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春耕
祝纓帶人在城外轉了大半天才回來,回到縣衙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跟在她身後的人臉上都沒有出城郊遊的興奮,連曹昌都滿眼沉痛。
關丞等在縣衙裏,看到小吳等人的臉也當沒看到,他還是極有禮貌地跟祝纓匯報一天的工作。並且說了:“博士和助教二人前來求見,等到中午沒等到大人就先回去了。”
童波躬著身,適時地將二人留下的名帖遞了上來。
祝纓打開看了一眼,道:“哦,他們倆。”
關丞問道:“要下官現在將他們二人傳過來麽?”
祝纓道:“天不早了,算了吧,你也累了一天,甭跑了。”她將這兩份名帖收了下來,心中就多了一件事——找一天去縣學。
回到外書房將兩份帖子扔給小吳收了起來,祝纓取了一疊紙過來,提筆寫寫畫畫。提筆先簡單畫了一下自己預定的試驗田的位置,第二頁寫一下福祿縣的大致情況,今天看的田地,以及預備種的穀物等等。
寫完這兩頁,才對曹昌說:“阿昌,你來說說今天看的田。”
曹昌一臉灰敗,倒黴孩子也不會吹牛也不敢撒謊,說:“沒種過這樣的地……”
祝纓道:“這話你在城外的時候已經說過一遍了,我也沒見過這樣的地呢。說你知道的。”
曹昌今年也不過才二十歲,種地的經驗有,但是在北方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種的,放到福祿縣他也麻爪,白天時已說了無數的不同:氣候、水土、他在本地從來沒見過麥子之類,可能種不活等等。
現在實在不知道祝纓還要讓他說什麽了!
祝纓仍然筆走龍蛇,潦草地記著白天曹昌說的兩地之不同之類,轉眼又寫了兩頁紙。要點寫完,見曹昌還沒說話,就提醒他:“說說甘大送過來的那幾袋種子。”
這個曹昌還是有點熟的,雖然主要種些粟、麥、豆子,其他的雜糧他也見過。便開始說:“小人種過的麥子是兩季,春種旋麥、秋冬種宿麥,旋麥、宿麥也是不同的……”
又說了他種得比較多的另一種糧食作物——粟。“粟耐旱……”
又有豆子等等。
曹昌對自己種得比較多的說得就多,種得少的說了兩句就憋不出下文來了,脹紅了臉站在那裏。祝纓也不去說他,她家這些人裏,曹昌算是最懂種地的了。她便問一些自己想知道的,讓曹昌來答,以填充一些細節。
譬如“要多久才能收?”“用水比稻子多麽?”“要太陽好麽?”“是不是抽穗時不能下雨?”等等。曹昌也一邊回憶一邊回答,答完了又說:“福祿縣的雨水比咱們家多,還早。播種的時候也得算好了。”
小吳見天色越發暗了,推開門走出去,就見童波提著個竹籃子走了過來,竹籃子裏放著一堆蠟燭。小吳從中拿了兩支粗的,說:“我拿進去吧。”
童波問道:“有火折子不?”
“有的。”
童波就提著籃子去別處了,縣衙裏的燈火分幾等。比如大門上掛的燈籠也是放個蠟燭。給縣令大人的書房、簽押房得是蠟燭,其他如當值的值房、門房之類地方都是油燈之類。燈油也是有數的,每月領一甕,到時候添著使。
以前還有拿著個小竹筒、小罐子偷油的,你也偷、我也偷,偷得太多,本來發下來一大甕燈油沒兩天見底了,弄得十分難看。其餘諸如此類的開銷也是不少,什麽紙筆墨乃至掃帚之類林林總總加起來,用得還沒有丟的多。
去年,關丞向祝纓坦白了自己從中抽取了一筆好處之後,深深地覺得自己一個人背這口鍋太冤枉了!他隻抽了點好處,丟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他拿的!於是建議,縣衙的用度,貴一點的比如蠟燭之類都按天發!筆墨之類,按人支領。
童波先給祝纓這兒送蠟燭,今天是縣尉當值,再去給縣尉那裏也送兩支蠟燭,然後將蠟燭放回。再提著油罐子給各處發燈油。
小吳拿了蠟燭來將兩支都點上了,祝纓問:“他還是一處一處的發放?”
小吳道:“是。過兩天小人再同祁先生盤一回賬,包管不會丟失。”然後又半真半假的抱怨,剛來的時候,總有人說他這樣京城出來的人“刁”,而小地方的人“質樸”,事實上呢?他可從來不偷縣衙裏的燈油,倒是“淳樸”的人少不了占各種小便宜。
祝纓道:“那是因為窮,也不是因為就非好貪這個小便宜了。比如燈油,你家裏不缺,你爹和你姐姐就不會從大理寺天天尋思著順點子回家使。這裏呢?吃的油都緊巴巴的,哪還有錢點燈呢?”
縣城裏的人勉強算好的,有不少人家是點得起燈油的,許多人是就著火塘吃飯、做點活計。好些人過了四十歲眼睛就開始不好使了。鄉下就更逗了,也隻有幾個村中的富戶能點個燈。走夜路都不帶提燈籠的,折點鬆枝之類自己動個手,弄個簡單的火把。
她說著,歎了口氣,說:“還是太窮了。能多產點糧也能好些啊。”
曹昌道:“糧多了,也會賣不上價……”
祝纓心道,福祿縣的糧可還輪不到穀賤傷農的地步,先糊自己的口還不很夠呢。不過橘子也得賣賣啦。
她將隨筆畫的簡圖又拿了出來,伸出食指在上麵劃拉了幾道,心裏默算著。
去年她才來,連路上耽擱再整頓縣裏,上任頭一年就過去了!一任三年,今年是第二年了,今天種的穀子,她已有預料:大半會因為經驗不足又或者水土不服而沒有好成果。則一任就剩明年最後一年的時間可以用了!
她年輕,未來還有許多年,但在福祿縣的任期,滿算個六年,放到種田上就顯得特別的短了。還不夠把一塊荒地開成產量穩定的薄田的!
想要摸索出另一樣適合福祿縣種的莊稼是個耗時的事兒,她的時間也有限,一年也就種個一兩季的莊稼,她沒經驗、曹昌的經驗不算豐富,他倆要把這些東西給種廢了,這一年的光景就廢了。
種子的數量也有限,每一塊都種不了太大麵積。
她打算給每樣莊稼建個檔,然後一起播種來試驗。不能等一樣種壞了再試種另一樣。又要記下來當時耕種的情況。如果豐收了,可以用來作推廣的經驗,如果失敗了,也可用來總結教訓。
地方是她親自選的,一片公廨田附近的“荒地”。荒地不是那種完全的荒,是因為引水、人力等等原因,本來種過幾年的地方就被拋荒了。無人認領,祝纓就把它劃成了公廨田,拿來試驗一下。
大部分種莊稼,又有一小塊她打算試著種果樹,尤其是橘樹。她過年時在市集上買的兩筐橘子,酸的酸、甜的甜,想拿這種口味不穩定的橘子出去賣高價,攤兒都得叫人掀了。也得試。
哪怕沒種過地,她也知道,樹肯定比草長得慢!問了賣橘子的夫婦,想結果子至少得兩到三年,想要有穩定的產出,時間更久。又會有病蟲害。
祝纓問曹昌:“你種過橘子樹嗎?”
曹昌氣弱地道:“沒有的……”
祝纓道:“沒事兒,我也沒種過,也不會種。我種田還不如你呢!咱們去請教幾個鄉裏的老農吧!”
眼下在福祿縣種田,普通人略識幾個字的用處不是特別的大,也就是翻翻黃曆,看看上頭的節氣宜栽種之類。
此地十分叛逆,它全然不照著黃曆來。大雪那天沒有雪,穀雨那天說不定給你來一場大暴雨,看你驚喜不驚喜。
黃曆在福祿縣很多時候不如本地有經驗的老農有用。
祝纓道:“咱過年的時候發米和肉的名冊呢?小吳,去找出來。照著那個,往村兒裏請人去!要帶上車,不能叫老人家再走過來。東鄉那位丁翁看著筋骨強健,到他家的時候他還在收拾穀子。再有……”
她一口氣點了七、八位年紀在七十來歲,身體還可以的人,讓小吳去接人時一定帶過來。“剩下的你看著安排。”
小吳一時記不住這許多人,有點慌,祝纓道:“莫慌,找發放的名冊出來,你一看就能想起來了。去找吧。明天這事兒就交給你辦了。唔,不能白使人家,給每人家裏五升米。帶到縣城來,食宿算縣衙的。把值房騰出兩間來,弄幾條被子。一日三餐,要有米有肉。”
這個小吳就記得住了,說:“是。小人這就去辦。”
祝纓對曹昌道:“既然人都請來了,也不能光問怎麽種橘子呀!他們會種稻,就是知道這裏的水土,等他們來了,還得你多跟他們說話,你是懂的人。請教一下怎麽種麥子之類,或許也能有些收獲。哪怕他們不會種麥,你也可問他們旁的事兒,譬如什麽時候雨水好。有棗沒棗,打三杆子,咱們的錢不能白花!”
曹昌忙道:“是。”
……——
祝纓安排完請老農的事兒,就手又把本縣的田簿之類調了出來。她是縣令,今年的春耕安排也是她的事兒。既然把各鄉老農薅了來,那就得人盡其用!她再溫習一下本縣的情形,將這個事也聽取一下他們的說法!
多聽聽總是沒有壞處的。
這些都幹完,天也黑透了,後麵杜大姐跑過來催了三次,祝纓擱下筆,將案卷都收好、落鎖,檢查了一遍燈火,才到後麵吃飯。
張仙姑口裏埋怨兩句:“三催四請的,倒是有什麽事兒耽誤你吃飯呢?哪個上官也不在你眼前,哪就這麽急了?餓壞了怎麽辦?快來吃飯。”
祝纓道:“準備春耕的事兒呢。”
花姐知道這是個大事,問道:“現在?早了些吧?”
“福祿縣比京城暖,去年也沒結什麽冰,連雪都沒下,開春回暖也早。”
花姐道:“哎呀,我倒差點忘了這個差別。”
張仙姑道:“那也不在這一天,瞧你爹,都要把筷子給嚼了。”
祝大氣道:“明明是你在催著她回來吃飯的。”
“喲嗬,摸了八回筷子的不是你?”
杜大姐早已見怪不怪了,拿大托盤上菜,一麵上一麵說:“祁小娘子他們在那邊吃了,就不過來了。”
祝纓問道:“祁先生今天又幹什麽惹她生氣的事兒了麽?這孩子就是太愛操心了,祁先生也得罪不了什麽人,她這樣也太累了。”
花姐道:“祁先生衣襟破了個洞,她要祁先生脫下來補了,祁先生嫌麻煩。都是小事兒。”
“哦。”
飯吃得很平和,吃完了祝纓就去看了一會兒書,準備明天去縣學。老鄉得過兩三天才能到,她就先處理縣學的事兒。
第二天一早,祝纓將小吳及幾名衙役派出去,又批了幾人支取車馬費和米,再讓關丞安排幾個老農的住處。安排完縣衙的事,她就騎上馬,帶上曹昌去了縣學。
縣學裏人人都樂不起來。
縣學裏的學生也有縣衙的一定補貼,本是人人自傲的。素日也知道福祿縣的學問連在州裏都是排不上號的,以前還能歸因於“縣令大人不在縣裏,不管學政、耽誤大家學業”,博士則以“縣令大人不在縣裏,不管學政、致使富家子弟濫竽充數”。
現在新縣令很重視,還采取了廣泛遴選、糊名這樣的方式選了全縣的精英。選完之後連鋪蓋都發,這在福祿縣絕對是很照顧了,也談不上條件不好。
師生們再沒得抱怨,一個個臉上都掛不住了。
等祝纓到了,博士急將她先請到自己的屋子,焦慮地問出了自己很關心的問題:“大人,那卷子……”
祝纓道:“給你們先試試手,這是國子監的卷子。”
“福祿縣地處偏僻,一向文風不昌,學生慚愧,學問也與京城大儒不能比。教出來的學生是差了一些,可是已然如此了,這麽考下去,也不是辦法呀!大人如有大才,不妨親自教導他們。光考,又不教,豈不要把人考壞了?”
祝纓道:“我不就是為這事兒來的麽?正有一事要同你商議——我從國子監弄了幾箱書來,喏,單子在這裏,又有各科各類的書籍。你將人集合起來問一問各人意願。是願意接著考進士科呢?還是想轉個行?我想,進士科是難的,皓首窮經者比比皆是,有的人家裏供得起自然無妨。縣學不行,總也不能將一個學生養一輩子,過幾年總是要換一批的,換掉的人怎麽辦呢?如果在明經、明法等科上也能上有建樹,倒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博士道:“是哩!”又說,“隻怕轉了旁的科也讀不出來。不瞞大人說,以前也有人想轉的,轉了一回也沒個動靜,又轉回來了。接著就頹廢了,隻好混個包攬訴訟。關大人嫌他多事,壞了淳樸民風,還把他趕走了。”
祝纓道:“往事不必再提,且說當下。召集人吧,我先把卷子給他們講了。國子監弄來的書我會陸續交給你,你要記檔,保存好。也許學生閱讀。然後咱們再考幾次,再講解,再看看各人的悟性。再與他們聊一聊,看看各人要走什麽樣的路。都考同一科,自己人打破頭,還不一定能爭上。多分幾科,萬一有人長處不在明經而在明算呢?且這些科目,各州縣未必就很重視,容易出頭。”
縣學裏算學水平很差,這不還有一個祁泰麽?拿個差不離資質的,讓祁泰收拾收拾,遠的不敢說,本府裏能拔尖兒了。扔去國子監的算學科裏,大概也是能考上的。考個明算科,從九品起開始做官。也是官身。她自己當初還想跟鄭熹做小吏往上爬,那還不是官呢。
博士見她安排得明明白白,心道:怪不得我隻是個博士,人家年輕輕就是縣令了!
他心裏又燃起了希望,這樣一個明明白白的縣令,能給縣學調-教出幾個出頭露臉的學生了吧?
博士忙去召集學生。
祝纓見這一個個不開臉的樣子,道:“話,博士都給你們說了吧?來,咱們講卷子。講完了,你們自己溫習,書我給你們帶來了。記著,不許為了爭書起糾紛,不許汙損。每人借閱的冊數、時間都要定好,不許一人霸占了不還,旁人無法借閱。”
然後便開始講題,嶽桓家學淵源,又有個鄰居劉鬆年,這卷出得,不把五經吃透了,連個門檻都邁不進。
祝纓一一給他們講解,又許他們提問。顧同年輕人,看祝纓侃侃而談十分從容,想試一試這個“明法科出來的縣令”的斤兩。
他想:若是來之前就準備好了,當然能講得很順,再有,卷子是縣令大人弄來的,他手裏早有旁人寫好的答案也不一定。我就由這題目引申出去,問些旁的書上的……
他便先舉手。
祝纓也點了他的名,他便依著自己的心思問了起來,他不提《論語》,因為這一步過於經典,原文是許多人必須得背的。他提《春秋》中的字句,主提《左傳》。顧家家境在縣裏算一流的,家中藏書也不少,他還提到了《公羊傳》。
祝纓不假思索,順口便引了出來。學生們看顧同與祝纓一問一答的,起初是嫌顧同混蛋,霸占了好不容易請教的機會。漸漸聽出些不同來,也拋卻了考試帶來的沉重心情,年輕人的好奇心也被激了起來。陸續有十來個學生都提問,他們不問《春秋》了。
家境好的學生,家中也有幾本雜書。趙蘇就問《史記》,甄琦自家窮,蹭過趙翁家的書,也提問大戴禮與小戴禮的問題。雷廣不服氣,特意挑了個算學的問題,問了個雞兔同籠。
祝纓對他們的心思洞若觀火卻都不點破,接下來還可能給他們換條路走呢,不叫他們服了,改人誌向這事兒是很難不落埋怨的。
她一一給他們解答了,最後對雷廣道:“喜歡算學?”
雷廣哪是因為喜歡?他吞吞吐吐地說:“是、是常幫著家裏看賬……”俗稱放債。
祝纓點點頭,說:“得了,今天就到這兒吧。好好讀書,五經都給我背下來!過兩天接著考!考完了我再與你們聊!”
學生們不敢怠慢,躬身應是,即使如雷廣之類雖不喜歡這個縣令,也有點“不服”的意思,卻又都服她的“學問”了。
祝纓又給縣學送了一套卷子,這一回學生們依舊考得不好,卻都沒有之前那麽沮喪了。博士已對他們簡略說了“將來”,心思活絡些的已在思考改道了。與祝纓預料的不太一樣,縣學裏的大部分學生並不很抵觸改道。
縣學的學生因有名額限定,對學生也有一定的補貼,學習優異者還有些獎勵。學生又不同於朝廷官員,官員越老經驗越足勢力越深、有些年老官員號稱定海神針,學生雖然也與官員一樣不耕不織、卻連安境撫民之類的事也是不做的,學生越老是越廢的。所以過一段時間,譬如十年、二十年沒個成就,又或者超過若幹歲,要被清退。官府不養這樣的閑人。
到了年限,書讀不出來、做不了官,還被縣學給黜退了。前半輩子就是一場夢了。
如果換個科,看縣令這個本事,如果肯指點一下,或許……
終究是年輕人,有心氣兒,除了甄琦十分動搖,旁人還是想再試兩年。現在書有了、縣令大人的學問看著也好,還能通了國子監的路子,萬一呢?
縣學裏的學生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念頭,讀書的想法卻還沒有動搖,都權衡著自己的考試績,與家長商量著是就混這幾年出來繼續家業呢?還是跟縣令大人走得再近些,聽他的話,搏一搏萬一能有個仕途?官員的好處,第一就是免賦役。
家家算盤打得能進明算科。
……——
祝纓沒有讓學生們馬上做選擇,她派人去接的老農們到了!
一幹老農過年時才被祝纓親自送了禮,現在又派車接到了縣城,個個都很驕傲。到了縣衙下車,見許多人圍觀,他們也有咳嗽一聲往地上啐口痰清了嗓子準備見縣令的、也有把衣服往下拉一拉蓋住褲子上的破洞的。
福祿縣偏遠鄉村之窮,好些人有衣有褲就不錯了,無法如富庶之地那樣普通人家也能穿個上衣下裳顯得體麵。他們大部分是短打扮,衣服上有補丁,勉強禦寒。粗手粗腿,看著就是個幹活的樣子。
祝纓親自到衙門口等候,掃了一眼,接來的全是老翁,最終接來的有十四人。此時也沒什麽好挑剔的了,她說:“有勞各位父老,我有事兒請教才請各位跑這一趟,各位一路辛苦了,先進來歇息,請!”
有見過點世麵的就說:“大人哪裏話?大人召,我們一準來的。沒見過您這樣對咱們好的官兒呢!”
祝纓側身讓著:“事情急,沒來得及多準備,就先住在這裏,被褥也是新的。過兩天你們回家時,被褥也送給你們。”她看看這些人啥行李也沒有,有三個隨身攜帶了東西的,乃是支木杆權充手杖用的。就臨時又加了最後一句。
讓各人住到房裏,一共十四個人,一屋七個,通鋪,但是每人有一套鋪蓋。屋裏有桌椅,也有盆巾之類。老人們好奇地看著屋子,很快自己就分了兩間,也沒行李好放下,都想試試新床鋪。
在鄉下,想做套全新的鋪蓋可也不容易。
祝纓卻說:“走吧,咱們先吃飯。”
祝纓在上麵坐一桌,下麵兩桌是老人們。桌上已擺了幾大碗菜都是燉得很爛的食物,大桶的蒸米飯、大桶的燒菜肉抬到飯堂以作添飯添菜之用。又給每人上了酒,為怕誤事酒給的不多。
祝纓道:“走這一路也都餓了累了,先吃。”
老人們風卷殘雲,以絲毫看不出年紀的飯量吃光了三大桶,摸著肚子才停了手。更有人已打起了飽嗝。
此時有不好意思的老者。他起初是還撐得住場麵的,架不住左右都在飛快地扒飯,更因飯菜燒得很爛,便於老人食用,也都不客氣了。
吃飽了,才站起來老臉一紅:“大人,大人要咱們這把老骨頭幹什麽呢?”
祝纓道:“快春耕了,有些種田上的事兒想請教,不急,吃完了,你們先去睡一覺,歇一歇。明天咱們再說。興許還要出城看看呢。”
他們就有人借著酒意說不用歇,現在就能說!還有哭出來的,說這輩子也沒遇著這樣好的官兒,現在幹活都行。
祝纓仍然讓小吳等人將他們送到屋裏休息。
晚飯雖不與他們一道吃,也沒再擺席,但是每人兩菜一湯,米飯管飽。
到了第二天一早,祝纓再請他們說話的時候,老人們吃飽睡足精神看起來極好,也都打了一夜的腹稿。見了麵先有要磕頭的,又有要表忠心的。亂了好一陣兒,局麵才穩定了下來。
祝纓先請他們說一說本縣春耕的事兒。去年祝纓來得晚,所以沒見到本地的春耕,並不了解本地春耕的情況。
祝纓把曹昌也叫了過來:“你也認真聽聽。”
老人們七嘴八舌,曹昌聽得耳朵都要冒煙了,悄悄看一眼祝纓,見她聽得很認真頻頻點頭沒有絲毫不耐。
祝纓心中暗道僥幸,幸問了問這些老人。否則她這春耕,胡亂安排還不如“垂拱”。
她問種田要留意什麽,老人們一通七嘴八舌,祝纓於紛亂中總結了幾句:水、熱、土、肥、種子、人工、畜力。
犁地是需要大量的畜力的,
老人們著重說了畜力:“牛馬不夠用哩!”
本地有牛耕也有馬耕,春耕時能有個牛馬絕對是村裏的上等戶了。沒有牛馬的人家,幾家人湊個份子租幾天牛馬,也有專門出租牛馬的。又有一些窮得底掉的,就是人拉犁。人的力氣如何比得上牛馬?種得也就不如別人家。都得人拉犁了,家庭條件也不太好,人也沒力氣。落到這步田地的人家,估計沒幾年就得把地也抵出去了,人也熬不了多久了。
祝纓尋思了一下,這種情況她聽王雲鶴說過的,官府會提供一部分的畜力租給百姓。
得,她又疏忽了一件事兒!
這福祿縣是從汪縣令手裏接過來的,福祿縣之前幾年也沒多少屬官府的牛馬!縱有,還得盡著公廨田用呢。那可是全縣官吏衣食所係,以及汪縣令府城生活之資啊!
祝纓也不懊悔,就算去年剛到的時候給牛馬現配種現下崽兒也來不及使。
不幹不知道,一幹才知道想當好個縣令要留意的事是真的多!
她心裏又添了一筆“牲畜”的事項要準備。
老農們頭一天說春耕,祝纓又問他們各鄉的情況。
第二天,祝纓再問他們橘子樹的事兒。
也有老農不懂裝懂的,也有老農說沒種過的,倒也有種過的,說:“果樹也不好侍弄!離枝沒多久就壞掉了,摘下來頂多一旬。我們都在果子還沒全好的時候問人要不要,有人要,再摘,沒人要就先放在枝子上。可也留不了太久,果子好了要是不摘,也就掉地上爛了。”
祝纓也都記了下來。然後拿出了從北方帶來的幾樣種子,每樣取一把給他們看,詢問經驗。原本經過兩天已比較能放得開的老人們卻齊刷刷地變了臉色:“大人!可不敢隨便換糧食種啊!!!”
他們語無倫次,祝纓卻聽明白了,他們現在種的糧還能糊個口,如果換了個別的,就怕絕收。別說絕收了,隻要產量減個兩三年,立時就是災年。家裏能有餘糧的,都是地主了,普通種田的人,每年春天這個時候就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靠野菜活了。收成再少點,那是真得餓死人。
祝纓道:“我自己種二畝,試試,不叫他們改。”
老人們吐氣的聲音響徹整間屋子。
祝纓道:“好啦,既然沒有誤會了,明天先去看看地?”
這時就有老者說:“小老兒以前種過麥的,那年年景不大好,收成不多,種倒是能種。”
有一個說話了,就有另一個也說。以為祝纓現在公廨田裏還是應該以稻為主:“咱們這兒的人,侍弄稻子是熟手。保本兒。要種麥,等收了稻再說。”
祝纓道:“我不用熟田。先尋個不大用的地兒種著試試。”
老農們你看我、我看你,都點頭:“咱們想看看去。”
第三天,她就帶著這一群人出了縣城。
老農們看了這一片地,要麽搖頭、要麽歎氣,也有說可惜的,也有說“再整整也是個好地”的。
他們告訴祝纓:要把一塊不好的地種好,要花人力,也要花時間,就是年年月月地種、積肥。一點一點給它弄好。現在這片地,應該是拋荒的,僅強於荒地。又指點祝纓應該從哪裏開條小渠好澆地。
再耐旱的作物,它也得澆,“隻是用水少些,又不是不吃水”。
有種過麥子的老農,跟祝纓說了日期,以為祝纓現在完全可以先種稻。
連續看了幾天,祝纓白天跟他們看田,到了晚間,又點起燈來整理筆記。
她想把這些都記下來,連同之後自己親自試驗種田的筆記,最後紀錄出一本農書,以後哪怕自己在福祿縣的時間不長,這裏的人也能用得到。順便列一下本地氣候與黃曆所載之節氣指導的播種時間等之不同。
試種的筆記裏,她畫了張表,哪塊地種哪樣莊稼,什麽時候種、播種多少斤、用多少人工、怎麽用水等等都記下來,也記下莊稼成長的時間,什麽時候抽穗、什麽時候收獲等等。
此時,春耕也將要開始了,老農們有的就著急,想回家幫忙。不能拉犁,幫家裏收拾收拾農具燒口水也是好的。
祝纓果然如約將鋪蓋給他們都帶走,又另每人再送二升米,依舊原樣將人送回家。與那種過麥的老農與另兩個看著還算強壯的老農約定:“等春耕家裏忙完了,再來幫我看看田。”
老農們上路的時候,祝纓卻下了帖子,將縣城內的各家富戶請了來,有事商議。
各家富戶接了帖子已不那麽提心吊膽了,他們也想與縣令聯絡聯絡感情,更有人想到縣學的事兒,愈發篤定縣令是想在這裏做些政績出來的。這政績又不是抄了他們的家搶錢,那就配合一下好了。
祝纓在縣衙設宴,卻是為的一件事——牲畜。
大戶人家養的牛馬非止一二,他們自家有地要種,也有自家的佃戶之類,春耕誰不用呢?
祝纓並不要搶他們的,而是與他們商量:“你們自家用過之後,縣衙出錢租你們的牛馬。靠人拉犁的,不得拉到猴年馬月去才能幹完?有頭好牛,半天就得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一耽誤了,這一年的收成肯定打折扣。
祝纓說了自己的方案:“不會累壞你們的牛馬、也不在賬上做手腳。我還是依舊戶籍來,貧戶有多少,就近劃撥。都是有數的,幹多少,就給多少錢,你們可派牛倌、馬倌跟隨。縣裏不會占這租金的便宜,用的時候就清點給你們,到秋收之後,我再找他們原樣討回來。你們想用錢、帛、米結算都行。”
顧翁等人都很驚訝,祝纓現在說的這個他們也不算陌生。許多地方官也都會做,一般是縣裏出耕牛,租得起就租,錢付給縣衙,租不起就沒辦法了。能提供耕牛的縣令,已算合格的了。
但是祝纓居然會考慮到全縣百姓,聽這口氣,她想幫這些人全都用上牛,還是墊付租金且不收貧農利息?
顧翁有點感動,第一個站出來:“算老朽一個!”又建議,“春耕時牛馬緊俏,也有抬高價的,咱們就在這裏定個平價,誰都不許哄抬!”
趙翁等人都附和,趙灃道:“也算我一個!又有,他們獠人那裏也有牛馬,並不以耕種,我願做中人,再討些來!”
祝纓道:“好!多謝諸位父老!奇霞那裏,若有什麽條件,可以讓他們直接與我談。”
“是。”
祝纓笑道:“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