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初到
祝纓一行沒有在朱家村停留太久,她已然在路上耽擱了一些時日了,雖然向朝廷多要了一個半月的時間給補回來了,但是能早一點到還是早一點到的好。到得越早,就越能早一點摸摸底。
不過,在走之前她還有另一件大事要做——遷墳。
全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跑到京城的時候,是想不到這個事兒的。現在回來了,祝大和張仙姑都有一點點牽掛。尤其是祝大,他挺在乎這件事兒的。祝纓又因陳相的提醒,也得跑這一趟,將樣子做足。
她剛才瞅了一眼那新蓋的“舊居”,雖然屋子是翻新蓋了的,估計也沒蓋多久。舊址上起的新房,並沒有與原來的位置完全的重疊。在新居略往邊上走一點的地方,她看到了一些焚燒的痕跡。
不用說,當年朱家村的人從府城被放回村之後,不把她家一把火給揚了就不能叫“朱家村”了。
如果說一開始遷墳隻是做樣子、立衣冠塚也行的話,看完“舊居”她就決定挖出遺骸來火化了帶走了。
祝家“祖墳”頂多往上追三代,再往上都不知道在哪兒了,此外還有祝大前妻以及頭前的兩個兒子的墳。他們家是外來戶,蹭不進人姓朱的墳地裏,就擱山裏找個地方埋了。如今得現找。
“祖墳”在哪兒,以前祝大還是記著的,一走將近十年,祝纓今年都二十一了,再找就費勁了。張仙姑是後來才跟了祝大的,對這些就更不太敏感了。
祝纓歎了口氣,說:“拿個羅盤來,我去找。”
其實她還記得一點。以前祝大帶她上過幾回墳,雖然將近十年了,山裏樹木雜林又長了一輪,不過大致地形還沒太變,試一試,應該能行。
她托著羅盤,手指掐算,口中低低地念了兩聲,然後轉著羅盤就往山裏去。祝大等人與鄉民都跟著,小江和小黑丫頭也好奇地跟在後麵。走了半天,祝纓在一處停下,說:“這兒應該有一個。”
祝大道:“我記起來了!是有點像!這棵樹長大了好些!哎,這個疤還是我那回不小心砸上去的。我家墳呢?”
朱二郎低聲道:“老爹你多少年沒來了?”小十年過去了,下雨墳包都得打平了,您還想找呢?
朱家村的人攜著鐵鍬之類,往下挖不多深果然掘到一副朽爛了的薄棺,裏麵的屍身已化為泥,骨架也爛得不太全了。張仙姑拿了個布袋交給祝大,祝大嚎啕大哭,邊哭邊去揀骨頭。
祝纓又托起羅盤,再尋第二處。一氣掘了四、五個不大看得出來的墳包,數一數,什麽曾祖父母、祖父母。祝大前妻,即她的“大娘”,還有大娘生的兩個哥哥,都摸了出來。一袋一袋地裝好,又把原處填平。
朱家村的人咬著指頭,有人落在後麵低語:“神漢仙姑兩口子都是樣子貨。看不出來,這老三真有點兒邪門的門道。”“噓……別提。”“知道知道。”
祝纓突然回頭,說:“嗯,這兒的事兒我都知道。”
驚得他們都住了嘴,不敢再多說話。
祝纓把羅盤順手往袋子裏一扔,心說:不知道陳相他們做了什麽,這樣下應該能鎮得住了。
她是不怕有人揭她老底的,但是如果揭破得太早會誤事。她這身份來曆的事兒,根子在朱家村,朱家村的人不亂說比什麽都強。陳相他們做初一,她再做十五,此後不再跟朱家村有太多的交集,事情也就過去了。
回到了村裏,一邊架起柴來燒骨灰,祝纓對朱家的長者說:“今年村子裏,稅上有什麽難處嗎?”
“哎?”
“等會兒我就回縣裏了,還得趕路赴任,會再見一見縣令。村裏實在有什麽難處呢,我跟縣令說一說,成不成的,是我一份心意。”
那位長者張大了嘴,深吸了一口氣:“哎喲,我就說三郎打小看著就是個大氣的人!”
朱家村還欠一點租子,以前是於妙妙的娘家能通縣裏的天,於妙妙死了、於平也死了,朱家村確實有點難。縣裏一旦往下攤派,朱家村以前攤得少或者不攤,現在就攤上了。
祝纓道:“好,我知道了。”
朱家村的人忽然就變成了祝纓的“父老鄉親”,各家翻箱倒櫃地給祝纓湊骨灰壇子。長者十分留戀地說:“不如把太翁的骨灰留下來,咱們修個墓,這裏有的是人看守哩。”
祝纓道:“那不幹正事啦?還種地呢。我家這些個啊,以後會帶京裏的。我在京裏還有些田地,足夠安葬他們的。”
爾後又在村裏設了一回宴,算作遷墳的宴,又讓人去縣裏拉來酒肉,請大家又大吃了一頓。
父老鄉親們淚眼汪汪地送她一行人出村,老翁說:“可常回來看看呀!”
“隻要有機會,”祝纓說,“幹娘和二郎就托付給大家夥兒啦。”
他們都說:“放心放心!二郎悶聲不吭的,也是個守家的好人呢。”
祝纓笑笑,扳鞍上馬,帶著家人走了。
離了朱家村沒幾裏地,張仙姑把她叫到車邊,問:“你還真給他們說話呐?!!!”她年輕時在朱家村可沒少受欺負,至今堵著氣。之前是為了遷墳、為了女兒的“案底”才忍了的。
祝纓道:“說話算數嘛!還得叫他們看墳看屋子呢。咱們以後真路過了,也還得來給幹娘供一碗飯的。”
張仙姑嘀咕道:“那就這一回。你別老惦記著,我瞅著你怎麽要成濫好人了?”
祝纓道:“我是不記仇的人麽?”
她到了縣城之後,把朱家村的難處跟縣令提了一下,縣令道:“唉,今年是有些艱難。”
祝纓知道今年年景並不算差,說是艱難其實仍然是有商量的餘地的。她說:“這回晚輩離京並不單是晚輩一個人的事兒,前輩翻翻邸報,與我前後腳出京的多少人?”
“誒?”
“政事堂還是希望下麵的親民官愛惜一點民力的。”祝纓不用當縣令就知道這縣裏還會在正稅之外自己另加點捐稅。再有,與縣衙關係好的富戶,既然不是官身仍要繳稅,隻要打點好了,他們的稅也可以減免。但是縣裏又需要向朝廷上繳,於是一部分的租賦就落到普通人的頭上了。
她點到即止,說完就向縣令辭行。
縣令還要挽留,祝纓道:“晚生身上還背著赴任的日期,不敢久留。日後有機會,再拜訪前輩。”
縣令這才送了盤纏,將她送出縣城。
……
小江和小黑丫頭的車不遠不近地就跟在祝纓的車隊後麵。
張仙姑心裏總是不得勁兒,她對朱家村素無好感,一旦離開,提都不想提。離得遠了,也就把這事兒扔腦後了,她現在就想著一件事兒——她怎麽跟來了?
路邊茶鋪那兒陷了一輛車,祝纓叫人幫忙的時候張仙姑也覺得祝纓做得挺對。幫完了就覺得不對味兒,在朱家村,她一直留意著小江。朱家村的人還以為是祝纓帶的一個女冠來做道場,也沒起疑,小江也似模似樣給祭了一祭。
從朱家村出來,張仙姑發現小江還跟著。到了縣城,小江可沒在跟著了,她鬆了一口氣,心道:也難怪,就那個來曆,心裏有疙瘩要解。就是碰巧了。
她不知道,小江和小黑丫頭在縣城不與祝纓她們的車隊住一處,她們來得早,就尋了間客棧住下,四處逛縣城來著。祝纓一動身,小江也說話算數,算了房錢、駕上車,又跟隊伍後麵了。
她也不往上湊,卻也不離開。
離了縣城,上了官道,重新回到赴任的大道上,晚間宿在一處驛站的時候,張仙姑跳下車來,蹬蹬腳,覺得舒服了一些。猛一回頭,看到一個女冠推開不遠處一間屋子的門,她住進去了!
張仙姑還以為自己眼花了。
第二天上路,她就叫杜大姐:“你去瞅瞅,那個小黑丫頭跟她家娘子是不是跟著咱們的。”
杜大姐老實人,看了說:“兩個都跟著呢,她們趕一輛騾車,坐車轅上說笑哩。”
張仙姑眼前一黑。當著杜大姐,她也沒有發作,忍到了這天又宿下,她把祝纓叫到了房裏來。
祝纓進來說:“娘?叫我有事?”
張仙姑躥過去把門給插上,又把窗戶關嚴。
祝纓問道:“您這是怎麽了?”
張仙姑壓低了聲音問:“那個,就跟咱們車後頭那個,到底怎麽回事兒啊?”
“哪個啊?!”
張仙姑道:“少跟我裝蒜!就,你幫著抬車的那個!你主意大了,什麽都能安排好,我們也幫不上你的忙,都聽你的。可你不能這麽安排!你現在是什麽樣兒?弄她過來,算什麽?你想幹什麽?”
“不是我弄的,我要安排也不安排她跟著。她就是自己的主意。”
自打祝纓做了官兒,張仙姑很自然地就不打女兒了,連順口罵兩句都少,這回是真急了,反手就要打祝纓:“都說了,別招人家!”
“我沒弄!”祝纓抓住了張仙姑的手,“跟我沒幹係。她還給府城姓許的修墳的呢。”
張仙姑心裏不安,道:“修完了墳還不回去?那她這是為什麽呢?她別是盯上你們兩個了吧?你和花兒姐。對,花兒姐。你不懂,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你的事兒,不能叫人總盯著你。知道不?”
祝纓道:“腿長她身上。她不跟咱們一處,我也能應付得了。您要真不放心,那我法弄她走?”
張仙姑氣道:“兩個孤身的小娘子,一個腿腳還不方便!你要把她弄哪兒去呀?”
祝纓看張仙姑極憂心自己,她雖不怕小江,也不能不顧及母親。她說:“那這樣,她這一路也就是為了散心,覺得無趣了自己也就離開了。咱不招她,行不?
自己的路得自己走。
咱們是走官道,她半路要是走偏了,我也不能官兒不做就追著她去照顧。她什麽時候離開我也不幹涉。她要一路跟到底,又要回去了,我給她開張路引,讓她拿著回京。她要是留著也住下了,我就當她是治下一個遊方的女冠一般的待。
她要真有歹意,我也不會慣著。您說呢?”
“她都給你通風報信兒的,能有什麽歹意?”張仙姑說,“你別招惹她叫她真的生出怨恨來就行啦!”
“好。”
“唉,也是個苦命人。你可不能招惹苦命人呐。寧可早早得罪,不能勾著人家!”
“我懂。”
此後一路,祝纓也說話算數,沒有主動跟小江搭什麽話。小江也還輕輕鬆鬆跟在她的車隊後麵。
隨行的商隊卻又產生了變化。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並不跟著祝纓到目的地,出發的時候祝纓與他們講定了,每隊幫她帶一車的東西。商隊要離開,車和車夫商人們要帶走,祝纓就得另雇車給她送到目的地。
好在一路走來已行了很遠,此時再要雇車去她赴任的所在就不太難了。走一個車隊,祝纓就再雇一輛新車。
陌生車夫的加入,又給祝纓的車隊添了新的麻煩——語言不通。
其時,一個人到了陌生的地方,憑一口鄉音就能認得出同鄉。一開口就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祝纓的家鄉與京城已然有不短的路,語言與京城也有了一些差異。大部分人的官話說得都不很好的,祝大和張仙姑到了京城,也因口音問題被人說過。但是隻要說得慢一些,彼此之間的交流問題還不大。
不幸從家鄉再往南走,走不太遠,祝大和張仙姑就有點聽不懂人家說的方言了。小吳、曹昌、侯五、杜大姐乃至祁泰父女更麻煩,他們幾乎全都是京城人氏,在此之前這輩子從來不需要懂別的地方的方言。
主人家可以聽不懂外地話,反正他們一般也不大跟臨時雇的車夫打交道。小吳等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還得跟車夫有點交涉。尤其是鄭奕派著駕車南下的幾個車夫,大家都是趕車的,走路時怎麽走,牲口怎麽照顧,多少要有點溝通。
他們隻得連說帶比劃。都是出門在外的人,彼此有些經曆還是相通的,倒也湊合著過了幾天。
祝纓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忙把最後兩支目的地是祝纓赴任之地的刺史治所所在的商隊頭領請了來。
兩人不知何事,心中都是忐忑,擔心她再臨時勒索。不想祝纓開口就問:“你們要去販賣貨物,懂當地方言嗎?如果不懂,如何采買?”
兩人鬆了一口氣,說:“小人們都會一些的。”
祝纓道:“我正要請教。”
“不敢,不敢。”
祝纓道:“不必害怕,我也不是趕你們走,也不要再勒索你們。有些事兒你們對我講清了比給我錢帛更叫我歡喜——你們常南來北往的跑,也常往那邊去,我要去赴任可不想兩眼一抹黑。你們對我講講風土人情,再對我講幾句當地常用的方言吧。”
兩人道:“這個容易。”
“小人們隻在這州府所在活動,旁的地方不知,州府是個繁華的所在。凡南貨,這裏最多,富人也多。聽說附近鄉下要窮一些,卻不曾親見。大人所慮甚是,這裏的方言頗為難懂。您一路上走官道、住驛站,興許還不太覺得,等跟當地人說說話就知道厲害了。”
“小人三十來年前初來的時候,跟著師傅走這一趟,不雇個本地的人,話都聽不明白。”
“附近又有獠人,說的又是另一種話。他們獠人裏,自己又分數支,頭領號洞主。等閑不敢惹他們的。”
“刺史大人尚算清廉。”
祝纓聽他們說了一些情況,自己即將赴任的縣他們並不知道多少,隻知道“窮一些”,具體有多麽的窮,不知道。但是他們提到了“地氣濕熱,出了城池,山高林密的地方有瘴氣。”
祝纓又向他們打聽了本地的物價,他們說:“雖不及京城繁華,可也不算太差。南貨便宜,您在這兒可以盡情吃上荔枝啦!北物就要貴很多。海貨多,也便宜。譬如海珠又或者域外奇珍,隻要能拿到貨,帶到京城價逾十倍。隻是道兒上不太好走。”
商人想跟著官員的隊伍走,也不全是為了避稅,也是為了安全。一斛大珠真要被劫了,那損失大得能讓一般小商人全家上吊。
說得差不多了,祝纓就向他們請教一點方言。她先拿了一本韻律的書,讓他們以方言誦讀,她就在旁邊標記一下變音的規律,以備以後自學。然後又問他們一些日常的用語,習慣用詞等等,這些都是先硬記下來。
日後兩相印證,再往街頭巷尾聽人攀談、與人說話,應該很快就能與人溝通了。
祝纓跟他們又學了幾日目的地的方言俚語,半熟不熟的時候,州城到了。
……
這裏果如商人所言,尚算繁華。
祝纓也要在這裏先拜見刺史,然後再去府城,最後到她最終的目的地——縣城。
兩支商隊的商人向祝纓辭行。兩人對這一路還算滿意,除了前半程耽誤了一些時間,後半程走得可謂順暢,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祝纓的名聲在外,又或者是因為她走的官道,別說什麽剪徑的,連個順手牽羊的蟊賊都沒遇上過。
祝纓道:“平安到了就好。早知道路上會耽擱我就不接這茬兒,也誤了你們的時辰了。”
兩人都是走南闖北的機靈人,一齊說:“大人體恤小人。跟隨大人一路暢通無阻,已是省了許多時辰啦。”
兩人又各托了一盤子禮物過來:“些許薄禮,不成敬意。”
這個時候本來應該一個管家或者賬房之類的人出來接話圓場,或代主人婉拒、或代主人接受。可祁泰早沒影兒了,還是小吳機靈,看了一眼祝纓,說:“二位這是什麽意思?”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不不不,請不要誤會。”“是我們的心意。”“我們常年走這販賣南貨往京城的路,以後還要常來的。”
祝纓雖然是過來做縣令的,與這刺史治所還差著很遠,不過既然相處愉快,就不妨留一點引子。萬一下次有事相求,也更方便求見。
祝纓道:“買賣還沒做,就先出血?萬一采買的錢不夠怎麽辦?你們留下吧。下次再過來的時候還能想著我,就過來看看我。或許到時候我還有事相托呢。”
兩人麵麵相覷。
祝纓道:“拿回去。”
兩人又對望一眼,送出去的禮物也不肯收回,放下盤子就跑。祝纓使了一個眼色,侯五嘴不好身手倒還不錯,一閃身將二人攔下了。祝纓道:“我說話算數的。要反悔,也隻能我反悔。拿著,回去吧。”
兩人見狀才抱著盤子回去。
祝纓道:“小吳,給大姐說,送給刺史大人的禮物再加厚兩成。”
小吳一道煙跑到後麵,花姐又忙著再添禮物,因送的不是錢,一百貫再加二十貫,是物,東西就得有個講究,什麽成對的,什麽有吉祥意思的,什麽有來曆的。她跟張仙姑兩個人開箱開籠,又忙了半日才將禮物辦齊。
祝纓重新檢查了禮物,寫了一張禮單,拿著自己的帖子親自去拜見刺史。
到了刺史府,門上的人見她身上穿著官服,看一看品級也不算很低,對她還算友善。笑問:“官人看著眼生,不如何處來的?”
他說的倒是官話,隻是不太標準。祝纓道:“新任福祿縣令祝纓前來拜見刺史大人。”
“哦——”門子說,“您來得不巧,大人不在,出去巡視了。”
小吳給門子塞紅包,祝纓當做沒看見,問道:“不知大人何時回來?”
“這個說不太好,不過也就這兩天吧。”
祝纓道:“那我過兩天再來拜訪。”一麵把禮物的單子交給門子代呈。
門子笑道:“放心,一定送到。”
祝纓帶著小吳、曹昌離開了刺史府又回到驛站。此時一路同行還留在驛站的隻有自家人、鄭奕派來的幾個車夫——他們準備把祝纓送到福祿縣之後再返回,小江和小黑丫頭也還在。
張仙姑和祝大都焦急地等著她回來,一見麵就問:“怎麽樣?刺史大人怎麽說?”
“沒見著,說是有事兒還沒回來。吃飯吧。吃完了飯我再去打聽。”
祝纓當天吃完了飯,趁著沒宵禁她就往外麵走了一走,此時本地已然十分炎熱,雖已換了夏衫,仍然不很痛快。她身上的衣服是京城的樣式,與本地又略有不同。她搖著把腰扇,東瞅西看,這才發現兩個商人沒跟她說的事——本地的街道不是正南直北的。
因為建城的時候是傍著河,天然的河道沒有那麽懂事兒的,所以整個城也是不規則的。想要問路,人家說的東西南北,其實並不是正南正北,還得自己琢磨一下。
祝纓又聽他們說話,自己咬字還不太標準,但是彼此之間交流問題倒還不大。她一邊與人交談,一邊糾正著自己的發言。順路又買了一把荔枝,就在路上剝開嚐了一個。這東西無論是在老家還是在京城,都是沒有見過的。甚至隻有到了京城才聽說過,也沒嚐過。
味道果然不錯,她眯起了眼睛,又買了一籃。順便把路邊小販的手給捏住了:“提穩秤,啊。”
小販笑笑,說:“官人,行家。”
祝纓心道,我攏共還剩幾個錢呢?就能叫你給我少秤了?
提著荔枝,她蹓躂到了刺史府門口,慢慢地看著人。如果刺史在,無論他見不見,登門拜訪的人一定會多。看了半天,都被攔了出來。刺史似乎真的不在。
她又蹓躂回了驛站。
驛站裏,張仙姑等人也在吃水果,都說這個好吃。祝纓把籃子交給她們:“都分一分吧。”又讓給車夫也分一些。
第二天,她又去了刺史府,門上還說刺史沒回來。她便不再問,又跑去逛街。中午的時候再去問,還說沒來。祝纓看著,今天已然有人投了帖子,又在門房裏候著了。她也不點破。
第三天再登門,這回門子就說了:“大人回來了,不過正在處理政務,您恐怕得後半晌再來了。”
祝纓道:“也好。”
她掐著時間,午休的時間一過,她就到了刺史府,也不催,就等著。曹昌有點看不過去,想要上前說話,被小吳一腳踩在了鞋麵上。曹昌看向小吳,小吳低聲道:“這是刺史大人擺架子呢,就算知道,也得等。”
祝纓又等了半個下午,人來人往的,她倒氣定神閑,還揀了個陰涼地兒搖扇子。
太陽熱得發白,裏麵出來一個衙差,說:“大人請福祿縣祝大人說話。”
話說得極客氣,祝纓也就客客氣氣地跟著他去見刺史。
刺史是個五十來歲的長須男子,看著像是“功臣畫像”。這樣的畫像,一般大肚子、腫眼袋、長眼、胖臉,極有威嚴,不管畫像裏的人本人是幾歲,一律畫得像是五十開外,因為年齡的關係看著好像又有一點慈祥。
祝纓正式向他行禮,他還了半禮,笑道:“哎呀,前日我出去了,你倒來了,等急了吧?”
祝纓道:“確實想早些領您的教導。”
刺史“嗬嗬”一笑:“哎,你是年輕人裏少有的能幹人,我們這些老東西也沒什麽好教導的啦。咱們打過交道的,上回送到大理寺的案子,是你核的。”
“兩年前五月間到京的那樁張、王械鬥的案子?那時候下官還年輕,做事難免不周全,大人恕罪。”那案子她給認為量刑輕了,給加重了一級。
刺史的笑容淡了一點點,表情也正式了一點:“怎麽這麽說呢?你要不周全,政事堂能把你放到這裏來?年輕人,不要妄自菲薄嘛!你日後的成就大著呢。”
祝纓道:“您過獎了,以後的事兒下官也不敢多想,隻想把眼下的事兒做好,不給您丟臉。不能讓人說上官主持之下還有人做事有紕漏,這是做下官的本份。”
刺史哈哈大笑,問道:“你也到了有兩天了,感覺如何?”
“荔枝好吃。就是話有點兒難懂,下官隻好安安靜靜地聽他們說。”
“住久了就知道了,平日也不必多與他們打交道嘛!必要說話時,這些衙差總有懂的。”
“這倒是個好法子,原本還猶豫該怎麽疏理,您一說,頭一樁就得弄個聽得懂話的聽差。”
兩人說得漸漸投機。刺史頗具長者風範,道:“本州地處偏遠,苦是苦了些,正需要你這樣的年輕人。雖然到了偏遠的地方,也不要頹唐沮喪,對了,記得不要與京裏斷了聯係。常寫寫信嘛。你不記著他們,怎麽能叫人家也記著你呢?”
“真不太想寫。路上就寫了一些,旁人一向和氣,劉先生偏說下官寫的信,‘說她毫無文采,都是侮辱了文采二字’,實在讓人害怕。”
“哦!”刺史有點驚訝地說,“是那位天下文宗麽?”
“要不是倒好了,也不至於這樣挑剔了。”
“挑剔是為你好。不管你的人,才是眼裏沒你。”
“是。那剛才的話,您就當我是在撒嬌成不?”
兩人都笑了。
刺史從頭到尾都很和氣,還要留祝纓吃飯,祝纓聽他的口氣也不是很真心,而且看看時間,太陽還掛著沒落山,就說:“不敢打擾您。您才回來,多少事兒等著您,能抽這會兒空開導下官幾句,已是感激不盡。”
刺史果然沒有再留她,說:“你呀,不要忘了去你們府裏。知府雖然不在了,你也不要怠慢別的上官。”
“是。”祝纓十足的好學生樣。
刺史親自把她送出了屋,在簷下看著她。祝纓倒退三步,才轉身慢慢地走開去。
……——
祝纓出了刺史府,小吳和曹昌都在外麵等著,曹昌牽了馬過來,小吳看祝纓的臉上一點顏色也沒變,完全看不出來經曆,問道:“大人,咱們是回驛站呢?再逛逛?”
祝纓道:“回去。還有別的人沒拜見呢。”
拜見也是有講究的,她還有別駕、長史等上官沒有拜見。又有,州裏各録事、各曹即“參軍事”以後很可能要打交道,頂好也見一見。他們的品級未必如祝纓高,但是現官不如現管,以後免不了要用到。用到的時候現燒香就有點倉促了。
拜見得講究個次序,不見完了刺史,這些人都不能見。最好是按著品級,所管事務的重要與否排個序。
如果有特殊的情況,比如與某人是熟人、親戚、或有其他親密的關係,倒可以提前見。如果自己窮得叮當響,那也隻好另尋他法或者裝死了。
祝纓趕緊回去重新收拾了禮物,與花姐兩個又核對了名單。再一一投遞名帖,從別駕見起,到長史。長官是必得等到見麵的,級別比自己低的,如果趕上見不著,她也放下禮物和名帖。預備動身離開之前再登門一次,能見著最好是打個照麵、混個眼熟。
這一圈兒見完了下來,她這一路準備的錢也花了一半兒了。好在府城裏要打點的比這個少,她還能剩下些錢到縣裏,以免被人說叫花子來假冒縣令了。
張仙姑說:“好!趕緊走!”
祝纓奇道:“怎麽了?這裏不好?”
祝大和張仙姑早就想走了!這破地方,話也聽不懂,飯也吃不慣,隻有水果還行。
祝纓出去拜見上官,請驛丞給介紹一個本地人給他倆當翻譯,陪他倆逛一回街。
兩人見著這州府心情原是不錯的,外地都說這裏偏僻,到處是瘴氣,又容易生病,特產也不豐富……等等,總之,不好。但是到了一看,除了話聽不懂,天太濕熱,其他還是不錯的嘛!還有許多以前聽都沒聽過的好吃的水果。
兩人開心地逛起了街。逛著逛著留不對味兒了!
張仙姑抱怨:“本來打量著偏僻地方東西肯定便宜,京城一貫錢在這兒能頂個三、五貫的花,我也好多買點兒東西,咱們帶去縣衙使。哪知這兒荔枝便宜,旁的東西也不比京城便宜多少。別說當三、五貫花了,一些咱們用慣了的北貨一貫錢還當不了一貫花呢!”
祝大也說:“說好了三千裏外很窮的呢?!”
祝纓聽了兩人的話,不由笑道:“好好好,都是我的錯,走,咱們啟程。”
張仙姑又想起一件事兒來,拉著祝纓到一邊,指了指小江的屋子,問道:“那……她呢?”
祝纓道:“咱們不是說好的嗎?隨她。我不管了,您怎麽把心思倒放她心上了?”
張仙姑道:“怎麽勸她回去呢?這個地方,人話都聽不懂……”
祝纓道:“擔心她安全啊?”
“廢話!雖然是個麻煩,也不能看著人有危險呐!”
“我聽了一耳朵,她學話快著呢。”
“誒?”
一行人啟程去往府城,小江竟沒有跟過來,張仙姑又開始擔心起她的安全來了。但是她不說,心裏還是希望小江安全回京城,別再跟著自家人了。張仙姑再看祝纓,祝纓臉上一點樣子也不掛,平平靜靜地到了府城。
一進府城,張仙姑和祝大隱隱就有點不安——府城跟州城比從繁華論差著許多,它甚至不能被稱為繁華。
祝纓不動聲色,還是照著該有的步子走。投帖,準備拜見。
還如之前拜見刺史時一樣,也是小吳遞紅包,祝纓問話。門子就比刺史府的那個樸實,說:“大人病著呢,不能見客,估摸著還得兩天才能好。”
知府是缺的,這個之前就知道了,上一個死在了任上現在也還沒合適的補上來。副職那位今天不幸又病了,聽著也有點太巧了。
祝纓問門子:“你說得這麽篤定?”
“害!咱們大人就是這樣,好兩天、壞三天,您過幾天就知道了。您來晚了一天,他昨天還是好的,從今天算起,您第三天來,準好!”
“……呃,也好。”
祝纓步下台階,心道:這也是個妙人。
她和小吳、曹昌回到驛站,家裏人依舊等著她回來。也還是圍著她問:“怎麽樣?”
“病了,我過兩天再去。”
張仙姑聽說又沒見著上官,說:“這當官兒的,怎麽這麽難見呀?咱們在京城的時候,想見誰沒見著呢?可真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祝大道:“這要耗哪個年月?”
正說著,外麵又有人遞帖子來,道是:“福祿縣令汪大人使小人來拜見祝大人,請祝大人過府一敘。”
汪大人是福祿縣的原縣令,正等著祝纓跟他辦交割他好離開。
祝纓道:“怎麽汪大人親自到府城來了?”
來人道:“回祝大人的話,我們家郎君就住府城裏。”
“福祿縣治下,不在府城呀。”
“是啊,可我們郎君住這兒。”
祝纓問道:“這又是怎麽回事兒?”
“呃……因為郎君在這兒有宅子呀,這不正方便您二位見麵嗎?您看什麽時候方便?”
祝纓道:“等我拜見過上官吧,否則隻怕汪大人走也走得不安寧。”
來人見狀隻得說:“那小人先回去回話了。”
“回去對汪大人說,我一拜見完上官便去見他。”
“是。”
……——
祝纓心下嘀咕,覺得這汪縣令情況不太對,倒像是著急跑路的樣子。她實在是擔心,這汪縣令怕不是在縣裏惹了什麽禍了吧?是庫房空了還是民風過於淳樸?爛攤子不還得我收拾?
心裏想著別人的壞事兒,冷不丁的,晚飯沒擺上來,汪縣令來了!
祝纓不得不出迎,一麵往門外走一麵想:他怕是真的有故事!
她跟將要拜見的那位府城的副職品級是一樣的,她的散官品級已然到了五品以下的最高,就剩拚運氣熬個五品朱衣了。
汪縣令比她品級低,來見她倒也合適。但是等著交接的一個縣令人不在縣裏,跑到府裏來見她,還要搶先見,這就太奇怪了!
祝纓滿腹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