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男醫生官場筆記

第1755章

第1755章

有人說,酒根的多少是一個酒廠能否釀出好酒的根本,也是顯示一個酒廠實力的強弱的重要標誌。所謂酒根就是庫存的原度老陳灑。目前我們的酒根就有近百噸,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酒廠可以重新恢複以前的輝煌,關鍵是看市委市政府是不是真正地重視我們酒廠。”

我搖頭後說道:“你講的這些情況很重要,這說明咱們上江酒廠還是很有自己的優勢的。

當然,目前的困難也不小,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巨大。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你們存在的最關鍵的問題。我認為你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一是領導班子對酒廠扭虧為盈沒有信心,二是人浮於事的情況非常嚴重。你們想想,這麽一個虧損嚴重的酒廠,竟然養著那麽多不幹事的人,這樣的廠不虧損、不倒閉就怪了。今天我不想過多地分析你們存在的情況,因為我隻是來調研的。

至於市委、省政府是否重視你們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不需要多說了,今天我不是已經來了嗎?不過我還是那句話,即使市委省政府重視你們的問題也沒有用,因為最關鍵的是要靠你們自己。

好吧,今天我的調研就到此為止了,接下來我還可能會分別找各位廠長們談談具體的一些問題,我也希望你們多思考一下這樣一個問題:咱們的這家酒廠究竟是讓它存在下去呢還是倒閉?倒閉的事情很好辦,請一家評估機構評估一下這廠子究竟值多少錢,然後把錢還給銀行,剩下的用於工人們的安置。

或許政府也必須出一部分錢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不希望這樣,畢竟咱們這個廠有著悠久的曆史,也有過它曾經的輝煌,我希望它能夠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某一天能夠重新煥發生機。酒是好東西啊,它不但是一種補充必要的營養以保持精力旺盛的特殊食品;也是補充必要的水分以維持人體新陳代謝需要的特殊的飲料;飲酒還可以消除疲勞,恢複體力;也可以作為藥用,對治療某些疾病十分有利。

但是,上述種種作用,並不是人們飲酒的主要因素,而在於以下三個方麵:一是用於刺激人們的感情,或用於促,或用於抑,酒在人們神經活動過程中起著催化作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助興,它便於調節情緒,交流感情,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用於各種禮儀之中,即古人所謂成禮;三是適量飲酒有益於健康,有益於長壽。唐代白居易家中舉行過一次九人平均八十一歲的香山九老會,九人之中無一不是酒仙......”

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父親因酒而致癌的事情來,心裏頓時一痛。不過在這樣的場合我隻能去說它的好處,因為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今天我是來調研的,一方麵要讓大家重新樹立信心,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宣傳自己。

是的,是宣傳。在下麵的人麵前展示自己的學問也是一種宣傳。

我繼續地說道:“剛才金廠長講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距小康社會還有一定差距的中國大地上,為什麽會一下子冒出數以千計的白酒生產廠家?我認為這裏麵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麵是豐厚的利潤和可觀的稅收在驅動,另一方麵則是酒與中國傳統文化,與龐大的喝酒群體支撐下的消費需求密不可分。

古往今來,一個酒字傾倒了多少文人騷客,有關酒的讚詩、詞賦和寫意詞句,俯拾皆是。從最早的《詩經》開始,酒便與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李白鬥酒詩百篇這一絕句,已膾炙人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和小說中,都有酒的描述。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紅樓夢》中,酒為無數英雄豪傑助興,使故事更加神奇,更加富有詩情畫意。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武鬆酒助神威打虎景陽崗;魯智深醉酒興發大鬧五台山;關雲長溫酒斬華”;張翼德裝醉服嚴顏的故事,流傳千古,家喻戶曉。尤其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嗜酒如命。由於他對酒的知識十分豐富,所以《紅樓夢》中對酒的描寫可以說是達到了極高的境地。

此外,喝酒微醉之後出現佳作的故事比比皆是。白居易那首膾炙人口的長詩《琵琶行》,就是在微醉之後聽了歌伎裴興奴演奏琵琶,訴說她的身世後,連夜寫成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也是在醉後一氣嗬成的。

至於酒後傳佳句,醉後出奇文的典故那就更多了。據說,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千古絕句,就是酒意正濃時的產品;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就是醉意中發自肺腑、自然流露憂國憂民的情思;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神韻清秀的詩句,就是酒後抒發的高雅情懷;杜甫的酒中八仙的傳神佳品,也是酒後的真言,李白《醉意》中的絕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排雲帆濟滄海’,更是酒後的千古名句。

總之,三千年來的文學著作中,幾乎都離不開酒。

不僅文學創作,寫字也是如此。被尊為書聖的王羲之,他的《蘭亭集序》就是酒意醺然、**滿懷時提筆揮毫,真個是勢如破竹、氣貫長虹、一氣嗬成的,被後人稱為千古書法極品。不但旁人叫絕不迭,就連他自己在酒意過後都大吃一驚,幾乎懷疑不是自己寫的,事後他曾多次再寫《蘭亭集序》,竟一次也沒能達到醉興正濃時所寫的那種文采紛呈、意躍傳神的境界。

《飲中八仙歌》中所說的著名書法家張旭,史稱他善草書而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詩、詞、書法如此,繪畫也不例外。三國時被孫權譽為畫中聖手的畫家曹不興,曾為孫權畫過一張屏風。畫麵上有一籃楊梅,籃子旁有一隻小蒼蠅,似乎在爬動,孫權用手去趕,動也不動。原來便是酒後畫上去的。清代畫家傅山作畫時,往往先有三分醉意,然後才在紙上縱筆馳騁,達到神與物遊、物我兩忘的境界。

所以,古往今來,不僅文人墨客、書法家、國畫家與酒為伴,社會各階層中喜歡飲酒者也占有很大比例。

唐代詩人岑參在《戲問花門酒家甕》一詩中寫道: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萬甕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清代武威籍史學家張澍在一首詩中說:涼州美酒說葡萄,過客傾囊質寶刀,不願封侯縣鬥印,聊拚一醉臥亭皋。

為了求得一醉,傾囊之後,連寶刀也作了抵押,甚至連當官的事都不屑理會了。唐代邊塞詩中大部分與酒有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等詩句,就抒寫了守衛邊塞的軍士對酒的情愫。

因此我們中國人對酒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特別是現代,朋友相聚、商家慶典、結婚喜事、政府接待等等都需要酒,這說明了什麽?這說明我們麵對的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群體,競爭壓力固然很大,但是這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卻是現實存在著的。

這就要求我們有信心、想辦法去獲取其中的一部分市場份額。靠等待市委、市政府完全替你們想辦法解決一切的困難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作用的。而等著酒廠倒閉的想法更是不應該,這是對國家的企業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樣做也對不起我們的工人們

。你們想想,我們這麽多的幹部工人,廠子倒閉了他們怎麽辦?每人發點錢然後讓他們去自謀職業?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可以的,但是其他的呢?如果今後他們自謀職業不成的話豈不是就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同誌們啊,這些問題大家都要好好想一想才是呢。”

這是我到了上江市後的第一次長篇發言,我相信自己的話可以觸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