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的女統治者——神功皇後和親魏女王
神功於仲哀二年被立為皇後。傳說,仲哀在位八年之時,因記恨熊襲建宮時未曾進貢,決意起兵討伐,可當仲哀與群臣商議作戰計劃之時,神卻出乎意料地降臨了。據說,神降臨在神功的身上,借她之口說到熊襲貧困,不足一戰,而海外有“處女之睩”,遍地金銀,如以天皇禦船和大田祭祀,則可兵不血刃收服其地。
如果記載屬實的話,那麽征韓(原新羅國)就應該是神功的本意。
然而仲哀當時似乎並不知道大海彼岸還有“處女之睩”,他登上王國的最高處,放眼眺望,唯見浩渺煙波,不見陸地人口,所以他始終猶豫著未成行。曆史記載,仲哀最終因為沒遵從神的意願,激怒了天神,而被神降罪致死了。仲哀的死因真相我們現在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仲哀絕不是死於神罰,而或是死於內憂外患,或是死於宮廷謀殺,如果後一猜測屬實,那麽就很好解釋仲哀掛後神功的作為了。
仲哀死後數月,神功便借平息神怒之由建立齋宮,自為神主,在此期間,她通過外交手段臣服了九州熊襲,並親自掛帥征討了羽白熊鷲,殲滅了土蜘蛛部的田油津媛,暫時穩定了國內的局勢。
班師回朝的神功企圖再一次利用神意來為她的征韓偉業造勢。她來到一條小河邊,彎針為鉤,取飯粒為餌,抽布絲成線,欲以垂釣來卜天意。她祈禱說:“如果魚兒上鉤,西征就能成功。”結果,她釣上了罕見的細鱗魚(俗話說:師出有名。發動戰爭也得找到合理的借口),於是神功就動員大臣們:“此次征韓,事成則功在各位,事不成則咎在本宮。”向大臣下達了出征命令。
據說,神功出征新羅國的時候,以海水洗頭發,綰結成髻,女扮男裝。在一個冬日裏,身懷六甲的神功率領著由她訓練的軍隊,在饗神祭旗後,乘坐戰船,開拔西向。神功為了祈禱武運,早日凱旋,她將一塊石頭綁在腰上以期能夠保佑全軍。
事實上,神功隻不過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內,選擇了一個正確的地點,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旅行,而這使她的船隊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完成了那時候看似很困難的事情——橫渡日本海,駛抵朝鮮島。換到日本史官的筆下,就被渲染、潤色成了一場“偉大”的“吊民伐罪”的侵略,一路上,不但有神祇的護佑,順風順水,而且還有知趣的大魚也來馱船前行,比當年的武王伐紂看起來還體麵。
且不論這個,卻說神功的倭船成功駛抵朝鮮半島,一來由於不宣而戰,事發突然,二來敵我兩軍戰力懸殊,當時的新羅國王幾乎是不戰而降,學著秦朝末帝子嬰的做法,素服白幡,口裏銜著玉璽,用一根草繩拴住自己的脖子,就這樣走出了帝都,拜倒在倭人的腳下,奏稱:“自今以後,順從王命,甘充養馬之人,每年整列船隻,船底不幹,船櫓常濕,天長地久,永世供奉。”這國王可謂是寡廉鮮恥,他不是甘充養馬之人嗎,於是乎神功就赦他死罪,給予不殺之恩,並欽定新羅國為飼馬部,那國王也就得遂其心願,成為了倭人的馬夫頭。
後麵的事兒不用我說,估計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少不了的燒殺搶掠。據說倭人在新羅大肆**掠,搜刮的寶貝足足裝滿了八十艘大船,之後神功又立矛於新羅國王宮之前,一來彰顯自己的武功,二來也算送給新羅人一個永久的恥辱性的紀念物。
兔死狐悲。據說,百濟、高句麗聽說了新羅的遭際,不但沒有加強國防,反而紛紛上表,表示願意臣服。完成了“征韓偉業”的神功誌得意滿地收兵回國。自作聰明的朝鮮人以為他們是用謀略退去了倭寇,然而事實卻並非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在時隔1390年後,由當時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策劃並導演,大半數日本國大名舉手表決並參與的“祿·慶長之役”,又是一次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不宣而戰。戰爭的序幕在朝鮮半島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拉開,承平日久的半島政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久經日本戰國洗禮的武將們幾乎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攻占了朝鮮帝都,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昖又一次倉皇出逃。這是後話,留待下再說。
卻說班師回朝兩個月後,神功便於築紫誕下一子,起名譽田別尊(應神天皇),孰料還沒來得及慶賀,禍即起於蕭牆。由於譽田別尊誕生,先皇仲哀和另一個妃子大中姬所生的麝阪王與熊忍王的儲君地位就受到了威脅,兩位王子深知神功的為人,將來必立親子為王,而他們卻不願臣從幼弟之下,於是乎這哥倆一合計,正好趁著神功滯留九州,未歸大和,發動兵變。
他們借口為先皇建陵,矯發運石船隊,企圖攔截乘船歸國的神功,但是做事不密,消息事先為神功探知。神功當機立斷,命武內宿禰奉皇子神不知鬼不覺地繞四國外側至紀伊,而自己則率領軍隊穿越瀨戶內海與叛軍正麵接觸。幸運的是,此時瀨戶內海風浪大作,神功竟然躲過了叛軍,安然抵京。
返京之後,她詔討麝阪王和熊忍王之罪,並命武內宿禰率兵討逆。身經百戰的武內宿禰使計得宜,很快打敗了叛軍,追亡逐北,走投無路的兩位王子隻得投海自盡。就此叛亂結束。
神功在將丈夫仲哀葬於河內國長野陵之後,正式開始攝政。三年,立譽田別尊為皇太子;三十九年(239),遣使入貢中國,並於來年獲得當時中國皇帝認可,下賜詔書、印綬等信物;四十七年,由於貢品問題,神功遣使指責新羅;四十九年,神功兵分兩路,再伐新羅,並與百濟結盟;六十二年,三伐新羅;六十六年,再赴中國入貢;六十九年,崩逝於稚櫻宮,享壽一百,轉年葬於狹城盾列陵。
綜觀神功一生,三征新羅,內平叛亂,名列日本第一位女統治者之同時,又首開日本海外拓土的先例,其千秋功罪也隻能任由後人們見仁見智地去評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約在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史書,也就是大家十分之熟悉的《三國誌》,其《魏誌·東夷·倭人傳》(以下簡稱“魏傳”)中也記載了當時日本的一些情況。由於原著是言,這裏就不再詳細地引述了,但曆史獻中有的記載還是相當有趣的,這裏拎出來單獨地說一說,譬如範曄在書中寫道:
下戶與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傳辭說事,或蹲或跪,兩手據地,為之恭敬。對應聲曰噫,比如然諾。
這段描寫就很形象!我們知道,直到日本明治維新前夜,這都是一個等級製度十分森嚴的國度,就出身的尊卑而論,天皇最貴,其次公卿(又稱公家),其次武士(又稱武家),其次農民,其次工匠,其次商賈,其次賤民,就像另一個東方的明古國——印度的種姓製度一樣,天皇對應婆羅門,公卿和武士對應刹帝利,農工商對應吠舍和首陀羅,賤民則對應達利特——第五種姓,所以經常看日劇的小同學對於這段描寫,都會覺得十分寫實。
除了這段描寫,其實更令人吃驚的應該是下麵這一段:
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曆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其年12月,詔書報倭女王曰:
製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遠,乃遣使貢獻,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裝封付帶方太守假授汝。其綏撫種人,勉為孝順。汝來使難升米、牛利涉遠,道路勤勞,今以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牛利為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引見勞賜遣還。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十張、茜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又特賜汝紺地句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這一段記述了當時日本有一個邪馬台國,國中女王名叫卑彌呼,她“事鬼道,能惑眾”,並於曹魏景初二年六月派遣一個叫難升米和一個叫都巿牛利的兩個人到了當時的帶方郡,請求朝獻天子,也就是當時的魏明帝曹叡。帶方郡太守劉夏遣吏將其送到了洛陽,當年12月,曹叡還就此事嘉獎了卑彌呼的“忠孝”,並賜給她很多東西,封她為“親魏倭王”。
查考紀年,曹魏景初二年應為238年,正對應神功攝政三十八年,而“記”、“紀”上載:神功攝政三十九年,遣使入貢中國,無論是238年,還是神功攝政三十九年(這點存在爭議,因為在日本出土的“魏鏡”上年號是景初三年,也就是239年,神功攝政三十九年),總之,這個時間點掐得還是很準的。此外,“魏傳”中還寫道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她死後,“大作塚,徑百餘步,殉葬者奴婢百餘人”,這些與當時的情況都是十分接近的,所以也就有學者認為,曆史上的“親魏倭王”卑彌呼其實不是別人,就是神功。
當然還有持相反意見的學者,他們認為所謂的卑彌呼隻不過是北九州的一個部落酋長而已,而邪馬台國也並不在大和。筆者的意見呢,則傾向於前者。眾所周知,大和的日語讀法是yamato,這和邪馬台的日語讀法yamatai十分接近,而“邪”這個字在漢代是主要發“ye”這個音的,例如一首著名的漢代古詩《上邪》,其中“邪”即發“ye”這個音。如果忽略古往今來讀音的流變,那麽這一點也可以算作證明卑彌呼就是神功,而邪馬台國就是當時日本大和政權的一個側麵佐證吧!
根據“魏傳”的記載,後來卑彌呼的邪馬台國和一個叫做卑彌弓的男王的狗奴國交戰,卑彌呼遣使載斯、烏越等人到漢郡請求漢廷調解。卑彌呼死後,邪馬台國雖然又立了個男王,但並不能平息國內的動亂,據說當時的動亂中死了千人,結果邪馬台國又立卑彌呼的宗族之女,一個年僅十三歲、名壹與的為王,才算是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壹與女王繼續向中國朝廷遣使、進貢。
《魏傳》的記載和“記”、“紀”中後來的記載存在出入,“記”、“紀”上說,神功死後,接班人是日本史上第十五代天皇——應神,也正是從這哥們兒起,日本曆史獻記載的可信度大大提升,成為信史上的第一代天皇,從此日本曆史也開始進入了信史時代。
應神即神功在九州誕下的兒子,又稱“胎中天皇”,本名來紗別尊,後來改了名字。據說應神年輕那會兒去了越州(北陸的越前、越中、越後等地),參拜一神,並與該神交換了名字,神叫了來紗別尊,他卻叫了神的名字——譽田別尊。
卻說譽田別尊三歲的時候就被神功立為太子,養在宮中,神功攝政了六十九年,這哥們兒也就當了六十九年的太子,直到神功死去,隔年,已屆七十歲高齡的應神才算登上了王位(這哥們兒如果知道薑子牙七十多歲才遇上周王,他也可以含笑於九泉了)。不過別看人家當倭王晚,可據說應神的政績不俗,他在位的時候,疏浚河道,大力發展農業,使得神功時代後的大和政權很快從戰爭的瘡痍中恢複過來,國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應神時代以前的大和並沒有字,人們還生活在結繩記事的狀態下,應神十六年(285),百濟人王仁攜帶《論語》十卷、《千字》一卷漂洋過海,來到日本。這樣,漢字才算是第一次登陸了日本島,日本開始使用漢字,並以漢字為自己的語言注音。
應神時代,爆發了一次很大的移民浪潮,當時的中國處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朝鮮也不太平,所以很大一批中國人、朝鮮人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移民日本,這些人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先進的化和技術,例如紡織、陶冶、鹽鐵等,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當時日本生產力的發展。
可是應神雖然工作很努力,但也像齊桓公一樣是個“半截兒”英雄,應神死後,諸子爭立,國內動亂了三年,直到313年第十六代天皇——仁德即位,國家才又重新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