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職場經濟學:打工改變命運

§第一節 “先就業再擇業”不是定律

§第一節 “先就業再擇業”不是定律(1/3)

在大學校園內,學生們通常受到這樣的理念影響:剛畢業的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先養活自己再談理想。的確,很多學生遵循了這個教導,在畢業之前趕著簽了“賣身契”。

然而,很多學生在一頭熱簽了合同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這份工作,又或者因為前期了解不夠,工作不久後就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

因此,畢業生在短期內辭掉第一份工作的情況十分常見。不過一些較早就謀劃職業的人,就很少存在第一份工作不適應的情況。

實際上,關於先擇業還是先就業的問題,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先就業後擇業;二是先擇業後就業;三是邊就業邊擇業。三種方式,各有特點。

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如果經濟狀況一般,甚至家裏急需經濟補貼,那麽可以考慮先就業後擇業,因為隻有解決了生存問題,才有力氣去選擇職業。此外,當你不知道選擇什麽工作時,也可以先通過就業來體驗工作,認識職場中的自己,然後再進一步選擇合適的職業。

與先就業後擇業相反的是:先擇業後就業。一些經濟條件不錯,或者自身實力非常強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具有擇業權利。在我國,雖然也很重視個人與職業的匹配度,但由於人才市場競爭激烈,一個崗位幾十個人爭,真正有擇業權的人非常少。

當然,另外還有一些人,尤其是畢業生,往往會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自身實力一般,

還總是看不起普通工作,始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們恨不得在一夜之間就當上高管。對於抱有這種就業心態的人來說,糾正就業觀才是首要任務。

在我看來,現今以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年輕人更適合走邊就業邊擇業的道路。在就業中尋找機會,在發展中尋找自己的優勢,最終找到適合的工作。一方麵,對於年輕人來說,好奇和不安分是他們的天性,沒有必要去壓製他們;另一方麵,人都是在變動中成長的,一下子就找到終身的理想職業的人也的確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簡單來說,對於擇業和就業的先後問題,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如果一味強調先就業後擇業,有可能使本來就迷茫的人變得更加迷茫,浪費時間在對職業規劃毫無作用的就業上麵,甚至走錯方向,以至於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挽回失誤。

對於麵臨找工作的畢業生來說,先就業再擇業不是一件壞事,但重要的是,獲得就業機會之後要麽去努力理清職業目標,要麽就認真工作,把選擇的工作變成可持續發展的職業。如果隻是盲目就業,又不思考職業未來,那與浪費生命無異。

海外留學生莉莉在英國讀完了大學,專業是市場營銷。回國後,她在成都的某大型超市應聘了一份管理培訓生的工作,每月薪水隻有2000多元。

不過,莉莉沒有嫌棄低薪的工作,她隻是想通過這份工作進行過渡。在半年多的時間裏,她一邊認真

工作,一邊研究國內市場,尋找自己中意的行業,以確定職業方向。

為了達到目標,她逐一了解了成都的外資企業,並且圈定幾個目標公司進行了針對性了解,比如目標公司在成都的發展狀況,以及對人才招聘的條件等。

結合自身對時尚的喜愛,莉莉選擇了一家外資服裝企業作為最終的應聘目標。在她的精心準備下,她獲得了這份新工作,不僅薪水更高,而且更符合她的職業規劃。莉莉說,她很有信心從門店銷售做起,然後當店長,並且希望能一步步走上管理崗位。

莉莉選擇先就業後擇業無疑是一種聰明的做法,既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又沒有讓自己陷入無所事事的懈怠中。

也有的人,因為過於重視職業發展,反而遲遲無法做出決策,挑來挑去挑花了眼。我的建議是,對於一個從未工作過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在有一定職業準備的情況下,最好在半年內找到一份可以從事的工作,然後再在工作中尋找新的職業可能。

當然,關於擇業和就業的先後問題,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或許還有第四種可能。隻要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想做什麽,就不要害怕,勇敢地堅持自己的選擇。

職場規則:

◆當你不知道選擇什麽工作時,也可以先通過就業來體驗工作,認識職場中的自己,然後再進一步選擇合適的職業。

◆沒有生存壓力,自身條件好的大學生,畢業後可以考慮先擇業後就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