屬族人,其中公孫紀便是公孫瓚占據幽州,殺死劉虞的最大功臣。
“探報你們都已看過,袁紹半月內調動十二萬大軍南下,而且全部都是晝伏夜行,行跡十分可疑。眼下留在冀幽邊境駐防之人仍是冀州上將鞠義,而頗有名氣的河北四庭柱悉數調到趙國境內駐紮,伺機而動。”主位上,待堂下四人看過探報之後,公孫瓚輕輕放下茶盅,沉聲說道。
隨即他語氣稍頓,疑聲道:“袁紹到底想幹什麽?難道他想攻取兗州不成?可眼下兗州已被呂布攻占,並州軍乃大勝之師,兵鋒正盛,袁紹此時攻打呂布,實為不智。如此淺顯的道理,即使袁紹看不明白,但他麾下眾多謀士一定看得清清楚楚,必然會出言提醒。因此,料想袁紹此番興師動眾地集結大軍,應該不是攻打呂布。那他究竟意欲何為呢?”
“既然袁紹調動大軍不是攻打我等,兄長又何必自尋煩惱呢!”公孫瓚話音未落,他的從弟公孫範立即接聲答話,隨之分析道:“袁紹大軍南下的目的,無外乎兩種可能。其一,便如兄長所說,他想趁著兗州戰亂之際,出兵幫助曹操打敗呂布,攻取兗州。其二,便是伺機攻取司隸或並州。除此之外,再無第三種可能。”
“三將軍所言極是。”長史關靖點頭附和道:“數月前,袁紹已率兵剿滅黑山賊眾,雖然未獲全勝,卻也初見成效,對黑山賊予以重創,短期之內自然不必再次出兵剿賊。由此一來,除我幽州之外,與冀州接壤的州郡隻剩下兗州、司隸和並州。正如主公所言,兗州之戰已趨於尾聲,呂布大獲全勝,打得曹操龜縮在三座小縣城之內,已是苟延殘喘,覆滅在即。這個時候袁紹出兵兗州已然錯過最佳的進攻時機,如此興師動眾調集十二萬大軍進攻兗州殊為不智。由此可見,袁紹此次秘密調兵的真實目的,一定不是兗州,而應該是司隸或並州。”
關靖侃侃而談一番話,意思與公孫範所言大體一致,就等於沒說。然而,公孫瓚聽了這番話後,卻是微微一笑,顯然頗為受用。因為關靖話語中的主旨就是借機奉承公孫瓚一番,不過這番奉承之言說得有理有據,義正詞嚴,讓人看不出他在拍公孫瓚的馬屁。如此既讓公孫瓚高興,又不會貶低自己的身份,這才是關靖的真正用意,也是他素來被公孫瓚器重的關鍵原因。
單論才能,關靖無甚大才,徹頭徹尾的平庸之人。若論武藝,他身高不到七尺八寸,骨瘦如柴,儼然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羸弱文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文不成武不就的人,卻深受公孫瓚信任賞識,被提拔為州牧府長史,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十分尊崇。而這一切便是關靖這張嘴換來的,因為他就是個阿諛奉承、膽小怯弱的勢利之徒。
與此同時,關靖也是最了解公孫瓚性格和脾氣的人。每次隻要他開口說話,那必然是不著痕跡地拍公孫瓚馬屁,使得極好顏麵的公孫瓚十分受用,心情愉悅。恰恰是關靖素來機靈過人,說話也十分中聽,才讓公孫瓚特別賞識他,既而委以重任,高居長史之職。
待關靖說完話後,公孫瓚長子公孫續微微點頭,十分幹脆說道:“三叔和長史二人言之有理,孩兒也是這麽想的。”
這時,去歲出賣劉虞軍事計劃的公孫紀開口說道:“屬下也是這麽想的。不過並州眼下盜寇橫行,還有很多黑山賊滯留在並州境內,因此袁紹攻打並州的時機尚不成熟。”
一語至此,公孫紀突然臉色大變,驚呼道:“難道、、、難道袁紹想率兵攻打司隸?這可是大將軍李利的地盤,沿河兩岸駐紮著將近十萬西涼大軍,難道袁紹狂妄到能夠打敗西涼軍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