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節:第七集 善易不卜(2)
古人雲:不學《詩經》不會說話,不學《易經》不會卜卦。自古以來,《易經》就被定位成一部占卜的書,因為人們對占卜的盲目相信,《易經》不僅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惡名。那麽《易經》為什麽會成為一部占卜的書呢?
我們把曆史翻開來看,在夏、商、周的時代,民智未開,《易經》被用來占卜,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當時的占卜是有條件的。
第一,隻能占國家的大事。占卜國家要不要戰爭,今年會不會風調雨順,會不會國泰民安,會有什麽變故,這個可以。但不能占你的這個股票會不會賺錢,不可以占自己的私利。
第二,沒辦法決定的時候可以卜。古代的時候,當大臣們深思熟慮,想盡一切辦法,最後還是不能下決定的時候,可以占卜。如果有明確的意向和決定的方向,是不可以占卜的。
第三,占卜完以後不一定要聽。如果占卜完了,就完全百分百地聽信占卜的結果,那就是命定論。
薑太公是輔助周朝建國的軍師,當時武王想要伐紂,猶豫不決,就去占卜,結果卜了一個不好的卦。薑太公勸說武王不可以相信那個卦,因為整個情勢對西周是有利的,不能因為占卜的結果而喪失良好的機會。最後周武王出兵,果然把商紂滅掉,建立了周朝。薑太公的時代離現在已經有三千年之久了,他當時就說,占卜是用蓍草,是用龜殼,人不靠自己的腦筋去想,而去相信這些龜殼和蓍草,那不是很奇怪嗎?薑太公當時就明白這個道理。
當秦朝幾乎把所有書都燒掉的時候,我們很慶幸《易經》這本書沒有被燒掉。為什麽?因為有人告訴秦始皇,說《易經》這本書不值得燒,因為它是占卜的書,讓老百姓用一用也無妨,何必燒它呢?秦始皇就說,既然是沒有用的書,那就不要燒了。正是因為《易經》逃過了秦火這一大劫,所以更多人就認為《易經》真神,能算到自己可以躲過秦火這一劫。這是後人演繹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得很廣,但是我們勸各位不要相信這些。
漢代以後,《易經》就分成兩派。一派是講易理,就是把《易經》哲學化,把《易經》看成是一種哲學,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自然哲學,因為它取法的對象就是自然,是從自然裏麵歸納出的道理。另一派是講相術,就是專門來算卦或者占卜的。
在中國曆史上,記載了許多關於占卜的故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遇到事情總喜歡卜一卦,可是卜的卦有時候靈,有時候就不靈。既然卜卦的結果並不一定正確,人們為什麽還要卜卦?卜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麽呢?
占卜的目的是什麽?一般人都會說,占卜就是要知道結果,這就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