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傳

第 五節 沙漠文學時期

(二)

“好不容易,安定了下來,接過了自己對自己的責任,寫下了幾本書。”

——三毛《塵緣》

1975 年 10 月,三毛逃離危若累卵的西屬撒哈拉,在大加納利風景宜人 的“小瑞典”社區定居下來。後來又隨丈夫荷西,先後遷移到丹娜麗芙島和 拉芭瑪島。直到 1979 年 9 月,荷西不幸喪生,才結束了四年如詩如畫的神仙 眷侶般的生活。

從沙漠到海島,三毛繼續從事文學創作。特別是在荷西失業和去尼日利 亞掙錢期間,由於生計的緣故,她的寫作更加勤奮。這個時候,文學究竟是 櫻桃還是蛋糕,恐怕連三毛自己也說不清楚了。

1978 年冬,三毛在丹娜麗芙。她發現丈夫荷西,因她夜間寫作不能入睡, 便停止了寫作。擱筆近十個月。後來到拉芭瑪生活了七個月,她同樣沒有一 篇作品問世。直到荷西逝世。

在海島時期,即她沙漠文學的第二時期,三毛大約隻有兩年的創作時間。

這一時期的創作活動,雖然隻比在撒哈拉稍多幾個月,但她的作品,卻 是前者的三倍(個別小說可能是沙漠舊作)。

這些作品,分別收集在她下麵三部集子裏:

(1)《稻草人手記》,1977 年出版;

(2)《哭泣的駱駝》,1978 年出版;

(3)《溫柔的夜》,1978 年出版。 以上均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她的作品依然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暢銷不衰。

比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海島時期的作品,更趨成熟,個別作品達

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內容更加充實,思想更為豐富,塑造出了更多也更加多 彩多姿的人物群像。

在沙漠文學的第二個時期,三毛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沙漠故事;一類是海島故事(大加納利島和丹娜麗芙島);一類

是她去撒哈拉之前的早期生活。其中,以反映沙漠時期的作品最精彩,幾乎 每一篇,所蘊含的思想和內容份量,都超過了她沙漠文學第一時期的作品。

《稻草人手記》,是三毛離開撒哈拉後的第一部作品集。有趣的是,收 入的十三篇作品中,沒有一篇是屬於沙漠的。她大概是想換一換口味吧!

那十三篇作品是:《序言》,《江洋大盜》,《親愛的婆婆大人》,《西 方不識相》,《這樣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警告逃妻》,《這種 家庭生活》,《塑料兒童》,《賣花女》,《守望的天使》,《相思農場》,

《巨人》。

都是一些生活小品故事,沒有特別出色的作品。《稻草人手記》是三毛 沙漠文學時期份量最輕的一個集子。

《稻草人手記》涉獵的範圍,比以前的作品廣泛博雜得多。作家少年時 期、留學時期和在加納利島時期的生活,都很生動地展現出來。

出現了一些新人物。如婆婆(荷西母親)、米蓋(荷西同事)、賣花女

(加納利小販)、達尼埃(島上鄰居)等等。這裏麵,婆婆的形象,頗值一 提。

在三毛的筆下,婆婆的形象一再出現,卻一次比一次麵目可憎。

《稻草人手記》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親愛的婆婆大人》,寫三毛 初拜婆婆,在馬德裏相處的一段日子。最初兩人懷有敵意。經過三毛種種努 力,終於獲得了婆婆的好感。一幕化敵為友的喜劇。

散文《這種家庭生活》是第二次,喜劇色彩大大減少,荷西、三毛從撒 哈拉戰火中逃出來,幾乎一貧如洗。這個時候,婆婆帶著女兒女婿和外孫, 到這裏旅遊,並購買免稅商品。她對兒子的困境置若罔聞,不僅帶來許多麻 煩,而且還大揩其油。婆婆,不再“親愛”,是一個吝嗇而又缺乏愛心的母 親。

在三毛後期作品中,婆婆又出現了兩次。一篇是《似曾相識燕歸來》。 守寡的三毛來到婆家,婆婆費盡心機,與兒媳爭奪荷西的遺產。另一篇是《背 影》,追記婆婆在荷西葬禮之後的仲種惡劣表現;哭號幾聲之後,便帶著其 他親屬們,到街上搶購免稅商品,等等。

在三毛看來,婆婆瑪利亞簡直到了寡情無義的地步。與她可愛的兒子荷

西,真是相去萬裏。 盡管三毛自視浪漫、脫俗,但在婆媳關係方麵,與天底下大部分媳婦相

似。

小說散文集《哭泣的駱駝》,大致和《稻草人手記》創作時間相同。共 收入九篇作品:

《塵緣》(代序),《收魂記》,《沙巴軍曹》,《搭車客》,《哭泣

的駱駝》,《逍遙七島遊》,《一個陌生人的死》,《大胡子與我》,《啞 奴》。

除代序外,其中五篇是沙漠故事,另三篇主要是海島故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沙漠故事在三毛的筆下,不再失之淺白,或多或 少地更豐富和深厚了一步。

五篇沙漠作品中,以《沙巴軍曹》和《哭泣的駱駝》較為突出。其中《哭 泣的駱駝》是三毛一生所有的沙漠作品中,最優秀的一篇。

在《撒哈拉的故事》和《稻草人手記》中,三毛的作品,以輕鬆活潑的 喜劇和一些居家、旅行的小品為主。《哭泣的駱駝》與它們不同,三毛開始 揭示悲劇,訴說一些沉重的故事。八篇作品中,《沙巴軍曹》、《哭泣的駱 駝》、《一個陌生人的死》和《啞奴》,或悲壯,或慘烈,或孤哀,或傷離。 這一幕幕感人的悲劇,占了全書的一半。

深沉而感人的作品,進入了三毛的文學世界。三毛的文學境界,達到了 一個新高度。

《溫柔的夜》,是三毛沙漠文學時期出版的最後一部集子。 書中除《寂地》一篇為沙漠故事外,其它六篇均以海島生活為題材:

《五月花》、《馬德拉遊記》作於大加納利島:《溫柔的夜》、《石頭 記》、《相逢何必曾相識》、《永遠的馬利亞》則成稿於 1978 年的丹娜麗芙 島。

《寂地》是迄今見到的三毛沙漠作品中的最後一篇。是關於三毛夫婦和 朋友們在沙漠夜營、簧火談鬼的故事。小說語言潛練細膩,想象豐富迷離, 氣氛神秘扣人,其情節與風格與屠格涅夫的名著《白淨草原》極為相似。

文集中另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五月花》。它是三毛反映海島生活 的不可多得的一篇力作。1977 年,丈夫荷西為了賺錢,到艱苦的尼日利亞的 拉各斯做工。老板漢斯,是個貪婪沒有信義的家夥,遲遲不發給荷西薪水。 荷西忍氣吞聲。三毛從加納利去探望丈夫,本以為能夠享受天倫,欣常熱帶 五月的繁花。可是遭遇的,卻是一場同老板的爭薪戰。她沒有看到五月花, 得到的隻是心力交瘁和丈夫的一小部分薪水。

《五月花》采用日記體,詳細地記敘了她和漢斯一個月的鬥爭。軟弱而

有心計的同事路易,又俗豔又吝嗇的非洲老板娘杜魯夫人;品格不高的冒險 家漢斯和他的娼妓般的小情婦英格?在三毛的筆下,刻劃得十分傳神。或許 是文中素材,取自於作家本人一段頗受刺激的親身經曆,這篇作品的心理發 展,把握得很有層次,情節的安排絲絲入扣,引人入勝。

在三毛一生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中,沙漠故事最為膾炙人口。小說《哭 泣的駱駝》,則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

故事發生在戰雲密布、三毛即將逃離撒哈拉的最後的日子裏。

阿尤恩有一位美麗絕倫的姑娘沙伊達,她的文明教養和超凡脫俗,遭到 眾多沙哈拉威土人的妒嫉和鄙視。她的丈夫是沙哈拉威人的英雄——聲名赫 赫的遊擊隊領袖巴西裏。由於同族的愚昧,他們的愛情不能公之於眾。

粗魯殘暴的阿吉比,是當地富商的兒子。他看上了沙伊達,卻被這位高

傲的姑娘拒絕。他的心中燃燒著報複的火焰。 阿雍鎮上的警察奧菲魯阿,是三毛夫婦的好友。一天晚上,他把沙伊達

帶到三毛家裏,她和三毛成了朋友。後來,三毛知道,沙伊達的丈夫巴西裏, 就是奧菲魯阿的哥哥。

西屬撒哈拉麵臨自決。沙漠的鎮上,風聲鶴唳。西班牙人紛紛撤離。與 此同時,摩洛哥軍隊開始了對這片沙漠的遠征。強敵到來之際,沙哈拉威人 迅速分化,有的人家已經掛起了摩洛哥的國旗。

三毛臨行前的一個夜晚,突然,巴西裏和沙伊達來到三毛家。巴西裏請 求三毛關照他的妻子,帶她一起離開沙漠。三毛同意了。

天亮後的阿雍鎮,充滿了不祥。巴西裏遇害,他死在同胞的手裏。可憐 的沙伊達,落入了阿吉比手中,被**害死。奧菲魯阿也倒在血泊裏。 駕馭如此重大事件和紛繁情節,《哭泣的駱駝》無疑是出色的。

它以倒敘開頭,讀者頓入悲劇氣氛: “我閉上了眼睛,巴西裏、奧菲魯阿、沙伊達他們的臉孔,蕩漾著似笑

非笑的表情,一波又一波的在我麵前飄過。我跳了起來,開了燈,看看鏡子 裏的自己,才一天工夫,已經舌燥唇幹,雙眼發腫,憔悴不堪了。”

主人公的陸續出場,都安排得恰到好處。奧菲魯阿和沙伊達是在一場情 鬥的傳說之後,在故事衝突中出現的。其後,節奏稍弛,三毛夫婦在一片詩 意的血色黃昏中,與巴西裏相識。接下去的情節發展越來越快,弦越繃越緊, 直到沙伊達慘死,真如“銀瓶乍破水漿迸”,小說方在駱駝的悲鳴中結束。 人物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尤其是沙伊達,著力最多。她用白描和襯托 手法,描寫初見沙伊達:“燈光下,沙伊達的臉孔不知怎的散發著那麽嚇人 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雙頰上,襯著兩個漆黑的深不見底的大眼睛,挺 直的鼻子下麵,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削瘦的線條,像一件無懈可擊的塑像 那麽優美,目光無意識的轉了一個角度,沉靜的微笑著,就像一輪初升的明 月,突然籠罩了一室的光華,眾人不知不覺的失了神態,連我,也在那一瞬 間,被她的光芒震得呆往了。”隨後,沙伊達的形象逐漸豐滿:高貴,超俗, 對民族和愛情的忠誠,果敢,剛毅,**威不屈?三毛對撒哈拉和沙哈拉威人 報有情感。她對沙伊達的詩一般的讚美,多少寄托了作家對她所深愛的這片

土地和民族的理想。

小說的群像描寫,格外生動,如一群蒙昧的土著姑娘,橫七豎八地坐在 地上,誹謗沙伊達;如荷西同事們黑壓壓地擠在一起激動地討論政局;如沙 哈拉威人向聯合國考察團請願呐喊的場麵,都寫得栩栩如生。

從題材、語言和敘述技巧等各方麵,《哭泣的駱駝》都達到三毛文學的

爐火純青的高度。它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悲劇故事,一首史詩。

《哭泣的駱駝》,是三毛的巔峰之作。三毛已經擁有成為一位偉大作家 的天才和潛力。她離一個偉大作家的距離,並不遙遠。遺憾的是,三毛在之 後的文學創作中,並沒有沿著《哭泣的駱駝》繼續往上攀登。她隻是偶然爬 上了一個文學高峰,然後,又慢慢地踱將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