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不歡而散
第790章 不歡而散
【感謝:書友冰火紀、wang2013書友月票支持,多謝!】
——————
“此事對於兄長來說不值一提,翻掌之間便可辦到,就看兄長肯不肯幫忙了。”
說到這兒,周瑜語氣一頓,笑道:“不知愚弟在信中所言之事,兄長考慮得如何?”
“呃!這、、、”孫策神情錯愕地遲疑一聲,一臉難色的苦笑道:“此事讓我好不難過,一邊是諸侯盟友,一邊是自家兄弟,為兄夾在中間,深感左右為難呐!
不過,盟友終究是暫時合作而已,而兄弟卻是一輩子傾心相交。是以,為兄可以答應公瑾信中所說之事,隻是我也有一事相請,不知公瑾可否幫忙?”
周瑜似乎絲毫不感到意外,朗聲道:“兄長客氣了。但凡不違信義之事,隻要愚弟力所能及,必定不讓兄長失望。兄長何事煩心,不妨直言?”
“哦,不違信義麽?”
輕聲沉吟中,周瑜如此爽快倒是讓孫策頓感詫異,心中已是猶豫不定,不知該不該提出來。因為他隱隱感到周瑜可能已經知道自己想說什麽,所以周瑜允諾時特意言明“不違信義”,言外之意是提醒他孫策,若是有違信義之事,趁早打消此念、莫要開口。
然而,正如周瑜先前與魯肅所說的那樣,孫策決不是個輕言放棄之人,但凡他已經決定好的事情,隻有成與不成之說。卻從無半途而廢之理。一旦他早已計較,誰也別想說服他改變初衷或是直接放棄,這就是江東孫伯符的性格。三思而後行,一旦下定決心便是說一不二,寧折不屈。
心神急轉中,孫策反倒不急於開口說話,而是好整以暇地端起茶盅慢條斯理的品茶,一邊飲茶一邊打量著大帳內的情形,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
眼見如此。周瑜不由與魯肅對視一眼,既而心照不宣地微微搖頭,臉上浮現出幾分無奈的笑容。
顯然。對於孫策此時的反應和將要提出的問題,周瑜和魯肅二人早有準備,或者說早在預料之中。
現如今,孫策擁兵三萬。名聲在外。手中又有從李利手裏討來的敕封詔書,已然具備割據一方的實力。隻需一個契機讓他脫離盟軍陣營,盡快返回江東,自此便是龍遊大海、鷹擊長空,大事可成,霸業可期。是以,他此刻又有何事需要周瑜相助,或者說他想從周瑜這裏得到什麽呢?
輕輕放下茶盅。孫策微笑著對周瑜說道:“周公和叔父時下還在揚州吧,想必公瑾已多日未見。此次便隨愚兄同去揚州探望一番如何?”
“嗯?”周瑜聞言驚愕,他料定孫策必然想邀他同返江東,卻萬萬沒想到孫策竟然說得這麽委婉,而且下手這麽狠,直接將周家長輩搬出來說事。此舉著實讓周瑜有些措手不及,又不免有些惱怒,以至於對孫策頗有怨言。
事實上,周瑜很珍惜自己和孫策之間的兄弟情義。兩人自幼相識,是為總角之好,兩家又是世交,故此他一直視孫策為兄長,敬重有加。去歲,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決定投效在李利麾下,自此他深感自己對不住孫策,頗為自責。但是,為了能夠一展抱負,為了周氏家族的前途命運和長遠考慮,他終是選擇了效忠於李利。然而,正是因為他始終覺得有負孫策的兄弟情義,故此他在投效李利之時特意替孫策求情,從而求得李利一個承諾,如此方能安心。
而今,孫策之所以還能好好的活著,正是由於李利昔日的一個承諾之故,否則東垣城一戰中孫策便已身首異處了。而這一切皆是周瑜之功,李利若不是看在他的情麵上,單憑孫策帳下區區兩三萬人馬何足掛齒,翻掌之間即可滅之。
東垣城之戰,事先周瑜並不知曉,但戰後僅僅幾天,他就知道了整個過程,並從中看出很多問題。其一,主公李利有心誅殺孫策,似是欲將孫策這個江東猛虎扼殺在尚未崛起之時,趁早除去後患;其二,孫策名義上打著報仇雪恨的旗號前來會盟,實則是為了揚名立萬,討取敕封詔書;其三,周瑜從這場戰事中看出主公李利當真是個言出必行的君主,信守諾言,並且十分器重他。
恰恰是東垣城之戰中李利表現出來的寬宏大量,讓周瑜感激之餘又不免有些慚愧,從而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與孫策之間的兄弟情誼到底應該怎樣處理,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沒有必要這麽做。要知道,正是由於他始終放不下與孫策的兄弟之情,致使孫策在東垣城之戰中死裏逃生,還白白得了一道敕封詔書,這讓西涼軍諸多將領甚為不滿,對此頗有微詞。然而,李利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半句怨言,強行壓下眾將領的不滿與諫言,仍然給予周瑜臨機專斷之權,並提領並州所有兵馬。
毫不誇張的說,周瑜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之內從區區居巢令升至安北將軍、都亭侯,立下赫赫戰功,名動天下,這其中除了他自身才華卓著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李利對他的絕對信任和悉心栽培。
想他初入西涼軍便擔任中軍副將,而後更是提領數萬兵馬獨自征戰,擁有臨機專斷之權,可以調動所有北伐兵馬。為了確保眾將領聽其調遣,李利親自坐鎮後方,為周瑜壓陣,以致於全軍將士無人敢於違抗他的將令,絕對是令行禁止。這對於一個初掌軍權的主帥而言,無疑是十分幸運的,李利真正給他提供了一個盡情施展才華的舞台。正因如此,周瑜才能在短短一年之內屢建功勳,掃平南匈奴、收複並州。繼而名揚天下,一舉成為當今世上炙手可熱的將帥,堪稱世之名將。
換言之。如果沒有李利的大力支持,或許早晚有一天周瑜也能一舉成名,隻是這個時間至少還要推遲十幾年。而天下照此發展下去,十幾年之後究竟是什麽樣子,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機會,卻是未知之數。
故而,與其說周瑜如今是在替李利賣命打天下。不如說是李利成就了他。若是沒有李利的信任與賞識,就沒有他周瑜的今天。如果不是李利賜予他驍勇善戰的西涼鐵騎,給他獨當一麵的機會。並給他撐腰,縱使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亦是枉然。世間從來都不缺乏驚才絕豔之人,但真正能夠縱情施展才華的幸運者卻是寥寥無幾。故而。世間才有“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說。
正因為如此。就今時今日而言,周瑜對李利的忠心無以複加。休說孫策和他有兄弟之情,卻並非親兄弟,哪怕是他周家長輩親自前來充當說客,也不可能說服他棄李利而去。
更何況,捫心自問,他和孫策之間並不存在背叛,因為他從來都不是孫策的手下或部將。也從未接受過孫策的任何恩惠和照顧。恰恰相反,在此之前。他周家多次資助孫堅、孫策父子,在孫堅率部參與陳留會盟期間,其家眷全部托付於周家,而周瑜自己更是在孫堅死後屢屢幫助孫策渡過危難。因此,他和孫策之間根本不存在利益關係,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弟情誼。
但現在,這份兄弟之情隨著周瑜投效李利而終止,隨著孫策率部與西涼軍為敵而破裂,更隨著孫策拿周氏一族相要挾而徹底宣告結束。
私人交情在切身利益麵前總是顯得那麽脆弱,盡管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但事實就是如此。
周瑜將自己和孫策的兄弟之情視若珍寶,但此刻他卻感覺這塊珍寶突然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再也不可能複原了。
沉默半晌後,周瑜臉上的神色漸漸恢複平靜,既而變得異常冷靜,儼如平靜無波的水麵,風平浪靜,無波無瀾。
“家祖和族叔之事就不勞伯符兄掛念了。若不是此番司隸混戰,家祖和我周氏一族早已遷入長安定居,眼下大戰即將結束,料想伯符兄返回江東之時,家祖便已到達長安。如此一來,我便可早晚略盡孝道,一家團圓。不過伯符兄倒是提醒了我,此事得抓緊處理,遲則生變哪!”
話音稍頓,周瑜語重心長道:“另外,小弟也提醒兄長一聲。揚州袁術絕非良善之輩,伯符兄此番從他手裏借得兩萬兵馬已屬僥幸,若是遲遲不予歸還,隻怕他會惱羞成怒,遷怒於孫氏族人。因此,伯符兄理應早作準備,以免節外生枝。”
“哦?”孫策眉頭一動,臉上浮現出一抹慍色,語氣不悅地笑聲道:“多謝公瑾提醒,此事愚兄早有安排,家母和弟弟妹妹都已返回江東,不勞公瑾掛懷。”
說話間,孫策強行鎮定心神,調整好情緒後,平聲靜氣道:“既然公瑾心意已決,愚兄也不便強求。不過此番我等私下密議,難保李大將軍不會因此起疑,萬一連累了公瑾,愚兄於心不安哪!”
周瑜坦然一笑,伸手指向魯肅,笑聲道:“兄長多慮了。我主公胸襟博大,氣量寬宏,此為世人皆知,廣為傳頌。況且,子敬在此作陪,並非偶然,實為今夜密議之見證。或許兄長還不知道子敬除了隨軍主簿和參軍之職外,還是現任並州刺史,並且是我家主公的義弟。是以,兄長不必替我擔心,時間不早了,你我二人盡快商議妥當,以免貽誤戰機。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孫策不再轉彎抹角,直言道:“安邑城兵馬盡數歸我,外加三成糧草輜重,且西涼軍不得阻我南下。”
周瑜聞言搖頭,不假思索道:“安邑城七萬大軍不是兄長能夠吞下的,以兄長目前的實力最多兼並三成,糧草輜重可以帶走兩成。此乃愚弟的肺腑之言,還望兄長慎重考慮。”
孫策神情微怒,沉默半晌後,赫然起身向門外走去,待翻身上馬後,揚聲道:“也罷,就依公瑾所言,五更動手。駕”
丟下一句話後,孫策縱馬離去,身影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唉,昔日的總角之好,今夜卻不歡而散,實非我所願哪!”目送孫策打馬離去,周瑜悵然若失地歎息道。
魯肅微微點頭,好言勸慰道:“公瑾不必煩惱,世事豈能盡隨人願。孫策野心勃勃,早晚都會與我等背道而馳,今日之事在所難免。所幸,此番我等要剿滅之敵是張揚,而不是他,否則此刻已經刀兵相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