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第258章

第258章

……

“老子差點死球在京師……”

林二出去近兩個月,回來隔天之後,林大請了半天假,和幾個一樣放假的同伴一起在鎮上找了家小酒館,一起替林二接風洗塵。

路上行人眾多,不僅還是有大量的色目商人,外來的商人也是增多了不少。

時間推移,天氣和暖,春風吹拂在人身上感覺暖融融的,不象冬天時象是小刀子在人身上刮。眾人的心情俱是很好,要了血蛤,蒸鴨子,魚丸,牛肉丸,肉粽等福建路百姓喜歡的菜式,待熱菜一上,便是推杯換盞起來。

“衝入大參府邸殺人,”一個武卒喝了一大碗,哈了口酒氣,眉飛色舞的道:“沒屁大的事,受了點輕傷,夠你林二吹一輩子了!”

“球!”林二反罵一句,接著也是笑起來。

徐子先帶到京師的武卒,大半是從騎兵都裏帶的人。

騎兵都的人,不僅騎射都要過關,還得身強體壯,技擊之術要過關,張虎臣等人更是拚力訓練,林二原本就是相當出色的苗子,半年多時間下來,技擊,弓馬騎射,膽色,體能,吐氣發力之法俱都過關,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關鍵是令行禁止,有一股子聽令而行,敢於拚命的精氣神。

江灘一戰,一百多騎兵跟著徐子先衝入敵陣,所向披靡,打那之後,騎兵算是真正的練了出來。

正如徐子先的理念所堅持的那樣,不敢拚命,不能上陣殺敵的將士,有個屁用?再堅的甲,再利的兵器,再好的弓箭,也得最好的戰士來佩戴裝備,否則就都是無用的死物。

林二等人,就是這樣的銳士,若不是有這一百多人和幾十個最精銳的部下,包括劉益,張虎臣這樣的一時豪傑,武道高手,徐子先多半也不會冒險,而是多半會選擇跟王直跑路。

大魏風燭殘年,以徐子先的能耐,好歹能帶出幾百部下,在王直的幫助之下慢慢自立。

王直會幫這個忙,但也不會幫太多,隻是一時情誼,多半還是得靠自己。

所以徐子先還是奮力一搏,也是叫他給搏成功了。

林大悄不出聲的喝了一杯,有心想說兩句,但還是什麽也沒有說。

身為兄長,血親冒這樣的大險,很該勸兩句,但徐子先不管是世子還是南安侯,對在場所有人的恩德一時都報不完。

領了錢,享受了各種幫助,遇到真要出手的時候拍拍屁股就走,林大開不了這個口。

既然是把身家性命都交托了去,就不如什麽也不說,隻期望下一次搏命時,自家兄弟還是會有這樣的好運道。

“真是以為要死在京師了……”林二不乏唏噓,那一晚大夥兒真的都是在搏命,包括世子在內,現在好了,算是雲開見月明。

“侯爺說了。”林二又道:“以後不會再帶著弟兄們輕赴險地。打仗要拚命,但不能隨意將性命拿出去搏,他還要帶著大夥兒,拚一個功名富貴,叫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侯爺向來是說話算話。”一個武卒眼睛發亮,似乎是對未來有更大的期許。

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

林大笑笑沒出聲,武卒們也是人,是人就有思想。此前他們都是普通的農夫,工人,夥計,對未來的期許就是能吃飽飯,冬天有暖和衣袍穿,再能娶妻生子就更完美了。現在的他們已經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每個月有優厚的餉錢領,有裁剪得體,暖和厚實的軍袍可穿,更要緊的是他們開始讀書識字,如林二者更有機會遠上四千裏外的京師,途經江陵等處,長了見識,開了眼界,說是如此前那樣的希望就顯得格局太小了。

看的多了,聽的多了,想的自然也是多了。

時逢亂世,徐子先誌向遠大,誰都看的出來,誰能說眾人不能跟著南安侯,廝殺出更大的一番天地出來?

三十年前時倭寇餘威猶在,海盜初興,齊王就率部蕩平倭寇,剿滅海盜,還福建路一個清平世界。

現在齊王有世襲罔替的王爵,富貴榮華自不待言,當年跟隨齊王的部下,現在多半也是朝廷的中下層的武官,從一寨指揮到營統製,軍都統製,副統製,虞侯,或是某處的防禦副使,宣撫副使,雖然多半是廂軍體係,但鎮守各軍州,各寨,身為武官,當然收入不菲,地位也並不低,以林大兄弟此前農夫黔首的身份,這些事當然想都不敢想,現在他們當然敢於想象更多,也期盼能得到更多。

“看,新武卒招募開始了。”

林大林二一起站起身來,向著酒館外看過去。

大隊的人群從四處八方趕過來,有在鎮東頭居住的流民中的壯年男子,也有遠在建州趕過來的漢子,武卒標準要求是年過十八,上不超過三十五歲,所以走過來的多半都是在二十來歲到三十左右的壯實漢子。

身高的標準在上一次是五尺三寸,也就是要求身高在一米六五以上,按大魏禁軍的標準其實是放寬了。

魏軍材勇,也就是禁軍,標準身高需要到五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七二以上,禁軍多半在北方或江淮招募,身高一米七二並不算太困難,如果連這個身高也沒有,說明小時候和青少年時代獲得的營養太少,力氣多半不夠。

矮個子裏肯定也有大力士,但從幾率上來說,不如高個子的幾率來的大些。

到武宗年間,國家南有倭人為亂,北方也有北虜迭次侵襲,武宗主導了多次對北方的大規模的戰事,招募禁軍的標準略有放寬,但最低標準還是在五尺三寸,後來到文宗年間,戰事規模減少,禁軍標準又恢複到了五尺五寸。

低於五尺三寸的也能當兵,但隻能為廂軍和補充兵,在太祖開國年間,初入營伍低於五尺三寸的不發給軍餉,隻發軍袍武器和負責膳食,這已經算是善政,是給窮苦無衣食的貧民一個吃飽飯的機會,倒並不指望這些矮瘦的漢子能充當戰陣的主力。

在仁宗,宣宗年間,國家強盛,財力充足,禁軍餉源充足,待遇豐厚,不僅材勇的標準堅持在五尺五寸之上,對射士的標準,更是提到了驚人的六尺以上。

也就是說,每個持神臂弓的大魏弩手,身高都得在一米八以上。

這是相當驚人的記錄,徐子先在此之前看國朝史錄時根本不敢相信,百萬禁軍,最少十幾萬弩手,全部是一米八的高壯漢子?就算在後世時,營養充足的前提下,軍隊的平均身高也隻有一米七幾,有一些窮國小國,軍隊中的戰士身高低的嚇人,一米五幾的軍人都有很多,魏軍算是走在了時代前列。

後來徐子先才知道,弩手不光是神臂弩要求腰力和臂力驚人,蹶張弩更是需要身長力大,所以禁軍對弩手的標準提高,一則是建立在國力上,二來也是確有所需。

至於國力來說,以北方到江南幾千萬男子挑選十幾萬人的高壯漢子,確實也不是太困難。

這個時代當兵又不是義務兵,當三年或兩年就退伍回家了,一旦為軍,多半就是終身製,又不是隔幾年就換一批十幾萬人的一米八的壯漢,就算以魏國的人口基數也換不起。

福建路這裏就更特殊一些,閩人的平均身高和兩廣人一樣,還有貴州人,在大魏二十多路裏都算是偏矮,高個子的是河北路,山東路,秦鳳路,永興軍路,次一點是河南路,淮東,淮西,再次一點是江南,兩浙,荊湖,最次就是福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由於高個子壯漢不多,上一次征兵,標準就是五尺三寸,高過一米六五就行,低於這個數值,實在也是不能招用。

冷兵器時代,一群高個子拿著長矟,和一群矮個子拿著長矟,威力相差的太遠了。

這一次卻是完全不同了。

定下來的標準線就是五尺五寸了,身高需得在一米七以上,在福建也算是高個子了,但行走的人群中,一米七五以上的也是大有人在,還有相當多的一米八以上的壯漢行走在人群之中,相當的惹人矚目。

最亮眼的是一個極高的壯漢,明顯比普通人高出一頭,似有近兩米高,身上肌肉盤結,壯的如一頭狗熊,走在路上時,大眼一瞪,圍觀的孩童都跑的飛快躲避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