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香港1949

第93章 銀行風暴

第九十三章 銀行風暴

李華龍很清楚,未來三十多年時間,香港的房價總體趨勢是大幅上漲,但有多次出現大幅大跌的情況,他早就想好了,自己要抓住香港樓市大幅下跌的機會獲利,房價下跌之前,他大量拋售物業套現,獲得大量現金,等待樓市低迷期的來臨,房價大幅下跌時,他投入資金以較低價格大量買入物業。

一賣一買,就可以獲得豐厚利潤。

除了買賣物業之外,李華龍更看重在樓市低迷期,可以地價買入大量地皮,畢竟樓市低迷時,房屋成交了會很低,他有錢,未必能夠買到足夠多的物業,而地皮則不同,不管樓市市場行情好壞,香港政府每年都會出售一定量的地皮。

李華龍也沒有準備隻盯著香港政府出售的地皮,他還會考慮在股市熊市期,收購一些擁有大量土地儲備的上市公司。

……

1961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出現牛市,吸引大量資金投入股市,這造成了一些銀行資金短缺,甚至出現擠提風潮。

6月13日,《真報》以頭條新聞赫然登出這一消息,有一位知名之本港銀行家現成為警方偵查之對象,且已被通知離港。

之後,市麵上開始流傳著蓄意製造有關廖創興銀行董事長廖寶珊的謠言。盡管後來,香港警務處長出麵辟謠,但卻觸發了廖創興銀行的擠提風潮。

廖寶珊於1948年,在港島上環永樂街創辦廖創興儲蓄銀行。

廖氏透過銀行吸納香港及海外潮汕籍人士的存款,在西環大舉收購貨倉物業。

西環在香港開埠百年曆史中,曾占有極重要地位,概因西環毗鄰商業最繁盛的中環,是香港早期華人經商居住的主要區域。其後因人口增加至無地可容,繁榮東移,西環才成為貨倉碼頭集中地。

廖寶珊看到西環的發展潛力,在20世紀50年代大舉進軍西環地產,先後購入公安、公源、源源、永源等大批貨倉,相繼發展成住宅樓宇。

20世紀50年代,西環的麵貌開始改觀,地價、樓價上升,廖寶珊的財富急增,成為西環有名的大業主和金融巨子。

李華龍曾與多次廖寶珊競爭,華龍置業公司在西環買下過幾個貨倉,拆掉建成住宅樓宇,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1955年,廖寶珊正式將廖創興儲蓄銀行注冊為廖創興銀行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萬元,實收資本400萬元。

香港五十年代初期,銀行的營業時間一般為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中午休息一小時,廖創興銀行打破傳統,將營業時間延長至上午8時至下午5時,中午照常辦公,受到存戶的普遍歡迎。

廖創興銀行還首創小額儲蓄存款的方法,即100元至1000元的小額存款,月息定為6厘(年利率7.2%),結果反應熱烈,令存款劇增。

李華龍作為恒生銀行的股東,早就注意到了恒生銀行競爭對手之一的廖創興銀行,他覺得這家銀行的老板很有經商頭腦。

到了1958年,廖創興銀行將注冊資本增加到2000萬元,實收資本增至1000萬元,另有準備金1500萬元。此時,廖創興銀行已將總行遷入位於德輔道西10層高的廖創興銀行大廈,並已初具規模。

廖創興銀行的經營策略相當冒進,一方麵大張旗鼓宣傳以高息吸引存款,另一方麵又將大量貸款投入風險較高的房地產業。

1960年底,廖創興銀行的各項存款(包括溢利稅及呆賬準備)共有1.09億元,而同期貸出款項(包括透支及抵押貸款)有7357萬元,另投資於房地產及該行大廈合計852萬元。

換言之,廖創興銀行貸放透支及投資於不動產的款項占存款總額的比重高達75%,銀行經營的穩健性已經動搖。

廖創興銀行的資產負債情況,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此時香港絕大部分華資家族式銀行的經營狀況。

相比之下,恒生銀行的情況要好一些,李華龍每年都會參加幾次恒生銀行的董事會,他要求恒生銀行支持華資中小型製造業的發展,包括長江塑膠廠在內等華資製造企業得到了恒生銀行的支持,快速發展壯大。

後來,媒體分析導致廖創興銀行擠提風潮的爆發的內因和外因,內因是這家銀行經營有問題,而外部原因是九龍巴士和怡和兩家公司發行新股票上市,已經大量資金流入股市,造成銀行體係資金緊張。

在1961年的頭五個月裏,大多數股票價格都上升了20%至50%,市民爭相認購所有新上市的股票。

所有認購者無論是否買得到股票,都必須以支票把股款付給他們的經紀人,英資洋行怡和公司的上市,造成了約有8.98億元的支票要經銀行係統清算。這對銀行體係造成了壓力,對資金緊張的中小型銀行尤然。

6月14日,廖創興銀行受到不利傳聞和謠言的困擾,遭到大批存戶的擠提,當天即被提取約300萬多元。

到15日、16日,存戶擠提進入**,港島德輔道西總行及銅鑼灣、旺角、深水、九龍城等分行都擠滿通宵達旦在街頭露宿輪候提款的人潮,其中絕大部分是文員、工人、小販、僑眷等中下層市民,他們對自己的血汗錢極為關注,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形成群眾性的歇斯底裏。

據報道,首三天前往提款的存戶多達2萬人以上,被提走的存款接近3000萬元。

擠提發生後,廖創興銀行即向匯豐、渣打兩家發鈔銀行求助,有人估計雙方可能達成一項以廖創興銀行所持地產作擔保的秘密協定。

6月16日下午,匯豐、渣打兩家銀行發表“對廖創興銀行予以支持”的聯合聲明,並向該行貸出3000萬元的款項以應付擠兌。不過,聯合聲明的中文稿一發表即撤銷,並一度引起混亂,原因是中文稿的翻譯出了錯。

英文原文是匯豐和渣打業已做出若幹安排,“因而使得廖創興銀行有限公司之事件,完全受到控製”。

但是,中文稿竟譯成“將廖創興銀行有限公司之業務,完全置於匯豐及渣打兩行控製之下”。

這段錯誤的譯文發表後,廖寶珊大為緊張,以為兩家發鈔銀行要吞並他的資產。

6月17日,擠提風潮逐漸平息。

這次擠提危機,對廖寶珊及廖創興銀行打擊甚大,一個月後,廖寶珊因腦溢血病逝。

香港媒體稱為“本港有史以來最大一次的銀行風暴”、“空前的銀行風暴”。

這次銀行風暴也影響了香港的股市,這波牛市持續不到半年時間,就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