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沒

第130章 心眼

氣味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

它甚至比畫麵給人的印象還要深刻。

賣珠人住的地方並不好,一股難聞的味道。

祝纓已經很久不曾到過帶難聞味道的地方了。這座客棧的味道與她曾聞過的難聞味道又有點區別,黴味更重一點,又仿佛帶著一點鹹腥味兒,與她童年時住過的那些臭味更重的地方相比,是另一種的難聞。

這裏住的大部分都與那死去的賣珠人差不多,好些人是不想被頭道販子、二道販子克扣得太狠而自己帶著珠子過來賣的。

祝纓和花姐的衣飾不算奢華,卻比這些苦哈哈的人好不少。她四下看了一看,找到了客棧的掌櫃:“這裏還有旁的賣珠人嗎?”

掌櫃將她二人上下打量了一下,問道:“您這是?”

祝纓道:“買珠子。”

她說著一口極正經的官話,那位掌櫃的官話裏則帶著點口音。她看著那個滿麵愁容的掌櫃的,說道:“你們日子還得過下去不是?你幫我做個中人。”

掌櫃的道:“這位小官人,小人這裏隻是個客棧,再說了,這珠子的成色……”

祝纓道:“當我是冤大頭呢?”

掌櫃謹慎地看著著,祝纓道:“我不要頂好的珠子,我要用來製珍珠粉的。”

花姐不去看掌櫃的,她斜仰著臉看祝纓,補充說:“入藥用的。”

掌櫃的改了顏色,道:“小官人,你明白。”

如果是極好的正圓大珠,報價上就有得說道了,且還有皮光、大小、產地等等方麵的講究,這些還有造假的。但是如果是製成珍珠粉,正圓的大珠製粉就不劃算。一般都是小珠,這樣原料也會便宜許多。不直接買珍珠粉,因為成品珍珠粉也可能有假。所以買珠子,自製。拿那等有瑕疵的小珠,與正圓大珠磨出來的,入藥之後更沒有太大差別了。

祝纓道:“是吧?我原本是想采買大珠的,不過聽了這裏的事兒……”

掌櫃的聽她的口音是一股子的京城味兒,就笑道:“您是個明白人。”

祝纓道:“勞您幫我約一約。再難過也不能不吃飯不是?我們討生活的人,原是不配悲春傷秋的。”

“您這年紀,說這樣的話可不太好,看開點兒。您要多少?”

“得先看看貨。”

掌櫃的道:“那可不好說。你要在產地,真真論斛賣,到了這裏又比在產地要貴不少。要不他們怎麽寧願自己帶著珠子過來賣呢?不過販到京城去,您一準有賺頭。”

“照行情來。”祝纓說。

“好。”

祝纓倚在櫃台上,下巴挑了一下,問道:“聽說這裏出了件不小的事兒,不會耽誤咱們的事兒吧?”

“呸!”掌櫃的小聲啐了一口,“斷子絕孫的貨!不會有好下場的!”

然後悄悄地對她說:“封了我四間屋子,害我這半邊客棧都沒人敢住了,就為找什麽珠子。那人身上都搜遍了,還是沒有!頂好是找不著!我好重新開店呐!”

“您這兒出了凶事,不得再做場法事才能重開?”

掌櫃的一臉晦氣:“可不是,您看看這裏住的這些人,我才能賺幾個錢?”

祝纓道:“房錢不多,中人抽成也不少吧?”

掌櫃的也笑了:“小官人年紀不大,倒像個老江湖了。”

祝纓道:“我的事兒甭忘了。明兒我再來聽信兒。”她說完就攬著花姐、撐著傘,兩人又走了出去。

掌櫃的並不起疑,她這打扮也不像是會住在這種客棧的人。

出了客棧,花姐問道:“你不看看那屋子?為什麽又要買珠子了?”

祝纓道:“準備一筆錢,我要買點便宜的珠子。”她看珠子不能說是行家,不過抄家抄多了,好東西見得也多,總能分辨出一些來。到了福祿縣許久,不往京城送點兒東西不合宜。

她的錢又不多,“禮輕情意重”這種鬼事,能幹成的都得有別的情懷襄助才能奏效,也不能一次兩次總是賣弄“情意”。她要往京城比如鄭府送點好東西,也就好打這個“物離鄉貴”的主意了。

稱點便宜的瑕疵珠子,磨成粉,鄭熹愛怎麽追查價格就怎麽追查去吧!對了,還得給金大嫂子送一小瓶使使呢!這邊珠子的產地,差點品質的珠子都有按重量稱著賣了。如果有合適的大珠也買幾顆,不強求。

花姐想回驛站,祝纓卻攬著她七彎八拐,又收了傘。花姐問道:“怎麽了?”

祝纓拎著傘,說:“有人跟著呢,沒事兒,已經甩掉了。”

兩人回了驛站,花姐照祝纓說的,取了一些金銀。這裏沒有經過幾重轉手的珠子當然很便宜,畢竟還是珍珠也不能賣個豬食的價,它還是值些錢的。花姐拚湊了一陣兒,才將金銀湊了個差不多。

祝纓第二天獨自一個人去看貨,又到了客棧那裏。掌櫃的給她安排了一個賣珠人,驗了貨,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賣珠人問:“官人還買別的不?”

祝纓道:“不敢。我初來乍到,怎麽敢想在行家這裏撿漏!差不多的大點的,如果有,也可以看一下。覺得能從你們手裏占便宜的,本領都不在眼力和運氣上。”她指了指死去的賣珠人住的房間。

掌櫃的和賣珠人都說:“官人明白。”

說了明白也沒耽誤他們收錢以及以次充好。祝纓最後隻從他們手裏買了幾顆大珠——親自從一堆珠子裏挑出來的。

他們又說:“好眼力。”

祝纓也不翻臉,提了一匣子的珠子,說:“就這麽定了。”掌櫃的見交易完了,才取笑道:“那位小娘子呢?”

祝纓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掌櫃的識趣的閉嘴了。祝纓提著珠子,又有了點好奇的樣子,問道:“怎麽?今天還沒解封?”

掌櫃的說:“沒解封也沒用,能翻的他們都翻了個遍,謔!我那些櫃子都叫他們劈了,也不見搜出什麽東西來。我卻還得置辦家具。”

祝纓問道:“那賣珠人的家人就不過來?”

“他們來也沒有用呐!他們以前也沒跟著過來,哪裏知道東西會藏在哪裏?”掌櫃的低聲說,“這人也是。人在錢在,人沒了,哪裏來的錢呢?”

祝纓道:“那……我能瞧瞧那屋子嗎?”

她裝得太像,一臉的冷雲那股熊孩子樣,掌櫃的說:“小官人要瞧那個做甚?”

“瞧瞧怎麽了?”

掌櫃的心說:你是想回家吹牛吧?

接了祝纓給他的一塊碎銀子,掌櫃的就讓祝纓去隨便看了。房門都被貼了封條,因為是自殺死的人,相鄰的兩間和對門也沒人住。祝纓在外麵轉了一圈,趴著窗戶縫兒又往裏瞅了一眼,裏麵被翻得亂七八糟,床板都掀了,地板也掀翻了。掌櫃的沒說錯,他是得買家具了,之前搜索的人差點沒把這間房子給拆碎了。

祝纓又在這間屋子的外麵轉了一轉,問掌櫃的:“他就一個人來?有朋友嗎?朋友沒說什麽嗎?”

“他就一個人。跟他有關的人,真有,官府早拿走了。”

祝纓不再多問,跟掌櫃的告辭。

走不多遠又折了回來,在房間的窗戶外麵,將窗戶下麵的一段竹子拎了起來,拆開一看,依舊放好,順著窗戶縫將之塞進了室內。

接著就坐在客棧不遠處的一間簡陋的茶室裏,看著往客棧的人來人往。看了一陣兒,她的眉頭微微一皺,她看到了一個眼熟的人。藍興的家仆或許不認識她,但是她一個混了京城數年的人是識得這個藍家的家仆的,這個人的身邊還帶著幾個打手一樣的人物。

又過一陣,她忽然起身,對一個往客棧裏探頭探腦的小丫頭說:“你到這裏來幹什麽?”

小黑丫頭聽著熟悉的聲音,麵露喜色:“祝……”

祝纓將一根食指豎在唇前,小黑丫頭閉嘴點頭。祝纓道:“過來說話。”

小黑丫頭道:“我家娘子正在那邊等著呢,咱們過去說話吧。”

祝纓皺眉道:“你們在裏幹什麽?”

小黑丫頭低一頭,兩隻腳尖互相挨蹭著:“有、有趣麽……”

不多會兒,三人就坐在一處了。小江看了小黑丫頭一眼,道:“我就知道,有這種事兒你是不會不管的。”

祝纓道:“我管什麽了?”

小江道:“那間客棧出事後我就去盯著了。”

祝纓看著她,小江也回看祝纓,她的眼睛有點發亮:“你會管這事兒的,對吧?”

“不會。”祝纓說。

管什麽管啊?她是能弄死藍興還是怎麽的?民間故事裏總會以“青天為民除害”當成個結局,可你要在大理寺幹久了就會知道,很多時候青天們連個狗腿子都拍不翻,更多的時候“報應”是在正主兒爭權奪利失敗之後順捎賞給普通人的。譬如甘澤的表妹曹氏,當時就能問她丈夫的罪,但是龔劼的那些事兒,得龔劼倒台之後才能清算。

你說他的家奴逼死人命,他還說他給了錢了呢。

真要照著刑律判,那她這個抄家的時候幫鄭熹私扣了許多財帛的爪牙,早在幾年前就該流放三千裏在福祿縣紮根了。

小江道:“你才不是這樣的!你來!”

祝纓不想跟她說話了,小江急了,匆匆打開內室的門,說:“她們在我這裏!”

祝纓望過去,隻見幾個披麻戴孝的女人、孩子,眼圈兒紅紅的看著她。他們的衣服上滿上補丁,臉上滿是悲苦。

小江低聲說:“你放心,我囑咐過她們了,可不敢這麽哭著。那邊的人都急紅了眼,她們一哭出來叫破了身份,那珠子還不得著落在她們身上麽?豈不是要叫人逼死了?你總會有辦法的,是嗎?”

祝纓看了這幾個女人一眼,小江低聲用方言與她們交談了幾句,又對祝纓說:“本來在海邊兒收珠子的價低,他們也就認了,可是他們家有人病了,就想多換點兒錢,當家的就帶著珠子過來自己尋買家。可那些人壓價太低了,逼得人沒法兒活。現在……”

祝纓道:“讓她們去領回屍首安葬,別的什麽都不要幹。”

“咦?”

祝纓看著這個命運多舛的姑娘,很平靜地說:“就是我親娘也不能代我答允什麽。”

她慢慢走回驛站,花姐正在等她。祝纓見花姐臉上有些焦急的樣子,問道:“怎麽了?”

花姐低聲道:“京城藍大監那裏的家奴來過了,問珠子的事兒。沒等到你,氣咻咻地就走了。”

祝纓一聲冷笑。

花姐道:“怎麽樣?”

祝纓道:“弄不了藍興我還弄不了他們麽?那個奴才也不是什麽好人,帶著的那兩個打手,你道是什麽人?當年王相公做京兆,京兆的地痞無賴跑了一些,他們就是那跑的。如今王相公不管京兆府了,他們就又回來了,能幹出什麽好事來?”

“那……”

祝纓道:“沒事兒,我自有辦法。”

她也不去再找魯刺史,也不去管什麽藍興的家人,把珍珠交給花姐,讓她找人去做成粉。自己又寫了封信給鄭熹,寫了魯刺史的半年會,以及招呼她去給藍家找珠子。

信的末尾口氣很平淡地問:是藍興瘋了還是藍興的奴才瘋了。還是他們都很正常,是自己“不懂事”,應該把魯刺史當成藍興的代言人?藍興有什麽事兒,直接叫魯刺史給她下令就成的?這是珠子,還是趙高手的那頭鹿?

她一句也沒有評斷低價強“買”珠子的事兒,隻輕描淡寫地寫了藍家家奴給賣珠人的價格,以及賣珠人悲憤自殺,珠市上都知道了這件事兒。絕口不提什麽閹宦驕橫、什麽國家法度。

隨信又附了些珍珠粉和自己買的大珠過去。

如果鄭熹回信讓她看顧藍興的麵子,凡沾了“藍”字兒的,哪怕是魯刺史的話,她也得忍氣吞聲地照辦,那她也就照辦。頂多提醒一下王雲鶴,藍興那兒招了幾個十年前就該當街打死的無賴打手。順捎把魯刺史治下的案子再整理整理,寫封信送給左丞。

第二天,她早早地起來,讓小吳去送一封信給小江。信上寫的是,讓賣珠人的家屬不要去跟官府鬧太大,哭著領回屍首就行了,再去客棧裏收拾包袱,順便將客棧房間內的一段竹子取回。竹子剖開,裏麵就是珠子了。把珠子帶到驛館裏,找北方口音的客人,越遠越好,才到州城的北方商人最好,盡快出手。然後帶著賣珠人的屍身回家安葬,拿錢給家人治病即可。

藍興的家人要是追索訂金就給他們,反正他們付的訂金本來就少得可憐。

辦完這些,祝纓就在驛站裏坐等,果然等到了小江陪同賣珠人的家屬前往驛站。花姐起初不知祝纓為何說要多等一天才走,看到小江,她低低地驚呼一聲,問祝纓:“她?”

祝纓道:“不必管她。”

……

小江卻不能不管祝纓。

祝纓離開之後,小江心裏難說是悔是惱,又或者有幾分不解。她留在州城不隨著去福祿縣,本就有一點點自己的小心思。張仙姑對她不能說有惡意,不歡迎的意思也是明擺著的,她也不想去討那個嫌。能聽到一些祝纓的故事就可以了。

在州城住了些日子,卻不見有什麽祝纓幹了大事的消息傳出來。直到賣珠人的事兒鬧得有點大。

魯刺吏彈壓這消息的時候,她已經知道了。她並不喜歡藍興這樣的人,也想幫一幫采珠人的家人。當時也想:他應該會來吧?

祝纓果然來了,卻不料是這麽個結果。

她壓下了情緒,幫著賣珠人家裏看了信,又幫著她們領了屍首,去了客棧,最後一行人到了驛館。讓賣珠人的家人偽稱是要尋一個去海邊收珠子的商人,好一同回鄉。代她們辦妥了這些事,小江便不再與賣珠人一家同行,送走賣珠人家,自己坐在驛館外麵的台階上發了一陣兒呆。

突然,她站了起來!

祝纓的馬是極有辨識度的,將全天下的馬都攏到一起,這匹馬也得算是上等的。

小江對小黑丫頭說:“小丫,收拾行李,咱們跟著他一道走!”

小黑丫頭正在為她難過呢,吃驚地問:“他?走?去哪兒?”

“福祿縣。”

“真、真要過去呀?”

小江道:“當然。”

祝纓啟程的時候,身後就跟了一輛車,又不遠不近地綴著了。

小江和小黑丫頭還坐在車轅上,心想:你來問我,我也有話回你。

哪知祝纓根本不問她。

這天晚上,大家同在一座驛站裏宿下,小江還是同小黑丫頭住在間。此時花姐才發現了她們,花姐很吃驚,她知道張仙姑的態度。晚飯後,花姐找到了祝纓,問道:“她們,怎麽回事兒?”

祝纓道:“強上了吧。”

“你把話說清楚。”

祝纓見花姐一點開玩笑的意思也沒有,隻得說了賣珠人的事兒,道:“幫忙我是願意的,但這事兒絕不能傳揚出去,否則不好收場。我駁了她的麵子,她大概就是這麽強上的吧。”

花姐道:“你自己有數就行了。哎,你怎麽知道珠子在竹子裏的?”

祝纓道:“看人。真是老實巴交的,被欺負死也就死了,但是家人生病,能想到自己親自來賣珠,被強索的時候也沒有忍氣吞氣地交出來,反而放言讓人得不到,可見是有些腦子的。所以輕易不會毀珠。他家裏有病人,心裏有念想。

他以前都是賣給海邊收珠子的人,頭回來這兒。他在這裏沒有朋友,自己一個人來的,人生地不熟,沒有別的窩。屋裏能翻的都翻遍了。沒人給他把珠子帶走,屋子裏又沒有,那就是屋子外了。被逼得急了,又不能藏太遠。隨便找找,就差不多了。

除非中途有賊偷了去,他又不必為賊隱瞞。”

花姐道:“那……”

“嗯?”

花姐道:“沒什麽。我隻是覺得,她有些執拗了。”

“咱們還是想想自己吧,回去之後咱們都要忙起來了。”

花姐問道:“忙什麽?”

“我要下鄉走一走。一同去吧。”

“幹爹幹娘呢?”

“帶上。單獨放在縣衙裏我也不放心。他們語言又不通,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祝纓說。

她要下鄉,得帶著小吳、侯五、曹昌等人隨行,以張仙姑不放心的態度,花姐也得跟著。留縣衙裏的還有幾個熟人?不如一同走了。

花姐道:“哎喲,那得帶不少東西,我得去列個單子。”

一忙起來,花姐也就顧不上小江了,小江主仆二人還是跟著走。這等領附著官員隊伍行進,並不是什麽稀罕的事兒,看的人也不太在意。

又過一天,祝纓再在下一處驛站歇息,卻在這裏遇到了幾個麵熟的人——福祿縣縣丞、主簿一行。

……

縣丞、主簿沒有料到會在驛站裏遇到頂頭上司,兩人臉現為難之色,上前行禮:“見過大人。”

祝纓道:“快快請起。你們兩個這是幹什麽?是咱們縣衙裏發生了什麽事嗎?我這就回去了。”

“這……”

縣丞與主簿心中大呼倒黴,刺史傳召他們是不敢不去的,但是被頂頭上司給逮了個現行,他們也是有些尷尬的。“越級溝通”這種事,一般人幹起來是有顧忌的。

兩人尷尬地笑笑,道:“大人這是要回去了嗎?”

祝纓道:“是啊。你們呢?”

“這……刺、刺史大人有召。”

“哦,那是不能不去,是吧?”

“是……是。”

祝纓也沒為難他們,為難個什麽勁呢?刺史有這個權利這麽幹,讓縣丞和主簿現在受這個夾板氣也沒意思。

“那就去吧,”祝纓說,“好好回話。我又不會攔著你們。當上官的不能這麽不懂事兒,你們說是吧?”

後一句話聽得縣丞和主簿心頭一突,訕訕地道:“那不能,那不能。怎麽敢這樣說上官呢?”

祝纓道:“既然要趕路就早些去歇息吧。”

縣丞和主簿背上起了一層牛毛細汗。

以前,每年到了時間縣丞或者主簿會帶了賬跟汪縣令在刺史府會合,他們報賬給刺史聽,汪縣令就負責順便挨個訓,其餘時間就住府城裏不過來管事。祝纓到縣衙辦完交割之後就沒有離開,反而像是要安家了。

他們就私下說,新任這位祝縣令看著一臉聰明相,仿佛是有點別的名氣,但是!她拖家帶口住過來了!也太不懂事兒了!非賴縣裏不走幹嘛呢?

這二人雖非本地人,卻是本州人,看祝家這一群人的樣子,是完全不懂本地方言的。祝纓突然說“不懂事兒”,他們不由做賊心虛了起來。

兩人目送祝纓離開,主簿就到了縣丞的房裏,兩人以方言交談。

主簿道:“他不會是知道些什麽吧?難道有人告密?”

縣丞道:“慌什麽?再看看。”

“這回他才到了州城回來刺史大人就召你我二人去,是不是有什麽事呀?難道刺史大人又要收拾他了?他不太好收拾?”

縣丞道:“先見了刺史大人再說。唔,大人說什麽,咱們就含糊應著,先看看。神仙打架,咱們先別摻和。”

主簿故意說:“他有什麽豐功偉績咱知道得不多,可他也太不叫人省心了,能有一個省心的上司該有多好。上任汪縣令多好?天天住府城裏,一年也不過來幾次,大家也都過得自在。也不用他幹活兒,隻消每年見上刺史大人兩三次,大家把縣裏的事打理得好好的,公廨田的收益也都給汪縣令送到府城裏去。”

當上官的,不給下屬添麻煩,不與下屬共處一處,這應該是基本的素養!

縣丞道:“除了汪縣令,你還見過別的縣令這樣的?還有,以後不能再當他的麵隨便說話了!”

“哎,省心的日子到頭了。”

“他已算是省事的啦,也沒問賬,也沒案,也不曾叫人訓話。”

縣丞、主簿思索著接下來如何行事,他們那不懂事又不讓人省心的上司,則回到了福祿縣。

……

張仙姑和祝大兩個在衙門裏憋得有點狠了。

張仙姑比祝大年輕些,覺得自己應該比祝大更能適應,她跑出縣衙到街上找個鋪子也想跟人話家常。這在京城是很習慣的,京城別的沒有,官兒就特別多,張仙姑這老封君的架子就總也端不起來。

到了小地方,人人都敬她,人人都與她語言不通,她到哪兒,就身邊三尺都是空地。

張仙姑出去一天就又回來了,再不提上街的事兒了。

祝纓和花姐回來後,張仙姑可算找著說話的人了,連問:“怎麽樣啊?刺史大人好不好相處?”等等。

祝纓道:“還行。悶壞了吧?收拾收拾,明天開始咱們下鄉轉轉去。”

張仙姑道:“好好,我陪你一同去。刺史大人有什麽令下來了嗎?”

“是我自己有事要做。”

“也行也行。”祝大搶著說,他也悶壞了。

祝纓道:“小吳,去告訴外麵,明天一早,我要見到衙役們列隊!”

小吳道:“是。”

他的方言進展也不太快,不過連比帶劃的還算能交流。他跑出去找人一說,衙役們弄了半天才弄明白他說什麽,還以為聽錯了,都問:“大人要下鄉?”問了好久才確認,新縣令要出夭蛾子了!

可是縣丞和主簿又都不在,他們也不太敢公然抗命,私下裏說:“怎麽這麽巧?是不是出什麽事兒了?一個見了刺史回來,另兩個又去見刺史,回來就有這道令……”

嘰喳半天他們還是決定第二天列個隊,看看小縣令要作什麽夭。

後衙那裏,祝家人就忙了,張仙姑和花姐得坐個車,還得攜帶些衣服、鋪蓋之類。祝大又覺得下鄉吃的肯定沒縣衙好,要帶點酒食。

忙到天黑,一家人才停下手來。祝纓和花姐這才把見魯刺史的事兒跟老兩口說了。

老兩口先問:“光棍不吃眼前虧。刺史那麽大的官兒,這麽頂撞,不會有事兒吧?”

祝纓道:“這一回不給他拒了,下回還有更多的麻煩事呢!”

花姐道:“幹爹幹娘隻管想一想,當年在朱家村,是咱們不夠客氣嗎?”

兩人再三跟祝纓確認了,“吃虧沒個完,不如翻臉”。張仙姑就罵:“哪怕在京裏,鄭大人、王大人他們也都要好言好語好好講理呢!”

祝大也叉著腰,胡亂指著一個他認為的州城的方向開了腔:“撅著個腚,叫人上趕著去擦?去舔?還舔得感恩戴德?上趕著舔的那是狗!”

兩人罵完了才去睡覺。

第二天一早,衙役都齊聚在了衙門前,等著祝纓訓話。

他們的隊伍隻能勉強算個整齊的,本縣已經幾年沒有正經這麽列過隊了。祝纓出來一開口就是他們聽不懂的官話:“分作三班,一班在家,一班隨我出巡,一班輪休。”

祝大等人聽不懂方言,這些衙役也聽不懂官話。祝纓到了福祿縣這些天也沒有為難他們,他們也不是很想跟這位縣令大人叫板,甚至想在合適的時候給縣令鼓個掌。無奈沒人領頭,不知道縣令這訓話結束了沒有,找不到這合適的節拍來捧場。

祝纓也不想他們繼續迷惑,突然改用了方言又將剛才的話說了一遍。

衙役們仿佛在背上被人抽了一鞭子,原本勉強整齊的隊列一抖,瞬間幾乎站成了幾條直線,整個兒看上去又像個長方的隊列了。

祝纓接著用方言說:“行了,分班吧。”

縣丞、主簿都不在,怎麽分呢?誰指揮呢?是平分還是怎麽的?又是一陣攘亂。

祝纓道:“肅靜。我點名的出列,第一班:童立、童生、童波……”

她挨個人點名,衙役們開始喘不過氣來。他們有名冊,縣令知道他們的名字這不稀奇,但是縣令點名的時候,目光是隨著名字確切地看到每個人的!幾十號人,她一一識得。

這還不算,有心人會發現,她安排的三班也很有講究,老少搭配,連高矮胖瘦看起來都比較整齊。

衙役們什麽話也不敢說,聽著祝纓分派了任務,第一班跟她走,第二班看縣衙,第三班回家休息。十日後,她帶第一班回來,第一班休息,第二班跟她繼續巡遊縣境,第三班看守縣衙。

祝纓平和地問:“聽明白了嗎?”

“是。”

連最碎嘴的衙役也不敢戲笑問她老人家居然會說方言,是不是同鄉、是不是跟他們開玩笑了。

別說他們了,祝纓親娘也不知道她已經會說些當地方言了。老兩口看女兒遊刃有餘就高興,哪怕他們聽不懂祝纓說了什麽,也歡欣鼓舞地跟著女兒下鄉去了。

……

祝纓騎馬,張仙姑和花姐坐著車跟在後麵,祝大坐在車轅上。

兩個衙役敲著鑼在前麵開道,其他人跟在後麵。

祝纓的第一站是個離縣城不遠的村子,她命衙役敲著鑼在村裏喊:“縣令大人下鄉,無論貧富貴賤,有何冤屈都可訴說!有不和之處都可調解。”

她就在村裏曬稻穀的大土場上坐下,麵前擺一張竹桌,一個簡易的公堂就形成了。

一村的人都在土場上聚著,幾個穿著體麵的中老年男子上前拜見。祝纓以方言道:“老人家是村中寶,快請起。”

村民們也都驚訝了起來。祝纓親自把幾個老人扶起,讓人給他們搬了座兒,然後才說:“我奉陛下旨意,朝廷政令來為官一方,怎麽能不管事呢?”

她與村民們的對話都以方言進行,祝大和張仙姑初時看著熱鬧,久了也聽不懂這熱鬧就沒意思了。兩人慢慢挪了出來,想走走散散步,張仙姑眼尖,突然看到了兩個藏藍道袍的身影,她嚇了一跳,走了過去。

相距十步的時候就看清了,竟是小江和小黑丫頭。

小江和小黑丫頭上前兩步,對二人行了福禮。祝大不知道怎麽跟年輕姑娘說話,張仙姑道:“真巧啊,你們也來看熱鬧啊?”

小江道:“大娘子,我是自己跟過來的。先前我做錯了事,惹祝大人白白操心了,我為他做事來抵就是了。”

“哎喲哎喲,不用不用!什麽都不用做,你自己個兒好好過活就行了。你瞧,連我們也都沒什麽正事幹哩。咱們連這兒的話都聽不懂,做什麽事呀?”

“我聽得懂,”小江脊背挺直直地說,“我講給您聽。”

她慢慢地把土場上的話翻譯給張仙姑聽,祝大聽著每句話都成句子,意思也通暢。奇道:“你會這裏的話?來過呀……”

“沒有。”

“現學的啊?那可真是了不起。”

小江道:“並沒有什麽了不起,學不會就死,也就學會了。”

張仙姑愕然:“這是什麽話兒說的?”

小江道:“人能裝聾作啞,不能真的又聾又啞。害,我接著跟您說,那個藍衣服的是哥哥,綠衣服的是弟弟,都說分家的時候不公平,對方占了便宜。祝大人就叫他們互相帶著老婆孩子交換搬家……噗,他們都不願意。祝大人要給他們重新分家了,原來並不是真的要他們搬家……”

小江慢慢給老兩口譯著方言,心中也漸有了想法:他並不是個冷酷的人,對那可憐人也多有回護。那賣珠人家的事,是我失了計較,不好代她攬事。

她的心裏一陣的難過。仍然硬撐著,不肯就走了。

花姐在一邊看了一陣,也從土場挪了出來尋老兩口。

隻有祝纓還在土場裏,依次與這村裏的人家交談。斷一些雞毛蒜皮的案子,分家都算大案,其他多的是你家的雞吃了我家的菜之類。

貴人眼裏,這連件“事”都算不上,聽著都算解悶的“閑談”。但是於普通百姓,這就是天大的事情。種了一春天的菜本來能換一小罐鹽的,現在被雞糟蹋了,全家吃淡,能行?

祝纓在大理寺斷案,重傷起步,凶惡的如謀逆、滅門都斷過。現在卻全是些村裏的事兒,件件聽起來都不霸氣!村裏的人呢,也講謀逆當故事,卻很關心雞鴨怎麽賠償。

她很快摸著門,先讓村中長者說意見,依據大家的反應,知道這村的習慣,再比照律法按自己的心意來斷。

比如分家,誰來分也不可能完全平均,哪怕一貫錢,一家半貫,哥哥都能說自己的兒子是長孫,長孫猶子,得多分。弟弟則要講,哥哥仗著年長,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已多侵占了不少財產。

祝纓分的時候,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不照著“平分”來。她提供了幾個方案供兄弟倆選擇,如果多給哥哥一點,但是要講明哥哥是多分了的,理由是他是長子,為原本的家出力更多,這一點由村中長者共同作證,所以多給一點。如果弟弟要贍養老母,則由弟弟多拿一分。並且言明,如果弟弟多拿了財產又不贍養母親,她就要照國法來辦這個逆子了。

完全地心服口服,那是不可能的!真要都講道理兄友弟恭互相推讓,那就吵不起來了。對於許多人,沒占到便宜就算吃虧了,這種人永遠不可能讓他滿足。又有一些人,受了許多的委屈,也不能硬叫他完全地放下。

普通鄉民家,字都不識幾個,也就不用提還有什麽家產記賬了。頂多是在縣衙裏的一個簿子,記著這一戶一共有多少田。至於家裏有幾條被子這樣的事誰也說不清,但他們爭的就是這幾條被子。

麵上看得過去,也就差不多了,並不是為了說服這兄弟倆,而是要讓別人看到她在管事兒。且管得也還算公平。

其餘事件也多如此類。

縣丞、主簿到刺史府領訓,往來花了十來天,他們回縣衙的這一天,正是祝纓結束了一輪巡視,回來換第二班下鄉的日子。

縣丞和主簿便得到了一個噩耗:新來的縣令,他就是個王八蛋!不用粘毛就是個猴兒!滿身都是心眼子!他會說咱們方言!他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