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軍

第147章 吉利斯(一)

第一百四十七章 吉利斯(一)

由於北方袁世凱乃至薩鎮冰等人的故意宣揚,飛鴻號乃至前清外購戰艦一事鬧的沸沸揚揚,全國各地的報紙都在進行著報道,甚至一度弄成了全國性的事件,一開始閩浙兩省也同樣如此,連續好幾天都在報紙上說著這些海軍軍艦上的事情,這些輿論幾乎都有著統一個觀點,那就是現今中央缺錢,那麽各省就應該效仿前清舊例,分攤海軍軍費,尤其是閩浙廣東等省份,其中又因為飛鴻號一事,把矛頭直指陳敬雲。

這擺明了說,海軍乃是中央的責任,不能推倒我陳敬雲身上來。如果北洋實在沒辦法,那簡單嘛,袁世凱你下台,換個人上去,比如孫文。

這番的輿論反擊並不涉及閩浙兩省範圍,主要是在上海乃是全國其他地方去操控輿論,方法和袁世凱的差不多,無非就是請人寫稿子或者幹脆自己辦報。

總之目的就是一個,把這水給攪渾了。

這些表麵的輿風波其實看起來很大,其實並沒有什麽實際效果,頂多就是讓人們聊天時偶爾談及而已,並不會實際影響到各地實權人物的判斷和抉擇。

比如陳敬雲就沒有因為輿論的影響而發暈扔出去千來萬,袁世凱從一開始也沒指望過這些輿論能夠影響到陳敬雲的抉擇,袁世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惡心惡心陳敬雲之餘,隨便收攬海軍的忠誠以及普通民眾對中央的好感而已。

薩鎮冰和林穎啟等知陳敬雲明確拒絕了購買飛鴻號了後,心灰意冷,林穎啟也是到了福州海軍學校那邊上任副校長去了,這個副校長雖然帶了個副字,但是由於校長是陳敬雲兼任,所以說海軍學校的實際管理還是得副校長來進行,林穎啟對如此的安排還是滿意的。

至於薩鎮冰,在福州待了五六天之後也覺得無趣了,正打算回去,然而在他連船票都買好了後,正準備回去繼續當他的上海淞滬商船學校校長的時候,卻是有個人找到了他,而且還是一個洋人。

這洋人並不是普通的洋人,而是美利堅合縱國在遠東的造船業代表:海軍上校吉利斯,也是美國駐華副武官,這人在民國清末以及民國初年的兩國海軍關係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美國駐華公使更重要一些。

清末宣統年間,清廷打算重新建設海軍向外購訂購軍艦的時候,美國也極力的爭奪造艦合同,而為了避免美國國內的數家船廠相互競爭拆台,美國國內派出了海軍上校吉利斯統一代表美國造船業,負責在遠東地區推銷美國的軍艦。

如此情況下,美國產生扶持中國海軍的想法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國內的軍火商可以得到大批量的來自中國的軍火訂單的同時又可以擴大在華影響和勢力,美國海軍還可以借助中國海軍的成長來減輕日本海軍來帶的龐大壓力。

然而駐華公使嘉樂恒卻極力反對,他在6月寫給國務卿的信中最後寫道:“如果允許我表達對這項計劃的意見的話,事實是中國不需要任何龐大的海軍;他們也許隻需要為沿海和內河巡邏警察工作所需的、或為緝私和鎮壓叛亂和訓練官員所需的已有的炮艇、遊艇,等等,但戰艦對他們沒有任何用處。他們沒有錢支付這些戰艦,也沒有能夠操縱這些戰艦的官兵。這是目前普遍的看法:如果他們有一艘或更多的戰艦,在某種程度隻能加強或擴大日本的海軍,因為如果日本與中國或其他國家發生麻煩,在他們需要時日本會攫取這些戰艦,中國和其他國家都不能阻止它的發生。由於他們的固執和保守,中國人有許多的想象和虛驕心理,他們熱衷於表麵文章,不關心事物的本質;他們喜歡擁有一個大國的所有標記,並像大國那樣受到尊敬。因此,他們想要陸軍和海軍、槍炮和堡壘、戰旗、戰鼓和軍號,同時卻沒有使用它們的經驗或能力,此時他們對戰艦的需要還不如一個小孩對槍的需要。鑒於他們發動的許多實際改革以及他們正在倡導的教育工作和商業及資源的開發都急需金錢,並且也因為他們的稅收或其他的收入來源都到了極限,因此,在我看來,鼓勵他們負債發展海軍或進行龐大的海軍投資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一個不友好的行為。我想沒有任何比它更大的金錢浪費。我對該項目有如此強烈的信念,以至我不能不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段摘自網絡資料《清末重建海軍的努力--海軍大臣載洵訪美與中美海軍合作計劃》,對伯利恒合同或清末民初海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來看一下。’

盡管嘉樂恒極力反對,但是在伯利恒公司以及美國海軍的推動下,前清和美國政府還是進行了相關的談判,並在武昌起義之際以密約的形式簽訂了合約,而這份密約,也就是所謂的‘伯利恒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