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日本的崛起和野心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結束,基本標誌著淞滬會戰的結束。
夏遠煮了一鍋野菜湯,有先前從日本鬼子身上繳獲的罐頭,就剩下最後一罐,他用樹枝當筷子,把罐頭裏最後一點鹹糊糊的湯,混合著魚肉,刮進破半邊的陶鍋裏,擁有熱水把罐子給衝刷一遍。
放下罐子,一屁股坐在門檻上,又看著遠處出神兒。
“我們什麽時候出發?”王三狗不止一次問夏遠這個問題,夏遠總會說再等等,再等等。
這次依舊是正常詢問,他用筷子攪著鍋裏的湯,又再次詢問,實則並不抱希望。
“等會就走。”夏遠坐在門檻上,頭也沒有回的說道。
“哦……啥,等會就走?”王三狗以為自己聽錯了,放下手中的棍子,走到夏遠身邊。
“嗯,戰爭差不多結束了。”
夏遠已經收到了任務完成的消息,本以為能夠回歸,沒想到這次任務居然是連環任務,任務提示完成後,還有一個附加任務。
【任務:金陵大屠殺!】
【此為附加任務,宿主可以選擇接受/拒絕,拒絕後,會在二十四小時內回歸。】
夏遠沒有拒絕附加任務,金陵大屠殺隻在曆史文獻和記載中看到過,隨便掀開一頁,可能就是一群人的一生,冷冰冰的數字帶著幾分質感,卻感覺不到任何生命。
當生命變成了數字,那麽生命的貴重,就真切的體會不到。
三十多萬究竟有多少,隻看到一串零,卻是一座城的人口。
夏遠要親曆,去看,去用眼睛觀察。
現代社會,日本正在竭力抹除金陵大屠殺的所有罪證,他們否認曆史,否認過去,甚至連曆史課本所記錄的東西,都可以隨意篡改。
他們在等。
等待曆史的車輪,把這一樁樁血淋淋的曆史碾過,碾碎,碾的徹底粉碎,直至過去百年,那些金陵大屠殺幸存下來的人都不複存在,遭受日軍暴行的慰安婦等了一生,等不到一個道歉,最終變成一座孤墳。
等到日本國內所有的人都完成了篡改曆史後的課本的思想輸入。
也許那個時候,別說是金陵大屠殺,可能侵華戰爭也將不複存在,甚至不被人認可。
可能很多人對於數字計算生命的概念非常模糊,如果所有金陵大屠殺的遇難者手牽手站在一起,這一支隊伍可以從南京綿延到杭州,總距離長達322千米,他們身上的血液總重量可達1200噸,他們的遺體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
這個對比,可以說是相當可怕。
親曆過戰爭,夏遠無法原諒帝國主義,尤其是對中國人民造成如此巨大傷害和創傷的日本鬼子。
這輩子都不會原諒他們。
菜湯參雜罐頭的鹹味,還把罐頭裏的魚肉煮碎,帶著一些魚刺,吃的時候,口感有些鹹鹹的,味道還算不錯。
夏遠握著罐頭,小口小口的抿著熱乎的菜湯,心裏思緒重重。
他必須要想一個辦法,盡可能的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金陵有一個德國人,拉貝,他獨自一人,拯救了二十多萬中國人的性命,如果沒有他,可能死亡的人會更多。
這一段曆史不能觸動,就任由其按照既定的發展軌跡走下去好了。
夏遠最開始想到的是避免金陵大屠殺的發生,想要避免金陵大屠殺的發生,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不管是當時日軍的進攻決策,亦或者是國軍的防守,其次是從撤離民眾的角度,都無法避免這場大屠殺的發生。
撤離民眾?超過五十萬人的大撤離,先不說過程有多麽困難,就目前而言,金陵依舊屬於國民政府的首都,把民眾從首都撤離,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哪怕他以戰神的身份出麵,光頭都不會同意。
守護金陵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守護首都,同樣是在於守護人民。
如若民眾都走了,金陵何存?守護首都的意義又在哪裏?
夏遠死來想去,沒有找到太好的辦法。
不能讓金陵的市民撤離,難道要在保護金陵的守軍上下功夫?
這顯然不可能。
淞滬會戰,日軍的進攻凶猛,勢頭更是如日中天,勢必拿下金陵,至於所謂的城下盟約,日本人壓根就沒有想跟中國人玩城下盟約這一套,他們想要的,可不是說賠償,簽訂一些不不平等條約就能滿足的。
日本鬼子的野心可是整個華夏。
“收拾東西,準備出發吧。”把鍋裏的菜湯喝完,夏遠抿了抿嘴巴,檢查身上的武器裝備,丟給王三狗二十發步槍子彈:“我們要換回軍裝。”
“為什麽?換回軍裝很容易被人當成逃兵。”
王三狗看到子彈,臉上露出喜意,聽到夏遠的話,眉頭又皺了起來。
“前線的戰鬥基本結束了,所有的部隊都在後撤,所以,你穿著軍裝往後撤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夏遠脫掉身上的衣服,把晾在架子上的軍服拽下來,套在身上,空氣有些寒冷,他仿佛沒有察覺到一般,繼續說道:“脫掉軍裝,穿著百姓的衣服,才會被當做逃兵,到時候,你是百口莫辯。”
王三狗細細思索,覺得夏遠說的有道理,又換上了破舊的軍裝。
軍裝已變得傷痕累累,遍布著冷兵器與血肉的搏殺,那是戰爭所見證的榮耀。
接下來的路途相對比較安全,從淞滬戰場撤退下來的潰兵不少,絕大多數都是被日本鬼子打散,失去主力部隊蹤跡的潰兵,從蕰藻浜和大場撤退下來的很多很多。
王三狗和夏遠對道路都不熟悉,也僅僅隻能夠尋得一個大致的方向,沿途所遇到的村子,大都已經人去樓空。
村子裏剩下的是一些身子骨猶如竹竿,穿著襤褸,年過半百的老人,零星的留在村子裏,除此之外,其他人都逃跑了。
留在一個村子歇歇腳,夏遠和王三狗並沒有打擾這些老人,主要是語言不通,普通話沒有普及的年代,這些老人說的都是本地方言,先前拉著一個老人交談了一陣,嘰裏呱啦了半天,沒有聽懂什麽意思。
放棄與他們交流的想法,夏遠去村東邊,王三狗去村西邊,想要看一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吃的。
從鬼子那裏繳獲的罐頭基本上都吃完了,他們需要準備一些糧食。
從大場到金陵,得有百公裏的路程,靠著雙腿走,至少要走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
村子裏吃的很少,幾乎找不到,想想這個特殊的時代,沒人會在逃命的時候,把家裏的糧食落下。
搜尋了一上去,夏遠和王三狗兩手空空的回來。
“村裏的老人似乎很畏懼我們。”王三狗說了一句不明不白的話。
“被軍閥欺壓過,畏懼是正常的,更何況我們拿著槍,擔心我們做出什麽事情。”夏遠一屁股坐在地上,胳膊墊在膝蓋上,雙手伸直想著前方,手掌向下垂去。
“要不我們……”王三狗似乎想說什麽,冰冷的槍口抵住了腦袋,脖子仿佛被鐵鉗鉗住一般,動彈不得。
“你是人,不是畜生。”夏遠鬆開了王三狗,語氣冷冰冰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線,那跟畜生有什麽區別,更何況你身上穿著軍裝。”
王三狗頭低著,似乎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
“別侮辱了你身上的軍裝,和那些為國獻身的將士!”
一夜無話。
翌日清早,兩人再次出發。
他們沿途收集不少野菜,用一個破舊的籃子裝著,由王三狗背著,夏遠省去了身上的槍支,把他們就地掩埋,鞋帶上一支步槍,兩支手槍,就出發了,此番去金陵,不知道還有什麽凶險迎接著自己。
又不知道,自己會看到什麽東西,經曆什麽。
而此時的日軍,在侵占滬上之後,暫時停歇了進攻的腳步,開始穩固後方,填充補給等等。
但所有人都相當清楚,日本鬼子是不滿足於此。
日本鬼子的野心,甚至也不滿足於中國。
15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在德川家族通知下,實行閉關鎖國,以免受外國影響,結果和清政府一樣,造成日本社會與正在發生工業革命的歐洲完全脫節,新技術無法傳入,進而威脅國家安全。
在長達250年的時間裏,日本的軍事技術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劍和火槍的水平。
185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彌勒德菲爾對日本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的做法不瞞,加上他以‘白人責任論’的心態看待社會,於是派遣海軍準將馬修佩裏前往日本,馬修佩裏研究後決定,以武力震懾日本。
1853年7月,日本人第一次見識到了蒸汽動力。
隨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日本與美國簽訂了一些列不平等的跳躍,同時也為英國、俄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打開了與日本通商的大門。
此次蒙羞在日本這個傲慢的民族心理留下了強烈的怨恨。
有人主張立即向西方列強宣戰,也有人主張謹慎行事,由領導階級安撫入侵者,師夷長技,徐圖複仇大計,甚至製定了詳細的方案。
“在機械製造方麵,我們還無法與外國人抗衡,因此我們應該與外國保持交流,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方法與戰術,等我們各籓屬國團結如一日,就可以走出去,將外國的土地分縫給戰功卓著的將士;這樣,士兵們將爭先恐後的表現其英勇果敢,那是我們再宣戰也為時不晚。”
這份觀點並未公開,卻預示日本將要奉行的戰略,還描述了日本人長期以來的另外一個觀點,那就是生命屬於國家,而非個人。
可這種忍氣吞聲,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唾棄,1868年,倒幕聯盟以天皇的名義勝利,開啟了一些列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為顯著的就是武士道精神成為了全體公民的道德準則,來自國外的威脅進一步推動了武士道精神對日本列島的精神淨化。
此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結束以後的日本國力強盛,尤其是軍事力量尤為強橫,迫切想要大展拳腳,並開始在亞洲鄰邦身上測試。
1876年,明治政府派遣一支由兩艘炮艇和三艘運輸艦組成的海軍艦隊前往朝鮮,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通商條約。
與當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裏強迫日本開埠通商口岸的情形如出一轍。
而後又與清政府爆發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若不是西方列強幹預,遼東半島也將成為日本的戰利品。
1904年,日本軍隊規模增加一倍,軍備製造方麵實現自給自足。
通過戰爭獲得戰利品,讓日本人的信心暴漲,甚至揚言能打敗清政府,就能打敗俄國。
於是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並成功奪去了遼東半島的旅順港,獲得庫頁島的一半,和在東三省的商業優勢。
這對於一個過去五十年都在西方列強羞辱中,臥薪嚐膽,同時又自尊自傲的國家,這次的勝利,讓人振奮。
20世紀初,完全就是日本的黃金歲月。
現代戰爭不僅僅為日本贏得了軍事聲望,也為其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的對外出口達到了頂峰,鋼鐵、紡織品、均需用品,直至大戰結束,黃金時代落下帷幕,不少軍工廠紛紛倒閉,造成了上千萬人口的失業。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又進一步導致日本生絲出口貿易陷入癱瘓。
同樣重要的是,日本作為協約國勝利的一方,但在此後的十年間,許多國際商人和消費者卻刻意避免購買日本商品。
其主要原因還是西方人方案日本在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因此西方的金融家們選擇將更多的資金注入中國。接著,《凡爾賽合約》規定將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促使中國人民群情激奮,因而發生了廣泛的抵製日貨運動。
這一行為進一步損害日本利益,促使日本人普遍認為自己成為了國際陰謀的受害者。
種種原因結合,日本走向了一條極端道路。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口僅有3000萬。
1930年猛增到近6500萬,加上日本國內製度的不同,並非農業大國,這使得日本越來越難以養活全部人口,日本農民堅信勞作,努力使糧食產量升至極限,可到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農業產量陷入停止,不斷增加的人口,導致日本每年都要嚴重依賴糧食進口,日本的大米進口更是增長了兩倍。
20世紀20年代,日本軍隊中出現了大量激進分子,其中在《致青年人》中,陸軍中小橋本欣五郎寫道:
‘為擺脫人口過剩的壓力,擺在日本麵前的隻有三條路——向外移民、開拓國際市場以及領土擴張。由於其他國家歧視日本移民的政策,第一山門,即向外移民,已經對我們關閉了。由於關稅壁壘和通商跳躍的廢止,第二扇門也正在關閉。當三扇門中的兩扇門都已對我們關閉時,日本該何去何從。’
此外,還有一些日本作家提到其他國家擁有廣袤領土,日本僅有彈丸之地,這是不公平的,尤其是這些國家沒有做到地盡其用,甚至都沒有達到日本農民工實現的糧食畝產量。
他們不僅僅覬覦中國廣袤的土地資源,對西方國家同樣虎視眈眈。
日本軍方的宣傳人員荒木貞夫曾質問:日本以142270平方英裏的土地,養活了6000萬人口,而像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樣的國家,擁有300多萬平方英裏的土地,卻隻需要養活650萬人口,日本為什麽要滿足這樣的現狀。
殖民擴張,已經成為必然。
日本的第一戰,便是侵華戰爭。
擁有狼子野心的日本,完全不滿足於侵華戰爭,他們有著更大的野心。
至於中國,完全是墊腳石,是日本通向西方國家的敲門磚。
極端的軍國主義,也就注定了日本在對外擴張的手段上,勢必要相當殘忍。
曾在中國大地上製造的一次次動亂,一場場屠殺,哪一次,都無比血腥殘忍,哪一次,都人神共憤。
可日軍仍然不以為然。
金陵大屠殺的發生,有部分原因是淞滬會戰。
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方領袖就曾大放厥詞,並且堅信日本將在三個月內征服中國。
然而,僅在中國的一座城市的戰事,就從夏天拖到秋天,又從秋天拖到冬天,這徹底粉碎了日本輕易取勝的美夢。
中國,這個擁有淳樸民族的國家,盡管缺乏軍事科學知識,也沒有接受過多軍事訓練,卻頑強的扼製了強大的日軍。
當11月,滬上最終淪陷時,惱羞成怒的日本心態日趨邪惡,據說他們向金陵進發時,許多人心中都燃燒著複仇之火。
而日軍占領金陵的戰略也相當簡單,一方麵,金陵是中國的首都,占據金陵,或許能夠瓦解中國人反抗的意誌。
另一方麵,國民政府是中國明麵上的政府,其團結一致的紐帶就係在國民政府上,打下南京,也有想要將國民政府徹底瓦解的想法。
隻是沒想到,光頭直接遷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