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

第325章 乾隆禦賜

“崔老師……崔老師?”

喊了好幾聲,卻無人回應。

自己打了個電話的功夫,他就跑沒影了?

秘書探著頭:“你找崔研究員嗎?他上二樓了……”

“好……謝謝!”

李定安點頭,快步上樓。

剛上樓梯,就看到崔立一隻手托著下巴,好像在看什麽東西,很是專注。

“崔老師……崔研究員?”

“哦哦……李老師?”

“看什麽東西,這麽入神?”

“沒什麽!”

崔立的眼光有點躲閃,“隨便研究一下!”

研究就研究,你虛什麽虛?

狐疑間,李定安歪頭看了看:崔立的正前方,擺著一樽約摸三十公分高的神像。

再一細瞅……好家夥,歡喜佛?

佛像下有閣台,左右各擺一件:左為女幽,右為雄且。

這不就是手機照片中的那兩件?

再往兩邊看:

鞀鼓、鈴杵、噶當塔、炕老鸛翎鐵缽、鑲翅法螺、輪王七寶、和好塔、舍利塔、法輪、方法勺、圓法勺……不論質地,不論形狀與樣式,全是密宗的物件。

感覺猝然間,跑進了喇嘛寺。

密宗源自印度密教,先是與印度佛教融合,然後傳入青藏高原,又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形成中國獨有的藏傳佛教,也就是俗稱的喇嘛教。

曆來,信仰者多為少數民族,包括滿清。

要是之前,李定安肯定要著重研究一下,看看這些東西都是怎麽來的,會不會像自己猜的那樣,把清西陵的那座王公墓,更或是帝陵給盜了。

但現在,連中山靖王墓都被人提前給掘了,哪還顧得上一座清墓?

“崔老師,走了!”

“啊?”

崔立愣了一下,“李老師,那幾件東西還沒看?”

“哦對……”

今天來這裏,名義上是幫崔立看東西的,如果一件都沒看就拉他走,著實不太好。

“崔老師看中了哪一件?”

李定安左右瞅瞅,“這樽歡喜佛?”

“這物件太小眾,估計不好出手……不過價錢倒不高!”

崔立指了指標簽,“加兩件法器,才五十六萬!”

“五十六萬還不貴?”

“萬一呢?”崔立眨巴著眼睛,往西北的方向指了向。

西北有什麽?

當然是清西陵……

也對。

野史記載,乾隆、嘉慶、道光都參歡喜禪,乾隆葬在東陵,自然不用提,但嘉慶和道光可是都葬在西陵的……

李定安又走近了點:佛像是柏木材質,雕好後又漆金,年頭不短,基本已聞不到什麽香味。

大半的金漆已脫落,又經過煙薰火燎,整體已呈焦黑色。

雕的挺好:男佛戴法冠,麵目猙獰,張臂箕坐,以示菩提教化。女佛握佛經、元寶,以示空樂至極。

閣台上的兩件法器都是銅鑄,純度很高,周身布滿銅鏽。

看了一陣,李定安又眯起了眼睛:如果隻看成色,感覺與豐城見到的那些神像沒什麽區別?

簡而言之,沒入過土,絕不是從什麽墓裏挖出來的,反倒像是一直擺在廟裏,受盡香火。

而且離開寺廟的時間並不久……

這就有點奇怪了。

總不能保定也有一座類似豐城五言觀一樣的喇嘛廟吧?

當然,說不定是青海或XZ流過來的……

想了想,李定安又彎下腰:果然,佛像的底座上蓋著一枚圓戳:京城華辰!

再看閣台上的女幽和雄且,也有蓋過戳的痕跡,擺明是一整套……

哈哈,拍賣會上拍回來的?

他直起腰,又搖搖頭:“這件算了!”

崔立眨巴著眼睛:“假的……看著不像啊?”

“真的倒是真的,但收藏可以,賺錢就算了!”

李定安壓低了聲音,“一直擺在廟裏,這兩年才流出來。”

崔立愣了愣,驟然泄氣:除了青海和XZ,現在哪裏還有密宗廟?

換句話說:和滿清皇室沒一毛錢的關係……

看出李定安可能有事,他沒敢耽擱:“李老師,能不能幫我看看這一件?”

李定安點點頭,跟著他到了另一座立架前:一尊琺琅彩的蓮座,高有十五六公分,底座直徑近有五厘米,上嵌八角如意寶珠。各繪有彩絲、金寶、紅穗、花鈴、瓔珞、吉祥結等紋飾。

輪王七寶之一,神珠寶。

瓷胎細薄,瓷質很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畫工也很精致,具有典型的乾隆時期“精密繁複、雍榮華貴”的風格。

再看底釉:不青不黃,釉麵光滑,潔淨無疵。

牛毛紋也很細密,再稍換個角度,蛤蜊光一圈連著一圈。

看著挺真,李定安卻皺起了眉頭。

就是在照片裏看到這東西,他才決定和崔立來看一看。但不知道是拍照時的角度不對,更或是光線不足,他總感覺實物比照片裏的要白的多。

特別是底釉,也就是沒上彩的地方,幾乎看不到一點的雜色。

彩瓷底胚當然是以白為尊,特別是琺琅彩,瓷胎越白,雜質就越少,二次複燒時與彩料產生反應而導致圖案變色的機率就越低。

但在古代,既便白瓷工藝最為完善的乾隆朝,也不可能把瓷土中的所有雜質除淨,底胚也隻是近於“蛋白青”的程度。

乍一看,近似於純白,但如果映著光,就能看到隱隱的乳青和乳黃,有如煮熟的雞蛋,蛋白裏包著蛋黃,顏色又透到了表麵。

所以,凡記錄瓷器的典籍,既便再白,也隻敢說“潔淨無疵”,而不敢說“純白無瑕”。

當然,現在肯定能做到,也別說現代,民國袁世凱時期就已開始利用化學原料漂白瓷泥,所以洪憲粉彩才那麽白……

嗯,漂白?

李定安稍一頓,湊近聞了一下。

沒什麽味?

但為這麽一件東西,浪費一點積分,又感覺劃不來……

想了想,他捅捅崔立:“信不信我?”

崔立一臉迷茫:“當然信!”

要不信,我還能想方設法的把你弄這兒來?

“信我就舔一舔!”

“啥?”

“舔一舔,我懷疑這玩意是新的!”

崔立愣了好一會兒。

他雖然主攻字畫,但瓷器也非門外漢,多少研究過一點。

仿瓷的方法就那麽幾種:藥水泡、茶水煮、油脂擦、米糠磨……但看這一件,哪具都不像?

但李定安都說了,無非就是一口而已……

他瞅瞅攝像頭,飛快的湊近,舌頭“嗖”的一伸,又縮了回來。

李定安滿臉期待:“什麽味?”

崔立咂摸著:“有點苦,有點鹹!”

“鹹了就對了……”

“李老師,這東西是大喇嘛做法用的,經常拿在手裏搖,沾點汗很正常吧?”

“別打岔,再嚐嚐,還有沒有?”

“嗯,還有點臭?”

“哈哈……臭就更對了,這是高白泥!”

“什麽?”

崔立瞪大了眼睛,反應了好一會,“瓷胚裏加了漂白劑?”

李定安重重一點頭。

瓷土想要增白,除了去除雜質,無非就是加漂白劑。但在以前,包括九十年代,因為工藝不過關,劑量不好掌握,好多瓷碗用久了都能聞到一絲臭味。

這是漂白劑放多了,裏麵的氯氣沒有中和完,在慢慢揮發。

這件東西放的夠久,估計揮發完了。但氯氣滲出釉層後,會在表麵形成氯酸鹽,所以能嚐到臭味和苦味,以及鹽味。

百分九十九點九,民國時的東西,最早早不過洪憲。

再看價格:一百二十萬。

別說民國,既然是同、光時期的宮廷琺琅瓷,都賣不了這麽多……

崔立頓時就泄了氣:“走眼了?”

“也不算走眼的太厲害:民國還是有的!”

回了一句,他也歎了一口氣:嚴格來說,他也走眼了。

照片裏怎麽看,怎麽都覺得沒問題,但哪知道實物這麽白?

“一件東西,沒必要糾結!”李定安又拍了拍崔立的肩膀,“看其它的吧?”

“謝謝李老師!”

要不是李定安,他說不定就栽了。

李定安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他和丁立成關係那麽好,何況要不是崔立,他也見不到幽塞和手套,於情於理,都不能看著丁立成的學生上當。

兩人又走到下一座立架前,崔立指了指照片裏見過的那支圓法勺。

這次的色澤倒是對,黑裏透亮,但有了前車之鑒,李定安看的格外認真:器形、包漿,紋飾……

看了近五分鍾,他才放下東西,臉上露出思索的表情。

崔立的心又提了起來:“李老師,這件也有問題?”

李定安搖搖頭。

正因為沒問題,他才覺得奇怪。

像之前的兩件:歡喜佛是從拍賣會上拍來的,神珠寶不知道,但頂多民國初,所以他就以為自己和崔立都有點異想天開了:這裏的東西和清皇陵沒什麽關係。

眼前這一件,卻又成了清三代……不,至少也是乾隆前的物件?

鏽層夠厚,至少埋了三百年以上,出土不超過三十年。

純正的黑漆古,說明氣候和土壤相對幹燥,恰好也與保定的氣候、清西陵附近的土質相符合。

當然,也有可能是從XZ或青海流出,上了拍賣會,又被溫總拍了回來。

就像那件歡喜佛……

“先別急,我再看看!”

李定安放下了法勺,挨個立架看。

鈴、索、鉤、斧、鉞、戟、幢、蓋、橛、刀……許多都是從印度教中的兵器演化而來,其中還有一根鐵鐧。

嗯,鐧?

印度教哪有這物件,佛教也沒有,隻有鞭,就道教中偶爾見到鐧,密宗更不可能有。

一杆鐵杆,呈六麵柱型,長近有一米,所往後越細,尖端呈錐形。

上麵還有鐵鑄的飾件:頂部是三顆小鐵球,將將一指長,正好用來做握手的鐧莖,再往下是十字格,應該是鐧格,再再往下又是一隻更大一點的鐵球,恰好就是鐧顎。

除了鐧,李定安委實再想不起這器形還能是什麽東西。

標簽中倒是有備注:密宗法鞭,但密宗法器攏共不到一百件,其中絕對沒有什麽鞭。

拉開櫃門,他拿出來掂了掂。

不重,也就兩斤過點,是空心的。

“崔老師,這件東西有沒有印像?”

“有點像兵器?”

“是空心的!”

崔立想了好一陣:“那就不知道了!”

既然都不認識,那就沒必要糾結。

李定安又放回了原處。

再往下看……好家夥,竟然還有嘎巴拉碗、嘎把拉鼓、嘎巴拉念珠,甚至隻比大拇指稍粗點的腿骨號?

簡直了……

嗯,還有殘器?

一支金鋼橛,頂部是鐵包銀的金鋼杵,下飾三顆鐵製佛首,銀皮包頭,紅漆點睛,表情很是凶惡。最下端飾一鍍金摩羯獸,口吐三角形錐狀鐵質利刃。

這是雪區典型的鐵錽金銀的工藝,大致就是錯金或錯銀的簡化版:先鑄模心,然後表麵挫出細密的網格,再燒軟金片或銀片,然後鏨刻,修出形狀或圖案。

等於在外麵包了一層皮。

優點是工藝簡單,缺點是容易脫落。

就像這件,三顆佛首,大半的銀皮不知所蹤,腦頂光禿禿的像鐵球……嗯,鐵球,三顆?

稍一思索,李定安又回過頭。

沒錯,如果把佛首上的銀皮剝盡,和那根鐵鐧鐧莖的形製大差不差:鐵球、三顆。

再聯想一下:鐧莖上麵的那三顆鐵球,是不是也像這根金鋼橛一樣,原來是三顆包銀,更或是包金的佛首?

包金佛首?

驟然間,腦海中閃過一道光。

哪是什麽鐧,這是喀章嘎杖,又稱密宗天杖。

為藏傳佛教意義最為複雜,等級最高的法器。

迄今隻發現了兩件,一件在灣島故宮博物院:銀杖渡金,長四十公分,是乾隆退位的第二年,嘉所敬獻。

還有一件是乾隆七十大壽時,六世班禪敬獻,供乾隆修行密教法術:鐵杖鋄金,長近一米,如今收藏在原清宮內廷佛堂,紫禁城梵華樓。

如果這上麵的金皮還在,絕對與梵華樓那一件一模一樣……

李定安猛呼一口氣,“噔噔”兩步,將鐵杖拿了出來。

屏幕如水紋一樣展開:

喀章嘎杖,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五十壽辰,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滿清國師,黃教首領,活佛)敬獻。

乾隆三十五年,弘晝逝世,予諡為恭,皇帝賜杖隨葬……

哈,乾隆禦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