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中突圍

一百九十八、平常心(3)

1985年,賈家標準件廠換了一個能人當老板,之後這個廠迅速地發展壯大,職工總數從最早的100多人增加到500百多人,年產值從最早的100多萬元增加到6000多萬元,職工的收入也有明顯增加。葉明見證了這個企業的變遷。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葉明自身的發展。

新的老板姓諶,過去的老三屆知青,大家都叫他諶老板。他比較賞識葉明。葉明這樣的人,在企業裏得到老板的賞識,並不容易。一天,老板把葉明叫到辦公室,打算給他安排新的工作。

“你願不願意換個工作?自己覺得做什麽工作合適?”

“搞供銷嘛。”

供銷是企業的肥缺,也是要害工作。葉明有些擔心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不想老板很爽快地答應了:“銷售工作還差人。我們準備擴大省外業務,你來牽這個頭。”

1987年調葉明從事銷售工作,負責省外業務。從此,葉明不用再守在機器旁邊,為生產定額發愁。他開始天南地北地跑,個人生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利用職務之便,穿針引線、低買高賣地“鏟”點兒小生意,在企業的銷售員之間是常有的事。

“名山有一個廠垮了,聽說有不少東西要處理,一起去看看怎麽樣?”

“大華商店要一批扣件,你看哪裏能夠搞到。”

“我有個客戶要一種怪頭怪腦的產品,能不能找個人幫他加工?量不小,價錢也好說……”

銷售科的老李,人稱“李騙子”,最喜歡這類“鏟鏟”生意。他收集的生意信息最多,其中難免不實的成份,因此私下裏別人都叫他李騙子。在銷售科,幾乎沒有人與他來往,說他辦事“水”,而且心狠,把錢看得很重,但葉明不這樣看。人各有誌,不必強求,更不能把十根指頭拉得一樣長。葉明的大度和頭腦,在老李看來很難得。做“鏟鏟”生意,總是“多個朋友多條路”。於是,葉明一到銷售科,便成為了老李拉攏的對像。

“我們合作,肯定能掙錢。”

老李體魄健壯,目光明亮,生著一張吃八方的大嘴,表麵上對葉明很是敬重。在葉明麵前,他常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從掙錢的角度看,葉明也需要李騙子這樣的夥伴:“好,一起合作嘛。”

工作之餘,葉明偶爾也會介入這樣的買賣。不過,葉明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地道的生意人。老李一聽說哪裏有生意可做,哪怕隻是道聽途說,也會興奮不已,並且馬不停蹄地跑去看個究竟。葉明雖然也很想多掙些錢,但他會先分析這個生意是否存在;即使存在,是否真的又像言傳中的那樣有利可圖,而在分析的過程中,他似乎更希望這樣的生意並不存在。這正好與老李的風格形成強烈的反差,也失去了一些掙錢的機會。工作以外的時間,葉明在家多,出門少;老李則整天在外跑,所到之處,風也要抓一把。人不出門身不貴,他喜歡出門,喜歡整天在外奔波;他們從事相同的工作,但葉明掙的錢就比老李少得多。

雖然葉明的收入在同事之下,但他們一起出門的時候,給飯錢的次數葉明比老李更多一些。幾個飯錢,窮不了人也富不了人,但他們對此的態度就大不一樣。葉明不願意像老李那樣,天天在外麵跑,時時算計別人的錢包;原因非常簡單,金錢並不能使他真正興奮起來。在他的內心深處,不願意僅僅為了金錢而勞苦奔波,更不願意為了金錢而改變自己。

仁義值千金,錢財如糞土。自古以來,知書達理的人,似乎都有些輕錢財。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和精神需要,最後落得一副窮酸像。有些人趁機嘲笑他們是因為吃不上葡萄就說葡萄酸,但葉明認為這不僅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也有一個人對事物的感受問題。麵對同樣的事物,感受不一樣,需要就不一樣,采取的態度和行為自然也不一樣,因此有不一樣的滿足感。有人喜歡紙做的錢,也有人喜歡錢買來的東西,還有人喜歡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完全因人而異,也是性格使然。人世間的理論,並不完全是用來指導行為的,有時候隻是人們的態度和行為的一個借口。有的人不能容忍物質的貧窮,有的人卻不能容忍精神的貧窮,彼此並沒有高下之分。

產品供不應求的時候,拿到產品就可以賺錢;即使這樣,葉明也會向客戶說清楚,這批貨自己得賺點錢,因為這批貨得來不易,你不要別人會要。為人處事,葉明主張坦誠想見。他不願意為了錢而低三下四,更不願意為了錢而放棄自己的尊嚴和做人的原則。做人必須有原則,不論身份的高低貴賤,都要有自己的原則。講原則本身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做人原則。

在銷售科,葉明是最窮的銷售員,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最大方的一個,也是人緣最好的一個。

事實上,葉明也有機會掙到更多的錢,但條件是他必須改變自己。換句話說,在他們這個層麵上,要掙錢,就得往錢眼裏鑽,就得不要臉不要命甚至不擇手段。他需要錢,也想多掙錢,但他不願意這樣,而且他也做不到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