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瓷的發明
§1陶瓷的發明(1/3)
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因此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麵施有一層石灰釉,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曆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
,到了隋朝,瓷器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麵,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
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
我國初唐時期,瓷器便由海上和“絲綢之路” 輸入到西方。公元8世紀,我國瓷器已經傳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國。
五代時瓷器傳到朝鮮。與此同時,製瓷技術也被引進。朝鮮工匠在學習中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成功燒製了優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時期日本人加藤四郎曾隨道元禪師來福建學習製瓷,回國後在獺戶開辦陶瓷業,燒製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帶,如印度尼西亞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文萊也發現過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馬來半島也發現過唐代的瓷器。
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波斯喇吉斯,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紀後半葉,我國的造瓷技術傳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從此,歐洲的造瓷技術便得到迅速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