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在陝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陝西黃帝陵
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裏處的黃帝陵,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黃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塚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麵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黃帝陵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黃帝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陵前區氣勢恢宏,麵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麵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麵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麵為印池,占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再北為誠心亭,麵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麵,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麵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黃帝陵”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麵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係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曆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鬆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禦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河南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靈寶市區西20公裏陽平鎮,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曆史佐證。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歎!
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
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塚。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拜謁,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歎!年年農曆二月初九前後人們絡澤不絕前往祭祀瞻拜。
黃帝陵的建築,曆史上多次毀於兵火,但屢毀屢建。現在已修複的主要遺跡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塚、山門、祀功柱、闕樓、驅龍閣等景點,並鑄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鈾鼎。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鑄原即興吟誦:中華五千年,史證靈寶見。荊山登高望,古今兩驚歎。
[編輯本段]三、「文化貢獻」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幹支,製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幹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醜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製。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製陣法。
音樂:伶倫取穀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製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裏)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編輯本段]四、「黃帝功績」
精神文明發明曆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建立古國體製: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裏,五裏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麵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製。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製,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麵,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麵,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麵,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麵,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麵,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裏鼓車。兵械方麵,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禦等。日常生活方麵,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河北涿鹿黃帝戰蚩尤遺址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代《逸周書·嚐麥解》,也是曆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編輯本段]五、「神話傳說」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鬥英勇無畏,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隻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編輯本段]六、「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於母係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黃帝出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曆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鬥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麵,銅頭鐵額,不含五穀,隻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曆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隻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裏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
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曆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製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餘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幹紀日,以子醜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麵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七、「四川鹽城民間傳中軒轅黃帝與嫘祖的故事」
軒轅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識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過占卜從廣西地區找來準備作為首領的候選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堅決不同意他競選新首領。隻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聰明才智,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後來,西陵氏族中來了以為能人的消息被北邊一個氏族知道了,於是,他們趁西陵氏族不備時把他搶虜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腳不便,發明了以為代步的車。後將車改製為戰車,氏族自有了大車後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騎兵了,使部族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便被部落推為領袖,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領導部族著力改革,改變遊牧民族殺伐好戰的習性,力主養**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戰伐,隻對些殘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討伐,因此,遠近有80多個部落聞風歸順。黃帝得了天下後,便娶了賢德能幹的西陵嫘祖為妻,二人巡視天下,教民農桑,嫘祖不幸死於途中。於是嫘祖便被後人當做“先蠶”與“道路之神”祭祀。
[編輯本段]八、「宗教中的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展有很大貢獻,為後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可是至戰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增纂,終於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據稱,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於陂泉,誅蚩尤於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製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製舟車,定律曆,文字、算數、音樂等皆相繼發明,於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的盛世局麵。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經·西山經》雲:“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徐無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知北遊》記黃帝講道的話,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又稱:“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雲天。”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公孫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曰:“黃帝且戰且學仙,……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可以說,曆戰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們稱其前身為黃老道,視黃帝與老子同為道教的祖師。張陵創立五鬥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後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進行增飾。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雲:“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秘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淩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同書《辯問》篇誇說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聖人,曰:“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
黃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極言》篇則曆敘黃帝遍曆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後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雲:“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複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穀而谘涓子,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南北朝至隋唐間,續有史籍增益黃帝成仙事跡。《泰一雜子》曰:“黃帝詣峨眉見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問何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統矣,又谘三一,無乃朗抗乎?……聖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權以聚財,葵財以施智,因智以製義,由義以出信,仗信以著眾,用眾以行仁,安仁以輔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製禮以定情,原情以道性,複性以一德,成德以敘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爾治,萬物自爾得,神誌不勞,而真一定矣。”《黃帝內傳》又模仿《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編造西王母向黃帝講道、授圖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術。帝曰:何謂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聰,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亂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聰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則一身不治,近於死也。”又曰:“王母飲帝以碧霞之漿,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軀,曰:此則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儀本形圖,還丹十九首。帝乃作禮,置於高觀之上,親自供養,後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觀上常有異色雲氣,奇香聞數百步,時人謂之道觀,道觀之號自此始也。”《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所起》又稱黃帝是靈寶經的傳人,曰:“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唐僖宗廣明二年(881),王瓘對諸書所記黃帝修道事進行整理,成《廣黃帝本行記》,是黃帝修道成仙的係統總結,稱:“黃帝以天下既理,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於是曆訪諸山問道,最後道成,“有黃龍垂胡髯迎帝,帝乘龍天。”道教奉黃帝為古仙人,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之為“玄圃真人軒轅黃帝”,列於第三中位太極金闕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黃帝之名以著書,現《道藏》除收醫書古籍《黃帝內經》外,托名黃帝之《陰符經》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黃帝的方術書則更多,如述外丹術的有《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論占卜的有《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宅經》;論選擇嫁娶吉日的有《黃帝授三子玄女經》;論雜法仙術的有《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訣》《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等。
舊時一些地區嚐建黃帝廟或軒轅廟,多以之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誌》載有多處黃帝廟,其“一在曲沃縣城中,明正統間裏人掘地得古碑,……其陰讚文曰:‘道德巍巍,聲教溶溶,與天地久,億萬無窮。’因立廟。”河南、陝西等地亦有黃帝廟,《河南通誌》雲:“黃帝廟有二,一在宜陽縣西,一在閿鄉縣東南,世傳軒轅黃帝鑄鼎於此,故立廟焉。”AK道教宮觀中嚐有黃帝殿、軒轅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觀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農、黃帝,又有軒轅祠專祀黃帝。
黃帝三百年的傳說。宰我從榮伊聽到,問孔子,孔子也不信,他回答是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說300年。(大戴禮記.卷七.五帝德)其實黃帝也是一個部落聯盟,據《春秋命曆序》說一共傳10世,1520年(《易緯稽覽圖》年數同),周武王時封黃帝後代於祝。
[編輯本段]九、「道教所述黃帝」
道教所指稱的黃帝大致有五種情況:一是中央央元靈元君;二是中央黃帝;三是日中黃帝;四是中嶽黃帝;五是曆史傳說人物黃帝。這裏所說的便是曆史傳說人物黃帝。
黃帝,一說姓姬,號軒轅氏。《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二說姓公孫。《雲笈七羲·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稱西王母遣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及兵符、圖策等而戰勝蚩尤,“黃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備,乃尋真訪隱,冀獲長生久視。”
其實黃帝是中華民族古代領袖中最傑出的一位。相傳古代帝王,如堯、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領均為黃帝的後裔。黃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聯合炎帝族打敗了九黎族。其後黃帝與炎帝發生衝突,黃帝戰勝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故黃帝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據《史記·封禪書》和《雲笈七簽·軒轅黃帝》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常遊天下名山與神相會,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餘歲得;神通,於荊山鑄寶鼎成功即有龍垂胡髯以迎之,“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他還“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至道”,“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南至青城山謁中黃丈人”,“登雲台山見寧先生受《龍蹺經》”,問正一之道”,又“練石於縉雲台”,“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黃帝飛升後,為“太一君”,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為中國曆史傳說之“五帝”。
黃帝最初的神職蓋為雷神。《春秋·台誠圖》稱黃帝起於雷電,並說:“軒轅,主雷雨之神。”然黃帝以雷神崛起後又為中央天帝,位為最尊。《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執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禺疆),執權而治冬。”這和苗族古歌說他們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對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黃帝最初和風伯等都是神農氏諸侯,擔任雷的巫帥。
目前:道教有許多經書傳於黃帝,如《黃帝九鼎神丹經》、《黃帝內經》、《龍虎經》、《陰符經》等。《真靈位業圖》中,排列神仙位次,稱他為“星圃真人軒轅呈帝”,列在第三神階的左位。
[編輯本段]十、「陵寢」
在陝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衣冠地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裏,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麵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麵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麵向南,陵塚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係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麵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了。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據說與黃帝有關的遺跡,黃皇陵也有多處,但今陝西省陵縣的黃帝陵和黃帝廟已逐漸成為人們拜祭黃帝的中心。《史記》上說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掩映在參天古柏之中,肅穆幽深。“橋山龍馭”四字碑立於陵前。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史記·封禪書》上說,黃帝從首山采了銅,在荊山湖邊鑄了一口大鼎,這時有天龍下界,垂下胡須迎請黃帝上天。黃帝跨上龍背後,許多大臣和宮女也爬了上去,沒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龍須,結果龍須被拔掉了,而且還把黃帝的一隻弓也晃落下來。這樣,此處被稱作鼎湖,上了天的黃帝被叫作鼎湖龍,落下的弓叫烏號。有詩雲“當年龍髯攀無計,此日橋山景更清”說的就是這回事。
雖然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但從古至今所有華夏子孫都把他當作華夏文明的始祖來對待。
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遊覽地。傳說黃帝生於河南新鄭,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裏。陵塚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後麵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黃帝陵塚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塚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曆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誌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裏,共63000餘株。軒轅廟裏的柏樹之王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軒轅廟院麵積約10畝。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麵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偉是軒轅黃帝手,距今約有五拮餘年。諺雲:‘七樓八擤半,圪裏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株,稱為“柏樹之王”。廟院裏有曆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共46通。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隻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保坊黃帝陵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並擴展道路,增建文物陳列室及服務設施。每年來此參觀遊覽,上山拜謁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
據河北省《涿鹿縣誌》第539頁古遺跡、文物篇載:橋山位於今涿鹿城東南20公裏處,以山頂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橋而得名,海拔918米。史載“黃帝崩,葬橋山,”即是指這裏,現存有黃帝廟遺址。橋山南側有一大方石,傳說是黃帝下棋的棋盤,故當地人稱棋盤石。另有,黃帝城(軒轅城)、蚩尤三寨、阪泉、蚩尤泉、定車台、八卦村、黃帝泉、蚩尤墳、蚩尤血染山、土塔等遺跡遺址記載。以及《涿鹿地名考》,《涿鹿橋山地名考》,《阪泉地名考》、《酈道元故裏考》的詳細記述。
「妃室子孫」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麵鹹,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編輯本段]十一、「黃帝與妃室傳說」
相傳有一個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園養蠶時,碰到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金色彩衣,閃著輕柔、溫和的黃光,地麵上堆著一堆蠶繭。黃帝就問少女身上穿的是什麽,少女就說了植桑養蠶、抽絲織綢的道理。黃帝聽後,想起人們還在過著夏披樹葉、冬穿獸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的生活,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明,能讓人民穿衣禦寒。他就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讓她向百官和百姓傳授育桑養蠶的技術。這位少女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當時黃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黃帝封嫘祖為正妃之後,嫘祖就組織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養蠶織絲。但很快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蠶養了很多,繭也產了不少,但抽絲和織帛卻有了困難。就在這時,群女中有一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麵部醜陋的女子發明了纏絲的紡輪和織絲的織機。黃帝得知後,對此項發明大加讚賞,讓她給眾人傳授技藝。後來在嫘祖的撮合下,黃帝娶了這位醜女,作為次妃,這位次妃被後人尊稱為嫫母。
「黃帝城」黃帝城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歸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黃帝城為不規則方形夯土城,東西寬450——500米,南北長510——540米,殘存城牆高5——10米,底厚約10米,頂厚3米左右。遺址內陸續發現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為典型,與黃帝所處時代相一致。秦始皇等曆代帝黃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墳、上下七旗等遠古遺存至今保存尚好,為研究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由海外華人捐資興建的中華三祖紀念堂,古樸凝重,向人們展示了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人文始祖的偉大功績,體現了海內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強大凝聚力。中華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築風格,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並陳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紡輪、石鏃等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用品和戰爭兵器。牆壁上繪有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曆史事件的大型壁畫。以黃帝城、黃帝泉、蚩尤寨、蚩尤泉為主要景點的中華三祖文化旅遊區,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炎黃子孫來這裏尋根祭祖。
[編輯本段]十二、「黃帝源」
黃帝源是中華祖先軒轅黃帝遊息之所,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黃山的發源地。景區貫穿黃山軒轅峰至光明頂之下人煙罕至的雲海之中。這裏青山環保,群山疊翠,古書參天,翠竹搖曳,溪水潺潺,峽穀怪譚,其實名目,古跡勝景。固有神秘。藏龍臥虎,仙島駐風。這裏啟動、深穀、怪潭、寶島。古湖,再現了《周書異記.神仙傳》、《黃山圖經》以及《史記〉有關黃帝的神奇傳說,是體現中華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的自然活教材;這裏聖寺、古橋、驛道、書院等俯拾皆是,留下無數名人、墨客的足跡,是集皇權神聖於自然神奇的風水寶地;是湮沒了一千多年的重新發現。
[編輯本段]十三、「曆史意義」
黃帝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曆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曆、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編輯本段]關於黃帝傳說的成語龍去鼎湖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炎黃子孫黃帝「典故」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製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並。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魑魅魍魎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隻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黃帝聽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後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由此可見魑魅魍魎不管在古時還是現在都是指一些雜牌小妖,據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征,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