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霸天下

第八十章威震北海

第八十章威震北海

且說孔融正在同武安國談論如何抵禦黃巾之事,忽然下人來報,說是有一個人,自稱是太守大人的外甥楊奉,在外麵求見。孔融心下納悶,前不久確實得了並州書信,知道義妹嚴氏新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的兒子,確實名叫楊奉,但是卻是遠在益州漢中郡任太守之職,現在外麵黃巾猖獗,他一個人如何能到得青州,何況作為漢中太守在此天下大亂之時不在漢中保一方平安,豈能擅離職守(孔融並不知道楊奉被靈帝召到了洛陽)。

孔融心中忽然一動,想到,這必定是黃巾軍的詭計,探聽到我與楊奉從未見過麵,使人冒充自己的外甥騙得我的信任後,謀取北海。可是這個計策也太次了點,雖然打聽到此事,卻也不想我那外甥楊奉豈能隨意來到青州。於是孔融命令武安國率領100刀斧手在帳後埋伏,然後令下人將此人領上來。

待得來人進來,孔融見其不但長相英俊不凡,更是虎背熊腰,英姿雄態,心下暗暗可惜,單看其外麵就覺得此人必然不凡,隻是這樣的人物,奈何屈身為賊。待來人在堂中站定,孔融便厲聲喝問道:“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竟敢冒充我的外甥楊奉,居心何在?”

楊奉心中微微一愣,隨即便明白過來了,是了,雖然姨母也將此事告訴了孔融,但是他畢竟從未見過自己,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自己的貿然來訪,已使孔融認定自己是冒充的。雖然懷中揣著聖旨,但是心思一轉,楊奉便和孔融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楊奉“嘿嘿”一笑道:“既然孔大人已經識破,在下也就不再隱瞞了,時下我軍強盛,北海城小兵弱。我家將軍讓在下前來,相勸你們還是速速投降,方可保全性命,如若不然,我大軍一旦攻克北海,雞犬不留。”

孔融聞言大怒道:“放肆,我孔融乃是堂堂大漢之臣,豈能向爾等黃巾賊子屈膝投降。北海隻有戰死的孔融,沒有投降的孔融,儒子豈敢在此口出狂言,來人,與我將此人拿下。”楊奉嚇了一跳,心想,這麽快就來真的呀,看來玩笑開大了,不過自己的這個舅父脾氣也太火爆了。楊奉正要開口解釋,卻見武安國和100刀斧手已經惡狠狠地向自己撲來,情勢危機,已經不容楊奉解釋了,無奈之下,楊奉隻得倉促招架。

這個玩笑開得有點過火了,楊奉知道自己是被他們誤會了,又不能向他們狠下殺手,而對方卻是招招都要自己的性命,搞得十分被動,幸好自己武藝不弱,否則早就血濺當場了。但是這樣隻守不攻的局麵對自己卻是大大不利,一個不小心很可能會命喪此地,忽然間,楊奉想到了一個辦法,擒賊先擒王,於是便直撲武安國。

武安國初時看到楊奉左右支招,以為其武藝一般,此時看到楊奉向自己撲來,也是想在眾人之前顯顯自己這青州第一猛將的威風,便大喝一聲:“你等先且退下,待我來擒他。”刀斧手聽到武安國的喝聲,都知道武安國乃是青州第一猛將,武藝高強,於是便紛紛退後,站成一個圓圈,將兩人圍在中間,一是觀戰,二是嚴防楊奉不敵武安國之時會突然向不會武藝的孔融發難。

如此一來正中楊奉的下懷,楊奉也是沒想到武安國竟然如此托大,這樣的機會,焉能錯過,隻需將武安國製服,自己也就有機會開口解釋了。於是楊奉便全力和武安國戰在一起,交手第一招後,武安國就覺得對方無論力氣還是招式都高出自己許多,雖然對方赤手空拳,自己絕非其敵手,不由心下大駭,原來對方一直在扮豬吃象,雖然已知不敵,但是對方一招快似一招,自己卻是欲退無路,無奈之下,隻得勉強招架。

戰至第十二招,楊奉瞅準了武安國一個破綻,一拳擊在武安國的臂肘,武安國隻覺得胳膊一麻,手中鋼刀脫手而出,楊奉順手一把接過,反手架在武安國的脖子上,大喝一聲:“若想武安國活命,爾等都不得亂動。”

眾人大驚,沒想到素有青州第一猛將之稱的武安國竟然僅僅十二招就被對方生擒,這是什麽樣的武藝呀,頓時都嚇得不敢亂動。孔融心中更是恐懼萬分,不想黃巾軍中竟然有這樣的英雄人物,難怪朝廷對黑山軍一直是束手無策,看來這次北海國是凶多吉少,青州更是難守。

孔融定了定神,對楊奉道:“壯士既然有這般身手,奈何棲身為賊?如若壯士肯報效朝廷,孔融可立即向朝廷推薦壯士,功名自然不在話下。”楊奉知道玩笑不可再開,於是道:“舅父,我確是楊奉,這是聖旨,還有大將軍何進的親筆書信,請舅父過目。”

說完,楊奉另一隻手從懷中掏出聖旨和書信來,將武安國脖子上的刀挪開,拱手道一聲:“武將軍,方才得罪了。”並將聖旨交到武安國手中,武安國不敢怠慢,跪著接過聖旨,起身交給孔融,站立一旁。

孔融也是從武安國手中跪接過聖旨和何進的書信,一看之下,才知道眼前的這個武藝高強的年輕人確實是嚴氏的外甥楊奉,又從何進書信中得知楊奉知道自己的困境,苦求何進,隻身趕來幫助自己,心中那份感動簡直別提了。

孔融正要說話,忽然外麵士兵來報,臨淄失守,黃巾大軍約五萬人正向北海殺來,現已在城外五十裏處。孔融頓時大驚失色,北海城內共有守軍八千,如何擋得這數萬黃巾軍。楊奉看到孔融麵有憂色,便主動請纓道:“舅父,且讓奉兒帶兵出城殺賊。”

“這……”孔融麵有難色,心中猶豫不定。

敵強我弱,若是答應讓他出戰,畢竟北海兵少將寡,萬一出了事,嚴氏那裏如何交待;若是不答應,恐怕手下眾人會說自己處事不公,必然士氣大損。又想想楊奉的高超武藝,曾成功平定張角之亂,孔融不由心中一緩,拿起兵符道:“既然如此,奉兒可率領精兵五千,出城迎敵,武安國將軍隨同前往。切記,能戰則戰,萬不可懲匹夫之勇。若是對方勢眾難敵,奉兒可退回城內,再思良策。”

楊奉明白孔融的意思,宏聲道:“得令。”伸手接過兵符後,龍行虎步向外走去,武安國連忙跟在後麵。沒想到讓自己十二招就敗北的這個年輕人竟然是因為平定張角之亂而天下聞名的祁鄉侯楊奉,武安國輸得心服口服,此刻又見楊奉主動請纓,以弱擊強,更是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何況此人又是上司孔融的親外甥。

孔融唯恐楊奉有失,在楊奉走後,馬上登上城樓,並讓另一大將宗寶點齊剩餘三千士兵,原地待命,一旦楊奉眾人有危險,馬上增兵救援。其實,如果楊奉等人真的被黃巾軍圍困住,這三千軍馬出去後的結果也隻會是一樣的命運,這隻是孔融為自己找的一個心裏安慰而已。

孔融登城遙望,隻見賊勢浩大,心中更是倍增憂惱。這時的楊奉也披甲上馬,率領眾人出城迎敵。

兩軍陣前,隻見黃巾軍中高豎兩麵大旗,一麵旗上寫著一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張”,另外一麵大旗上寫著一個“褚”字。楊奉心下尋思,黃巾軍中褚姓的將領,有名氣的隻有一個,難道攻打青州的黃巾頭目竟然是受張角之命保護張寧離開廣宗城的褚燕?

曆史上的真實情況是,褚燕,常山真定人,於黃巾起義之際舉兵,當時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牛角死後,眾奉燕為帥,故改姓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歸之者眾,達到百萬,號稱黑山軍,是漢末的一股大勢力。褚燕與公孫瓚聯合,與袁紹多次交戰,後被擊敗,實力稍稍減弱。曹操平定河北時期,褚燕率眾歸順,被封為平北將軍、安國亭侯。

但是楊奉來了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前文已經介紹過,此處不再贅述。褚燕的武藝應當和武安國在伯仲之間,甚至於會比武安國高上一籌,更難得是此人頗有謀略,實在是名難得的將才。既然是此人統兵前來,楊奉與張角的關係又不能當眾公開,更不要說將張角的書信給褚燕看了,若是褚燕得知北海領兵之人是自己的話,攻勢隻會更猛,看來北海要有一場惡戰。

楊奉停止了腦中的思緒,大聲喝道:“來人莫非常山褚燕褚帥?”褚燕一聽,心下納悶,黃巾軍中知道自己是常山真定人的並沒有幾個,此人如何得知,莫非是故人之友。於是褚燕放棄了一上來就以兵力之優勢取勝的念頭,報拳應聲道:“在下正是,恕褚燕眼拙,請問閣下是?”

楊奉在和張角的最後一次見麵中,得了解到了其中的詳細情況,知道張寧被張角托付給了褚燕照顧,但是褚燕、張寧離開廣宗之前,並不知道馬相叛變之事,還以為自己沒有應允張角,若是自己報出真實姓名,褚燕必然會對自己有所誤會。

忽然,楊奉靈機一動,忽然想到了一個人的名字,便道:“在下是東萊太史慈,乃是北海國孔大人手下大將。在下原本不知道褚帥的大名,然而在下卻有一位好友與褚帥同鄉,故而得知。”一旁的武安國聽得楊奉沒有說其真實姓名,卻找了一個什麽太史慈的名字來搪塞,不覺一愣,但他雖然不知道楊奉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因為對楊奉的崇拜,認定其如此做必有用意。

太史慈尚未出山,除了孔融和楊奉以及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外,沒有人知道太史慈這三個字,褚燕自然也是第一次聽說太史慈之名,腦海中搜索了一遍,沒有任何印象,奇道:“但不知貴友之名?”

楊奉見褚燕上當,心中暗喜,於是緩緩道:“此人姓趙名雲,字子龍,不知褚帥是否認識此人?”

褚燕恍然大悟,心道,難怪他對自己這麽了解,原來是子龍的朋友。但是這下可就難辦了,既是子龍的好友,兩軍陣前,若是傷了此人,恐怕日後見了子龍不好交待。正在為難之間,忽然傳來一陣喊殺聲,褚燕轉頭一看,陣後已經大亂。

楊奉也是覺得奇怪,難道有什麽救兵到了不成,可是據自己所知,此時朝廷尚且自顧不暇,哪裏會有救兵,否則也不會任由自己前來了。隻有孔融在城樓上瞧得明白,隻見城外一人挺戟躍馬殺入賊陣,左衝右突,黃巾兵沒有一個能在他手下過得了一招,一人一戟如入無人之境。

聽到手下的報告之後,褚燕一麵命人分兵抵擋,一麵向楊奉大怒道:“太史匹夫,我因你是子龍兄弟的好友,才沒有輕易發難,不料你卻故意用子龍之名拖延時間,派人襲我後軍,真是卑鄙小人。”

楊奉也是一臉糊塗合冤枉,心想,難道是自己的旋風騎,但是這個念頭很快被否定了,因為沒有楊奉的命令,旋風騎絕對不敢私自亂動。楊奉一看褚燕誤會了,擔心他立即發起猛攻,自己這一點沒有經過訓練的人馬如何會是對手,連忙解釋道:“褚帥息怒,北海城隻有這數千兵士,哪裏還有援兵,在下確實並不知情。”剛說完,楊奉忽然想起一人,難道今天是假李鬼碰上真李逵,莫非是東萊太史慈前來。

楊奉猜得不錯,來人正是太史慈。記得《三國誌》上記載“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也。”、“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問訊其母,並致餉遺。時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慈從遼東還,母謂慈曰:‘汝與孔北海未嚐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

褚燕誤以為楊奉剛才是故意用子龍的名字來拖延時間,等候援軍,心中便有了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頓時大怒,正要揮令大軍衝殺,身旁的副將孟威自持勇猛,不待褚燕號令,便躍馬挺槍,直取楊奉。

武安國見敵將殺來,正要迎上去,不料楊奉手一擺,阻止住武安國,手持七龍三叉戟衝了出去,截下孟威。楊奉之所以不讓武安國出戰是有想法的,現在敵強我弱,自己若能陣斬敵軍大將,不但能打擊敵軍士氣,更能增長北海軍的士氣。

果然,交手不到五個回合,楊奉一戟將孟威刺於馬下。褚燕大驚,孟威雖說武藝不算很高,但自己要殺他,也隻能在二十回合之外,竟然沒能在此人手下過五個回合。黃巾士兵更是害怕,褚燕在黑山發展的時候並不長,雖然軍隊甚眾,卻是大部分缺乏訓練,更有很多人還是新兵。

當他們看到己方大將和敵將沒過幾合就被殺死,心中恐慌,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褚燕一看不好,對方武藝高強,不可再和他單挑,隻能靠人多的優勢來取勝了。於是,褚燕命令大軍將北海軍團團圍住廝殺。

在這樣的劣勢之下,為了激勵北海守軍的士氣,楊奉大聲喊道:“兄弟們,北海城內有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們的生死存亡,就看我們的了,大家一定要奮力拚殺,援軍已經到了。”

青州本就民風彪悍,崇尚武力,雖然北海守軍平日裏操練不足,但其戰鬥力仍是這些黃巾軍所望塵莫及,加上楊奉的英勇形象已經深深印在了每個北海士兵的心中,所以在楊奉的喊聲中,北海守軍士氣大振,個個猶如下山猛虎,銳不可擋,衝進黃巾軍中,硬生生地將其切成兩半,楊奉更是如入無人之境,黃巾士兵莫不紛紛躲閃。

為了減少北海軍的壓力,楊奉專找黃巾軍中騎馬的大將廝殺,片刻間,就有十人喪命在七龍三叉戟下,嚇得其餘騎馬的黃巾軍將領紛紛棄馬步戰。廝殺中楊奉看到對方騎馬的將領隻剩褚燕一人,便縱馬向他殺去。

褚燕一看,暗叫一聲不好,但是楊奉已經揮戟向自己殺過來,若是自己不敢迎戰,勢必影響士氣。沒辦法,明知不敵也隻能硬著頭皮迎戰,心中本就膽怯,十分本領便隻能發揮出七八成,也隻是十個回合,褚燕便招架不住,向後敗去。

楊奉正要追趕,隻見褚燕敗退之中正遇一小將,大約二十歲左右,身高約七尺七,橫挎一張硬弓,英姿勃勃,孔武有力,手持畫戟。見到褚燕,二話不說,舉戟便刺,褚燕剛剛敗陣,不防身後此人,躲閃不及,正被刺中,落下馬來。那人正要再補一槍,卻被褚燕手下死死攔住,隻得作罷。

楊奉在後麵瞧的清清楚楚,太史慈的這一戟並沒有刺中褚燕的要害,而隻是刺中了大腿,並不會危及到性命,楊奉心中也是暗籲一口氣。見到褚燕被其手下救走,心中更是放心,若是褚燕死在此處,日後張寧那裏必然更難解釋。

楊奉趁機大喊:“褚燕已死,降者不殺。”北海軍也趁機跟著高喊起來:“褚燕已死,降者不殺。”數千人的喊聲如同雷震,戰場的黃巾軍無一沒聽到這句話,黃巾軍軍心大亂,更加上方才褚燕落馬,許多人都看到了,隻是不知生死,聽到這句話便信以為真,紛紛向後潰逃。

北海守軍勝券在握,士氣倍增,趁機奮勇衝殺一陣,大敗黃巾軍,殺敵五千,俘虜一萬。黃巾軍敗退的時候,相互踏踐而死的也有兩千多人,而北海守軍僅僅付出傷亡一千五百人的代價,此戰可謂大獲全勝。

這一仗,孔融在城樓上可是瞧的明明白白,沒想到自己的外甥果然英勇無敵。大喜之下,孔融親自到城門口迎接楊奉眾人,握住楊奉的手,激動得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隻說了一句:“奉兒果真年少英雄,果有丁建陽之風。”

這時太史慈也下得馬來,上前拜見孔融,孔融問其姓名,太史慈道:“在下是東萊黃縣人,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老母承蒙孔太守多年恩顧。在下昨日自遼東回家省親,聽說黃巾賊準備攻打北海。老母說:‘為娘深受孔大人大恩,理當在孔大人有難之際伸手相助。’所以,特地派遣太史慈前來相助。”孔融大喜。

原來孔融與太史慈雖然未曾謀麵,卻曉得他是個英雄。當下便將外甥楊奉介紹給他相識,兩人年齡相當,均是相互佩服,惺惺相惜。太史慈早在遼東便聽說過楊奉的大名,此次又見到楊奉高超的武藝,心中佩服,而楊奉卻是對他非常欣賞,早就有招攬之心,更是曲意交納。

當下孔融準備重賞太史慈,贈與衣甲鞍馬,更要設宴款待太史慈。太史慈卻堅決不受,禮畢之後,便告別孔融和楊奉,絕塵而去。

太史慈走後,楊奉便問孔融太史慈之事。

原來,太史慈之母沉疾多年,隻因家境貧寒,太史慈沒錢為母親買良藥,在十六歲的時候,太史慈被迫為母盜藥,被人發現,在搏鬥中,太史慈誤傷人命。

其母知道後,唯恐絕了太史一脈,便讓他到遼東避難。太史慈因老母有疾,不願遠去,其母便道:“大丈夫當留有用之身盡忠為國,豈能為母之原因,引頸受戮而棄國家於不顧?”太史慈無奈,於是囑咐妻子好生照顧母親,大哭而去。

孔融聽說此事,讚歎太史慈乃是至孝之人,於是命人不時到太史慈家中送些生活用品,並找了兩個丫環服侍太史老母,慈母開始有點害怕,以為孔融心存歹意,始終不敢在孔融跟前透露半句口風。

孔融原無此意,所以也並不為意,還延請名醫為太史慈之母診病,隻是太史老夫人的病非常奇怪,孔融前前後後共請得名醫十數人,這些名醫看過之後,都說此病乃是絕症,不能治愈,倘若調理得當,也隻能再多活幾年。

孔融惋惜之餘,隻能不斷命人送上生活用品,並告訴太史老夫人,此案早已了結,可使太史慈歸家。太史老夫人開始的時候不相信,如此三年之後,太史老夫人終於被感動,於是便書信一封,使人到遼東通知太史慈此事,太史慈得信而歸。剛回家不久,便聽說黃巾軍攻打北海城,太史老夫人便命太史慈前來相助。

楊奉聽完孔融所說之後,心中便有了計較。

第二日,楊奉便按照孔融所指的路線,獨自來到太史慈家中。太史慈見是楊奉到來,十分欣喜,接待甚至熱情,隻是不知楊奉有何事情。

楊奉先是和太史慈談了一會當日一同大戰黃巾軍的情形,然後,話題一轉,又談到今後天下走勢,楊奉道:“張角之亂雖平,但如今黃巾災禍又起,方今天下已呈大亂之勢,漢室將衰,隻是天下百姓何其無辜,將飽受戰亂流離之苦。”

太史慈不以為然道:“以慈看來,黃巾之亂必然不會長久,平亂之後,天下當會再次回到太平。”

楊奉輕輕搖了搖頭,對太史慈的話表示不讚同,道:“子義此言差矣,方今天下大亂,各地群雄趁勢並起,以討伐黃巾為名,擴充軍隊,爭奪地盤。黃巾之後,必然成為尾大不掉之勢,朝廷根本無力約束。到那時,諸侯之間勢必要回到東周各國之狀,以大吃小,持強淩弱,互相征伐,百姓必將再遭戰亂,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我等堂堂男兒,應當立誌報國,拯救萬民,以戰止戰,消除天下紛爭,重歸大權於朝廷,使萬民遠離戰亂,安居樂業,方不負這七尺身軀,還望子義助我。”

太史慈雖然聽得怦然心動,但有心答應,但轉念一想到老母病重,隻得推諉道:“並非慈不願意報效國家,隻是家母抱病多年,太史慈離家數年,未曾盡過孝道,如今方從遼東轉回,為孝而不能遠離老母也。”

正在這時,太史老夫人在媳婦和兩個丫環的攙扶下,掀簾而入,怒喝道:“大丈夫處世,應當上報國家,下救百姓,豈能因小失大。為母寧願明日身死,也不願有這樣一個不知大孝的兒子。”楊奉見狀,連忙起身拜見太史老夫人,太史慈更是諾諾一旁,不敢再開口,唯恐其母生氣。

太史老夫人道:“三年多來,老身承蒙孔太守多方照顧,無以為報,一直引以為憾。況且老身早就聽說過楊大人為國平亂的功績,今聽說楊大人更有濟世之心,老身甚是欽佩,可令我兒出山相助大人一臂之力。”

楊奉心下大喜,但一想,卻對太史老夫人道:“此事暫且不急,楊奉曾經聽舅父提到伯母的沉疾令群醫束手,可有此事?”

太史老夫人點了點頭,道:“老身沉疾多年,病入膏肓,正是不治之病。不過如此也好,老身一旦不在,便可使我兒再無後憂。”

楊奉道:“晚輩粗通歧黃之術,隻是不知能否為伯母去此沉疾?”

太史慈大喜,忙道:“若能治愈家母病恙,太史慈當以命相換亦無不可。”

楊奉笑道:“太史孝子,名不虛傳,楊奉自當盡力。若能如子義所願,還望子義能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太史慈連聲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楊奉果然醫術高明(左慈的弟子,加上兩千多年的知識,能差嗎),太史老夫人用了楊奉的藥方,七天之後,病情便大有起色,半個月後,幾近痊愈,使得太史慈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口呼主公。

成功地收服了太史慈,楊奉便和太史慈及太史老夫人一起回到北海。孔融見到楊奉收得太史慈歸來,並且還治好了太史老夫人的頑疾,心中驚喜各半。喜的是,他知太史慈乃是一少年英雄,以後對楊奉的前途必定幫助極大;驚的是,曾經讓群醫束手的太史老夫人的頑疾竟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讓楊奉治愈了,真不曉得自己這個有“當朝之文武全才”之稱的外甥還有什麽本事。

由於楊奉此次戰功,使得北海百姓免於黃巾之亂,功不可沒。但是,由於楊奉本身就是漢中太守、祁鄉侯,官位比孔融還大,孔融無法對楊奉進行獎賞,更何況甥舅之間,自然也毋須客氣,何況楊奉之心在青州,對有沒有封賞毫不在乎。

但是,為了防備黃巾再來,孔融便讓楊奉統領北海郡的所有軍隊,加緊訓練。由此可見,孔融對這個外甥非常滿意,並相當看重,更有他日舉薦楊奉為青州刺史之意。另外,由於太史慈在此戰中的英勇表現,被封為都尉,和武安國並列。

自此,楊奉青州立基的第一步邁出的非常成功,這一步使得楊奉掌管了北海的軍權。更重要的是,這是楊奉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取的,而不是依靠其父或其舅父的關係,所以,楊奉的掌管北海軍權並沒有引起北海軍方和當地豪族的任何不滿。相反,由於楊奉之前的名聲,以及他的突然到來,保全了北海城,使得北海國免受黃巾之亂,楊奉因此成了整個青州的英雄和神話。

由於北海的八千守軍在此戰中陣亡一千二百人,重傷三百,剩餘士兵共計六千五百人。楊奉便將重傷之人遣散回家,經孔融同意後,免去他們五年的賦稅。

楊奉和孔融商議,為防以後黃巾來襲,決定招募士兵一萬三千人五百,湊足兩萬之數,一部分從投降的黃巾軍中招募,一部分從民間招募。由於受到北海之勝的鼓舞以及為了保衛家園,前來報名參軍的人絡繹不絕,共有兩萬多人報名,楊奉從中選擇一萬三千人五百名精壯的年輕人,編入北海軍隊。

募兵之後,楊奉冥思苦想了一個晚上之後,寫出了一套練兵的辦法,交給太史慈和武安國,由二人進行日夜操練。

二人按照楊奉的練兵方式進行了一個月的特級訓練,軍隊已初具規模,戰鬥力比以前的北海守軍高出許多,令太史慈、武安國二人對楊奉更是由衷佩服。而楊奉見北海已經走上正軌,便向舅父孔融告假,外出訪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