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看不住
方誌傑去的快,來的也快。
再一看,後麵還跟了好多輛車。
車隊停下,陸續下車:閆副廳、王永謙、聞副處、蘇秀、當地正副職、文物局領導……以及兩車技術員與探工。
一群人看著李定安,神情格外複雜:
他們就醒了一會酒、賴了一會床的功夫,李定安就找到了一座大墓?
這也太快了點?
幾句寒喧,王永謙四處看了看:地上劃了好多白線,東西交錯,南北縱橫,關鍵是:麵積好大?
南北東西至少都有二三百米長……幾萬個平方?
他不由一愣:“又是墓葬群?”
“隻有三座墓,隻是距離比較遠,所以算不上墓葬群……不過來頭挺大!”
李定安吐了口氣,“應該是明代一品墓塋!”
“明代?”
王永謙努力的回憶,“當時這裏應該是兀良哈三衛的轄地,屬努爾幹都司管轄(為明代東北地區最高軍政機構,治所黑龍江)……怎麽會有一品官的墓?”
“我也很奇怪,所以還得探。”
“你這個明代……又是怎麽推測的?”
“根據墓塋大小,以及三合土……關鍵是三合土:這東西出現的比較早,南北朝就有,用於墓頂澆漿卻已是明代時期,清朝也有,但與明代三合土的成份比例不一樣……”
李定安抓起一把用紮子提出來的墓頂土,“灰(石灰)一、砂(河砂)三、土(黏土)六,用糯粳米汁、羊桃藤汁和勻……可能還加了點酒,這種配方比例,屬大明獨一份!”
“酒?”
“對,這樣的三合土,硬度直逼低標號的水泥……一鋼鏟下去,墓頂至多掉點皮……”
“還有沒有發現?”
“有!”李定安指了指內圈的白線。
“主墓的墓室太大了點:長十三米半,既四丈二,寬五米八,既一丈八……按明製,這是民王(外姓封王,非戰功不授)之爵,而且是生前冊封,並非歿後封王……
而這樣的情況,隻出現於英宗(叫門天子)複僻之前,所以,墓主的身份範圍近一步縮小:明前至明中期武將,不姓朱,而且是生前封王,加官正一品,也是生前加封,而這一品階,就隻有三公!”
非宗室、民王,三公?
一群人麵麵相覷:越來越誇張了……
李定安叫過左朋和汪全:“汪市長,小孔鑽探、密封閉氧都會吧?”
汪全猛點頭:“會!”
這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好,先鑽這四處:墓道、前室、左右內室……要小心,一定要做好密封!”
“李老師放心!”
“小方、小舒,開工,左局搭把手!”
“好嘞!”
驟然間,所有人都動了起來。
張副導連忙讓攝攝師架起了大型攝像機,蘇秀也來幫忙。
“徽音,李老師怎麽找到這裏的?”
於徽音想了想:“就站在山頂上看了看!”
“沒像以前一樣,圍著山轉一圈?”
“沒有!”
蘇秀愕然:李定安找墓,越來越熟練了?
速度都挺快,不大的功夫,第一組就鑽開了墓道。
李定安分析土層,左朋和方誌傑幫忙下探鏡。
研究了好一會,他們才知道,這座墓為什麽會埋這麽深:六層三合夯土,每層半米,中間夾澆漿磚層,然後才是一米左右厚的澆漿石磚券頂(拱形)。
這樣的墓頂別說用洛陽鏟挖,沒有一拖拉機的黑火藥,就別想炸開。
左右兩壁以及地底也一樣:先砌磚,再夯三合土,全是兩米多厚……盜墓賊哪怕想拐個彎,從地底下打盜洞都不可能。
這已經不是墓葬,而是地下堡壘,可想而知,保存的有多好?
再下探鏡:墓道很長,二十多米,足兩米寬,逐級向下,共四十階,正好符合大明民王之製。
由此,墓室更深。
走到盡頭,就是連接墓室與墓道的天井,擺有文武石人一對,石獸虎、馬、羊,及石柱各一對。
再往前就是墓門:門樓是石刻仿木結構,通高近七米,寬三米,墓門隻有一半高,上懸一塊長方形石製匾額:忠德威勝!
這四個字……好像就漢武帝給金日磾賜過這樣的匾?
至於明朝……沒什麽印象。
“左局,汪市長,你們有沒有印象。”
兩人齊齊的搖了搖頭。
“李老師,前室鑽開了!”
“好!”
李定安跑了過去,一群領導也圍了上來。
他先看碑碣,也就是墓誌銘:
螭首龜趺,牌身高九尺,寬三尺六寸,全高超過五米。
再看誌蓋:故泰寧衛都督、太保、忠勇王金公墓誌銘……
李定安恍然大悟:“這是金忠的墓!”
汪全和左朋都瞪直了:“燕王長史,兵部尚書?”
金忠是永樂、宣德時期的重臣,而且出身於江浙望族,怎麽可能埋這裏?
“不是助朱棣‘靖難之役’的那個金忠,而是助朱棣北征,平定北元的那個金忠……原名也先土幹,成吉思汗七代孫,東蒙古(韃靼部)領主……
朱棣第四次北征時舉族投附,成祖賜名金忠,封忠勇王……凶悍狡黠,卻又驍勇善戰,助朱棣五征北元,仁宗(朱高熾)登基後任泰寧衛都督,防備兀良哈三衛和瓦剌,頗有建樹,加太子太保,食雙俸……
宣宗(朱瞻基)繼位,禦駕親征兀良哈,金忠為先鋒,頗有戰功,宣德讚他為“大明金日磾”,於宣德四年加太保……宣德六年時病逝,宣宗悼惜,賜賻祭,並命有司負責辦理喪事……”
李定安歎了口氣:就說墓門上哪來的“忠德威勝”的賜匾?
宣宗皇帝賜的。
也確實是民王爵:忠勇王,也確實加官正一品:太保!
其它人也聽明白了:金忠雖不是漢人,卻是明臣,而且是忠勇王,加官太保。
皇帝肯定要賜賻祭,並命有司辦理,喪禮並下葬自然也要按《大明禮製》。
關鍵是這麽遠:從這兒到京城,足足上千公裏,可見之恩寵,更可見明宣宗那句“大明金日磾”,絕對發自肺腑。
“怎麽埋這了?”
“不知道,但也不算奇怪:他是東蒙古領主,這裏本就是他的領地……”
李定安想了想,又往後看了看:“譚書記,吳市長,要不要繼續探?”
“探!”兩位點了一下頭,“麻煩李老師!”
墓葬級別太高,肯定得往上報。但估計和青龍山的蕭氏墓葬一樣,上麵不會批。
但挖不挖是一回事,探不探又是另一回事。
反正都到這會了……
李定安點點頭,又探前室。
內窺鏡剛下到墓室,一群領導的眼睛就花了:好大,近六十平方,抵的上兩居室小戶型的麵積。
關鍵是東西太多:木兵、木馬、女使、武士、翣人(執扇的宮女)、樂人、控士、門神、力士(儀仗兵)……光是陪葬的木俑,就足足有四十人。
每位手裏都有東西:槍、斧、劍、旗、金、鼓、劍、弓……以及各式各類的傘蓋、禮扇、樂器。
旁邊還有:牙仗、骨朵(兵器)、交椅、腳踏、馬杌(馬凳)、倉桌、箱桌、拄杖……甚至還有銅灶、銅釜(鍋)、銅盆、銅鋦(缸)……
以及亂七八糟的廚房用具……全是銅的。
看到半人多高,直徑近有八十公分的銅缸,左朋眼睛都瞪圓了:這麽大的銅器,故宮裏都少見。
一瞬間,他又想起蕭氏墓室中的那些陪葬品:感覺……一點都不比那裏少?
“李老師,隻是前室,怎麽這麽多賠葬品?”
“洪武五年,朱元璋規定官員喪禮用器:公候九十事……這裏的事不是件,而是套,也指喪禮期間的禮儀程序……”
“意思是還有?”
“對,這裏隻是儀仗,主要的陪葬品在內室!”
那還等什麽?
肯定要探一探的。
提鏡,下鏡……
然後,李定安也愣住了:一座大槨,擺在墓室正中,什麽材料不知道,但外漆紅的刺眼。
上蓋青羅罩,左右各飾牆翣(絲扇),頂蓋茶褐羅傘,四周再圍紅紵絲煖帳,再圍紅銷金紗廚,前後再插紅絹旗……
保存的不是一般的好,既便落有灰,絲絹的顏色仍舊鮮亮。
再往四周看,簡直能亮瞎人眼:四座大型祭台,上下左右擺滿了物件。
水盆、台盞、壺、瓶、酒甕、唾盂、水罐、茶盅、茶盞、碗、杯……全是瓷的。
而且不是單件,每一座祭台上,最少的水罐都是雙件,碗盞之類的更多。
左朋的心髒“咚咚”的跳,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兩隻眼睛像是釘到了電腦屏墓上。
看了好久,他舔了舔嘴唇,聲音發顫:“李老師……那隻碗……碗邊上有祥雲那隻……是不是,八吉祥紋碗?”
“是!”
李定安微微點頭:前麵還得加上“宣德鬥彩”四個字。
前年滬上朵雲軒拍過一隻,四千萬出頭。
“那隻盤?”
“嗯,青花五彩供果紋盤!”
“什麽時候的?”
“你覺得呢?”
金忠死於宣宗時期,陪葬品不是宣德,就是永樂。
榮寶去年拍過一件,七千八百萬。
“還有那隻扁壺?”
“哦,那應該是永樂時期的。”
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
京城盈時,成交價一億二。
“那個……李老師,看那一件……”
汪全的嘴唇微微發抖,“那兩件大水罐……”
懂點古董的都認識:明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如果是正德後,價格差不多兩三千萬,如果是正德前,價格得翻一翻。如果加上“宣德”兩個字的前綴……再乘以三:一億五千萬。
但還有:
青花雲龍紋執壺,看著就像普通的酒壺,但絕對是永樂時期的東西,成交的曆史價格稍低點:一億出頭。
兩隻高足杯,比現代的茶碗稍小點,紋飾為青花暗花海水遊龍,看著很普通。但如果是明宣德時期,成交紀錄也是一億五。
兩隻梅瓶,全名叫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李定安記得是蘇付比拍的,還是權英親自執槌,當是的成交價是一億七千八百萬。
還有: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其實就是一隻稍大點的碗,保力拍的:兩億二……
還有銅器:匙箸連筒、燭台、燈盞、油碟、香盒……
但最吸眼球的,是四座祭台上的那四座香爐……
這要不是宣德爐,李定安敢嚼著吃了。
要問值多少錢?
四年前何賭王去世後,有何氏子孫轉手了一隻,據說是十多億。
肯定值不了這麽多,也肯定有炒作的嫌疑,包括前麵那些宣德禦器的成交紀錄,十件中有八件都是拍賣行和大收藏家炒起來的。
但既便減個零,就隻說四座供台上下的瓷器,十個億也打不住。
關鍵是現場這麽多人,想瞞也瞞不住……
李定安想了想:“兩位領導,上報吧?”
“好,現在就報……”
他們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就憑當地的治安力量和技術水平,根本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