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釜底抽薪(中)
第047章 釜底抽薪 (中)
“伯符啊,聽聞你最近喜得貴子,可喜可賀呀!”
“啊!你想作甚,想讓我的兒子做人質嗎?休想!”乍聽李利之言,孫策“噌”的一聲拔地而起,左手攥緊成拳,右手握住佩劍,滿臉鐵青地怒瞪著李利。*這一霎,他全身繃得緊緊的,宛如一張搭弓上弦的利箭,似乎隨時準備衝上去與李利拚命似的。
眼見孫策怒氣衝衝的瞪著自己,李利淡然一笑,輕輕擺手道:“伯符莫急,稍安勿躁。聽說我那賢侄如今剛滿半歲,還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我要他作甚?
李某人雖然不敢自詡正人君子,卻還不至於如此下作。此等挾持半歲大的孩子為質子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在我李利身上。這一點毋庸置疑,李某對此深惡痛絕,不屑為之!”
孫策聞言後頓時長出一口氣,緊繃的身形微微放鬆下來,但他卻不敢放鬆警惕,仍舊直勾勾的盯著李利。
他很清楚,李利的話沒有說完,還有下文,而接下來的話才是最關鍵的。他孫策和帳下兩萬餘江東將士能否逃過此劫,就在這下文當中。
可是李利接下來的話讓孫策又一次失算了,或者說他沒有聽到預料中的話,卻被李利突如其來的一句問話打亂了心神。
“不知伯符是否還記得四年前東垣城下之約,現在是不是應該履行諾言了?”
“嗯?東垣城之約、、、四年前?”孫策愕然應聲,一邊沉吟著一邊皺著眉頭思考。似乎是回憶過去是否與李利有過約定,為何自己沒有一點印象。
孫策當真忘了東垣城之約嗎?
不,即使李利忘了。他孫策也不會忘記。但是他很想忘記,無數次強迫自己忘掉那次城下之盟,最好一輩子都不要再提起。無奈事與願違,他至今仍舊清晰地記得當時的一幕,因為那一幕這些年來時常浮現在他腦海裏,驅之不散揮之不去,如影隨形。始終縈繞在心頭。
四年前的冬天,東垣城下:
“懇請大將軍成全,敕封我為豫章太守。並承襲家父烏程侯爵位!”
“我可以答應你,一切如你所願,賜你一道詔書。不過李某有言在先,如果十年之內你仍然不能跨出江東在江北擴張地盤的話。待我大軍打到長江時。希望你能率眾歸降於我,切莫無謂抵抗,以免生靈塗炭,血染長江!”
“好,便依大將軍所言。從今日起,你我二人以十年為限,擊掌立誓。若限期之內你能打到長江,我孫策甘願俯首稱臣;如若不能。誓言作廢。翌日,你我沙場相見。再決高下!”
“擊掌為誓!”
“啪、啪、啪!”
往事如煙。孫策本以為這些記憶都已化作塵埃,堙沒在世事滄桑之中,不承想時隔四年之後再度呈現在眼前。
東垣城一戰,孫策被馬超重創,險些當場喪命。生死攸關之際,卻是馬超手下留情,而後李利策馬出城,不僅沒有為難他,反而答應他的請求,賜下天子詔書,並與他訂下十年之約。這便是近年來已然傳遍天下的“擊掌為誓”,又稱“東垣城之約”。
事後孫策才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是周瑜暗中幫了他。當年周瑜投效於李利麾下之時曾與李利有過約定,有生之年不與孫策為敵,倘若有朝一日孫策落在李利手裏,希望李利網開一麵,切莫趕盡殺絕;李利答應了。
正因為如此,東垣城一戰,李利本來有機會斬殺孫策,卻迫於與周瑜的約定和自身聲譽,最終手下留情。不然的話,或許孫策早已身死多時了,焉有今日之成就?
然而正是周瑜和李利的君子之約,無形中也成就了李利言出必行,一諾千金的美名。以至於,天下士族世家從最初堅決抵製西涼軍漸漸轉化為依附李利,隻要李利能給他們一句承諾,他們便一擲千金不皺眉頭,甘願慷慨解囊。洛陽城就是這樣重建起來的,自始至終李利都沒有出過一個五銖錢,便建起了一座偌大的城池。甚至於,如今天下流傳著一句話:百年帝都不抵武侯一諾。由此可見,李利現在真正是金口玉言,言必行、行必果,誠信之名已然家喻戶曉。
然而東垣城下與李利擊掌立誓,對於孫策來說,卻未免太過沉重了。
昔日的十年之約,如今僅僅過去四年,可是李利已經率軍打到長江北岸,而他孫策此刻再一次陷入西涼軍的圍困當中,淪為李利砧板上的一塊肉。
前事猶在眼前,今朝再度重演,這讓孫策情何以堪,又當如何答複?
此外孫策清醒地知道,昔日李利或許能夠顧及與周瑜的約定,而對他孫策手下留情;但時隔四年之後的今天,李利卻未必還會念及昔日約定,再度網開一麵。這就是所謂的今非昔比,彼一時此一時,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周瑜投效在李利麾下之時,李利治下州郡僅限於西涼二州,一切都還處於發展初期,正是求賢若渴,急需用人之際。但現在,李利麾下人才濟濟,戰將如雲、賢才如雨,擁兵五十餘萬,占據半個大漢;其疆域東起遼東,西至雪原,北至漠北,南至長江,疆域之大天下無出其右者。
是以李利此時還會顧及昔日與周瑜的約定嗎?如果他還記在心裏念念不忘,非但不是美德,反而會被別人恥笑其愚蠢,因為他不是一般人,而是威震天下的亂世梟雄。更何況,他麾下有著數十萬將士,他代表的早已不是他自己,而是跟隨他的數十萬大軍和上千萬黎明百姓。倘若他此時還顧忌一己之約,而置麾下大軍和治下百姓於不顧,豈不令人寒心、齒冷?
想到這些,孫策心裏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當年他之所以和李利擊掌為誓,那是因為李利身陷中原諸侯盟軍的圍攻討伐之中,局勢危急,朝不保夕。是以他根本沒有料到司隸大戰的結果卻是李利大獲全勝,而諸侯盟軍一敗塗地,各自倉皇逃命。為此,事後孫策深感自責,將東垣城之盟視為一生之中最大的恥辱,絕口不提盟約之事,並刻意把它拋到腦後,置之高閣,一輩子不想再提。
可是現在此事再一次被當眾說出來,而且出自訂立盟約的當事人李利之口,這等於是當麵討債啊!
事已至此,孫策退無可退,即便是矢口否認亦是枉然,天下皆知之事豈容抵賴?
“昔日盟約自然作數,然則此時孫某未必沒有一戰之力?是以履行盟約之說,言之尚早,若是當真到了踐行諾言之時,我孫策堂堂八尺男兒焉能言而無信!”眾目睽睽之下,孫策僵著脖子,硬挺著甕聲說道。
此言一出,帳下在座的一眾江東將領臉色頓變,遂一個個低下頭,麵帶愧色、羞於見人,但他們心裏卻暗暗鬆一口氣,如釋重負。誠然,孫策雖然口口聲聲說絕不反悔,實際上就是當眾抵賴,但是孫策所言卻是江東將領們迫切想聽到的答複。否則,一旦孫策稍稍鬆口,那他帳下的一眾將領將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
盡管孫策出言推諉,但他和帳下一眾將領都知道,所謂一戰之力,其實不過是垂死掙紮罷了,根本打不過李利麾下的西涼軍。眼下孫策手裏還有兩萬七千餘兵馬,其中五千兵馬在江邊造船,三千兵馬暫時駐紮在皖縣縣城,廬江各縣的守軍共有九千人,餘下一萬兵馬都在潛山大營。是以憑著這點兵馬與西涼軍開戰,無異於以卵擊石,死路一條。
“這樣麽?”就在孫策緩緩落座之時,李利語氣不善地沉吟一聲,既而神情肅然地道:“既然如此,多說無益,戰場上見”說到這裏,李利驟然話音一頓,抬頭掃了一眼神色慌亂的孫策和江東諸將,隨即話鋒陡轉,語氣溫和地道:“據說伯符還有幾個胞弟,二弟孫權現年十六歲,業已長大成人,且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我長安太學乃大漢第一學府,正是令弟孫權前去求學的好去處,五日之內讓他前來見我,而後隨我前往長安,學成之日即可返回江東!”
“這”孫策聞聲抬頭,滿臉驚詫的看著李利,弱弱地拒絕道:“盟主方才說不屑於質子之事,而今又何必強人所難”
不等孫策把話說完,李利長身而起,不容置疑的道:“我意已決,此事就這麽定了。五日之內,將孫權帶到我麵前,否則爾等都將長眠於此!散了!”拂袖一揮,李利轉身離開帥帳,留下一眾神色各異的江東將領麵麵相覷,而西涼將領則帶著滿腹疑惑相繼離開帥帳。
“唉!”一聲長歎,孫策滿臉憤恨地看了看帥帳後方的內室房門,既而頗為艱難地掙紮起身,腳步異常沉重,緩緩走出大帳
———————————————————
ps:【感謝:緣分天分書友的打賞支持,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