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該這麽讀日本

紅得發紫——飛黃騰達之平家一門

話說重新獲得自由,更重要的獲得大權的後白河上皇,對平清盛那是萬分感激啊。哥們兒就琢磨,這麽大的功勞,賞賜點兒啥好呢?想來想去,總是不得法。最後終於在苦苦思索了十個月後,靈光乍現:男人最愛的無非就是權力。

朕特命:平清盛為參議,欽賜!

有人問,這參議啥職位?宰相、首輔大臣?在當時這是正三品的官職,已經屬於公卿(三品以上稱為公卿)了。再說明白點兒,在此之前,武士最高能達到的才是六品的殿上人,也就是有資格上殿參與議政。用現在一句話說,那可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啊!不僅如此,原本連平清盛自己也估計這種破壞慣例的事情,要遭到守舊派的反對,不承想這群剛剛經過動亂的老朽,一下子便靈光了,誰也不來觸這個黴頭。以此事件為契機,後白河上皇和平清盛以及其身後的平家一門,進入了合作蜜月期。

首先,平清盛有個非常爭氣的小姨子平滋子。這平滋子不是旁人,正是後白河上皇的妃子,而且生了個憲仁親王。他生下來七年之後,在位的二條天皇得急病死了。有人說這也太巧了吧,這孩子剛剛勉強能夠按照指令參加禮儀煩瑣的大殿,就趕上當天皇了。這個,就不好說了。好奇之人,歡迎自己查證。平家見有了當外戚的機會,哪能錯過。正好這時後白河上皇也不想傳位給自己比較年長的兒子以仁親王,畢竟年紀太大的天皇,自己這個上皇再過多幹預政事就名不正言不順了。於是二人聯手,一個做臣子的請命,一個掌權的就坡下驢。就這樣日本的第八十代天皇高倉天皇誕生了。另外,您還記得藤原信西和藤原信賴為什麽得到重用嗎?就是後白河上皇想要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對付遍布全國的寺院、莊園。但是其難度可想而知。而且錢沒撈到多少,出了一個大叛徒藤原信賴,還差點兒把老命搭進去。平清盛就給他出主意,國內賺錢吃力,想想國外啊。中國南宋偌大疆域,多和他們做些外貿,一來可以多抽關稅,二來運來的貨物都是世界名牌,正好賣給王公大臣,賺他們的錢!此君不愧能支撐整個平氏一門,眼光果然夠刁、夠毒。

要想驢子快快跑,就得給它多吃草。八年時間,平清盛從史無前例的三品參議,升到了更加史無前例的正一位太政大臣。不但如此,他升到此官職,並沒有按照慣例循序漸進,而是在原來的職位上連跳兩級。

他就想,為什麽當初要設立院廳政治啊,就因為攝關的勢力太大,天皇都奈何不了他們。沒有辦法,隻好新創立了這個機構,以便架空他們。也就是說,皇族也忌憚攝關家三分,那我要想穩坐釣魚台,也得拉攏他們。於是,將女兒平盛子嫁給攝關家的藤原基實。此公不但和最牛的人聯姻,隻要是有一定勢力的王公大臣,全部嫁女兒!上皇拉攏了,大臣聯姻了,還有天皇呢。這咋辦呢?沒關係,是男人就要娶老婆,也嫁他一個。您可注意了,這高倉天皇是平清盛的親外甥。就這血濃於水的關係,也擋不住平氏掌權的步伐,咱這正一位太政大臣硬生生將自己女兒嫁給比她小七歲的堂弟。

此時的平氏權力達到巔峰,直追之前的藤原家族。同時因為壟斷對外貿易,不但國內莊園遍布,用現在的話來講外幣儲存量也是驚人的。平清盛和他的家族高興了,也有人擔心得睡不著覺了。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後白河上皇。不僅擔心,而且很生氣。心想要不是我一手提拔,你怎會有今天,怎會有如此多的史無前例?現在倒好,連我的招呼都不聽了,那還了得!

上皇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不過很不幸,這隻是對上皇說的,不是對平氏說的。

後白河上皇可不是省油的燈,那是曆史上響當當的“大天狗”!什麽是大天狗,說白了就是善於玩弄權術、搞政治鬥爭的主兒。你說他感到有人威脅自己的地位了,怎能坐以待斃?所以就安排了一個集會。當然,這個集會是躲著平氏一門開的。不但躲著平氏,隻要思想傾向於平氏的都不通知!這些反對派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推翻這個尾大不掉的勢力,不久就理出了個大致方針。不過很遺憾,還沒來得及細化方案,集團內部就出了叛徒。而且這叛徒不是別人,正是要委以討逆總指揮重任的源行綱!後麵的事情就簡單了,平清盛借勢發力,做出一副安社稷清君側的姿態,將此次集會人員殺的殺,流放的流放。而且還不忘摟草打兔子,借機除掉了一群平時對自己不滿的大臣,其中就包括最有實力的攝關家。不過他對後白河上皇還算客氣,沒有直接興師問罪。

也許上天也覺得平氏一門權力太大了,或者他們得罪了太多的僧人,被詛咒了。這鹿穀事件兩年之後,平清盛屢遭不幸。首先前麵提到的嫁到攝關家的女兒平盛子去世,他還沒來得及擺脫精神上的悲愴,物質上的打擊又來了,上皇沒和他商量就把平盛子的所有莊園收歸己有了。這隻是個前奏,**馬上就來了。平清盛一直視為繼承人的嫡長子平重盛也在同一年病死。這個時候後白河上皇又故伎重演,什麽也不說,財物歸我!

第一次嚐些甜頭還不及時收手?畢竟自己勢單力薄,隻有一個上皇的名頭。這次是真觸怒了這位已經歸隱了的實權人物。他一怒之下幽禁了後白河上皇。自此終結了後白河院廳政治,開始建立自己的武力**。平氏一門的勢力也達到頂峰,平氏一門中任朝廷公卿者十六人,身居四、五位爵位允許升殿者(殿上人)三十餘人。地方上的諸國受領、衛府、國司或地頭,大多也是由平清盛任命的人擔任,總計有六十餘人。他們自己人有一句話,完全表明了當時的狀況,“沒有平家一族,其他人就沒法生存”。

但你想日本總共才多大國土,且礦產資源貧乏,平原少,一個平氏占據了西半個日本,同時壟斷了對外貿易,另外的王公大臣自然也不是傻子,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敢怒不敢言,但是久而久之不免因懷恨而聚攏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力量,再加上平氏從實質上講是外戚身份,那些王族成員自然也很不舒服,這兩股暗流就匯集成了在朝堂之上最大的反平勢力。另外一方麵,武士階層也開始產生怨念。是啊,當初大家穿一條褲子,共同打天下,等到大功告成了,你平清盛一人得道全家升天,吃香的喝辣的,而之前的老哥們兒以及小輩,還得接著過隻有一條褲子的日子,他們能不妒忌、仇恨嗎?平氏一門搞得舉國上下都不待見,概括地說原因有兩點。其一,金錢是可怕的,美女是**的。自從平氏一族獨霸國家大權,財源廣進以後,平氏子弟的生活日益脫離原本的武士階層生活,漸漸向之前的貴族習慣靠攏。其二,平清盛不知如何權衡的搞起了特務統治。或許為了避免類似鹿穀事件再次發生,及早了解潛在敵對勢力的動向,他組建了一支由貧苦孤兒組成的別動隊——禿童,因為統一剪著露出額頭的整齊短發而得名。這群青少年,正值青春叛逆期啊,正是天不怕地不怕,啥都敢做、啥都敢說的時候,用來偵察確實有優勢。雖然有此隊伍,確實澆滅了很多仇恨的小火苗,但是這等於防民之口,迫使其他人將不滿壓到最後,集中爆發。

首先扛起反平氏大旗的,不是旁人,正是被平清盛變相剝奪了皇位繼承權的後白河法皇三子以仁親王。這以仁頗有賢名,當初朝廷上下都盼望著他繼承天皇寶座,當然這裏麵不包括平清盛。曆史也再一次證明,民意在關鍵時刻是不管用的,權力決定一切。這不,呼聲再高,也爭不過“官二代”的七歲小弟,眼睜睜地看著寶座歸入別家。

有了主公,當然要有“忠臣”了。以仁王身邊最得力的大臣是源家的源賴政。按輩分算,源賴政是源義朝的叔輩,源賴朝的祖父輩。從武力上講,活脫脫一個日本版黃忠——精於弓箭。此公當時已年屆古稀,而且平清盛對他也不錯,主動替他求了一個從三位的官職,成為當時源家品級最高的人。關於他騎兵協助以仁王反對平氏的說法就很多了,比如說,他是一個搞地下工作的天才,當初堅定地站在平清盛一麵搞掉了源義朝,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再協助源家消滅平氏一門。這麽做確實有點兒“內奸”的風格,不過這潛伏得也夠久的了。另外一種說法,是平氏一門中有人欺辱了他的兒子,強奪了馬匹,而且在奪得的馬匹上刺了帶有炫耀意味的字。不過當初,他都能大義滅親地站到平清盛一方,這樣的衝突,要是有心去解決,估計也不會成為大的心結。再有一種說法是,此君的的確確是一個皇族忠臣。當初反對源義朝就是因為他軟禁了天皇和上皇,如今反對平氏,也是因為平清盛軟禁了後白河法皇,剝奪了皇室權力。筆者從善良的角度,願意相信最後這種說法。

當時這兩位雖然有心推翻平氏統治,但也深知自己勢單力孤,必須集合全國反平氏力量,才有可能成功。想法不錯,但是如何統治就成了個問題。發郵件?當時肯定沒有這技術。打電話?估計當時歐洲第一台電話還沒出現呢。口頭傳達又怕其中出現什麽歧義。最後決定,發傳單!形式確定了,內容怎麽寫呢,尤其是以什麽名號來號召大家呢?要知道現在的安德天皇是平清盛的外孫,後白河法皇又控製在平氏手中,弄不好他還假天皇、法皇之名聲討自己呢。於是最後確定,以仁王以“最勝親王”的名義發帖。當然這機密事情,不能像現在常見的那樣站馬路上見人就發,相反,要秘密地發,發給目標客戶群。剛剛也提到了,對平氏一門不滿的舉國上下,哪兒哪兒都是,怎麽發呢?這就需要高人了,據說他倆找了一個有名的隱士源行家來幹此活兒。這源行家何許人也?源義朝的弟弟,您就可想而知這是真隱士還是假隱士了。咱不管他真假,但是有一點是無疑的,消息泄露了!而且很快傳到了平清盛的耳朵裏。

對於平清盛來說,武力是現成的。但是剛開始他低估了反對勢力的實力,僅僅認為以仁王自己在搞鬼,僅僅成立了一個專家審查團,希望借此消滅以仁王也就大功告成了。話說到這裏,不得不說,日本人的事情真沒有秘密可言。恰巧這專家團裏有源賴政的兒子,於是最先打反平大旗的兩位主力連夜出逃。至此平清盛才搞清楚狀況,馬上派四子平知盛追擊。

這最後結果就很容易猜到了,源賴政和以仁王一個自殺一個被殺。但是此過程中有名的延曆寺充當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最初以仁王積蓄力量的時候,就曾派源賴政親自拜訪過延曆寺和興福寺,達成過口頭的軍事同盟。您可能會問了,寺廟還能軍事同盟?日本這個時候的寺廟,絕不比一般藩主的武力差。眾和尚在寺廟裏是念經,拉出來就是隊伍!比之當年少林寺僧兵幫助李世民的陣勢可大多了。可是人多了,隊伍也就不好帶了。在最後以仁王落難求援的時候,延曆寺一反誓約,不但不出兵,反而向平清盛告發了他的行蹤。這事做得實在是很不光彩。不過這也側麵提醒了平清盛,要注意啊,這個寺廟實力很強大。所以後來也找了個借口將它鎮壓了。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平清盛英明一世糊塗一時,在感到全國各地反對勢力湧動不息的時候,突然決定要把都城遷到自己勢力最雄厚的六波羅。此消息一出,朝野反對。不過這都沒用,槍杆子裏出話語權,我說搬就得搬。很有點兒像現在的拆遷,你要是能夠壓製消息,就是出了人命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是壓不住,就可能要倒黴了。他這事情做得就沒壓住,被別人還外聯了一部分平氏內部人進去,落得非常被動。最後沒辦法,隻好再遷回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平氏實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