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商

青城山與蜀中八仙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東距成都68公裏,距都江堰市區16公裏。

古稱丈人山。

為邛來山脈的分支。

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麵向川西平原。

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裏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麵積200平方公裏。

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山分前、後山。

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公裏,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麵積100平方公裏,水秀、林幽、山雄、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

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穀、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

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

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

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

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穀一時燦若星漢。

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聖燈。

實際上,這隻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

青城之幽素為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

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

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遊。

晚年自雲: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青城山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2000年11月,青城山與都江堰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青城山與道教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曆經二千多年。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改其名為張道陵。

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

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曆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

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曆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

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

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

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

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

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

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麵重新改觀。

主要道教建築●建福宮●老君閣●園明宮●上清宮●天師洞[編輯本段]前山景區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古跡甚多。

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

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園明宮、建福宮。

建福宮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

始建於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曆代多次修複,現僅存兩殿三院。

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

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讚為“青城一絕”。

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

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

宋代詩人範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瑞慶建福宮。

詩人陸遊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

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

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

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

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於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天師洞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

自建福宮北行兩公裏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麵環山,一麵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

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

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

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www.smenhu.cn米、直徑www.smenhu.cn米。

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兩千餘年。

1943年夏,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

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已製成石刻陳列。

祖師殿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

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

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

唐壑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

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

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

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上清宮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

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

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編輯本段]後山景區青城後山景區位於青城山後,都江堰市泰安鄉境內。

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為奇觀的自然風景區。

景區距成都70公裏,麵積100餘平方公裏。

西北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為鄰,而東北與趙公山相連,東越天倉山、乾元山可到天師洞、福建宮,西南與六頂山、天國山接壤,與青城山一脈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開發。

乘車從青城山大門左側公路西行,跨青溪橋,穿後山門,經飛仙亭、飛仙觀、響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貢茶亭、迎仙亭、三龍亭等眾多景點,方到青城後山景區的起點站——泰安寺。

景區內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鎣華、秀麗的味江,罕見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遺址、名庵古寺。

此處集山、水、洞、廊、林為一體,可與青城前山媲美。

景區全程20餘裏,有上山索道可使遊客節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賞到青城後山大部分景觀。

近年還新建了各類賓館,為遊客開辟了許多全新的旅遊項目。

青城後山還是蜀茶的著名產地,清代被列為貢茶。

●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成都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衝要的重鎮。

宋代設味江鎮,清代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

泰安寺即坐落於古鎮中央。

古鎮裏有很多飯店和旅店供遊客歇腳。

●五龍溝古稱蠻河溝,長約8公裏,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於溝中而得名。

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位於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於陶淵明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

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於又一村。

●白雲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百丈橋位於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遊,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

兩岸老樹龍鍾,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

●翠映湖●白雲古寨: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青城四絕:一絕“洞天貢茶”,唐時蜀州味江是全國七大產茶區之一。

宋時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

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成都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

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卜、大蒜、白菜、仔薑、良薑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曲酒釀造加工而成。

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長生宴:中國名宴—長生宴是青城山鶴翔山莊上善堂餐廳推出的道家滋補特色美食。

自三國蜀漢時期,範長生在此建範氏莊園,修煉長生久視之術,采山之精、水之靈、珍林香草之花寶,巧妙烹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壽齊彭祖。

之後,藥王孫思邈居青城,又將川芎。

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

山莊特級廚師依據《青城山道家食譜》等文獻中的道家菜品及融入民間的道家善生美食進行了精心的選料與烹飪。

後山老臘肉:煙香味濃、肥而不膩、口感獨特。

[編輯本段]青城山鎮都江堰青城山鎮。

位於市區西南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青城山,東臨中興鎮、青城鄉,南接兩河鄉、崇州市,西連阿壩州汶川縣,北靠玉堂鎮、中興鎮,鎮境東西最大橫距www.smenhu.cn公裏,南北最大縱距www.smenhu.cn公裏,幅員麵積www.smenhu.cn平方公裏,耕地麵積5529畝。

以山地地貌類型為主,僅沿山地區有少量平原。

鎮境最高峰大麵山,海拔2434米;平原區最低點海拔250米。

1999年末,轄紅岩、白雲、坪樂、雙磨、尖峰、青龍、白石、東河、味江、沙坪、青景、青城、和樂13個行政村、71個村民組、總人口102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7人;農業人口9377人。

鎮政府駐山前新集鎮,東北距市區15公裏。

鎮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鎮治地與其連接,公路總長29公裏,其中水泥路麵19公裏。

有村道6條,總長www.smenhu.cn公裏,一般寬為5-6米。

1999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

青城山鎮建立後,鎮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鎮企業以生產旅遊產品為主。

至1999年末,有釀造、茶葉加工、製陶及食品與竹木加工等企業24個,其中個體私營7家。

主要產品為老媽紅係列酒、老臘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係列、紫砂製品等。

青城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曆史悠久,聞名遐邇。

1986年後,又先後自籌和引進資金十數億元,興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觀的架空索道,開辟了青城後山風景區,建成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陳列館,恢複了泰安古鎮,開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雲群洞、翠映湖、五龍溝、紅岩等景點,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雲寺的架空索道,興建了娛樂中心、味江漂流衝浪、旅遊小火車等遊樂設施,修建了別墅、度假村、賓館、會議中心等旅遊服務設施。

同時加強和不斷完善景區管理,青城山景區已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旅遊風景區。

[編輯本段]青城山春台會青城山鎮作為成都市優先發展的重點鎮,已從農業鎮在不斷地向特色旅遊集鎮推進。

本以農資交易為主的春台會,變成了商貿會。

而青城山鎮更精心組織了一係列“惠民”活動:川劇座唱、幺妹燈、法律谘詢等,大受老百姓歡迎。

[編輯本段]青城山傳奇故事青城山普照寺傳奇故事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廟”,供奉的是鎣華祖師,是由一座家族棄祠改建而成的貧窮小廟,“無食以養僧,無房以妥神”。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窮廟子,卻在乾隆三十年以後,突然大興土木,廣置田產,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後,經百餘年間的連續擴建,普照寺一躍成為川西四大叢林之一,遠近聞名。

據估算,這段時間普照寺修建費用在萬兩金銀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載:未受捐施,不假募助。

那麽,這巨大的耗資從何而來呢?這便是令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興旺之謎。

成都民間曾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

這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曆史之謎。

傳說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農民政權“大西國”。

後來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被吳三桂滅亡。

民謠就是說的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為了將來能找到所藏之寶,不至於因年代久遠而迷失,便設計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寶記號,誰發現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

因此,圍繞藏寶之謎,就有許多傳說和猜想。

有說財寶埋在錦江河底的,也有說寶藏隨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認為張獻忠的財寶埋在青城山的,等等。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成都還掀起過尋寶熱,甚至有人還拿出了藏寶圖,一時間許多人躍躍欲試,要成立尋寶機構。

其實尋找張獻忠寶藏已非一日之事,也話自大西國滅亡以後,民間就有人開始尋寶,在抗日戰爭期間,成都就成立過錦江淘銀公司,在九眼橋下大張旗鼓地淘銀,經過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隻石牛,一隻石鼓,著實讓人們興奮不已,證明民謠傳說不假。

但繼續淘下去,卻見不到寶藏影子。

淘銀行動不了了之。

要弄清張獻忠藏寶的秘密,首先要知道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可藏之寶。

傳說大西國成立之初,張獻忠把他在戰爭中獲得的奇珍異寶,特別是明成都皇室成員寶庫中的金銀財寶,在皇城舉辦鬥寶大會,24間房子擺滿奇珍異寶、金器銀錠。

其目的一方麵為了展示皇親國戚、富紳劣商的奢糜;另一方麵炫耀他的富有。

但這卻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待到大西國滅亡,誰都想得到這筆財寶。

據傳大西軍兵敗成都時,十餘艘大船從新津出發,沿岷江順流而下,在彭山境內就被清軍預先埋設的鐵鏈攔住。

大西國押運船隻的兵將眼看敵不住清軍的圍攻,於是鑿沉船隻,棄船登岸逃走。

清軍早就知道張獻忠有大量金銀想要從成都運走,以為截獲了運寶船隊,欣喜若狂地登上還未完全沉沒的一些大船,才發現船中裝載著石塊。

自從張獻忠的寶藏隨著大西國的滅亡消失以後,寶藏之謎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關注這件事的每一個人。

特別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後發現數量不小的大西國“大順通寶”錢幣和銀錠,更使尋寶人相信張獻忠那24間大屋展示過的財寶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邊,其中關於青城山藏寶之事,更有許多奇聞和謎案。

奇案之一:普照寺暴富。

普照寺是座落在青城山大觀鎮境內的著名佛教寺院,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隻知原寺明末毀於兵燹。

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中說:“寺曆數朝,世有傳人,明末火於獻。”

明確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

清代康熙年間開始恢複,是一座僅占地半畝的簡易小廟。

乾隆中期,約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開始擴建。

道光年間,方丈鑒山在未向社會各界民眾化緣的情況下,突然大興土木,修成占地400畝,殿宇五重,與二十四諸天暗合的24個天井,與黃道貌岸然周天同數的365間堂舍的宏偉大寺院。

如果沒有數萬銀子是很難建成的。

按正規渠道的說法,是因為有神相助。

清同治年間(1868年)任灌縣知縣的錢璋在《重建普照寺並建藏經樓記並讚》的文章中說:“道光庚子,接代鑒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誠所結,可格蒼穹,即於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名勝。

靈峰於是因舊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廣廈數十楹。”

一下子修起幾十幢房子,都是“天示神奇”,石頭自己裂開,不雕刻、不搬運,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憑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而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普照寺有一個叫果時的小和尚,到與普照寺相鄰的雪山寺割豬草時,發現一處地方青草長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長出來。

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異,不事聲張,暗地組織寺內各尚挖掘,卻挖出一窖金銀!這才有了普照寺大興土木的資金來源。

奇案之二:張獻忠青峰山采石之謎。

張獻忠在明崇禎十六年(1627)攻克武昌後建大西政權。

崇禎十七年(1628)第二次進川攻克成都,並定都成都,於1646年戰死西充。

大西政權在四川共計隻有18年時間。

在大西國滅亡的前幾年,張獻忠最為倚重的義子張可旺率兵進駐灌縣,並在民間搜羅了300石匠到大觀鎮境內的青峰山采石。

青峰山是青城山的一支支脈,位於大觀鎮境內,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

奇怪的是,張可旺監督數百石匠采石,卻並未運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築物或用鋪路。

采石半年,卻連300石匠也未見走出山來,消失在青峰山中。

合理的解釋是,張可旺可能奉張獻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為掩護,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宮,用來藏寶,因為根據時局的發展,大西國政權已岌岌可危,轉移財寶是情理之中的事。

大概張獻忠也料到如果清軍滅掉了大西國,再要複辟是十分困難的事,作長期打算,必須埋藏財寶,以便將來之需。

開采出的石材或者用來修了地宮,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處山坳。

而采石的工匠,則全部殺害滅口。

張獻忠青峰山采石之謎雖然無人破解,但有幾件事卻與藏寶聯係起來。

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傳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清道貌岸然光灌縣錢璋文中所言。

但極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發現了張獻忠開采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發現了石料,也發現了張獻忠所藏之寶的一部分。

其三,張定國是張獻忠最忠誠的部下,主管糧草後勤,是張獻忠的財務和後勤部長。

而張定國的部下——後來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蓮和尚專程到尚未修複的普照寺開創基業,並從他開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輝煌。

心蓮和尚到普照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到青峰山護寶,奉張定國之命保護大西國藏寶;另一種可能是他知曉藏寶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機取寶。

古今中外,不斷進行著藏寶與尋寶的遊戲。

藏寶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們不但要選擇藏寶之地,更要設計藏寶的方法,而疑陣、設機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總要經過萬千思慮,做到不留痕跡,萬無一失。

讓尋寶人耗盡畢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寶人布下的迷魂陣。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普照寺與雪山寺的易名之爭相傳雪山寺開山立廟後,代代僧人皆喜好練武。

雪山寺的承傳方式也很特別,並不像其它寺廟傳袈裟之類的衣缽,而是像江湖幫會一樣傳信物。

這信物就是以開山祖師嘯雲淨命名的“嘯雲劍”。

此寶劍不足二尺,劍鞘和劍柄鑲有七顆寶石,為雪山寺鎮廟之寶。

凡據有此寶劍者,即為雪山寺主。

可是到了清朝中葉後,鄰近的普照寺突然崛起,其間雪山寺的“嘯雲劍”不幸被人盜去,住持方丈自責退位,雲遊四方,發誓不尋到寶劍絕不回來,從此杳無音信,雪山寺也就此衰落下來,一蹶不振。

後來,雪山寺僧人認為這是旁邊的鎣華廟改名普照寺相克所致:普照之下,雪山焉能不化?於是更換牌匾,將雪山寺更名為“烏雲堂”,意在“烏雲”遮擋“普照”,倒克普照寺。

普照寺僧人也不甘示弱,在寺名前加上山名,換作“青峰山--普照寺”,取“清峰”諧音“清風”,意即“清風驅散烏雲”,再反過來倒克雪山寺......心蓮和尚之謎普照寺挖出財寶可能與張獻忠藏寶的另一條值得懷疑的線索有關,就是普照寺的開山祖師心蓮和尚。

張獻忠被殺,而他的部將張定國卻率部轉戰南北,擁戴朱明王朝一個宗室子弟,打起了反清複明的大旗,分別地兩湖兩廣活動了10多年,最後才在清軍的圍剿下,出境到了緬甸的桂所,堅持反清鬥爭。

而就在這時,心蓮和尚突然來到了青峰山,把殷姓棄祠改建成了鎣華廟。

據傳,心蓮和尚曾在成都昭覺寺參學,數年後認國此處不合其理想,便前往名盛一時的報恩寺掛單,不想到達漢州時,報恩寺遭遇火災,隻剩一片瓦礫。

喪氣之餘,心蓮和尚在道旁樹下休息,恍惚中,見一個高顴突骨、碧眼赤須的人牽了一匹紅鬃大馬過來,拍著他的肩頭說:“報恩寺遭劫,鎣華祖師應運遷居,師父何不追隨而去?”心蓮和尚趕緊雙手合十為禮,求指明路。

那人讓心蓮和尚同騎紅馬,瞬間來到一個地方,隻見有破屋數間,鎣華祖師正盤腿坐在屋中。

心蓮和尚正欲上前拜識,忽然一聲炸雷,大雨傾盆而至,把心蓮和尚澆醒了。

雷電驚夢,冷雨澆頭,心蓮和尚全然不顧,努力地追索、回憶夢境。

後來竟按夢境尋覓到了青峰山開創了鎣華廟。

此說有偽托之嫌,更何況,當時的殷姓棄祠極其破敗,根本沒有發展光大的可能,無法吸引心蓮和尚。

又有傳說,心蓮和尚是被青峰山的“金蓮寶地”格局所迷,才於此不計艱難破敗地開山立廟,弘法妙門。

此說也太玄太縹緲、不可信。

惟有一個解釋合情合理,那就是心蓮和尚是張定國的部將,受張定國之遣,從緬甸桂所秘密潛到青峰山看護張獻忠的藏寶。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普照寺後來的諸多謎團便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作為一個“護寶人”,心蓮和尚以鎣華廟為掩護,恪守著自己的職責,他的使命可能就是看護好藏寶,以便日後張定國攻入境內時,起出藏寶以資助和響應。

然而出乎心蓮和尚意料的是,沒過幾年在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軍剿平了桂所、大西軍徹底灰飛煙滅。

心蓮和尚萬念俱灰,最後在絕望和貧困中死去,但他臨死前肯定向弟子講明了他作為大西軍將領、隨“八大王”張獻忠和張定國轉戰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經曆。

但不知為什麽,心蓮和尚沒有向弟子說明藏寶之事,這可能與他心死如燈滅有關,想把藏寶作為一個謎永遠爛在自己肚子裏,或者他想:今後弟子們能不能發現和利用這筆藏寶,就看他們的緣分吧,佛門不是講究緣分嗎?所以直到心蓮和尚死後許多年,普照寺的和尚才在無意間發掘出財寶。

但是開山祖師是大西軍將領的秘密卻不宜張揚,隻在各代住持和方丈之間秘密流傳。

仙雲觀的“蜀八仙殿”,是紀念蜀中八仙之一的爾朱先生的。

蜀中八仙史有異說,筆者略作考證。

蜀八仙之說早見於晉,譙秀在《蜀記》中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為蜀之八仙”。

宋.李?P等編的《太平廣記》中記述了五代時期,西蜀有位叫張素卿的道士畫了一幅《蜀八仙圖》,其八人與上述八人大同小異,他們是李已,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壽,葛永貴。

一、容成公,上古皇帝之臣(又說為皇帝師,老子師)。

嚐棲太姥山煉藥,後居崆峒山。

年二百歲,善補導之術(道家的雙修密法),守身養精氣,發白複黑,牙齒掉了又重新長了出來,傳說他最先創建律曆,其著作有《容成》二十六卷,但未見傳世。

他與蜀的關係可查的資料有下列幾處:1,居崆峒山,查崆峒山有多處,其一在四川平武縣境內,山穀深險,直接番界;2,居青城山。

譙秀《蜀記》說,“容成分隱於鴻蒙”,鴻蒙即今之青城山;3,《列仙傳》雲,容成為“老子師也”,老子居蜀,其師焉能不居蜀?因此,容成公列入蜀仙。

二、李八百,查李八百者有三人。

1,為周朝蜀人,傳說他曆夏自周活了八百歲,又說他一動能行八百裏,故號李八百。

《神仙傳》中,葛洪寫他為了考驗漢中唐公?P求道是否心誠,故意使唐及一妻三妾為他舔惡瘡毒膿,後授以度世之訣及丹經一卷,唐公?P終於入雲台山中煉丹,丹成登仙而去。

2,李八百是李脫。

《晉書》中記:“時有道士李脫者,自言八百歲,故號(李八百)。”

;3,李八百為李阿。

《抱樸子》:“蜀有李阿者,穴居不食,號曰(八百翁)”。

葛洪《神仙傳》:“李阿者,蜀人也,蜀人傳世見之,不老如故,常乞於成都市,而所得隨複以拯貧窮者。”

李阿為“後漢蜀人”。

李八百曾與其妹李真多修煉於三學山,即二十四化(治)的真多化。

三、李耳,即老子。

老子有三種說法(見周生春《白話老子》)。

1,老子是老聃,楚若縣(今河南省鹿岜縣東)厲鄉曲仁裏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圖書館長),退隱後著書五千字。

2,老子是戰國人李耳,著《老子》;3,老子是周太史瞻,戰國中期人。

不管老子有幾種說法,但老子被道教捧為始祖這一點是公認的。

《神仙傳》中說:“老子者,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割母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

又雲: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此為我姓”,故姓李。

唐.李冗《獨異誌》記:“老君耳長七尺”,故名李耳。

李耳曾為孔子師,劉向《列仙傳》記:“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西去,入大秦過西關。”

又傳說老子降生於成都青羊宮(唐以前稱青羊觀),故老子被列入蜀八仙。

八仙中的老子是被神“化”了的李耳。

四、張道陵,一名張陵,東漢沛國(今江蘇豐縣)人,留侯張良的第八世孫,永平時拜江州(今重慶)令。

章和年間征為太傅,官至三公之上,而他卻“三詔不就”,浪跡江湖,遠離官場到江西貴溪縣龍虎山築爐煉丹,修煉道成。

漢順帝時至河洛入蜀,在四川大邑縣境內的鵠鳴山,(又稱鶴鳴山)結茅修煉。

永和六年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道派,凡入道者納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

建立二十四治(教區),教人悔過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

《蜀記》中說他“避病虐於丘社之中,得咒鬼之術書為之,解使鬼法。”

傳四川青城山鬼蜮甚眾,他率弟子降伏群魔,後人於山之巨石上刻“降魔”二字以記之。

又傳張道陵為蜀人驅病降妖,開山築路,感動了太上老君,老君親臨鵠鳴山授於三洞眾經,雌雄二劍,都功印一枚,賜名“天師”,後人便稱他為“張天師”,青城山亦建“天師洞”道場以茲紀念。

關於張道陵在四川驅鬼神,祛瘟疫的傳說甚多,不一而舉。

五、嚴君平,本名莊君平,又稱蜀莊,因避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又名嚴遵。

四川綿竹人,漢代道學家,思想家。

知天文,識星象。

常卜筮於成都市,每天占卜幾人得百許文錢夠基本生活就行了,然後關門落簾讀《老子》,其著作有《老子指歸》,《道德指歸論》等。

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曾拜他為師。

嚴君平無心仕途,當時益州牧想請他做官,被他婉言謝絕,終身不第,九十而卒。

後人於武都山建“嚴仙觀”,鑿“君平池”以紀念他,成都亦曾有“嚴貞觀”,郫縣郫簡鎮西北十五公裏路的橫山南頭頂上有嚴君平的墓,唐代詩人羅隱書的“嚴君平的墓碑”,殘碑至今尚存。

唐代李白,岑參都寫有詠讚嚴君平的詩傳世。

李白《古詩》:“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

觀變貧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綴道語,空簾閑幽情。

……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

岑參《嚴君平卜肆》詩雲:“君平著賣卜,卜肆荒已久。

至今杖頭錢,時時地上有,不知支機石,還在人間否?”嚴君平生於四川,卒於四川,列為蜀八仙當之無愧。

六、範長生,一名延九,又名重九,字元。

涪陵丹興(今黔江)人,十六國時成漢道士。

後居青城山為當地天師道道首,時擁有部曲千餘家,頗有勢力。

範長生博學多藝,精曉天文術數。

傳說他從後漢到西晉活了一百三十多歲,人稱“範長壽”。

劉備曾請他去做官,他執意不去,隻好封他個“逍遙公”,並在青城山為他建造了“長生宮”(長生觀),供其修真養性。

南宋詩人陸遊有《長生觀觀月》詩雲:“碧天萬裏月正中,清夜珥節長生宮”。

明代楊升庵也有詩讚曰:“天穀隱者範長生,風禦冷然獨整纓,避世已高巢父節,讓王還被務光名。”

“讓王”之事見《晉書.李雄傳》:西晉時,巴氐族人李特、李雄率流民起義,範長生曾助以糧食物資,使義軍迅速占領成都,據有益州,李氏為答謝範長生,以其有名有德為蜀民敬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長生固辭”。

李雄於成都稱帝,國號大成,“乃拜(範長生)為相,尊為範賢,號為天地太師”,並封西山侯。

範長生輔佐李雄大成國奉行道家“清淨無為,與民生息”的政策,使巴蜀一度出現了一個政局穩定,民生富足的局麵,故蜀民奉範長生為神明。

李雄還在灌縣離堆為他建造了“範賢館”,即今伏龍觀舊址。

範長生也有著作世麵,如《易注》,《道德經解》等。

七、董仲舒,西漢唯心主義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

廣川(今河北景縣董故莊)人,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任江都縣等職。

董仲舒人們都很熟識,不必細說。

但從手邊資料查看,實在查不出他何以被譙秀拉來作了蜀八仙?筆者以為董仲舒是否為董仲君之誤傳?董仲君曾於青城山隱居,完全有資格被列為蜀八仙。

晉.葛洪《神仙傳》卷七道:“董仲君者,臨準(今江蘇泗洪或盱眙)人也,服氣練形,二百餘歲不老,曾被誣係獄,乃佯死,須臾出,獄吏乃異出之,忽失所在。”

看來此君頗有道法,能隱形破牆而出。

另外還有兩位董仲,亦可冠以“君(先生)”字稱為董仲君。

《神仙傳》卷六李少君款提到的董仲君,漢武帝時任儀郎,為人剛直,博學五經,然不達道術,常恥笑別人服藥學道,不久就大病數月不愈,才把仙道李少君送來的藥服食,僅服一半便大病全無,再服一半,“氣力如三十歲時”,於是始信仙術,棄官從道,白發轉黑,形容甚盛,活了八十餘歲,還勸兒子道生學道,後道生尋得秘方,活了三百多歲。

另一董仲是後漢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南)人,有名的孝子董永之子。

董永賣生葬父感動了玉皇大帝的七仙女,下凡以身相許,才生下這位董仲君。

傳他“數書符鎮怪,嚐遊京山之潼泉,以得山多虺毒,書二符鎮之,其害遂絕。”

今四川三台縣新德鄉有董永墓,董仲鋇,董仙橋。

既然董仲君曾隱居四川青城,又通曉道術,將他列入蜀八仙更為合宜。

八、最後一為是爾朱仙。

爾朱為複姓,其先祖為契丹胡人部落,世居爾朱川,因以為姓。

考爾朱仙似有二人:一是譙秀所指的爾朱,當在晉以前,目前筆者實在無從稽考。

二是唐末五代孟蜀時的爾朱,名洞,字通微,號歸元子。

傳爾朱洞為北魏大將爾朱羽健之後,爾朱榮之族弟。

此人曾遇異人得道,落魄於成都市,經常揀白石頭往水裏扔,弄得市民莫名其妙。

後又賣丹藥於市,每粒要錢十二萬。

太守很想買,爾朱洞說:“太守金多,非百二十萬不賣。”

這下激怒了太守,命人將他裝進竹籠子裏,投入岷江。

大約他經宜賓入長江,在重慶始逆水而上,過合川漂至涪江上遊,在綿州河邊被姓石的漁人救撈起來時,他蜷伏在竹籠裏睡得正香哩,後來便在綿州西山修道。

此一說見於台灣高大鵬先生之《神仙傳》。

另一說他沿岷江流入了長江,完成史無前例的長江第一漂,直漂到巫溪縣大寧鎮為漁人所救。

故大寧“有巨石如鍾,下有三足,煙火之跡宛然,父老以為爾朱丹爐。”

(見《方輿攬勝》)爾朱仙在綿州西山修道時曾去佛教聖地西域梵都“大漠”朝拜,得佛教真經,將釋道合為一體。

仙雲觀至今有一石聯可證:金闋仙朝大漠京亦尊莫偶;玉階雲捧雨而化實一而神。

其中暗含“仙雲”二字。

“仙”為爾朱仙,“雲”即揚子雲,西漢文學家揚雄,曾來綿州西山讀書,至今有揚雄讀書台,揚子雲真像,洗墨池等名勝,距仙雲觀僅一箭之地。

蜀八仙殿前還有幾幅石刻對聯可為釋道合一之佐證:道氣在衝虛,老子長生非采藥;(道)禪機原活潑,如來不語但拈花。

(釋)若以象求,諸天盡在憑人拜;(道)何須獅吼,老佛無言是我師。

(釋)鷲嶺巍峨,萬字祥光輝絕頂;(佛)仙雲飄渺,九天瑞色靄奇峰。

(道)距仙雲觀不遠處有玉女泉,泉水清冽甘甜,終年不斷,泉旁有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道教摩崖造像,傳為爾朱仙煉丹時汲水之處。

明代工部政使金深有詩《仙雲觀題留》刻於石上:載酒西崖訪爾朱,玉泉翠壁泄跏趺。

江城入眺渺環堞,蕙帳掃跡空丹爐。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