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

第255章 龍飛鳳舞(六)

第255章 龍飛鳳舞 (六)

————————————

“龐士元撤軍了?”宛城郡守府正堂上,諸葛亮接過波才遞來的戰書,詫異道。

波才應聲道:“正是。斥候來報,昨夜亥時龐統率領中軍拔寨後撤十裏,攻城敵軍後撤三十裏,遂於深夜子時又在西平坳安營紮寨。一個時辰前,龐統遣使送來戰書,軍師隨後便率軍趕到了。”

波才在西涼軍中資曆頗深,久經沙場,戰功赫赫,是最早跟隨李利征戰的將領,也是軍中五位統兵大將之一,官秩猶在諸葛亮之上。他雖然沒有親自指揮過大型戰役,卻盡忠職守,勤勤懇懇辦好李利交付的每一件事,十餘年來從未出現過差錯。這就是軍功,就是戰績,也是他晉升統兵大將的資本。

因此他有資格和諸葛亮平起平坐,說話也不用客套,據實直言即可。不過諸葛亮是此次南陽之戰的三軍主將,波才雖然官職很高,卻同樣在他帳下為將,聽候調遣。

諸葛亮聞言後眉頭微皺,看完戰書後,隨手將戰書交給坐在身旁的司馬懿,顧自沉思起來。司馬懿看到戰書的一刹那,眼皮劇烈跳動兩下,迅速看完後將戰書交給呂布,戰書遂在眾將之間傳閱。

思索片刻後,諸葛亮對波才道:“龐士元此舉頗為詭異。隨著我軍進發宛城,戰場局勢已然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我軍兵力強盛。而荊州軍勢弱,由此龐統選擇率軍後撤並不奇怪,早在預料之中。然而他卻在明知荊州軍戰力遠不如我西涼軍的情況下。公然下書決戰,此舉著實出乎我的預料之外,於理不合。上將軍對此有何高見?”波才稱他為軍師,以示親近之意,而今他投桃報李,稱波才為上將軍,以示敬重。由此不難看出。西晉軍中不存在勾心鬥角,所有將領都以李利的軍令惟命是從。令行禁止,上下一致。至少眼下軍中的氛圍很好,爭名奪利的現象還沒有顯露出來。

這聲“上將軍”讓波才頗為受用,心中僅存的那點不忿隨之煙消雲散。當即臉上露出幾分笑意,微笑道:“軍師不必客氣。自今日起,城中兵馬自我波才以下悉數聽從軍師調遣,但有差遣,軍師隻管下令便是,末將定當全力以赴

。”

諸葛亮聞言起身,揖手道:“上將軍深明大義,亮不勝惶恐。”

波才拱手還禮,坦言道:“此番荊州軍突襲南陽。末將一時不察,以致鄧縣失守,鐵軲、桓義將軍戰死沙場。損兵折將。為此,末將已上疏陛下請求責罰,而今末將已是待罪之身,此番便要在軍師帳下將功折罪,如此方可心安。

不瞞軍師,連日交戰以來。末將並未發現荊州軍有何不同尋常之處,也沒有覺察龐統其人有何過人之舉。自宛城被困至今。荊州軍除了日夜攻城以外,一切都中規中矩,強攻外城碉堡七日,卻始終無法前進一步,對城池沒有任何威脅。是以末將認為,此次龐統下書邀戰不過是權宜之計,巧言欺詐,借機拖延時日,伺機撤軍而已。”

諸葛亮輕輕搖頭:“上將軍切勿輕敵。龐統此次率軍北伐是帶著使命而來,在沒有達到目的之前絕不會輕易退兵。至於下書決戰嘛,確如上將軍所說,此乃緩兵之計,借機穩住我軍,拖延時日而已。”

說到這裏,諸葛亮語氣一頓,扭頭看向司馬懿,詢問道:“仲達可曾看出一些端倪?”

司馬懿聞聲會意,知道諸葛亮所說的端倪是指戰書,當即神色平靜地道:“自爆其短,欲蓋彌彰。”

諸葛亮神色一動,驚訝道:“哦,何以見得?仲達直言無妨,我等願聞其詳。”

波才和呂布聞言點頭,堂內其他將領:馬超、張飛、楊阜、關羽、臧霸、孫禮等人同樣點頭附和,確實都想聽聽司馬懿究竟有何高見,為何語出驚人。畢竟,此刻堂內眾人無一不是威名赫赫的存在,就連隨軍主簿楊阜也在益州之戰中聲名鵲起,隻是資曆尚淺,假以時日未必不能登堂入室,躋身公卿之列;唯有司馬懿一人籍籍無名。可是孔明此番率軍南征卻把他安在隨軍長史的位置上,位居楊阜之上,席位也比較靠近,與朱雀營主將張飛平起平坐,這種安排無疑讓諸將覺得諸葛亮任人唯親,將自己幕府中的幕賓司馬懿放在各營副將之前。

不過諸葛亮貴為陛下的義弟,高居後將軍之位,擁有開府之權,招募幾個幕賓也無可厚非。隻是像他這樣直接把幕僚帶入軍中並予以高位的尚屬首例,軍中其他幾位擁有開府之權的將軍從未這麽幹過。是以司馬懿現在所處的位置十分顯眼,令一眾將領頗為不忿,奈何諸葛亮是主將,又是陛下麵前的親信重臣,使得將領們敢怒不敢言,隻能聽之任之,一切都要等到戰後再做計較。

眾目睽睽之下,司馬懿絲毫不怯場,不急不躁地道:“戰書上說,龐統顧念同窗之誼,甘願領兵後退三十裏,顯然這是他自知不敵、不得不率軍後撤的托詞借口。這裏麵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一,荊州軍在宛城久攻不下,兵鋒已挫,銳氣已失,卻又不甘心失敗,勢成騎虎,進退兩難。其二,從之前十日的攻城情況來看,執掌荊州軍的並不是龐統,而是黃祖和文聘,是以龐統根本沒有出手機會,自然也不會有過人的表現。其三,荊州軍後撤而不是退兵,這說明他還有依仗,後方定有大軍支援。這便是在下所說的自爆其短。”

說到這裏,司馬懿話音一頓,環顧堂內眾人,卻見眾人若有所悟的紛紛點頭,認可了他的分析。眼見於此,司馬懿表麵上不動聲色,實則內心深處甚是振奮,有種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好,讓他很受用

。說起來,這是他第一次在軍中露臉,第一次隨軍出征,第一次接觸到軍隊,第一次被眾將領認可。

不管司馬懿自我感覺多麽良好,才華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可是如果沒有機會施展,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亦是徒然。世間從來都不缺乏驚才絕豔之輩,但是真正有機會施展才華的卻是屈指可數,有才華卻不能出眾,沒有機會脫穎而出,一身才能就被埋沒了,因此才有“才華出眾”之說。但現在,孔明給他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參讚軍機,並在眾將麵前詢問他的意見,給他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在軍中站穩腳跟。這就是提攜,如同知遇之恩。

暗自平複心神之後,司馬懿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如果說龐統被迫撤軍是假托同窗之誼自圓其說,是自爆其短的話,那麽公然下戰書邀戰我軍則是欲蓋彌彰之舉。從眼前的戰局形勢來看,即使龐統身後還有援軍,不日即可趕到,但是隻要荊州軍不是傾巢而出,舉傾國之兵與我等決戰,勝算都不大,最多不過五五之數。

這一點在此前的戰鬥中已經展現的淋漓盡致。荊州軍突然發起攻擊,占據主動優勢,可是十天廝殺下來,其兵馬傷亡之大兩倍於我。這本身就說明我軍的戰鬥力絕非荊州軍可比,即使麵對兩倍以上的荊州軍,我軍也敢與之正麵決戰,並且有把握戰而勝之。所以,明知正麵決戰不是我軍的對手,龐統卻還故作姿態遞交戰書約戰,這不是欲蓋彌彰又是什麽?”

說到這兒,司馬懿臉上露出一絲高深莫測的笑容,接聲道:“欲蓋彌彰必然是想掩飾什麽,或者說其中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下猜想,龐統的目的無外乎有三種可能。其一,就是緩兵之計,以兩軍決戰的名義拖延時間,退守西平坳等待援軍到來。

其二,借助這段時間提前做準備,籌劃打敗我西涼鐵騎的陰謀。其三,以主力大軍在此牽製我軍,吸引我等的注意力,派出一支奇兵達成預期目的。”說到這裏,司馬懿立即收聲不語,點到即止,再說下去就有故意賣弄之嫌。軍旅中人切忌逞口舌之利,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就行了,誇誇其談是沒有用的,不但不能服眾,反而令人生厭。

司馬懿一番闡述將眼前的戰局形勢分析得入木三分,相當透徹,並且這番論斷得到了包括諸葛亮在內的眾人一致認同。

於是大堂議事的目的就達到了。隨即諸葛亮起身說道:“仲達之言甚合我意,諸位將軍回營後不妨順著這個思路多想想。眼下一動不如一靜,將此事傳書洛陽,告知陛下。而我等長途奔襲而來,暫且休整兩日,隨後再行商議決策。諸位將軍都回營歇息吧。”

眾將齊聲應諾,隨即起身離開。待眾將走後,諸葛亮笑嗬嗬地對司馬懿道:“仲達辛苦一下,稍後隨我出城看看龐統大軍先前駐紮的營地,以防有詐。不知仲達可願同往?”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在下幸甚之至。”司馬懿欣然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