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第四部 縱橫_第一七一章 內外有別



第一七一章 內外有別

4月11日日軍侵占冷口。

4月16日日軍侵占北戴河、昌黎。

4月17日日軍侵占灤東地區。

4月29日多倫失守。

5月13日日軍渡過灤河,大舉西犯。

5月16日唐山失陷。

5月21日傅作義部在懷柔城西與日軍激戰。

5月22日日軍相繼占領灤縣、遵化、玉田、平穀、薊縣、三河等縣城。

5月26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建立,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

5月31日《塘沽協定》簽訂。

陳維政在南方打得熱鬧,北方日本人也打得熱鬧。自從九一八以來,日本人每天不停的打來打去,與陳維政那種大刀闊斧的比起來,就有點小眉小眼,不夠大氣,也不嫌麻煩。日本人也挺難,又想占領中國的土地,還想找點理由說明自己不是惡意侵占,結果就這樣一點點的蠶食,一點點的進入。就象一個貪心不足的無賴,讓一寸他就進一寸,讓一尺他就進一尺。這種做法,讓陳維政很不習慣,自己一夥人進入安南,進入印度支那,進入暹羅,都是快刀斬亂麻,三下五除二。對於日本人這種又想做婊子又想樹牌坊的行為,比較看不太起。不過中國畢竟國家太大,日本人也沒有必勝之心,所以趁著中國內戰不斷,不停的挑戰中國的底限,不停的試探中國人對他們態度,不停的檢驗中國軍隊的抵抗力度。每當中國強硬一點點,他們就停一停,中國去打內戰了,沒有功夫理他們,他們就動一動。就這樣,他們不停的進入進入再進入,已經從東北進入到華北。

政府對日本人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百姓不幹了,5月26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建立,方振武,吉鴻昌等人組織部隊進行抗日鬥爭。日本人感覺到中國的抵抗力有點大,於是提出停戰談判,卻對中方代表熊斌提出的《中國軍代表停戰協定意見書》置之不理。拿出自己擬定的協定草案,說,中方隻能一字不容更改接受日方所提出的停戰協定草案,隻能回答“諾”與“否”,一切聲明必須等待停戰協定簽字以後再行商議。雙方相持到離最後時限隻有10分鍾,熊斌被迫在一字不容修改的日方提案上簽了字。

陳維政拿到公布的塘沽協定草草的看了一下,簡單的五條:

一、中國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後,不得越過該線,又不作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

二、日本軍為證實第一項的實行情形,隨時用飛機及其他方法進行監察 中國方麵對此應加保護,並給予各種便利

三、日本軍如證實中國軍業已遵守第一項規定時,不再越過上述中國軍的撤退線繼續進行追擊,並自動回到大致大城一線

四、長城線以南,及第一項所示之線以北、以東地區內的治安

維持,由中國方麵警察機關擔任之 上述警察機關,不可利用刺激日軍感情的武力團體

五、本協定蓋印後,即發生效力

陳維政看完五條內容,對鄭進階說:塘沽協定等於默認偽滿洲國和日本合法占領熱河,喪失對這部分土地的主權。喪權辱國啊!鄭進階說,這估計又是何應欽跟日本人商量好了,要日本人停一停,給國民政府一點時間,對國內一些勢力實施武力打擊。

陳維政笑了,這還真是與虎謀皮,問鄭進階:“鄭師爺估計先會動誰?”

鄭進階想了想,說:“一個是中央紅軍,再有一個就是吉鴻昌他們那個抗日同盟軍。”

陳維政不是很理解國民政府為什麽要去打擊抗日同盟軍。鄭進階說馮玉祥宣布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沒有什麽問題,問題在於這個同盟軍並不是納入國民政府統一管轄下的武裝,而且馮玉祥還自任察哈爾省主席,委任佟麟閣為代理主席,還暗中吸收了大批共產黨員進入抗日同盟軍。並發表通電,揭露國民政府的妥協政策。國民政府自然不能容忍這種公然“自立山頭”的行為,國民政府內部本身派係複雜,軍閥眾多,蔣介石隻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領袖,西北軍各部對蔣介石就屬於半服從狀態。馮玉祥振臂一呼,就有大批舊部投入其麾下,對蔣介石為首的中央係,是一種極大的威脅。蔣介石對馮玉祥必然除之而後快。之前跟日本打得凶,不好對馮玉祥的抗日武裝動手,現在中日暫時停戰了,肯定要動同盟軍。

中日之間這次停戰來之不易,是老蔣用部分華北的土地換來,和平持續時間不會太長,他還想用這點昂貴的和平時間處理點事,比如剿滅蘇區紅軍等等。肯定不想讓馮玉祥打破這種短暫的和平,一定會首先把這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作為攪屎棍處理掉。

陳維政這才知道,這個年頭官方的思維,原來是這樣。

果然,沒幾天,國民政府就斷絕內地與察哈爾省的一切聯係,禁止槍彈,糧食,醫藥從內地進入察哈爾,千方百計破壞同盟軍。不僅從輿論上大肆造謠誹謗,命令晉綏軍集中於山西北部,西北軍和中央軍集中於冀北,作軍事圍剿準備。同時派出大量人員,對同盟軍各部進行分化,對關鍵人物進行收買。與此同時,日偽軍兩萬人也借機大舉進攻多倫,客觀上形成了對同盟軍的夾擊包圍,使同盟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馮玉祥為了避免內戰,保存抗日力量,被迫通電全國,解散抗日同盟軍。

陳維政哀歎一聲:攘外必先安內還真是國民黨處理內政的基本國策,真是不撞南牆不回頭。

鄭進階問陳維政誰是內誰是外,陳維政說當然“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是內,日本人是外。鄭進階又問滿清人和日本人誰是內誰是外?陳維政回答得更明確,理直氣壯的說肯定滿清人是內,日本人是外。鄭進階笑了,告訴陳維政,在孫中山和他的體係們看來,滿清人是外,日本人是內。這一次,陳維政不再相信鄭進階的話,認為鄭進階屬於這個時期的憤青,

說法太過偏急。鄭進階並沒有很急於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是告訴陳維政一個故事。

鄭進階說,在福建過澎湖,就是台灣島,滿清人在《馬關條約》中把台灣割讓給了日本人,這個地區就成了日本的領土,注意,條約裏說的是割讓,不論滿清人是被迫簽訂還是主動簽訂,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三十多年來,台灣一直被日本所占據,發展經濟,修建鐵路和港口,推行日本文字和生活習慣,著和服穿木屐,儼然就是日本國的一部分。對於這個地方的歸屬,有幾派意見,你們廣西灌陽的唐景嵩在馬關條約簽訂時任台灣巡撫,一割讓,他就失業,於是大怒,你割讓給別人,不如我占為已有,於是在士紳丘逢甲等人的擁立下,唐景嵩為台灣民主國總統,年號永清,意思是永遠屬於大清,欽州人劉永福就任大將軍。這個台灣民主國維持了一百五十天就被日本人攻占。

鏟掉台灣民主國的日本人則認為,清廷乃是“胡虜”,中日甲午戰爭是為光複“中華”,戰爭具有“解放”性質。與日本人理論有異曲同工的是中國同盟會,他們也否定清朝為中國,並直稱清廷本“塞外東胡”,“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故力主“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中華民國國父孫大炮在其著作三民主義中認為清朝時期是中國的亡國時期,並使其名列為《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總綱。根據以上說法,孫文之流看來,滿清是外而日本是內,日本治理台灣實為光複真正的中華文化。當時澎湖島民甚至認為日軍攻擊劉永福是為“反清複明”的王師。

聽到鄭進階的話,陳維政呆若木雞。如果是這樣,國民政府的行為反而就比較好理解了,日本也罷,紅軍也罷,桂係李白黃也罷,廣東三代陳姓也罷,都是內,不分彼此,打誰都一樣。陳維政對國民政府的這種理論大為震驚,這個政府還真夠能海納百川的!

既然國民政府都這樣了,總不能看著日本人屠殺中國人沒有一點表示,陳維政對鄭進階說:“我想幫幫吉鴻昌他們,有什麽辦法?”

“給人還是給物?”鄭進階問。

“給點物吧!人,我也沒有多少。”陳維政苦笑著說:“問題是我們在南方,他們在北方,怎麽送過去啊!”

“那看你送什麽了,如果送錢就好辦,如果送軍火,就麻煩。”鄭進階說。

“還是送軍火吧!這個年頭,有錢也未必能夠買到軍火。”陳維政說:“五千條宗仁式,一百萬發子彈,十萬顆小手雷。”

一千箱子彈,二十五噸,一千箱手雷,也是二十五噸,宗仁式每枝重4公斤,連包裝五公斤,五千枝也是二十五噸。總共七十五噸的物資,陳維政知道從華南到華北送過去不容易,自己的要求是給弟兄們為難了。

鄭進階說:“隻要想做,就能做成,請德公聯係馮玉祥,以愛國華僑的名義贈送這批物資,比較好聽一些,我們運到天津衛,他們想辦法自己到港口來取,北方我們真的不熟悉。”

中南國的押運總負責是朱文晉,愛國華僑的典型代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