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麽

第四章 過分嬌貴,缺少必要的生活磨練與饑餓

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於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製約,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經曆和經驗,再加上當今的孩子多生長在溫室中,受到眾星捧月般的嗬護;生活中家長唯恐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造成了孩子承受失敗、挫折和吃苦耐勞的意誌力越來越薄弱。

最近一些調查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自殺率呈上升趨勢;在回答“遇到困難怎麽辦”時,97(百分號)的中、小學生想到的是找家長或教師,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由此看來,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有必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1船王之子的啟示

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受“挫”即“折”。

佚名

有一位駕船技術很嫻熟的船長,曾經駕著一艘簡陋的帆船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大海上航行了半個月,最終戰勝了肆虐的台風,保存了生命。後來,他換了一艘機動輪船,多次成功駕駛著它行程幾千裏到達海洋的縱深,當地的漁民都尊稱他為“船王”。

船王隻有一個兒子,他希望自己年老體邁的時候,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開好他買下的這艘輪船,於是,便從兒子懂事時開始把駕船技術認真地傳授給兒子,陪同兒子一起出海,告訴他如何辨認台風來臨的前兆,如何應對海上的激流,以及遇到其他險情應采取什麽樣的應對措施。船王的兒子學得也很用心,幾年後便掌握了十分豐富的駕船知識。

直到有一天,船王認為兒子可以獨自出海了,便不再跟在他的身邊,決定讓他自己嚐試應對海上險情,但是,他的兒子獨自出海後,再也沒有了音信。原來,他出海沒行多遠便遇到了一場台風,這雖然是場對當地漁民來說微不足道的台風,卻要了船王兒子的性命,還有那艘機動輪船也卷入了海底。

船王得知這個噩耗後十分悲痛,他搞不明白,自己的駕船技術這麽好,把自己這麽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悉心傳授給了兒子,兒子的駕船技術卻這般差勁,一陣不起眼的台風就要了他的命!

漁民們紛紛安慰船王事已如此,不要傷心過度,但有一位老漁民覺得船王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便問他說:“你是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嗎?”

“對啊,為了把所有的駕船技術傳授給他,我教得很仔細。”

“以前,你每次都陪他出海是嗎?”

“是的,我一直陪在兒子身邊給予指點,從來沒有離開過他。”

“這樣說,就是你的不對了。”

船王滿臉困惑。

老漁民說:“你隻傳授給他技術,卻不能傳授給他教訓。對於技術來說,沒有教訓作為根基,隻能是坐而論道。”

這則故事給現代父母們的啟示是,傳授給孩子再多的知識,也無法傳授給孩子教訓,教訓隻能通過孩子親身體驗挫折後才能獲得。

而今孩子的條件好了,吃苦少了,心理承受能力變差了,抗挫折能力下降,家長們普遍擔心小孩長大後不能很好地應對社會乃至於安身立命。於是,挫折教育便應運而生。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女孩,應該說她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孩子,但她也是一個相當不幸的孩子。在她讀幼兒園的時候,母親因車禍去世了,為了彌補其幼小心靈所受的創傷,一家大小整天就圍著她轉,給她好吃的,好穿的,等到上了小學,老師們又都對她所遭受的不幸而深表同情,對她的教育幾乎都是表揚,從不敢正麵對其批評。

雖然幼年的不幸給她帶來了一定的傷害,但是周圍人對她的過分疼愛對她的成長造成了更大的傷害。這個孩子逐漸變得不能接受一點挫折,期中考試,成績下降了幾名,這對她是個極大的打擊。她很快像變了個人似的,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借口不來上學,即使被家人拖入教室也是把頭埋在桌上獨自哭泣,對老師和同學的任何言語和行為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弄傷自己以強迫家人接其回家。

由於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給孩子過多過細的照顧保護,另外,一些家長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幼兒的應付挫折能力的培養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都是造成孩子應付挫折能力普遍較差的原因。家長應及早認識到讓孩子全麵成長,挫折教育應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2缺乏必要磨練,意誌力脆弱

被寵壞的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成為我們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

據媒體報道,湖北省荊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平時學習成績都很優秀,也很樂於助人,深受同學和老師的青睞,但是,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有一次幫助同學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後被趕出了考場,這位女生感到很羞愧,竟然跳長江自殺身亡。

對於這一現象人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大量討論,認為青少年自殺,“病”在兒女,“根”在父母。父母對孩子過多的照顧和過度的保護,使孩子無法得到磨練,孩子的內心十分脆弱,就像剝離的蛋殼,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百分號),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百分號)。其根源都與心理承受力有關。

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會表現得畏畏縮縮,懦弱,焦慮和自卑,麵對困難缺乏堅持力,對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能不觸及就不觸及,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因失敗造成心理打擊。

但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不管孩子怎樣掩蓋這種心理缺陷,將來他們都要獨自麵對職場的激烈競爭,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有事業上的困境,情場上的失意,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勇敢地去接受,所以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他們以後的人生是否幸福。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經過後天培養、磨煉、吸取教訓之後才能擁有。父母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就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去經曆困難,去遭遇打擊,隻有這樣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才會慢慢地從這些挫折中得到培養、鍛煉,遇到困難不悲觀、焦慮,也不懦弱、逃避,而是學會減壓,樂觀積極地想辦法戰勝。

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首先要教給孩子學會製定明確的目標。目標,是人行為做事的方向,讓孩子朝著目標去努力,是鍛煉意誌力的起點。比方說,哪門功課薄弱,孩子要學會製定一個合理的計劃,每天做點什麽,解決點什麽問題,每周或每月達到一個什麽目標,堅持不懈地實現目標,孩子在實現目標後會體會到堅持的快樂。

由易到難、做事善始善終,是培養孩子堅強意誌的有效途徑。家長可先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在短期內能完成的事情。在孩子完成任務之後對他進行適時鼓勵,然後逐漸交給他比較複雜的、需要較長時間和一定耐心才完成的工作,並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鼓勵和幫助,讓孩子堅持把事情做完。

“狠”下心來讓孩子吃苦。孩子意誌力薄弱,在很大層麵是家長嬌寵舍不得讓孩子吃苦的過。家長要“狠”下心來讓孩子吃點苦,讓孩子在困難和挫折中培養勇氣,磨練意誌。如讓剛上高中的孩子過集體生活,條件再差也要盡最大可能去適應,讓他去逐步調整自己,以便為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打好基礎。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堅持拒絕。家長應該學會拒絕,不要認為拒絕孩子就是不愛孩子,其實恰恰相反。過分地滿足孩子會造成孩子的任性,而任性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最重要原因。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必須拒絕,即使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滿足,讓他學會忍耐,讓他明白這世界不是他的,不是他想擁有什麽就有什麽。

當然,培養孩子的意誌力,重要的還在於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無論家長的化是高是低,父母刻苦好學、自強不息的堅強意誌,永遠是孩子鍛煉意誌力的力量源泉。如果父母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某些困難比孩子先行打了退堂鼓,那教育和培養孩子意誌品質就無從談起了。

告訴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練一休,讓他當了和尚,學會鍛煉他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被石頭磨破了腿母親離他隻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母親,可母親無動於衷,隻說了一句話:“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一休的母親讓小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就這樣孩子逐漸學會了獨立。

3平靜的湖麵,練不出精悍的水手

平靜的湖麵,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

俄國科學家列別捷夫

意誌是指一個人自覺確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以達到目的的心理過程。意誌是意識的能動性、積極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現象。意誌和行動是密不可分的,在意誌支配下的行動叫意誌行動。意誌支配、調節著行動,並在意誌行動中表現出來。

一般而言,出身家庭富裕的孩子,意誌力比較差,一遇到挫折就退敗,這是由於孩子沒有經過奮鬥,輕而易舉的就能擁有許多東西。

有一個富貴人家的母親為她高中畢業的孩子傷透了腦筋,她不得不去找教育專家進行谘詢。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

母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夫人稱是。

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專家說:“您怎麽知道的?”

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家長經常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孩子,是導致孩子意誌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真正疼愛孩子的父母想讓孩子成功走向外麵的世界,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如果家長總幫孩子做所有的事,隻會讓孩子內心畏畏縮縮,缺乏勇氣。父母的包辦不僅讓孩子會喪失自信和勇氣,也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安全感隻能建立在用自己的能力應付處理問題的基礎上。而喜歡包辦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剝奪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孩子的意誌力就無從得到鍛煉。

電影巨星史泰龍在成名之前,生活上異常窮困潦倒,有一次身上隻剩下100美元,盡管如此,他一直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著名的演員。

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在紐約跑了500家電影公司,但由於史泰龍的長相不太好,而且英語說的也不標準,公司都拒絕了他。這並沒有摧毀史泰龍對夢想的執著,他想隻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他又開始跑回去再一次敲響了這500家公司的大門,但又都被拒絕了,史泰龍愈挫愈勇,他展開了第三輪的應聘,向每一家公司介紹自己的專長,但又遭到拒絕。史泰龍前後加起來一共失敗了1500次。

但是史泰龍矢誌不渝,在總結碰壁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他采取了新的求職策略。他先花精力寫了一本名叫《洛基》的電影劇本,帶著作品到公司去應聘,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仍然像以前那樣一次次地被拒之門外,但這並沒有使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在遭到1800次失敗後,一家電影公司願意支付75000美元購買他的《洛基》劇本,但不答應史泰龍擔任影片的演員。忍饑挨餓的史泰龍已經有3個月沒有填飽肚子了,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演員夢想,史泰龍拒絕了這75000美元的薪酬,這讓電影公司的老板感到異常驚訝。

一直遭受1855次拒絕後,史泰龍才如願以償地過了把演員癮,他出演的第一步影片就是他自己編寫的《洛基》,通過這部影片,人們一下子認識了史泰龍,曾經拒絕他的公司老板才發現他是一個不可小覷的人才,便給他出了2000萬美元的薪金。

還有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凡爾納,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氣球上的星期五》在尋求出版的過程中,先後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絕。在挫折麵前,凡爾納心灰意冷,打算把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書稿全部燒毀。幸虧,他的妻子及時製止了他的行為,並鼓勵他再嚐試一番。凡爾納終於鼓起勇氣,向第十六家出版社投稿。出版社同意出版,並跟他簽訂了20年的寫作出版合同。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凡爾納的人生,他一生共創下了100多部科幻小說,成為名揚四海的小說家。

可見,意誌力對於一個人以後的成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父母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就是培養孩子在苦難麵前不退縮的品質。父母在培養孩子意誌力的活動中,可以設計稍微有點困難的活動。如果太容易,孩子就不需要付出什麽努力,對意誌的培養當然沒有什麽好處。如果太難,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就很容易使孩子受挫。另外在孩子麵對困難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並且相信孩子能夠克服困難,家長切不可嘲笑小孩“不行”“太笨”。

4讓孩子的生活多一些挑戰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才能走向歡樂。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

獨立自主是孩子人格健全的重要方麵,教孩子從小學會獨立生存的本領,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將會產生很大的幫助。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被父母當作小公主、小皇帝一樣寵愛著,尤其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睡覺怕他著驚,吃飯怕他噎著,出去玩了也常是“保姆”兼“保鏢”擦鼻涕、整衣服,走路時寸步不離,生怕孩子跌了……這種在過度嗬護中長大的孩子,缺少必要的生活磨練,獨立性就很差。如果家長不進行恰當的引導,孩子就無法以良好的心態應對以後生活中出現的風浪和複雜的局麵。

不管父母能給孩子怎樣優越的物質條件,能幫助孩子解決什麽樣的難題,但終究有一天孩子要自己走路,而作父母的不可能一生都伴隨在孩子左右,為他們費一輩子的心思。父母隻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經曆風雨,孩子才能有一雙自由飛翔的翅膀。

佳佳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性格乖巧,聰明伶俐,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三名。有一次,她被學校選中,參加區裏舉行的數學競賽。

佳佳知道自己被選為學校代表後,心情既興奮又緊張。興奮是因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這種規格的競賽,緊張是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擔心會讓學校的老師失望,於是,總想著找各種理由回避這場競賽。

父母似乎看出了佳佳的焦躁,便在吃飯的時候,鼓勵她說,不要過於緊張,要相信自己,以你的實力,隻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拿個名次應該是沒問題的。再說,考不好,也不是丟人的事,對自己也是一次難得的鍛煉和成長機會。

在父母的鼓勵下,佳佳如期參加了這次競賽。那天,她看到對手如林的場麵,還有許許多多的外校老師,緊張得渾身直冒冷汗,答題時手也抖個不停,再加上頭天晚上緊張得覺也沒睡好,結果沒能發揮出正常水平,沒有拿到名次,反倒考了個倒數第六名。佳佳覺得很丟人,對不起老師對她的期望,不敢去學校見老師了。

在大人看來,這是微不足道的小小失敗,但是對於尚未經曆風雨的孩子來說,卻是對她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

為了讓女兒盡快恢複平靜,爸爸周末陪著佳佳到戶外散步,告訴女兒失敗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事情,沒有誰能總是成功,不會失敗,就是那些著名的科學家也是在經曆過無數次失敗之後才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的。麵對失敗,不氣餒,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在以後取得更大的成績。

通過與父親的這次談話,佳佳很快從這次失敗中走了出來,她認識到這並不是多麽丟人的事,心態也就很快恢複了平靜,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在升初中考試中,她以全區第一的成就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一所中學。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會遇到難以如願的事,當他們想要的東西不能得到,想達到的目標沒有實現時,他們就會產生挫折感。這種經曆會導致他們心情痛苦、情緒低落、行為偏差、紀律鬆弛、效率低下,甚至於出現對抗、破壞行為,但挫折也是對孩子意誌力的考驗機會。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奮起,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這就要求家長平時多讓孩子多接受生活的挑戰,增強孩子麵對挑戰的勇氣和信心,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讓孩子學會抵抗**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切爾曾經對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跟蹤研究,從他們4歲,一直跟蹤到他們高中畢業。

其中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裏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小房間裏,桌子上放著孩子愛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麵對**,性急的孩子幾乎沒等到老師徹底走出教室,就已經把軟糖送進了嘴裏;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最後,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

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用堅韌、頑強的毅力克製自己的**的孩子更穩重可靠,更能適應環境,更受人們歡迎。而那些克製力差的孩子則顯得固執、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壓力易退縮,麵對競爭就發慌。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自製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常聽到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控製自己。比如,上課時做小動作;一回到家就看電視,一寫作業就坐立不安;喜歡吃零食,控製不住花零花錢的速度,看本書,還沒翻上幾頁,就扔到一邊。硬逼她讀,一眨眼的工夫,又開始玩在線遊戲,等等,這些都是孩子自製力差的表現。孩子的自製力差不但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學習,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沒有自製力的人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不知道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就像無舵的船一樣,很難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製力是人的一種意誌品質,即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換而言之,就是為了獲得好的結果而克製瞬間的**或眼前的需求的能力。

大多數父母總認為孩子之所以在關鍵時刻不能自製,完全是他們“不願意”和“不盡力”的原因造成的。其實,孩子的自製力差有多方麵的原因。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全,中樞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十分成熟和完善,還有外在環境的**太多,或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奮鬥精神以及生理因素等等,都會造成自製力差。

從父母的角度說,孩子自製力差,首先是因為中國孩子習慣於聽命於包括家長、老師在內的外界力量,而很少做出獨立的決定。因此,如果父母命令他們等待15分鍾,他們可能會乖乖聽話;但如果自行抵禦**,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茫然失措,聽任本能做出決定。其次,是因為目前中國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通常獨享父母的寵愛和家庭資源,少有需要忍耐的時候。

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曆從他律階段向自律階段轉變過渡的時期,因而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助和協助。要想培養孩子的自製力,更實際一點的幫助,那就是“規則”,製定規則,按照規則行事,那就會減少很多孩子的欲求。起初,孩子可能隻是粗略地懂得“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即使不理解為什麽,但是習慣成自然後,其忍耐力也會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規”也應賦予更多的道德意義,要讓他們明白為什麽要這麽做。

6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

英國作家薩克雷

在媒體上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報道:有的孩子因父母的幾句嗬斥而離家出走;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想自殺;與老師頂撞一次,擔心老師批評,想一死了之;日記被偷看,覺得侵犯了**,留下了遺書;與幾位同學有摩擦,覺得生活無味,吞下了安眠藥……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百分號),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百分號),其根源都與孩子的心理狀況有關。

小學一年級的女生龍龍自殺前歪歪扭扭地寫下了這樣的“遺書”:“我走後你們不要太傷心,我知道我對不起姥姥、爸爸、媽媽,我不是想死,我是被老師逼的。”這是龍龍稚嫩的筆跡,這些遺言全部寫在一張照片的背後。

家人拿著孩子的“遺書”,看著孩子臉上掛著的淚痕,知道孩子自尊心太強,容不得別人的批評,才釀成了這樣的苦果。

孩子的母親那天晚上一覺醒來,看到女兒房間還亮著燈光,想進去為女兒關燈,沒想到女兒鎖死了門,但又有動靜傳出,母親叫門,女兒不答應,母親隻好通過裝修時延伸出去的涼台,爬到了女兒窗前,透過窗子縫隙,看到女兒正在桌前哭著寫字。她破窗而入,發現女兒桌前攤著好幾封遺書,有給母親的,還有給非常疼她的姥姥的,還有給幾位好同學的,還沒寫完,女兒還在寫……

看到這則報道,我們在為這位小女孩如此輕視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時,又不禁為他的抗挫折能力擔憂。抗挫折力是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問題,反映了一個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理智程度,社會風險意識,對自我思想、情緒、行為的控製能力。如果孩子有較好的抗挫折能力,就能在學習生活中承受各種挫折,保持良好心態以適應生活,從而健康穩定的發展;反之,就會導致心理適應不良,乃至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現存孩子的內心為什麽會脆弱到就像剝離的蛋殼,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的程度呢?

(1)獨生子女過於優裕的生活,養成了他們嬌縱的心理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模式,四位老人和一對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一些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長包辦,形成了很強的依賴心理以及重享受、不懂得付出的性格缺陷。但是父母卻認為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給他們良好的環境。這種錯誤認識和做法隻會導致孩子的成長缺少磨難,孩子長大後心理承受力往往會比較弱,遇到挫折就輸不起。

(2)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由於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家長們望子成龍之心比以往任何一代父母都強烈且專注。父母常常跟孩子說:“你能考好,就是對媽媽最大的愛。”“你對媽媽最好的孝順,就是今年中考考進一中、三中。”這樣高的期望值,會讓孩子擔心萬一中考沒考進一中、三中,會很對不起母親,覺得沒有臉活在家裏。

(3)孩子虛榮心過強

有的孩子愛攀比,見別的家長開車送同學上學,而自己的父親隻能騎自行車或摩托車接送自己,怕同學嘲笑自己家沒車,會覺得“很沒麵子”“太傷自尊”而選擇自殺。這其實是孩子的一種畸形心理。

困難和挫折是孩子最好的大學。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曆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在受過挫折並不斷解決困難中磨練出來的。培養孩子不屈服於挫折的能力,對今天的家長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7教孩子勇敢麵對困難

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教育家陶行知

記得有位哲學家說:“磨難,苦難,掙紮,這是成長的過程。”隻有練就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麵對困難,勇於掙紮,跨過生活的沼澤地,到達勝利成長的彼岸。教育孩子勇敢地麵對困難,實際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做家長的,要讓孩子學會擁抱困難,讓他們在克服困難中成長,在克服困難中騰飛!

但是,當今的中國父母雖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沒有幾個父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麵對困難,而是無證上崗的多。

在中國,如果家裏有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需要打針輸液,孩子會滿臉恐懼、渾身發抖,用幾乎絕望的眼神哀求媽媽:“我怕,我不想打針。”家長一般會如何勸慰孩子不要緊張害怕呢?可能大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一些善意的謊言:打針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麽疼,一會兒就會好。從未紮過針的孩子就相信了,沒有任何心理防備,但孩子一旦感覺紮針其實很疼很疼,發現自己被騙後,以後不管父母再怎麽哄,都不會再相信了。

我們來看外國一位非常優秀的母親,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戰勝這種恐懼的:

她來到孩子的病床前,拉起孩子的手,平和地對孩子說了三句話:

(1)寶貝兒,紮針後會疼一陣子,會比較難受;

(2)誰也不能代替你受苦、挨疼,所以,你必須要有思想上的準備;

(3)你如果哭泣或叫苦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

第一句話是坦誠地告訴孩子紮針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

第二句話是告訴孩子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代替受苦,也找不到任何依賴,隻能勇敢地接受痛苦;

第三句話是教給孩子堅強勇敢是坦然麵對痛苦的唯一方法。

紮針的時候,孩子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出現許多類似於紮針輸液一樣讓孩子恐懼、緊張的事情,其實,每個人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場與種種困難戰鬥的漫長戰役。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作為父母的是否能正確地教育孩子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呢?

在澳大利亞,有位中國記者親身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他看到有位澳大利亞婦女帶著一個小孩在河邊散步,那個淘氣的小孩跳來跳去,突然,“撲通”一聲,掉進小河裏。記者毫不遲疑地跑向河邊,準備跳到河裏去救孩子。沒有想到的是,那位母親卻製止了他。記者奇怪地望著母親,母親嚴肅地說:“我要他自己爬上來。”記者看著孩子在水中翻騰,喝了幾口水後,終於爬了上來,不由得感歎:這是一位多麽了不起的母親,多麽理智的愛!

人的一生會經曆許多痛苦和挫折,孩子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摔倒再爬起來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從挫折中學到一定的知識、經驗和勇氣,這就是孩子們戰勝挫折得到的最豐厚的戰利品。所以,當困難和痛苦不因我們的意誌為轉移時,我們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會,來鍛煉孩子麵對困難的勇氣。對於跌跤、磕碰一類的小意外,家長應當把它們當做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去看待。撫慰、包紮傷口等適當的處理當然必不可少,但切不可過分緊張。讓孩子早一些堅強起來,成熟起來,孩子以後的人生才會少一些悲哀和無奈,多一些壯麗和精彩。

8要舍得讓孩子吃點苦

關心孩子是必要的,但若把他前進道路上的石塊全部清掃幹淨,坑坑窪窪全部墊平,他可能暫時平平安安,但同時也失去了走坎坷道路的能力。

知名教師孫蒲遠

有一位記者曾到一所中學進行采訪,對其中的孩子問道:“你們平時自己洗襪子嗎?”

“不洗。”

“襪子髒了怎麽辦呢?”

孩子們有的回答說:“我奶奶給我洗。”有的回答說:“我媽媽給我買了好幾雙新的,能穿好長時間。”

記者很是吃驚,繼續追問道:“如果奶奶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媽媽來洗。”

記者對另一個孩子問道:“如果新襪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著,等穿完了一遍,媽媽一塊洗。”

“以後你們長大了,離開了爸爸媽媽,由誰來洗呢?”

“長大了,可以掙錢雇保姆啊!”

現在的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把獨生子女當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寧肯嚐遍千辛萬苦,也不願讓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委屈,他們舍不得讓孩子放棄優越的環境,舍不得讓孩子離開父母的保護,舍不得讓孩子自己去奮鬥,於是,今天的很多男孩就一直在父母過度的保護和關愛之下成長。在溺愛中孩子經受不住一點風吹雨打,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這樣的孩子是難以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麽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

在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院的庭院內,默默地站著一位巨人,這就是著名塑像家羅丹留下的傳神傑作巴爾紮克塑像。看著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爾紮克這位法蘭西民族最光輝的學巨匠坎坷的命運、勤奮的一生、剛強的意誌、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筆鋒。他一生勤奮寫作,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共創作了91部小說,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認為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讚他的成功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認為他是“對現實關係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雖然他一生成就輝煌,但他的一生卻又充滿了磨難。他曾一句話概括自己:“一生的勞動都在痛苦和貧困中度過。經常不為人理解。”

巴爾紮克從小就缺乏母愛。家庭和母親,對他冷漠無情,他好像是家庭裏多餘的人。巴爾紮克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曾忿忿地說:“我從來不知道什麽叫母愛。”“我經曆了人的命運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長大以後他立誌要從事清苦的學創作。從1819年夏天開始,他整天在一間閣樓裏伏案寫作,閣樓簡陋寒酸,夏天熱氣騰騰,冬天寒風颼颼。他不舍晝夜,總是不停地創作著。與書商打交道過程中不斷受騙,以致負債累累,債務高達10萬法郎。為了躲債,6次遷居。他對朋友說:“經常為一點麵包、蠟燭和紙張發愁。債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樣。我常像兔子一樣四處奔跑。”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還未完成他宏偉計劃的時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豪巴爾紮克在巴黎與世長辭。

1850年8月20日,當巴爾紮克的遺體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時,作為巴爾紮克的老朋友,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雨果對公眾發表了悼念演講,他說:“在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紮克是最偉大的一個;在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孔克是最優秀的一個……可歎啊!這個堅強的、永遠不停止奮鬥的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天才作家。在我們中間,他過著風風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時代一切偉人都遭逢過的惡鬥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紛擾和痛苦。”

巴爾紮克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確實如此,溫室中的花朵不能承受狂風暴雨,這正是對苦難的作用的最好詮釋。溫室花朵縱然是美麗,但卻承受不了斜風細雨,在此之上,連一根平凡無奇的小草都比它強大。人亦如是,縱然你有優越的條件,不必承受狂風暴雨,但是你不能坦然地去接受。一旦你接受了,那麽,你也就會像溫室中的花朵一樣,經受不了半點的斜風細雨,迎接你的將會是一敗塗地。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經曆一些苦難,讓他們勇敢堅定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