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571 想當年

柏林的國會大廈和總理府是紅軍戰士們最喜歡的去處,幾乎每個參加了柏林戰役的紅軍戰士都會千方百計的抽出時間前往國會大廈和總理府。這兩處嚴重損毀的建築是蘇聯紅軍最高榮譽的象征,意味著勝利。不管是在總理府或者國會大廈前麵合影留念,還是拿起油漆刷子在這兩處建築裏留下某某到此一遊的記號,都是極有象征意義的。

反正短短一個星期之內,這兩處建築就被紅軍戰士們刷得麵目全非了,花花綠綠的油漆標語隨處可見,什麽“我愛喀秋莎”、什麽“某某到此一遊”、什麽“希特勒吸我的吊吧”,反正和諧不和諧的內容都有。

對此,軍官們也是睜一眼閉一隻眼,如今有kgb和軍紀.委監督著紀律,一能不能搶二不能偷,麵對著大把的金發雅利安妹紙隻能偷偷的流口水,如果再不給戰士們一個宣泄的途徑,真心會憋壞。

紅軍戰士們的刷牆風潮也影響了一批外國人,參與了柏林之戰的釋能持、張黃鑫和其他t共暫時加入蘇聯紅軍的朋友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當然東方人含蓄得多,不會赤果果的寫什麽小親親我愛你之類的肉麻話,頂多也就是用漢字寫下自己的名字和時間以作紀念。

是的,對於釋能持和張黃鑫來說,這場勝利大狂歡已經結束了,隨著偉大的衛國戰爭已經勝利,他們這些暫時加入紅軍的人也到了告別紅軍和告別蘇聯的時候。

第一個要走的就是釋能持,在為國戰爭中積累了豐富裝甲兵作戰經驗的他是t共所急需的人才,t共的第一所裝甲兵培訓學校東北坦克學校已經任命他作為教官,釋能持需要馬上啟程前往列寧格勒,接受為期三個月的換裝訓練,然後押運蘇聯援助給t共的德製坦克經西伯利亞鐵路回國。

可能有同誌會覺得奇怪,為什麽蘇聯會援助德製坦克給t共,原因其實很簡單,德國投降了,大量的德軍裝備都裝進了蘇聯的口袋。可是這些武器裝備對蘇聯來說除了有一小部分能充實博物館之外,其他的都是廢物。本質廢物利用的原則,李曉峰希望這些武器裝備發揮更大的作用。用來援助鬧革命的階級兄弟是再合適不過了。

正好t共方麵以周公為首的代表團正好來訪,談的也是未來成立聯合政府以及應對可能潛在的華夏內戰問題。在這個會議上,李曉峰就向t共承諾,蘇聯將盡全力的在軍事、經濟方麵援助t共,而第一批軍事援助就是德製武器了。

第一批援助包括大約30萬支98k步槍和三萬隻mg34或mg43機槍,此外還有大量的mp-38衝鋒槍。光是各種口徑的子彈就給了幾千萬發。

當然,這些不過是小頭,德國人戰敗的時候還有數百萬軍隊,留下的武器彈藥更是天文數字。幾十萬隻步槍和機槍根本不算什麽。真正的大頭還是火炮,德製迫擊炮以及讓刮民黨流口水的le.fh18榴彈炮。後者可是老蔣當年花了大把的黃金引進的高級貨,整個刮軍也不過區區幾十門而已。而這次蘇聯援助給t共的第一批le.fh18就高達300門,將組建5個榴彈炮團,此外還富餘的30門將作為教具培訓炮兵。

不過蘇聯之所以大方也是有原因的,首先le.fh18蘇聯根本就看不上,而德軍在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了大約兩萬門le.fh18,到德國投降的時候,不說還有萬把門,數千門是搓搓有餘。三百門le.fh18對蘇聯來說簡直是毛毛雨啦。尤其是考慮到蘇聯同法國早已達成了一致,戰後的德國將永遠不能擁有軍隊,將以永久非軍事區的形式存在,這些武器彈藥對德國毫無意義,不如拿去送人。

之所以第一批隻送給t共三百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t共方麵實在缺少炮兵方麵的專業人才,之前蘇聯贈送的那些火炮就已經消耗掉了大部分準炮兵,這回再一口氣組建五個炮兵團,實在是讓t共都有些捉襟見肘,否則為什麽特別抽30門le.fh18去教具?那就是為了趕緊壯大炮兵隊伍。

除了炮兵之外,還有裝甲兵,不過這方麵t共就差得更遠,人才更加缺乏。所以,蘇聯第一批給了大約100輛四號坦克。用於組建一個坦克旅及用於教學。

可能有同誌又要問了,為啥隻給四號坦克這種垃圾呢?老毛子也太小氣了。實話實說,這真不是李曉峰小氣,而是適合t共的德國坦克真心隻是四號坦克。實際上如果不是德國人基本沒有三號坦克了,李曉峰更願意給三號坦克。原因很簡單,坦克這個玩意兒並不是越先進越好,得適應國情,以華夏當年的那個基礎設施水平,公路不發達、鐵路也不發達,四十幾噸的黑豹、五十幾噸的老虎和接近七十噸的虎王怎麽用?

更何況,這三種德軍後期當家的坦克還是出了名的難伺候。可靠性差,動不動就拋錨出故障,以德軍變速箱那個複雜程度,給紅軍的裝甲兵都玩不順溜,更別提素質更差的t共了。而四號坦克就沒有這個問題,這玩意兒成熟度高、可靠性也高,維護更方便,而且體重較輕適合t共的國情。更何況四號坦克的火力對t共來說也是足夠了。

除了四號坦克之外,蘇聯還給了不少三號、四號突擊炮,數量大約是幾十輛,主要用於上述那個坦克旅的支援火力。當然,光給坦克也是不夠的,一個坦克旅要運轉起來,其他輔助車輛是不能少的,配套給這個旅的汽車就高達五百輛,此外還有十幾輛裝甲維修車以及大量的零部件。

反正以這次蘇聯對華援助的水平來看,足以武裝出五個德國標準的步兵師,相對於刮民黨所謂的美械師來說,蘇聯方麵給的量更足更有誠意。

這些武器裝備將首先運抵東北,然後交付給t共,此外蘇聯還從德國戰俘中挑選出了一大批軍事顧問,手把手的幫助t共換裝。反正對蘇聯來說別的不多,戰俘是能夠管夠的。而且德國戰俘們也願意抓住這個機會,畢竟與其去西伯利亞開荒修路幹體力勞動,不如選擇當軍事顧問,勞動強度低而且不用受人管不是。

實際上被蘇聯動員起來的戰俘不僅隻有德國的,還有相當數量的日本戰俘被更好的利用了起來。請注意,蘇聯並不是在武裝這些日本人,蘇聯對日本兵沒有絲毫的興趣,讓蘇聯和t共有興趣的是原本“移民”到東北的擁有專業技術的日本人,比如日本工人,這些人曾經在東北的兵工廠工作,有他們在就能夠將張作霖留下的那些軍工廠重新開動,自己有造血能力永遠都是強過隻能靠輸血,不是麽?此外還有大量的日本醫護人員被蘇聯動員起來,打仗是肯定要流血的,但是有合格的醫護人員,總可以讓傷亡變小減少損失,而且從維護士氣的角度出發,醫療水平是相當的重要。

在這個方麵,和t共相比,刮民黨就做得差了一大截,老蔣更感興趣的是日本的軍事力量,他將投降的大量日本軍官庇護了起來,充當刮軍的教練和顧問,但是對於那些什麽日本工人、日本後勤人員是看都看不上眼。

其實這也很正常,老蔣從來都不是一個善於發展的領導人,所謂的黃金十年不過是搞金融,實業方麵還不如閻錫山這個山西王。老蔣向來是認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當然,如果美國幹爹能夠白給那就更理想了。

從刮軍的組織結構來說,後勤不說是一塌糊塗,也是滿目蒼夷。刮民黨控製的工礦企業總是不能全麵開動,生產組織是亂七八糟。這麽說吧,一家工廠在老蔣手裏頂多發揮出百分之六七十的生產能力,而一旦落在了t共手裏分分鍾就爆種,百分之百的能全麵開工,甚至還能爆兵。再加上t共的土地政策能夠發動群眾,這也是為什麽占據了哈爾濱一帶之後,林帥的部隊哪怕是遇到了較大的挫折但也能夠很快恢複實力的關鍵原因。相反,刮軍的精銳是打一個少一個,根本就得不到補充,甚至一旦美國幹爹停止了軍事援助,戰鬥力瞬間就會落下去一大截。

當然,此時不管是蘇聯還是美國,或者說刮民黨、t共,壯大實力積極備戰都是暗地裏的小動作。哪怕是蔣某人也不敢正兒八經的大喊老子要打內戰,老子要剿匪,而是假惺惺的說什麽要和平要搞聯合政府。從日本投降的那一天起,刮共雙方就在蘇聯和美國的協調下開始了和平談判。反正談得是挺熱鬧的,以華夏民間的視角來看,和平似乎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讓廣大吃瓜群眾沒有想到的是,和平根本就是無從談起的,哪怕是t共願意讓一步願意和平,有了美國幹爹全力支持的蔣某人也是絕對要剿匪剿共的。

當然以蔣某人的做派,就算已經一心一意的謀劃著剿匪大業,他表麵上還是不動聲色的,用行話來說是既要當****也要立牌坊,所以這一段時間他是挖空心思的想辦法怎麽甩鍋,想著怎麽讓替死鬼去打響內戰的第一槍。隻不過介於前頭二十年他耍盡了心機,坑了無數的倒黴蛋,如今剩下的這些人基本都是聰明人,任由他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人上當受騙。

反正按照這種情況來看,估計老蔣撕掉假麵具還需要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的看點還是在歐洲。前麵說了,自由民.主世界已經商量好了,將在各個方向發動對蘇聯的反擊。其中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瑞典的主場就是丹麥。

再說丹麥問題之前,必須先說說瑞典。因為這個國家也是一朵奇葩,曆史上的瑞典是很牛逼的。真的不是開玩笑,瑞典確實很牛,一度是北歐的霸主,出過幾代雄主,真心是猛得一塌糊塗!

瑞典霸業的發家必須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古斯塔夫。在古斯塔夫之前瑞典真心是不值得一提,在歐洲純屬於邊角料,屬於跟醬油黨一類的貨色。那時候的瑞典精窮精窮的,不管是德意誌、法國、英國還是聖神羅馬帝國都瞧不上這個國家,甚至連丹麥都有吊打瑞典的能力。

但是平地裏蹦出一個古斯塔夫之後一切都變了,正是在這位古斯塔夫一世的帶領下瑞典擺脫了漢薩同盟的藩屬獲得了獨立,當然這位古斯塔夫一世對瑞典最重要的貢獻還不是這個,而是他生了一個好孫子,這就是古斯塔夫二世。

這位古斯塔夫二世有多牛呢?簡單說的他對瑞典軍隊的改革奠定了未來世界現代軍隊的基礎,改變了當時典型的西班牙軍陣的戰術原則。這位古斯塔夫二世發展了完善的征兵製度,讓歐洲明白了炮兵的意義,創造了靈活的線式戰術,先是在八年戰爭中吊打波蘭,將波蘭從歐洲強國的位置直接打落凡塵(後來波蘭的悲劇真心是這位給挖的坑)。

當然欺負波蘭算不得什麽本事,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當年的哈布斯堡家族還是很牛逼的,占有西班牙以及現在的中東歐,將法國圍在了鐵桶裏,如果不是有倒黴的土耳其找麻煩,統一歐洲還真有可能

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實在是太強勢了,自然的就引發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聯手抵抗,而且那一段時間也正是歐洲其他國家出人才的時候。先是英國坑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不過實話實說,這並沒有對哈布斯堡家族造成致命打擊),然後法國又蹦出了個陰謀大師黎塞留。更主要的是宗教改革的爆發,新教引發的導火索引燃了三十年戰爭的火焰。而在這場戰爭中,輪到古斯塔夫二世大放異彩了。

最初古斯塔夫二世沒興趣卷入德意誌的內鬥(英法煽動和支持德意誌北部的新教跟哈布斯堡家族打對台),一直到華倫斯坦占領了梅克倫堡和包圍了斯特拉爾鬆德之後,古斯塔夫二世才覺得哈布斯堡家族野心太大,會威脅瑞典的生存(瑞典也是信新教的)。這時候古斯塔夫二世才趕緊的結束同波蘭的戰爭,前往德意誌北部登陸。

從這裏開始,古斯塔夫二世走上了一條輝煌的道路,具體過程就不細說了,這位北歐雄主先是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中吊打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老將蒂裏(請注意蒂裏可不是一般的阿貓阿狗,這位真心算是很能打的),緊接著在同華倫斯坦(此人也是相當的有爭議,但是能力也是不屑多說的,牛人一個)在呂岑平原對決。

在呂岑會戰中,瑞典人再一次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和軍事的先進性,將華倫斯坦打得一點脾氣都沒有,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大霧,後來的事情會簡單得多。在大霧中,古斯塔夫二世如以往一樣親自帶頭打衝鋒(一直都是如此),擊潰了華倫斯坦的火槍兵和部分克羅地亞騎兵,還把皮克羅米尼的重騎兵也擊退了。幾乎可以說已經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但是這場大霧導致這位勇敢的國王同自己的主力脫離了聯係,僅僅帶著兩三個騎兵衝入了敵方的騎兵群當中,一陣槍炮之後,古斯塔夫二世當場飲彈身亡。

按照一般的節奏,主帥都死了,瑞典也沒戲了,但是呂岑會戰的劇本卻不是這樣的,瑞典人告訴了德意誌,什麽叫厲害。瑞典人不光沒有被嚇跑,反而發動了更加猛烈的攻勢,打垮了當麵的敵人並將古斯塔夫二世的遺體還搶了回來。

當然,從戰術角度說,呂岑會戰是瑞典人贏了,但是他們卻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一代雄主就此歸西,按照後世史學家的說法:“假使上帝使他不死,則我們可以確信他必然可使日耳曼境內的一切戰爭就此告一段落。”

當然,瑞典不僅僅隻有一個古斯塔夫二世,三十九年之後,瑞典又迎來了第二位不亞於古斯塔夫二世的君主,這就是查理十二世(也譯作卡爾十二世)。說起這位可能很多同誌都表示沒聽過,不要緊,因為很多牛人都被曆史所忘卻了,查理十二世就是其中之一。

而要說起查理十二世就不得不從另外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說起——彼得,或者說所謂的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大家夥都熟悉,曆史上能冠上大帝頭銜的人一般都很牛,彼得自然也不例外。從曆史的角度說,彼得大帝是俄國現代化的開端,沒有他的改革和銳意進取真心就沒有後世俄國的輝煌。

但是在彼得大帝的年代,他可是有個最大的苦主,而這位苦主就是前麵說過的那位查理十二世。那麽這位查理十二世有什麽光輝業績呢?也沒啥,就是經常性的吊打彼得大帝而已。

是的,同誌們,你們沒有看錯,被吊打的就是彼得大帝。因為這位查理十二世太牛逼了。詳細的說說他的輝煌業績吧,查理十二世繼位的時候剛剛15歲,在當時不管什麽人都覺得他是個小屁孩,主少國危的瑞典則是可以欺負的軟柿子。至少彼得大帝本人是這麽看的,在當年彼得大帝、丹麥的腓特烈四世、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四個充滿野心的怪蜀黍沆瀣一氣暗地裏製定了瓜分瑞典的計劃。

按照這四個怪蜀黍的計劃,首先由丹麥的腓特烈四世將瑞典的注意吸引住,然後奧古斯特和彼得大帝再從斜刺裏殺出打瑞典一個措手不及。

應該說這個計劃是相當陰險的,看看地圖就知道對瑞典是多麽不利,將要同時麵對三個方向的敵人,弄不好就是顧此失彼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反正當時那三個怪蜀黍是很有信心的,以為瑞典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可以隨便招呼了。

但是曆史卻給他們開了一個國際玩笑,看上去隻是一個小屁孩的查理十二世真心是不好欺負的,這個小孩子沒有什麽別的什麽本事,就是特別會打仗而已(被譽為小拿破侖,實際上我覺得拿破侖被譽為小查理十二更合適)。

當丹麥朝瑞典呲牙炫舞揚威的時候,查理十二世卻迅速行動,帶領瑞典軍隊穿越海峽直接威脅哥本哈根,這個快速果斷的行動將腓特烈四世給嚇傻了,隻能趕緊簽下城下之盟同瑞典和解。

也就是說戰爭剛剛開始,彼得大帝的一家盟友就退出了戰爭,而戰前製定的那個計劃也基本算是泡湯了。擺脫了丹麥的牽製之後,查理十二世立刻揮師東進,本來準備去解救愛沙尼亞的首府裏加(薩克森正在攻擊這裏),但是當查理十二世聽聞俄國人進逼納瓦爾時,立刻就集中兵力首先收拾俄國人。

等彼得大帝發現查理十二世神兵天降一般殺到麵前時,頓時就嚇尿了(這真不是扯淡,而是事實,彼得大帝這個人真心沒有史書那麽厲害),他匆匆的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克洛伊親王,自己卻帶著戈洛夫金元帥直接跑路。

說實話,這個選擇在當年看來是無厘頭的,因為戰場上的俄軍對瑞軍擁有五倍的優勢,也就是說是以多打少。但是曆史證明彼得大帝還是清醒的,因為查理十二世隻帶了八千人用半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俄軍一潰千裏。

吊打了彼得大帝一輪之後,查理十二世也懶得追,帶著主力重新南下去解決薩克森人,實際上那非常容易,打敗了當麵兩三倍的敵人之後,查理十二世廢除了奧古斯特選帝侯的位置並任命了一位新的波蘭國王。而在這時候被嚇壞了的彼得大帝總算恢複了正常,很雞賊的又開始偷襲瑞典軍的後路,還連續取得了兩次勝利,一時間俄國人終於找回了大帝的氣場,再次聯係狐朋狗友奧古斯特,準備再次玩前後夾擊的把戲……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