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職場經濟學:打工改變命運

推薦序三 職場成功的三駕馬車:信念、理性與情懷

推薦序三 職場成功的三駕馬車 信念、理性與情懷(1/3)

如果我們把高考比喻為千軍萬馬借以達到成功彼岸的“獨木橋”,那麽,鄒遠新顯然並非是這千軍萬馬中的佼佼者,事實上,由於家境貧窮,他並未順利通過這座“獨木橋”,然而,如果把人生比喻為人人都得參與的一場“馬拉鬆”,那麽又有誰會否認鄒遠新是這場“馬拉鬆”中的翹楚呢?

鄒遠新的人生軌跡以及所取得的各種成績,各類報道可謂鋪天蓋地、精彩紛呈,在這裏不贅述。有的人能“騏驥一躍”,有的人卻長於“功在不舍”,顯然,鄒遠新是屬於後者,事實上,古今中外,總有那麽一些智者可以在看似密不透風的既有製度框架內,通過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贏得生機和創造價值。鄒遠新的方式,在我看來,用最精練的三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信念、理性與情懷”。

信念

蘇軾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是的,命運不會憐憫向它低頭的人,鄒遠新並未向高考失利低頭,他從一個修理工開始,最後成為炙手可熱的職業經理人,嚐盡人間種種磨礪,在不斷的蟄伏、忍耐、堅持、學習、思考中,翻越一個一個的高峰,芝麻開花節節高,究其深層的原因,就是信念,那種改變人生命運的理想,匯成一股強大的生命力,倔強地衝破一個又一個的藩籬而走向燦爛的光明。

有人會問,這一艱辛的過程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事實上,他常常麵對數以百計的社會名流、高校學子、政府官員組成的聽眾群,如果你有機會成為聆聽他的分享的其中一員,你可以看到他臉上洋溢的快樂,亦能如三月的春風吹綠大江南北,那一份“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豪邁極富感染力,正如蘇格拉底所言“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是的,信念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人生若沒有信念,與鹹魚沒什麽差別。

理性

個人的人生需要堅持,但如果僅

僅隻有信念而忽視了人是社會中的一員,那麽,個人的堅持往往會與周圍的人衝撞,周圍的人就會反過來掣肘個人的發展。鄒遠新的成功,需要前置一個定語,那就是:鄒遠新在社會分工體係中的成功。

我們雖然看到鄒遠新考取了14個職業(執業)資格證、從高考落榜到博士課程學習,涉獵了太多的知識門類,但是,他的人生一直都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基於人類社會形成的特定的規則、組織、文化與習俗,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將所學知識在工作中進行實踐、運用、檢驗和升華。這整個過程,無疑是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閉環”。在理性的高度上發掘人類社會運作規律的內在邏輯,並在人類社會分工體係中去訓練職業和交際技能,應該是職場成功的“不二法門”。

如果說鳥兒飛翔並不意味著鳥兒懂得空氣動力學,而且反之亦然,畢竟二者既非充分條件,又非必要條件。然而,鄒遠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貫通了這一充要條件,在理論與實踐上架起了一座理性的“橋梁”。

這本《超級職場經濟學》,雖然不如經院派著述那樣專業與嚴密,但拋開學理層麵的窠臼,那入情入理、娓娓道來的案例與感悟,如同一個個神話給人明示,其理性之光芒,照亮了無數躑躅於職場的青年人的心門。

情懷

人們通常認為,情懷意味著詩與遠方,在我看來,鄒遠新的情懷與這樣的浪漫有區別,他未將時間與金錢花費在地中海豪華遊輪上,也沒有花在夏威夷沙灘的陽光下,甚至就連商界朋友雲集的高爾夫球場也幾乎沒有他的身影。

但是,他的身影卻可能在北大的未名湖畔、清華的荷塘月色中、西財的圖書館;他的身影可能在給無數中小企業家傳經送寶的講台上、各大電視台的嘉賓席上、企業生產第一線的車間裏;他的身影可能在他捐資修建的家鄉公路施工

工地、在貧困學生的捐助活動現場、在為下崗待業青年免費輔導的教室裏。

在我看來,鄒遠新出生在一個極度貧窮和閉塞的農村,他的情懷,帶著偏遠山區泥土的芳香,有著農民雙手老繭的質感。事實上,他雖然是個有名氣的職業經理人,但還遠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他一心想為那些與他有著相似背景的草根、身處迷茫中的青年人、貧窮的家鄉父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他常說,“掙錢不容易,錢要用在刀刃上”,原來他所指的“刀刃”就是這些他心中的牽掛,難道,你能說這種質樸不是一種情懷?在忙碌的工作中,他總是擠出時間如饑似渴地追趕知識的前沿,有人問他:“你都取得那麽多的證書和文憑了,還那麽拚,為啥?”他總是淡淡回答道:“我的起點那麽低都能做到,還有哪位年輕人說自己不行?”正所謂“出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來芸芸眾生中,也有立己達人的理想,難道你能說這不是一種情懷?

鄒遠新比我年齡大,機緣巧合,我卻有幸成為他的老師。作為西南財經大學的一個大學教授,我在講台上為一批一批對未知有著好奇心、對未來有著美好憧憬的莘莘學子授課,也有機會聆聽不少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的報告,也曾在芝加哥大學、蘇黎世大學、佐治亞州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做過演講,也給不少企業家做過培訓。但是,與這位企業家的交往,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悟。多次交流溝通,他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實在和貼心,隨著交往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受到,鄒遠新的人生就像一本書,雖然並未公開發表,但徐徐展開、細細品味,每一頁都如此引人入勝,甚至大巧若拙,極大地拓展了我對人生的理解和對世界的認知。

讀完這本書,如受到啟迪,將是一大幸事,這也是我欣然提筆作序的主要原因。

雷震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