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霸天下

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

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

不知不覺中,楊奉來到洛陽已經半年了,半年來,無事一身輕的楊奉幾乎都是和何進、曹操、袁紹等人混在一起,或者飲酒,或者賦詩,或者打獵,日子過的甚是快活,但是楊奉心中卻常思脫身之計,畢竟洛陽不是自己長待之所,時間久了,恐為袁氏兄弟所害。

在這半年當中也發生了一些事情,就是在袁槐剛過完壽宴的半個月後,便被靈帝罷了他司徒的官位,而後以廷尉崔烈為司徒。五月,太慰鄧盛也被罷了太尉一職,以太仆河南張延為太尉。

昔日皇甫嵩討伐張角的時候,曾路過鄴城,見到中常侍趙忠的私人房舍的豪華超過了大漢的製度規定,便奏明靈帝將其沒收。後來,中常侍張讓又向皇甫嵩要錢五千萬,皇甫嵩不給,於是張讓等人對皇甫嵩是恨之入骨。上次皇甫嵩在廣宗的大敗便讓張讓找到了理由,將其下獄,隻是沒想到皇甫嵩投靠了何進,在何進力保下得以複出,更因為下曲陽的大勝使得皇甫嵩晉升為左車騎將軍。

這次何進力保皇甫嵩平定三輔的北宮伯玉的叛亂,北宮伯玉素知皇甫嵩的大名,不敢輕易出戰,隻是令各地死守,是以皇甫嵩並沒能在短期內取得大的戰果,於是張讓、趙忠二人在靈帝麵前奏皇甫嵩連戰無功,所耗錢糧甚多,將皇甫嵩召回,收回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靈帝也認為皇甫嵩久戰武功,想讓楊奉接替皇甫嵩,卻為張讓以各地叛亂未平,常勝將軍楊奉不可輕易離開京都以免給賊寇以可乘之機為理由所阻。八月,在何進的建議下,靈帝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以討北宮伯玉,拜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張溫。

九月,特進楊賜為司空。

而自從上次袁槐壽宴的那件事情以來,袁紹對楊奉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的表麵熱情了,始終是不冷不熱。何進倒是沒看出什麽,楊奉和曹操都是清楚袁紹的為人,知道袁紹此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畢竟袁家勢大,善於結黨,楊家在朝中勢力卻是不如袁家,曹操不由暗暗為楊奉擔心,但是楊奉卻是裝作毫不在意,暗中卻想脫身之計。

中平二年十月的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使得楊奉終於有機會離開洛陽,到了楊奉夢寐以求的青州發展。第一件事情是司空、臨晉文烈侯楊賜死了,第二件事情是青州黃巾又起。當然,促使楊奉有機會離開洛陽的並不是第一件事情,而是第二件。

為什麽青州黃巾暴亂會讓楊奉有機會離開洛陽呢?

前麵已經提到過,褚燕保護張寧離開廣宗城,來到冀州黑山,占山為王,依據黑山險要的地形,官兵數次征討均未能成功。短短一年的時間,褚燕的部眾便發展到百萬人口,其中士兵也有三十萬之眾,實力不容小視。

在多次征討無果的情況下,漢靈帝對這個號稱百萬的黑山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邊派人前去安撫,一邊派奸細準備打入黑山內部,以為日後再次征討的時候能夠裏應外合,大敗黑山軍。

褚燕見官軍不再征討,也不再向外擴展,隻是在黑山附近屯兵,平日率軍襲擾周邊郡縣,搶些糧草、金銀之物,倒也不傷害尋常百姓的性命,若是遇到小股官軍的阻攔,便將其盡數殺死,後來在黑山周圍郡縣再無官軍留守。

雖然現在官軍無力征討自己,但是褚燕並非易輩,知道這隻是暫時現象,一旦各處叛亂平息,朝廷勢必會再次集中大軍對自己進行圍剿。黑山位於冀州中山國北部,是並州、幽州、冀州的交界處,雖然有黑山之險,卻非長久之地。

思來想去,褚燕將目光放在了青州。對於褚燕來講,青州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北麵和東麵都是大海,南麵是徐州,西麵是冀州和袞州,隻要能占領青州,再聯合管亥、韓烈等人,在西麵、南麵重兵據守,自可保一方無虞。

此時,張寧也已經十七歲,已經開始接手軍政。褚燕有此想法必然要先和張寧商議,張寧雖然是一屆女流,卻頗有乃父之風,以前也曾耳濡目染,又得其父《太平要術》真傳,苦讀一年,早已脫胎換骨。不但如此,張寧自小習武,更得黃巾眾將的親自指點,一身武藝也不在褚燕之下。

張寧也覺得黑山並非長久之地,聽了褚燕的想法之後,張寧甚是讚同,並要親率大軍攻克青州。褚燕豈能讓張寧親身犯險,苦勸數日,才打消了張寧的這個念頭,由自己先率軍五萬試攻青州,張寧、夏侯蘭留守黑山。若是一切順利,張寧便再率軍一支,兩路合擊青州,若是不順,褚燕便退回黑山,再從長計議。

之所以出軍五萬,褚燕事先是對青州的兵力進行過詳細的調查,黃巾之亂雖然影響八州之廣,但是青州是受害最淺的一個州,主要還是因為青州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青州的總兵力也隻有三萬人,而且都是久未上過戰場,並且青州的大將也隻有北海的武安國稱得上是一員猛將。

和褚燕預想的幾乎完全一樣,青州這塊骨頭並不難啃,褚燕率軍從西向東進發,隻三天便拿下濟南國,四天占領了樂安郡,開始的時候十分順利,但是在齊國的時候遇到了一點麻煩,也就是在進攻青州治所臨淄的時候。

青州刺史龔景乃是一個無能之輩,平素隻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無甚本事,遇到這樣的境況,隻是讓手下將士拚命抵抗,龔景自己卻收拾金銀細軟,帶領全家逃走。刺史大人既然已經逃走,手下眾人便群龍無首,幸好有一名武藝不凡的壯士名叫廖可,自告奮勇,帶領官兵死守臨淄,才沒有使臨淄這麽快就落到黃巾軍手中。

但是,臨淄的守軍也隻有兩萬人,並且久未上戰陣,好在這次是守城方,不然的話,早就敗下陣來了。廖可雖然勇猛,但是也是第一次經曆如此的戰陣,經驗不禁有點不足,在褚燕強大的攻勢下,有點力不從心,臨淄眼看就要失守。一旦臨淄失守,褚燕的下一個進攻目標便是北海國。

楊奉的舅父孔融正是時任青州的北海相,北海若再失守,東萊和城陽郡的洞門完全大開,攻取兩郡更是如履平地。北海國孔融雖然文材了得,並且又有治理之才,但是對於領兵打仗卻是一竅不通,手下也沒有統軍的將才,隻有武安國一人,雖然勇猛有餘,卻謀略不足。

臨淄的戰況傳到北海,孔融心下甚是憂慮。孔融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早就聽說張角之亂的時候,黃巾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生靈塗炭。而且,黃巾勢眾,其中又不乏能人,並非孔融、武安國之輩所能敵抗的。

既然刺史龔景臨陣脫逃,恐怕用不了十天,臨淄便會失陷,黃巾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必然是臨近的北海國。孔融雖然也曾多次派人到朝廷祈求救兵,然而此次的黃巾之害較上次更甚,雖然除了黑山、白波、益州之外的叛亂規模都不大,但是數量之多實在讓漢靈帝早已自顧不暇,哪有軍隊去援助位置偏僻的青州,更何況進攻青州的正是靈帝極為頭痛的黑山黃巾軍。

消息傳到並州,丁原還好,但是嚴氏可就坐不住了。孔融雖然不是他的親哥哥,感情卻很深厚,焉能見死不救。於是嚴氏便求丁原發兵相救,卻為丁原百般推搪,為此嚴氏還大哭大鬧了好幾次。但是,一個婦道人家如何能夠理解丁原的苦衷,雖然這一次的黃巾起義主要分布在青、幽、徐、冀、荊、揚、袞、豫八州,對並州影響也不大,但要說到從並州發兵援救青州談何容易。

且不說進京請旨一來一往需一月之久,況且哪能你說發兵援救青州朝廷就讓你救青州,萬一皇上下旨讓你援救冀州或幽州,豈非弄巧成拙。退一萬步,就算朝廷允許,從並州到青州,相隔諾大一個冀州,城池數十個,現在冀州黃巾也正在勢頭,數萬大軍經過一路拚殺,能夠到達青州的會有多少呢。

而且經過一路重重廝殺,並州軍早已成了疲憊之師,到了青州也會被以逸待勞的黃巾軍給吃掉了,還談什麽援救,豈非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丁原平定太原的白波起義,用了數月之久,兵士死傷無數,錢糧耗費更是不計其數,已經使得並州元氣大傷,實在沒有餘力去援救北海。

無奈之下,嚴氏便想到了身在洛陽的外甥楊奉,希望他有辦法救救自己的舅父,於是嚴氏便寫了一封信,讓快馬送到洛陽楊奉手中。

楊奉接到嚴氏的書信,大喜,雖說孔融並非是楊奉的親舅舅,但也畢竟對楊奉姨母嚴氏有恩,要說孔融麵臨生命危險,楊奉應該是焦急萬分才是,至少也應該是惶惶不安才對,可為何見信後大喜呢。

原來,楊奉因為張讓的進言被靈帝一道聖旨調到洛陽,一待便是半年,其間,洛**本就沒有遭受到黃巾軍的一次攻擊,而且各地風雲再起的黃巾叛亂也都正在各地的守軍以及地主豪強招募的自衛軍進行著相持,隻是遍布太廣,加之規模都不如張角那一次大,所以靈帝並沒有從中央派兵清剿。

前麵也曾提到楊奉現在每日隻是和曹操、袁紹、何進等人賦詩、飲酒、打獵,更是由於楊奉和袁氏兄弟的矛盾越來越深,唯恐二人加害,楊奉已是久思脫身之計,如今丁夫人的這封書信正好能夠成為自己離開洛陽的理由,漢朝以孝為先,去救自己的舅父的理由應該是十分充分的。

另外楊奉也有自己的野心,並且楊奉的野心也隨著他一步步的成功而變得越來越大,因為這個野心也越來越有可能了。既然已經身處在三國亂世之中,又機緣巧合,學得一身本領,楊奉自然就要改變三國的曆史,由自己來一統全國。

但是,古往今來,凡是成大事者身旁都有眾多文臣武將輔佐,而目下楊奉的身邊雖然有龐德、高順、張任這樣的大將,但是謀士卻是少得可憐。並且日後若是楊奉的疆土越來越大,隻靠這手下幾個人是萬萬不夠的。

並且,青州也是楊奉早就饞涎的一個州,漢中、武都隻是自己在南方的基地,也是為了以後攻益州、取荊州,北上雍州方便,說到建立自己真正的基地,楊奉還是想在北方,因為在中國曆史上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是由北向南統一全國的。

更何況三國的很多名將謀臣大都是北方人,現在時間距離他們出士已經不遠了,自己也該在北方建立一個根據地了,青州最合適不過了。青州民風彪悍,崇尚武力,而且青州獨特的地理位置不但方便防守,而且更有利於以後的擴展。

如果自己一直在洛陽或漢中坐等,到頭來,手下還是隻有張任、高順、閻圃等數人相助,連個軍師也沒有,想要成就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大事,需要大量的武藝高強、衝鋒陷陣的大將和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軍師。

這次的青州黃巾之亂正好是一個機會,自己可以趁這個機會,一方麵脫離何進的掌控,擺脫袁氏兄弟的暗算,一方麵可以幫舅父孔融解北海之危,另一方麵還能招攬一些人才為自己所用,最為重要的一方麵是現在正是自己在青州立足的大好時機。

對於人才方麵,在楊奉心中,趙雲是首屈一指的大將人才,想當年常山趙子龍,長阪坡幾進幾出,槍挑曹操戰將數十人,威震天下,最主要的是趙雲此人忠義雙全,雖然之前曾經跟隨過袁紹和公孫瓚,隻能說明珠暗投,因為當時的人尋找主公大都是先看對方的名聲,袁紹和公孫瓚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

還有一個是東萊太史慈,太史慈雖然不及趙雲武勇,但畢竟曾和小霸王孫策鬥了個平手,在三國名將之中,武力也是絕對數得著的,單是其箭法除了黃忠之外再無人能夠與之匹敵。而且太史慈不僅武藝超群,而且還頗有智謀,不失為一名大將之才,隻是性格不如趙雲沉穩。

現在自己手下張任、高順、徐榮、嚴顏、閻圃五人必須暫時留在漢中、武都,如在青州立足,隻靠龐德、成廉二人卻是不行的。若能得到趙雲、太史慈,二人將來定會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既然想到就要去做,一旦錯失良機,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就像華雄一樣,不但失去如此英傑實在可惜,還有可能將來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

當下楊奉便拿著嚴氏的書信去見何進。一見到何進,楊奉還沒開口,眼淚便“撲打撲打”直向下掉,心裏更是有了上次的想法,三國中自己最討厭的就是劉備,原因就是動不動就眼淚流個不停,沒想到自己也快變成劉備了。

楊奉這一流淚,把何進弄得不知所措,昨天剛喝過酒,大家還是興高采烈的,怎麽這才過了幾個時辰,便成了這個樣子了,難不成是出了什麽事情了嗎?於是,何進連忙問道:“賢侄這卻是為何如此傷心?”

何進的話音剛落,楊奉便“撲通”一聲跪在何進跟前,一邊將手中的書信遞給何進,一邊泣聲道:“還望叔父能夠救我舅父性命。”楊奉猛一下跪,把何進嚇了一大跳,待到楊奉遞上書信的時候才反應過來,木木地接過書信,打開就看。

看過之後,何進明白了楊奉為何會如此傷心了,但是這件事情卻是也很難辦,單不說朝廷現在沒有兵馬去救援北海,就算是有這個兵力,靈帝也不會因為楊奉的原因命令大軍去援救北海國,否則的話,難向其他州郡交代。

見到何進沉默不語,楊奉心中竊喜,知道何進在這件事情上必然會很為難,隻有這樣,自己說出由自己去北海救援才能得到他的同意。

楊奉故意放聲大哭道:“小侄母親死得早,小侄在世上也隻有姨母和舅父兩個親人,若是舅父真有什麽三長兩短,姨母必然會心痛成疾,萬一姨母再有什麽事情,小侄豈能再有臉麵苟活在這人世間,還請叔父可憐小侄的一片孝心,答允出兵相助。”

看著楊奉類似嚎啕般的大哭,何進雖然有心相助,但是確實不敢點頭應允,隻得諾諾道:“賢侄……賢侄先起來,此事……哦,此事還得從長計議,叔父也十分理解賢侄的心情,隻是……隻是這洛陽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定然……定然不會同意,這個……這個……”

說到這裏,何進實在是說不下去了,因為這樣的事情任誰都不好勸撫,畢竟大漢朝數百年來都是以孝治國,單從漢朝皇帝的懿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就可見一斑,如孝武帝、孝靈帝、孝桓帝、孝獻帝等等,再說何進也不知道嚴氏不姓孔卻姓嚴,與孔融之間並非親兄妹的事情。

楊奉見何進尷尬、局促的神態,心中不由好笑,口中卻接著何進的話道:“小侄也知道朝廷的難處,但是大漢以孝治國,舅父有難,小侄豈能不為之分憂,還請叔父允許小侄一人前往北海相助舅父,小侄的一萬人馬以及大將龐德、成廉仍舊留在洛陽以防萬一,還請叔父應允。”

何進沒想到楊奉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愣在了那裏。楊奉見狀,便又故意號啕大哭道:“叔父,若是舅父身死,姨母再出意外,小侄也定會無顏留在人世,隻有以死謝罪了,還望叔父可憐小侄的一片孝心。”

何進張了張嘴,想到楊奉既然將自己的一萬精兵盡數留在洛陽,看來並不是對自己有二心,並且自己也能給皇上一個交代,便終於沒有再說不同意的話,隻是搖了搖手道:“賢侄莫要再傷心,此事叔父應允就是,隻是你一人孤身上路,甚是危險,叔父不太放心,還是稍微帶些兵馬前去吧。”

楊奉大喜,連忙向何進磕頭道:“多謝叔父體諒小侄。小侄隻需帶領自己手下的三百騎兵前去即可,其餘兵馬留在洛陽聽候叔父號令。”

何進不禁有點不放心道:“賢侄隻帶這少許兵馬,豈可抵擋青州數萬黃巾?”

楊奉道:“兵貴在精而不在多,小侄手下這三百多騎都是久經戰陣,均能以一擋百,請叔父放心。”

從何進府中出來之後,楊奉馬上命人將龐德、成廉二將召來,秘密命令了一番。

三天後,楊奉便告別了何進、曹操、袁紹等人,帶著自己的三百五十八名旋風騎踏上了青州之路。楊奉率領的旋風騎都是騎兵,所以隻用了十天的時間便到達了青州北海,見到了傳說中的三歲能讓梨的孔融。

說到這裏,不能不提一下孔融為何現在會是北海相,因為在三國曆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為得罪了董卓,在這之前孔融曾是虎賁中郎將。因為楊奉的到來,曆史發生了很多變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與大將軍何進不和。

前麵已經講過,朝廷有三派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清流派,宦官集團以張讓為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團則以何進為首,手下一幫文武有袁紹、曹操、何苗,趙融,淳於瓊,許涼,陳琳,王允,逢紀、何顒、荀攸,袁術,盧植、皇甫嵩等,實力最為強大,而清流一派則由於楊賜的倒台而處於最末,卻也有楊彪、孔融、鄧盛、蔡邕、馬日禪等人。

本來孔融曾為中郎將,因為大將軍何進借其妹之勢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曾說道:“吾豈能與一隻懂殺豬之屠夫同殿為官。”於是,便自請為北海太守,所以後人常稱孔融為孔北海。孔融此人極好賓客,常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願也。”

孔融愛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擔任太守之職的一年多的時間裏,孔融雖無太大功績,卻也是深得民心。且其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漢獻帝建都許昌後,本已隱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擔任少府一職,後被封為太中大夫。此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