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獨立自理能力欠缺,家庭傳統教育模式亟待完善
獨立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內涵,更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成功的一種必備條件。而它恰恰是中國孩子所欠缺的,中國家長對孩子嗬護得太多太過,有的家長很願意做孩子的一根柺棍,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家長的嗬護,甚至希望永遠有這種嗬護,因此,依賴性越來越強,獨立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提醒家長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新時代的家長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走出過度保護的藩籬。隻有當孩子能夠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時,深藏在他們身體內部的各種潛能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1難言之隔代愛
隔代教育20年後,50年後都是會有的。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彌補不足,取其長處。能夠利用老年人的資源,讓老年人歡度晚年,是非常好的,對老年人的身心發展是有好處的。所以,家庭中充分利用好隔代教育,對晚輩和長輩都是很好的。
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
在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今天,隔代教育現象卻越來越突出,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長期缺位,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祖輩,這種隔代教育現象直接導致了許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於是,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借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眾所周知,最典型、也是最失敗的隔代教育案例,莫過於賈寶玉了。
賈寶玉雖然父母俱在,但賈政長期在朝為官,有時還出門外任,很少有時間來教育寶玉。王夫人雖天天與寶玉在一起,而由於她在家中(包括在教育子女上)沒有主導地位,所以,對寶玉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由其祖母完成的。
自古以來,溺愛子女的家長從沒有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這已經是千古共識,老太君對此也應有清醒的認識。但出於對寶玉的特殊感情,她還是難以放下心頭的深愛,賈母的這種溺愛造成了寶玉性格中的諸多缺陷,以致其在賈府衰敗後無法獨立生存。
隔代教育並非易事,溺愛不行,嚴管也不一定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物極必反。而要做到寬嚴適度,對那些祖輩們的教育觀和教育水平來說的確是一個考驗。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麵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老人易“重養輕教”,老人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而老人對孩子過分保護,也會扼製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膽小怕事。
身邊有這樣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每天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接送,並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這些祖輩人幾乎每天中午都要來學校,先是躲在門口看孫子吃飯,後來幹脆強行進教室給孩子喂飯,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
有一次,體育鍛煉結束後,孩子們正在吃早點,這個孩子很快吃完點心,抽了一張餐巾紙擦擦自己的小嘴,老師正想:這女孩真講衛生!突然一團揉破了的餐巾紙從她手中扔到了老師的腳下,老師拉住她說:“小朋友,請將餐巾紙扔到垃圾桶裏,好嗎?”這個孩子雙手叉腰,小眼瞪著老師說:“嘿!老師你真懶,又叫我做事了,我回去告訴奶奶。”說完撅著小嘴生氣地走了。
老師知道這都是家長寵慣孩子的結果,在老師的堅持下,後來孩子的奶奶終於不來幼兒園照顧孫子了,但那孩子在班上還是不太合群,膽小孤僻,動手能力差,在同伴麵前顯得有些自卑。
祖輩人在撫養自己的孩子時,由於生活條件很差,無法給予子女很好的物質享受,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想再讓孫輩過苦日子,溺愛孩子,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特別當孫兒女是獨生子女時,老人更怕他們有所閃失,對不起兒女。於是,老人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著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老人的種種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甚至,如今許多中學生和不少大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學生豈止是不會洗衣服、疊被子,更甚者,一旦離開父母的嗬護,一個人出門在外時,什麽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簡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說,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給予孩子過多的愛未必是孩子的福氣,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
2過度保護的傷害
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代替不了孩子成長;我們不能滿足於準備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應該讓孩子準備好一切去迎接未來。
兒童教育專家盧勤
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近乎是一種天性。但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父母事無巨細地關照、保護孩子,反倒會使孩子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限製了孩子能力的發展,並使得孩子變得無能。
據媒體報道,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每天帶的午飯都有一個雞蛋,這個雞蛋是由媽媽剝好蛋殼後裝進飯盒的。有一次媽媽沒來得及給剝蛋殼,吃飯時這個孩子竟然犯了難,不知怎麽對付這個雞蛋,後來隻好把雞蛋帶回了家,交給媽媽來對付。
還有一位大一新生,性格內向,與同學交往稍顯困難,其自理能力也比較差,入學不到一周,髒衣服攢了一堆,看到別的同學洗衣服,他有些不知所措,往往是將髒衣服放在肥皂水中浸泡半天後,再用水衝一下了事。
原來,父母為了讓他考上大學,從小學到高中,12年間,家長沒有讓他洗過一件衣服,全部由大人代勞。
麵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我們與其想現在的孩子都怎麽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現在的父母們都怎麽了?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有兩類父母行為肯定導致兒童後來的人格問題,這就是溺愛和忽視。
父母的保護可以讓孩子免受外來不必要的侵襲,為孩子成長提供安全的環境,但是,不恰當的關愛,也會像冰心先生指出的“有時候,母愛並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現。”
父母的溺愛讓我們聯想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看見已裂開的繭裏蝴蝶正在痛苦的掙紮,他於心不忍,便拿剪子把繭剪開了,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隻早產的蝴蝶卻因身體軟弱,翅膀幹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
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紮是鍛煉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後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充滿同情的“愛心”害死了這隻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故事中的小男孩多像天下的父母,父母以愛的名義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結果孩子失去了獨自麵對困難、挑戰生活的勇氣。有的父母還對孩子嚐試的行為,誤認為是淘氣,采取了壓製行為,反倒增加了孩子的痛苦。
孩子是否理解父母的這份良苦用心呢?下麵這位學生的自白可以說代表了部分孩子的心聲:
“在學校裏住宿過集體生活,我自己總是能獨擋一麵,可是一回到家中,父母什麽事情都不讓我幹,對我百般嗬護,本來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隻是一味讓我別分心,抓緊時間認真讀書,我常常對此感到很不耐煩,甚至很生氣。過去回家總是想放鬆一下自己,而我現在特別不願意回家,因為現在回家心裏一點舒服的感覺也沒有。”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養,請將孩子從“懷抱”中放下來,讓他們與社會“零距離”接觸,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經驗,獲取知識,學會技能和方法,為以後成為一個“社會人”打下基礎。
3獨立思維能力的剝奪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成為天才的潛質,而這種潛質是否能夠得到釋放,則決定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美國教育家愛德華茨
1994年,中國派出1300多名選手參加由新西蘭、印度、中國等九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未來家庭娛樂產品概念設計大賽”,可謂陣容龐大,氣勢磅礴。但是,比賽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其他國家參賽選手的作品想象大膽、構思獨特,中國孩子的作品卻顯得平淡無奇,缺乏新意,最後中國參賽選手都與前三名無緣,最後隻得了個帶有鼓勵性質的紀念獎。這不能不引起中國家長們的深思。
中國在曆史上曾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古代人創下了領先世界的華夏明,我們的四大發明曾經為人類的明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有瓷器、絲綢、中醫、地動儀等等領先世界的發明,這些發明當時讓外國人都對中國人敬佩不已。但是,近代科學卻沒能在中國生根發芽,電話、電視、計算機、網絡、自行車、發動機等都是外國人發明創造的產物。為什麽現在的中國人不能創新?這與中國教育不無關係。
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對**總理坦誠建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錢老去世了,但他的話令我們深思。
中國的應試教育就是把孩子們努力用同樣的模具塑造出來,這種教育的後果,使國內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普遍缺乏批判和創新能力。
我國的許多大學都有計算機專業,每年的畢業生達數萬人。早在1997年全國就已經有5000家軟件企業,可是,又有多少人清楚,我國出口的軟件產品,不到全世界的1(百分號),連國內市場中的係統軟件和大部分支撐軟件也被外國公司控製!
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現在的大部分家長讓孩子每天拚命地上課,學得身上的技能一大堆。可是,自己不能夠獨立思考重大問題,對他人決策的依賴性太大。有人談到學習的獨立性時說,小學階段是老師扶著走,中學階段是老師牽著走,大學階段是老師領著走。看書時,不善於發現問題,有時即使發現了問題,也不願意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解決,而喜歡依賴別人的幫助。這種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習態度,使他們陷入了學習落後的境地。
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獨立思考的品質在人的一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而孩子長大後,因為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品質,他的視角會比別人寬廣,思維也會更加縝密。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談不上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隻能亦步亦趨,照貓畫虎。可以說沒有獨立思考,社會不能進步,科學不能發展。
培養孩子會思考的能力和愛思考的習慣,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比背幾首詩、認幾個單詞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要有用得多。
要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擁有獨立做事和思考的權利,不要總是限製孩子的想法和行動。
其次,要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孩子才會有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並在探索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為創造性思維提供素材。
最後,家長還應當經常鼓勵孩子異想天開、標新立異。因為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從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非常規的思考方式,需要有想像力的參與。
4有一種愛叫手放開
人們隻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或馬耳他島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子女,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如今的不少父母,卻把這件最可怕的禮物不斷地加在孩子身上。
在中小學校的校門口總可以看到一群群父母等在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即使到了大學,也有很多父母不惜路途遙遠來學校送孩子,每到大學新生開學的時候,大學校園裏都會人數突增,其中就有不少是送新生開學的家長。
在社會變革劇烈,各種競爭進入白熱化的現代中國社會,做家長的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中國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已經是大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動,父母們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有愧疚感。而這種對孩子過分的保護、過分幹涉的教育方式卻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上,西方家長與中國家長有著明顯的不同。在西方,大人們會給孩子提供相對獨立、寬鬆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學會主動、熱情、勇敢,敢做敢闖。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院庭;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
因為西方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意識到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沒有誰能夠代替孩子的一生,隻有放手讓孩子學會在風雨中成長強大,學會忍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將來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
意大利教育專家蒙台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的關鍵性問題。”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的生存如此,其他各類動物也是如此。幼獸往往在還未完全長大的時候,就意識到將會離開父母,而它們必須盡快學會在沒有父母的情況下獨立生存。
母羊給小羊斷奶時,絕情地棄之於不顧,一旦小羊靠近,就用角抵、拿腿踢,手段近乎殘忍。但母羊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讓小羊及早學會獨立和生存,以避免“狼愛上羊”。
老鷹把自己的巢築在懸崖峭壁上,把羽翼漸豐的小鷹推下懸崖,讓它在危險中求生。小鷹在一次又一次地跌下懸崖之後,拚命地、跌跌撞撞地飛上來。它從半空中飛上來的時候,會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力量前進的可貴”。鷹擊長空的壯美便是這樣形成的。
還有狐狸,母狐狸會故意“拋棄”小狐狸。為了讓孩子盡早地獨立,狐狸媽媽扔下它們就跑得無影無蹤了。而離開母親的小狐狸在經曆了生死考驗之後,終於懂得如何堅強地生存下去。
真的愛孩子,就要學會對孩子放手,做那個站在他身後的人,讓他心中時刻都有依靠,而不是依賴;讓他在風雨中變得堅強茁壯,而不是脆弱不堪。給孩子機會和空間,讓孩子自己去走屬於自己的路,在摸索的過程中學習,在失敗中學習接受挫折,相信我們的孩子更容易學會獨立,能夠忍受挫折帶來的痛苦,也會享受在挫折中懂得的快樂。
5自主自立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自立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更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需要。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終其一生,可能隻是一個悲劇。
教育家陶行知
2001年冬天,一篇題為《王威,你可以聽到你的媽媽在哭泣》的章,以通版的篇幅出現在《燕趙晚報》上。
王威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受到兩代人的嗬護。家人不允許孩子隨便下樓,到後來王威習慣了不下樓,所有的事情都在家人的安排下進行,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再到戀愛。家人無比愛著王威,王威也理解並感激家人的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威越來越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好像一個愛的玩偶。這種痛在他的內心深處暗暗滋生、生長,最後到了王威不能承受的程度。
心理上長期的壓抑和痛苦,最後演化為王威的神經係統異常。家人帶著王威奔走於全國各大醫院,均沒有改變。
後來,家人帶著王威走進心理門診。心理醫生建議讓他的父母給王威創造一些自主、自立的條件。王威的母親遵從醫生的建議,王威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可是,畢竟積習難改,不久王威又舊疾複發。幾經反複,經過痛苦的抉擇,王威給父母留下了一封長信後,離家出走。
從王威出走到這篇報道的發布,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家人沒有得到王威的一絲音信。王威毫無社會經驗,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那內心巨大的痛苦,王威的下落不能不讓人揪心。
據說王威是**、有悟性而略顯軟弱的人,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人肯定對自己的處境以及別人的評價極為**,而且慣於自省,我們從報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威的自責和負罪感。同時,我們又知道王威是缺乏獨立能力和軟弱的人,而且他的失控證明了他自製力的低下。習慣性的依賴心理、意誌的薄弱,必要能力的缺乏與強烈的自主自立需要和願望形成了尖銳而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對矛盾由來已久,而且異常強烈,這個時候王威的自省習慣和超人的悟性反而讓王威精神上的掙紮更加痛苦。
王威對自己處境的清醒認識,準確的表達以及他強烈的改變自己的願望,證明了王威身上存在著諸如天賦、理性等優良的素質。然而是什麽使本該優秀的王威走上了離家出走的不歸之路呢?根源在於家人對他自小的過度嗬護和溺愛。
王威家庭的溺愛不是一般的溺愛,不僅有求必應而且一切包辦,否則他不會習慣於連家門都不願出。這種愛不僅剝奪了王威的自主自立,還剝奪了王威的堅強、王威探索的天性、王威的成熟、王威的優秀。
今天,雖然王威這樣的悲劇屬於個例,但是像王威這樣受著父母過度嗬護的孩子卻不在少數。自主自立是一個人的精神需要,破壞孩子自立的條件,就破壞了孩子尊重自己、擁有自己和發展自己的基礎。
自主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長自己的力量並由此獲得自尊和價值感,但是這種需要被長期壓抑就會萎縮,或許有的父母會說:“我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能自主自立,事事都依賴我。”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相反渴望獨立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們不恰當的代勞和給予促成了孩子依賴的習慣。
每當一個母親在幫助她的孩子穿衣服時,孩子說:“我自己能穿衣服。”但是母親說:“我幫你穿吧,我沒有時間等你”,“你太小了。”這樣,孩子渴望自主自立的願望就會被父母的命令所抑製。如果孩子不依賴父母,父母就不讚許孩子,當父母不讚許孩子時,孩子必定也不會讚許他們自己,因為人幼年的價值觀是依賴於父母的態度形成的。這樣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強加給他們的依賴心理,但是父母卻認為“我的孩子從小就依賴別人。”明智的父母應把培養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因為孩子的自主自立是父母永遠代替不了的東西。
6讓孩子懂得勞動的價值
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它還必須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
對於勞動的重要性,蘇聯作家高爾基曾經說:“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雙手創造出來的。”家長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勞動的重要價值,給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會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有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經過長期追蹤調查、共同研究後發現:熱愛勞動的孩子與不熱愛勞動的孩子在性格、愛好和人生、事業上存在很大差異,熱愛勞動的孩子和不熱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後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
但是,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養成了溺愛孩子的習慣,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孩子逐漸形成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甚至一部分孩子連生活都難以自理,更不要說長大後適應社會了。
多家媒體曾經報道過東方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勒令退學的新聞。這位神童兩歲時就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化,8歲上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湘潭大學,4年後又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碩、博連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年後,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適應研究生學習為由,勸其退學。
事實上,魏永康在學習上的不適應隻是一方麵,更為不適應的是在生活自理方麵。據悉,在魏永康大學4年學習期間,有3年是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即使到了第四年魏永康搬到了學生宿舍,媽媽仍然形影不離。大學3年期間,魏永康還像初中生一樣,生活自理問題都由母親一手包辦,吃飯、穿衣、洗澡、洗臉、端碗等仍要靠母親幫助。
當今中國獨生子女居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基本不主張和鼓勵孩子去做家務。具體來說,家長的以下行為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孩子對勞動的認識:
鄙視普通勞動者。一些家長經常這樣教訓孩子:“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沒出息,就讓你去掃馬路、當工人!”於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體力勞動就成了“下賤”的代名詞。
孩子太小,與勞動無關。孩子想幫媽媽做點事時,媽媽卻說:“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幹什麽?別給我幫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總覺得“勞動”離自己的孩子太遠,無意之中挫傷了孩子的勞動興趣。
重智力、輕勞動習慣的培養。例如認為孩子作業負擔已經很重了,不要再給他增加負擔;有些家務太危險,怕孩子出事;等等。從孩子方麵來講,則是因為缺乏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的實踐鍛煉,使他做不好,不會做,沒有勞動興趣,更願意依賴父母。
不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家長誤認為電氣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不論社會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需要勞動越來越少,現在不必讓孩子勞動。其實,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勞動並不是輕鬆的。家長隻要想一想,為什麽有人在電腦前暈倒,就會知道坐在電腦前的工作,其體力和腦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沒有經過勞動磨煉的人,很難勝任。
用勞動懲罰孩子。有的孩子平時根本沒有做家務的習慣,偶爾考試沒考好或者在外麵淘氣了,家長就用幹家務活兒作為懲罰手段,這樣使孩子從小就對勞動產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勢,即使家長有心培養孩子的勞動觀點,也很難調動起孩子對勞動的熱情。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勞動是人生一樁最緊要的事情。”法國著名作家法朗士也說:“人類的勞動是唯一真正的財富。”所以勞動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質和基本能力,如果家長忽視了勞動教育,就是忽視了孩子學做人的最重要的內容和機會,害處很大。一旦孩子成了懶人,想讓他變勤儉就非常難了。因此,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給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經常做。
7還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人們麵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盡管兒童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去完善這種精神生活,既然兒童是個謎,需要時間秘密地去完善他們自己,空間對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把所有諸如吃飯、穿衣的瑣事都包辦下來,隻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考上理想的大學,將來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備受寵愛的孩子,似乎並不理解家長的這片苦心,常常無法感受到快樂。隻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支配的太多,指責的太多,孩子稍不如他們的願,便對孩子大加訓斥,還不顧孩子的意誌,將家長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鍛煉自理能力的權利,忽視了孩子渴望尊重、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自由創造的心理需求。
有一位在著名高校任教的父親,兒子正在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為了讓兒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高考前給他請了三位輔導老師,分別對孩子的“語數外”進行課外輔導,誰兒子根本不理會父親的做法。上門老師按時授課,兒子卻該忙自己的忙自己的,顯得很沒有禮貌,弄得輔導老師很尷尬。
當父親對他的無禮行為提出批評時,兒子很厭煩地說:“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自己的學習計劃,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希望別人再給我安排學習任務!”
大人會認為這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其實這也是孩子渴望獨立的信號。有人將青春期稱為人的“第二次誕生”。第一次誕生是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而存在,第二次誕生則是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人而存在。生理的“成人感”使他們不能容忍完全被父母掌控的局麵;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於其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去依賴父母。
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單純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還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做事空間。
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動手的過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時候培養的;孩子的自主意識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況下才能逐漸養成;孩子對自我良好的認識與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過程及其勞動果實中確認的。所有這些優良品質、能力,都是孩子將來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的情況下才可以獲得。
那麽,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自由空間呢?
尊重孩子樹立目標、構建理想的自由空間。孩子雖然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並不能當作實現父母理想的替代品。他們有尋找與選擇的權利,考理工大學還是農學院,將來當音樂家還是新聞記者,是他們應有的自由。
正確認識孩子的破壞行為,給孩子探索的自由空間。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破壞新買來的玩具時,會對孩子大聲嗬斥,並加以製止,其實這並非“破壞”,而是他想看看其中的構造。這時家長應正確引導,講解“玩具”的奧秘。說不定,他將來會成為“中國的愛迪生。”
自由玩耍的自由。跟孩子一起玩,如果大人事事幹預,並最終全盤接管,孩子的玩耍就失去了益智的意義。成人自然比孩子高明,孩子搞不懂的很多事情你可以一目了然,但孩子需要花時間自己處理信息並最終找到答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別人能夠給予的,必須要靠他自己在摸索中形成。
8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自己動手去做,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和自己的責任。
佚名
如今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已成為許多家長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某幼兒園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小班有60(百分號)的幼兒不會自己進餐,51(百分號)的幼兒不會獨立大小便,19(百分號)的幼兒不會穿鞋脫鞋,92(百分號)的家長希望老師在孩子用餐、入廁、穿脫衣服方麵給予特別“照顧”,隻有2(百分號)的家長希望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孩子自理能力差,是因為大部分家長工作忙,時間緊,不願讓孩子在自己練習中浪費時間,剝奪了孩子早日獲得自理能力的機會,導致部分孩子在入廁、進餐、喝水、午睡等環節出現一些比較明顯的依賴性,如部分孩子不能獨立入廁、會尿褲子,大多數孩子不能自己穿鞋,等等。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大人為孩子做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照顧好自己,然而,實踐證明,家長的這一想法是錯誤的。
春節前,一位母親接到一大包快遞,一看是在外地讀書的女兒寄來的,滿心歡喜。母親心想:“孩子長大了,知道疼父母了,還特意寄來新年禮物。”可當她當著鄰居的麵打開包裹時,卻覺得既無奈又尷尬,原來女兒寄回的是一大包髒衣服。
原來,女兒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剛開始,女兒會將髒衣服用背包背回家,但沒想到,這次竟直接用快遞寄了回來,而且數量也是之前的好幾倍!
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在點滴生活中樹立起獨立意識,才能為孩子今後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要落實到行動上就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有個小女孩天生膽小,不敢與陌生人交流。為此媽媽常帶她到書店或是超市,如果她想買東西的話,條件隻有一個:自己去收銀台付款,否則不給買。開始她不是很情願,表情膽怯,卻又敵不過心愛的東西**,當第一次勝利歸來後,媽媽發現她也挺得意的,女兒呢現在已是商場老手了,更重要的是,她能與陌生人落落大方地交流了。
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要傳授給孩子一定的技巧方法。例如,可以將生活中的技能為內容編成兒歌,一邊說一邊讓孩子操作。比如穿褲子,可編成兒歌:“兩座山洞前邊站,兩列火車向裏鑽,嗚的一聲開過去,兩個車頭又見麵。”孩子不喜歡穿衣服時,我們說了有趣的兒歌,孩子很高興的自己去穿,另外洗手刷牙、吃飯等都可以編個兒歌,這樣孩子比較喜歡接受。
給予孩子熱情鼓勵。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麽比家長的讚揚與鼓勵更動聽。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情,不管這在大人看來多麽簡單,都是他勇敢嚐試的結果,家長應該及時表揚,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完美,家長也不能苛求。家長的讚譽語言,將給孩子的嚐試帶來很大樂趣,順利地引導孩子逐步學會自理。
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貴在堅持,養成習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在反複操作、反複實踐中形成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因此,父母除了讓孩子願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而不是幫爸爸媽媽做。
有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的依賴性好像難以克服,而其實主要根源在於父母舍不得放手。所以想要克服孩子的這個弱點,父母就必須要“狠”下心來,采取一定的措施,否則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培養不起來的,因為依賴性好像“病毒”一樣侵蝕著孩子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