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中突圍

一百八十二、下海(2)

在賈家,如果要做生意,最現成的生意就是販賣蔬菜。和葉明一起進廠的同事中,有個綽號叫雀兒的人,老婆在信用社工作,他對經商也很感興趣,和葉明一拍即合。考慮到人手不夠,葉明又把鄒強拉了進來。他們從雀兒的老婆那裏貸了四千元錢做本錢,開始做蔬菜生意。

重慶是一個蔬菜需要量非常大的城市。賈家的大部分外銷蔬菜,主要銷往重慶。按葉明的思路,應該先拿人到重慶了解行情,如果能聯係到買家,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可雀兒不同意,他說:“昨天王八斤才從重慶回來,說重慶的蒜苔賣一塊錢一斤。”

當時賈家的蒜苔也就四毛多錢一斤,這一進一出的差價,想來也叫人激動。不過這是聽說的價錢,不知是否可靠。

葉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僅靠道聽途說的價格就下手,未免也太草率了點兒。”

但雀兒毫不理會:“敢向保證,王八斤剛從重慶回來,他親口給我說的,重慶的蒜苔一塊錢一斤。”

雀兒年齡比葉明大好幾歲,似乎對也更有感情,因此最喜歡向保證。葉明轉念又想,本錢是從他老婆手裏貸出來的,他都不怕我還怕什麽。再說,即使王八斤說的話有出入,但重慶的蔬菜價格肯定會比賈家高許多。蒜苔到了重慶,隻是賺多賺少的問題,絕不會虧本。另外,從賈家到重慶,有四百多公裏路程,如果先到重慶了解行情,這一來一回至少得兩三天時間,產生的費用不說,時間也去了;待人回來,行情可能又變了。沒有絕對的真理,是生意就有風險,顧慮太多,什麽事都做不成。於是葉明不再堅持自己的看法了。

他們有所不知,比起其它生意,蔬菜生意的風險更大。

他們分了工,葉明負責找車,雀兒和鄒強負責收購蒜苔。那時運輸非常緊張,汽車很不好找。幾經周折,葉明在川拖廠找到了一輛載重五噸的日野大貨車。他們給了司機五十元小費,然後連夜把五噸多蒜苔拉到了重慶。

一到重慶,所有的人都傻了。

他們先到就近的農貿市場轉了轉。蒜苔的確賣一元錢一斤,但重慶人買蒜苔是一根一根地選的。一元錢一斤的蒜苔,即使對重慶人來說,也是奢侈的高消費了,隻能一根一根的選,而不能一把一把的買。而且,這是蔬菜公司零售的價格,批發價多少錢一斤,還不得而知。一見那情形,不覺叫人心裏打了一個寒顫。五噸多重的蒜苔,如果一根一根的讓人選,不說賣錢了,就是不要錢,不等人選完早就爛掉了。

他們把車停在朝天門碼頭,然後分頭去找重慶最大的農貿市場。

市中區的大陽溝,是重慶當時最大的農貿市場。葉明在這裏找到了一家國營菜場,並找到了一個姓方的主任。開門見山地,葉明說明來意,表示想和方主任一起合作。

方主任長得有點像電影《地道戰》裏的湯師令,門牙有點暴,鼠眉賊眼,天生一副吃像。他告訴葉明,政府每個月補貼他的菜場三萬元,用以平定菜價。也就是說,國家允許他每個月虧損三萬元。三萬元在當時是一筆巨款。葉明覺得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靠山。他問了一下目前蔬菜的行情以及他們的收購價,特別問了蒜苔的收購價,然後才告訴方主任,“我現在就有一車蒜苔在重慶,等著出手。”方主任問葉明一車蒜苔有多重,葉明說五噸多。方主任一聽就叫了起來:“你簡直太黃了!哪有你這樣做蔬菜生意的?品種要多幾樣,不能一樣菜就弄幾噸來,不然再好的菜也賣不起價錢,甚至會爛掉。”葉明馬上給了方主任五十元錢,他不語了。五十元錢,相當於一個老工人一個月的工資。葉明要他無論如何先把這一車蒜苔解決了,“以後可以先給你聯係,然後再把菜拉來,所得利潤算你一股。”

最後他們的蒜苔價格談成六毛錢一斤。方主任另外又聯係了一個菜場,總算把問題解決了。這五噸多蒜苔的平均收購價,大概是四毛錢一斤,如此算來還是有錢賺。但是葉明他們沒有想到,一斤蒜苔到了重慶,水分要丟失近百分之二十,加上運費和其它開支,結果還虧了一大截。

不過,即使這樣,葉明他們也還算是幸運的。當他們到朝天門去押車時,又有幾輛掛著拖鬥的蒜苔車,從溫江趕到了重慶。一車蒜苔至少有七八噸,溫江到重慶近六百公裏路程,光運費可能就上千元,而那時葉明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僅五十多元;溫江的蒜苔老板滿懷希望地到了重慶,一打聽到蒜苔的行情,立刻就哭了起來。有的商家告訴他,你這蒜苔就是不要錢,我也沒地方給你堆放呀。那意思,這這幾掛車的蒜苔,恐怕隻有倒進長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