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

第171章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第171章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

豔陽當空,馬蹄飛快。

不多時,周瑜大營便躍入眼簾,李利旋即輕提韁繩,有意減慢速度,策馬徐行。

緊隨其後的李摯、吳懿和董和三人打馬追上來,李利扭頭看了看一路上幾次想開口說話的李摯,笑聲道:“子誠應該是想為孟起求情吧?”

“正是。”李摯點頭應允,當即打馬上前,跟在李利身旁,低聲道:“孟起跟隨主公征戰多年,與主公相識的時間還在末將之前,雖然最初與主公為敵,但後來卻是迷途知返,並說服其父馬騰將軍一起投效在主公麾下。

因此他也算得上是最早跟隨主公的將領,一直以來他對主公忠心耿耿,長期駐守涼州,維護後方安定。是以末將感覺此次主公對他的懲處有些太重了,罷黜全部官爵,就等於是他這麽多年的辛勞毀於一旦,被一擼到底,貶為庶人了。這對孟起來說,未免太殘酷了,末將擔心他接受不了。可主公並未立刻收回兵權,仍讓他領軍,萬一他想不過來,末將擔心?”後麵的話已經不需要說出來了,不管時局如何變化,李摯首先考慮的還是李利的安全,這是他的職責所在。

“你擔心孟起會擁兵反叛?哈哈哈!”

李利隨口應聲,既而哈哈大笑,極其篤定地道:“子誠多慮了。正如你所說,孟起一直忠心耿耿,他沒有反叛之心;即便知道我要殺他。他也不會背叛於我,既無反心亦無膽量。換言之。即使他敢於背叛,龍驤營將士也不會聽其號令。甚至不用我出兵剿滅,他就已經被帳下將士誅殺,身首異處了。別忘了,龍驤營是我親手組建的第一支戰騎營,全營將領七成以上都是跟隨我一路走過來的老兵,他們是不會背叛我的。何況,楊阜還跟在孟起身邊,他是此次龍驤營裏唯一的不降反升之人;如果他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那麽他就應該知道該怎麽做。”

說到這裏。李利興致缺缺地道:“至於為何重罰孟起,我不想多作解釋,子誠日後自然會明白的。好了,兩裏外就是周瑜大營,此刻距離午時七刻還有一段時間,我等不必急於趕路,下馬歇息一會兒,隨後周瑜就會帶領大軍出營,屆時我等與之會合即可。”

李摯聞聲後。抬手示意身後的金猊衛停止前進,遂與吳懿、董和翻身下馬,跟著李利在護城河邊的岩石坐下。看得出來,昨天夜裏的突發事件雖然已經處理了馬超等將領。但這件事對李利的觸動很大,其中牽涉很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文武不和的頑疾。這是曆朝曆代都有的曆史遺留問題。亂世尚武、治世崇文,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於亂世當中表現得還不甚明顯。等到平定亂世之後,彼此間的矛盾就會愈發凸顯出來。進而呈現出涇渭分明的兩股對立勢力。

這些問題不僅李利有所警覺,就連吳懿、董和等人亦是心知肚明,甚至已經開始尋找出路,刻意結交位高權重的心腹重臣了。李利身為君主,對這種現象不能不重視,更不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必須盡早著手準備,以免麾下文武不和,矛盾激化,內訌爭鬥。

然而真正要解決這些問題殊為不易,隨著局勢的變化,重武輕文或重文輕武便無法避免,總要有所偏重。而一旦有所傾斜,勢必引發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畢竟事關自身利益,誰都不肯讓步。這些問題最終都要落在李利身上,如何平衡利益紛爭,製衡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衝突,掌控整體局勢,引導他們跟隨自己的步伐穩步前行,從而實現自己的意誌,這時擺在李利麵前的現實問題,亦是重中之重。

昨夜之事隻是一點苗頭,於李利而言就是一個警示,提醒他應該重視文臣武將之間潛在的矛盾,並著手化解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矛盾衝突。這是不容忽視的實際問題,其根源就在於,他麾下的文臣武將眾多,且個個才能卓著,打天下的時候自然是人才越多越好,然而隨著局勢逐漸明朗,昔日的優勢轉眼間就會演變為不斷演化的問題和矛盾;這一切都要看李利如何掌舵,看他能否駕馭這艘大船,如何駕馭這些文臣武將,引導他們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行。

李利麾下的一眾文武並不知道,唯獨李利先知先覺,時刻不曾或忘;在同一時空下的平行空間中,就在這紛亂的東漢末年,發生過幾件影響後世千年曆史進程的大事件。

曆史上,曹操一統北方,原以為生平最後一戰便是平定江東,而後一統天下,卻不料赤壁鏖兵中折戟沉沙,大好局麵毀於一旦。時隔數年之後,劉備占據西川,老夫聊發少年狂,意氣風發,卻在最得意的時候遭遇突變,關張二人相繼殞命,以致劉備一怒之下盡起大軍討伐東吳,卻在夷陵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挫,火燒連營,近百萬大軍盡沒於一役。

這兩場決定天下走勢的大戰一直徘徊在李利腦海裏,揮之不去驅之不散,令他如履薄冰,受其鞭策,時刻自省自查,唯恐行差踏錯,重蹈覆轍。反複思考這兩場戰爭的始末,不難發現這兩場影響深遠的慘敗之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最為引人注意的有兩處。

其一,素來英明睿智的曹操,在赤壁鏖兵之時麾下文臣武將雲集,其中不乏文韜武略的將才和智計過人的謀主,為何他們都不向曹操諫言獻策,以致曹操一意孤行,最終招致空前慘敗,大好局勢竟被一把火燒得幹幹淨淨,百萬大軍灰飛煙滅。

這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處,而李利感觸最深的就是曹操麾下文武之間的矛盾已經凸顯出來,並且矛盾已經激化,促使這些人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卻又有諸多顧忌,以致眾人三緘其口,誰也不願意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唯恐招致曹操不喜,繼而影響自己的前途和功名。

其二,劉備盡起蜀中大軍討伐東吳,浩浩蕩蕩地挺進荊州,劍鋒直指東吳老巢,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素來被劉備譽為“如魚得水”的軍師諸葛亮竟然沒有隨軍出征,盡管諸葛亮也沒有閑著,坐鎮西川,供應大軍所需錢糧輜重,可是這些事並不是非他不可,難道別人就幹不了嗎?換言之,不管他有多麽重要的事情,有什麽事能比百萬大軍阿征討東吳更重要呢?

諸葛亮沒有隨軍出征,使得劉備這條“魚”缺了水,便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得抱頭鼠竄,數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葬送了蜀漢最精銳的軍隊,直接導致後來的十餘次北伐中原盡皆無疾而終,直至蜀漢滅亡。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失和,蜀漢內部出現了矛盾,卻又沒有及時解決,結果招致滅頂之災,從而重蹈曹操兵敗赤壁的覆轍,大好局麵毀於一旦,自此一蹶不振,最終滅亡。

兩場大敗都是行百裏者半九十,功虧一簣。看似與李利毫不相幹,實際上這些記憶中的深刻教訓他已經體會過一次了,若是還不重視,仍不深刻反省,擺在他麵前的極有可能是重蹈覆轍,曆史將在他身上重演。

前番冀州慘敗,表麵上看起來他並無重大過失,純粹是曹操和袁紹二人處心積慮,老謀深算,最終將他誘入彀中,以致遭遇重創。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郭嘉事先已經察覺到形勢不對,卻並未第一時間提醒他,而前軍主將周瑜又對他心存芥蒂,以致心不在焉,並未真正重視鄴城之戰;再加上他自己求勝心切,自認為勝券在握。諸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終導致鄴城慘敗,連帶著整個河北戰局接連失利,進而一敗塗地。

冀州兵敗之後,李利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卻又理不出頭緒,不知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裏。但是昨夜諸葛亮和馬超之間發生摩擦之後,李利終於找到了答案,籠罩在心頭的陰霾隨之散去,豁然開朗。所有的戰事失利,除了客觀上的實力差距之外,在兵力和局勢都相對有利的情況下,仍然戰敗的原因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內部失和,一旦內部出了問題,就會導致上下溝通不暢,阻塞言路,由此引發無法預料的嚴重後果。

這是馬超和諸葛亮發生摩擦之後,李利從中得到的收獲。然而他卻沒有一絲收獲的喜悅,反而心情沉重,思緒如潮,久久無法釋懷。

成都,州牧府。

大堂上,眾多益州僚屬紛紛諫言,史無前例的堅決反對州牧劉璋的決定。

“西涼軍雖已圍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錢糧充足,軍械足備,且有五萬大軍駐守,堪稱固若金湯。值此時局,主公何以不戰而降?”

“我等皆非貪生怕死之輩,願與州城共存亡!”

“勝負未分,主公卻輕言開城請降,實為棄祖宗基業於不顧。臣等死諫,請主公收回成命!”

“臣等甘願死諫,請主公收回成命,誓與益州共存亡!!!”

“”

“爾等住口!本州心意已決,開城迎接大將軍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