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職場經濟學:打工改變命運

§第一節 從幼兒園開始思考職業

§第一節 從幼兒園開始思考職業(1/3)

我曾經和很多愁眉苦臉的人談話,年輕人、中年人都有,他們當中有的人很迷茫,有的人很焦慮。他們向我大倒苦水之後,都會問同一個問題——我該怎麽辦?

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會問,我不知道從事哪個行業,不知道選擇什麽樣的公司,不知道去哪個城市,對於未來的一切,都是迷茫的。

在職場上打拚了幾年的人,對擇業和就業等問題也是毫無頭緒,要麽好高騖遠,要麽畏手畏腳。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有人20歲時做什麽工作,40歲時還在那個位置上,一點也沒有改變,有的人升升沉沉,折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究其原因,就是個人的努力和職業規劃沒有統一起來。職業規劃很重要,蠻打蠻幹是不行的,吃力不討好不說,還把自己的前程耽誤了。

在中國,大多數人是在16歲前後開始思考職業方向的,青少年要為未來工作選擇一個專業,或者進入職業學院,或者進入大學,有的人則直接進入社會,從學徒做起。

然而,在經曆了高考後,孩子和家長發現比高考更讓人頭疼的是選擇什麽專業的問題。因為,在考試分數公布之前,他們很少關心專業選擇。

也就是說,他們要在短短幾天內完成本應該在10多年前就開始思考的問題,並且做出最終決定。

問題出在哪?答案是缺乏對職業的認識和思考。

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該有職業思考。這是因為,職業的內涵很深,其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鋪墊,具備大量的知識。在明確自己要進入哪個行業從事哪種職業之前,人們都是在進行庫存學習,為將來做好準備。

當然,長大成人之前,父母在孩子職業規劃的路上起著關鍵作用。讀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職場素質,一方麵是管理能力,另一方麵是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說,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一個人的情商和膽商。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絆倒在地上,父母要不要拉他起來?我的建議是讓孩子自己站起來,他已經有意識了,就要培養他的獨立精神。

幼兒園時期,對於孩子而言,職業這個概念是模糊朦朧的。他們有可能在某一天天真地說出自己的夢想,比如當老師,開飛機,當億萬富翁,或者是當個賣爆米花的商人。這些有關職業的夢想往往顯得有些不切實際,十分遠大,但很空洞,甚至是虛無縹緲的。

在我小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麽讀書,我的回答是“為了以後當官發財”。老師批評說,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我們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然而,那個時候我太小,思想上根本達不到為祖國富強而讀書的境界,又因為家裏窮,就單純地想要過上有錢的好日子。其實,那時的我隻有朦朧的概念,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麽其他職業。

在職業規劃的朦朧時期,一個人的想法是不成熟的,它摻雜了幻想成分,甚至是錯誤的,但就是在不經意間,職業的種子就埋下了。

你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你所從事的職業與你的童年經曆有著關聯。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童年時期,你所熱愛的一切都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沒有受到任何幹擾的。

股神巴菲特在4歲的時候,就做了人生第一筆生意——賣口香糖。每天放學後,巴菲特就先到爺爺的雜貨店裏以每包3美分的批發價格買一批口香糖,擺放整齊後就挨家挨戶去推銷。

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不像現在到處都是便利店,當時出門購物要走一大段路,不太方便。因此很少有人會為了買一包5美分的口香糖,大老遠地跑一趟雜貨鋪。

小巴菲特發現了這個商機,他以同樣的零售價向別人推銷口香糖,他個人則每包淨賺2美分的差價,相當於是他的“跑路費”。

就這樣,還是小男孩的巴菲特就展現出了商業天賦。他5歲時,銷售可口可樂,11歲時,就開始購買股票。在幼年時期,巴菲特送過報紙,做過彈球生意,都賺得了不少錢。

有人會說,巴菲特與普通人不一樣,他是個商業天才,天生具有經商天賦。但平凡人沒有他天生靈光的頭腦,不會那麽早顯露出職業潛力。

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每個人在童年時期,或多或少都會展現對某一事物的偏愛,隻是有的人較早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人則沒有意識到。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叫小佳,從小就喜歡看各種童話書,作文成績一直不錯。小姑娘讀小學的時候報興趣班,選擇了演講班,這個班裏的學生既要寫作文,又要朗誦文章,好多小孩都覺得辛苦,而她卻會因為寫了一篇好作文受到老師表揚而高興不已。

小佳上初高中之後,學習壓力越來越重,就慢慢丟掉了對作文的興趣,沒有繼續堅持寫作訓練。高考後,小佳在父母的建議下選擇了女孩子常讀的英語專業。

直到大三的時候,小佳才意識到,她對英語專業未來有可能從事的職業都不感興趣,自己真正想做的是與文字打交道的寫作工作。

於是,小佳重新確立了目標,立誌要當一名寫文章的記者,並且努力實現了職業目標。工作多年後,小佳回憶說:“原來我在小學時就萌發了寫作的想法,遺憾的是沒有堅持,當時也不知道寫作文能當飯吃,不過兜兜轉轉還是找回來了。也許是童年生活的影響,現在的寫作職業讓我覺得很安穩舒心。”

在小佳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從她初中起,直到大三確立職業目標之前,在這段時期內,她對職業沒有任何的思考和想法

,她唯一的目標就是學習。

有很多人的情況和小佳一樣,對職業沒有想法,不知道自己今後從事什麽職業。盡管曾經喜歡寫作,但那時候的小佳並不知道什麽職業能讓她通過寫作賺錢養活自己。

按常規來講,從小學到高中畢業這段時期,屬於職業規劃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業規劃占了很大份額。小學時期,學習成績不是第一位,培養人格魅力和與人相處能力是重點。

初高中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提高學習成績,還要培養個人品德,比如領導能力、個人修養、應變能力、組織能力等。

在這一時期,多數學生不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麽,自己未來會做什麽,所以他們感到迷茫,隻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實際上,在職業規劃的初級階段,學習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知道今後做什麽,屬於正常現象。這一階段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就是一種庫存,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未來能做好什麽職業。

也就是說,隻有前期積累足夠了,人們才有可能挖掘出自身的職業潛能,並且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當一個人進入大學,成人以後,職業規劃就進入發展期了。在這個時期,職業可塑性是比較強的,學生通過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加上各種課外工作實踐,能夠了解更多與未來職業相關的信息。可以說,這是學生接觸職業信息的爆發時期。

我的一個學生羅琳,她原本學的是英語專業,成績還不錯,大學時期她當過兼職英語老師,做過導遊,還開過淘寶店。這些豐富的社會工作經曆讓她在畢業時順利應聘進了一家國際酒店,她從基層員工做起,一直做到了經理職位。

羅琳曾感歎說:“還好在大學時期做了那些兼職,後來才很快地適應了工作,確定了職業發展方向。”

當然,羅琳隻是個案,她確定職業目標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有著不同於其他人的成長經曆,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實現職業目標的路徑,並且通過不斷地嚐試,確立職業方向和目標。

目前,大學校園基本都會為學生提供職業輔導,鼓勵學生在學習之餘多參加社會實踐。此外,一些職業測評機構也在積極加入,通過對一個人的性格、成長環境、興趣愛好、能力等多方位的測評,進行SWOT(即優勢、劣勢、機會、挑戰)分析總結,並提供較為符合個人特征的職業建議。

不過,盡管各種職業測評有一定的參考性,但也不能完全依賴測評結果。真正做出職業決定,設定職業目標的,還是自己。一個整天隻會唉聲歎氣、不會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人,實在不可能找到目標。

不得不說的是,在現代社會,一個人早已不可能一生隻從事一種職業了。的確,在古代,人們謀生的技能幾乎很早就確定了,而且很少變動,農民就是種一輩子莊稼,鐵匠就是打一輩子鐵。

但如今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就業環境的波動也越來越大,以至於多數人會從事兩種或以上的職業。曾經人們認為公務員是一個“鐵飯碗”,就是指這個職業很穩定,能夠作為一個終生職業。然而,如今也有很多公務員跳槽,選擇了別的職業。

這些變化就意味著,一個人大學畢業順利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那很有可能隻是一份工作,算不上職業。在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後,這個人可能會更換工作,最終才會確立職業目標。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職業目標最好在進入職場後3年到5年內確定。那麽,如何判斷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份工作還是職業呢?

當你隻是為了賺錢生存的時候,你做的是工作;當你更注重個人在崗位上的經驗積累時,你做的是職業;當你不知道自己1個月或者1年後在幹什麽時,你做的是一份工作;當你每天都有目標,追求新進步,有年度工作計劃,甚至更長時間的工作規劃時,你從事的就是一份職業。

從時間上來區分,一份工作幹了3到5年後,才說得上是一份職業。有的人工作態度非常積極,很有熱情,表現也不錯,但卻無法堅持,一份工作做了不到2年就厭煩了,甚至幹了幾個月就幹不下去了。這樣短暫的工作**,也無法將一份工作做成職業。

不過要指明的是,並不是說一定要在某個公司工作3年,這個工作才算職業。職業的判斷標準與公司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與你所做的具體事務、發揮的職能相關聯。比如,你是一個會計,無論你在政府財務機構上班還是為哪家公司服務,會計都可以是你的職業。

除了職能以外,所處的行業也對職業有所影響。再以會計為例,從專業來說,大家從課本上學到的會計知識都是一樣的,具備相同的職能。

但工作之後,不同行業的會計工作又有區別,甚至有很大的區別。一個人隻有在某個行業工作了3年以上,才有可能比較了解自己的職能在這個行業發揮的真正作用。一個酒店的會計和一個醫院的會計,他們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因如此,人們在介紹自己的職業時,往往會加入關於其所從事的行業的描述。由於多種變動因素的存在,建議大家在第一份工作後的3年到5年內確立職業規劃。

從工作的第一天你就要告訴自己,走出過去的懵懂迷茫,啟動你的職業馬達,去搜索、去挖掘、去確認真正屬於自己的職業規劃。這份規劃的時間跨度不用太長,但至少要有3年到5年。

而這段日子,就是你的職

業確定期,你會形成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你會知道你適合什麽職業,能夠做好什麽,不擅長什麽,又或者能夠獲得哪些進步。

在你之後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你可能會再次經曆職業確定期,因為你可能會換崗位、換行業、換公司。但那時候你會發現,對於製定一份職業規劃,你越來越順手,目標設定越來越清晰,執行力越來越強。

美國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舒伯(Donald )曾提出了“舒伯生涯發展理論”,這個理論在職業規劃領域深受認可。

舒伯把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分為五個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

成長階段,又分為空想期(4歲—10歲)、興趣期(11歲—12歲)、能力期(13歲—14歲)。在這一階段,一個孩童需要培養責任感、自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並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活動。

當一個人進入青少年中後期之後,也就是在15歲到24歲期間,他會經曆職業生涯探索期。舒伯認為,15歲到17歲是暫定期,18歲到21歲是轉移期,22歲到24歲是試行期。也就是說,在這幾個時間段,人們的能力會進一步增強,會集中學習知識和職業技能,並且嚐試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工作。

25歲到44歲期間,人們會處於職業生涯建立階段。其中,25歲到30歲是職業修正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內,你可能會更換工作,調整職業方向。而31歲到44歲期間,則進入職業安定期,你將逐漸穩定於一項工作,按照職業規劃發展。

外界普遍認為,25歲到44歲是一個人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階段,職場的所有喜怒哀樂都會集中在這個階段爆發。而當一個人邁入中年,進入45歲到65歲這個階段後,他的職業生涯就會趨於穩定,維持一種比較平靜的狀態。

等到65歲之後,按照自然發展,人類生命進入老年階段,其職業生涯也步入衰退階段。這時候,很多人選擇退休,不再關注職業的進一步發展,轉移注意力到其他興趣上,安享晚年生活。

以上便是舒伯在1974年提出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所劃分的職業階段。40多年後的今天,社會經濟經曆了飛速的發展,人們對職業也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個體差異越來越大之後,舒伯的理論也隻能作為一種參考了。

整體來看,如今在中國,職業生涯規劃呈現兩種趨勢:一是起點越來越早;二是衰退期越來越靠後。也就是說,人們傾向於盡早的敲定職業目標,而且延遲職業衰退期的到來。

在中國的創業大軍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在校大學生甚至高中生,他們研發產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團隊,早早地進入了職業生涯。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熱衷於討論所謂“韓寒現象”。當時的韓寒是上海某重點中學高中學生,各門功課都不好,因為期末成績7科不及格,以致高一留級兩次。

但他擅長寫作,思維活躍,言詞優美,在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2000年,高一學生韓寒退學,隨即出版長篇小說《三重門》,成為暢銷書作者。

就是因為個人經曆比較特殊,顛覆了傳統教育中的好學生形象,使得“問題少年”韓寒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有人擁護,也有人批判。一時之間,好不熱鬧。

16年後,我們再看韓寒退學之後的發展曆程會發現,當時爭論的關於“好學生,差學生”的種種話題,其實都是多餘的。韓寒輟學之後,當了賽車手、導演,還開公司當了企業家,不過他的第一職業仍然是作家。也就是說,韓寒在18歲那年就正式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而相比現今一些青年創業者,韓寒在18歲確立職業目標,還不算早的。不過,以韓寒為代表的職業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青年仍然遵循著讀完大學再進入職場的軌跡。我們並不特別支持某一種職業路徑,隻是期望每個人能夠盡早地找到奮鬥目標。

另一方麵,如今老年人(60歲之後)仍然工作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比如,醫院的老專家、教育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行業資深人士等,這些行業的從業者很有可能在60歲之後還會繼續工作,因為這類職業需要的是長久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見多識廣才能更好地立足,成為業內不可缺少的人才。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當代職場人的職業生涯很有可能超過50年,甚至在60年以上。如此,職業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就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既然如此,不管是初入職場的人,還是想要轉型的人,確立職業目標就成了第一要務。

職場規則:

◆職業的內涵很深,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鋪墊,具備大量的知識。在明確自己要進入哪個行業從事哪種職業之前,人們都是在進行庫存學習,為將來做好準備。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該有職業思考,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情商和膽商。

◆在職業規劃的初級階段,學習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知道今後做什麽,屬於正常現象。這一階段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就是一種庫存,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未來能做好什麽職業。

◆從時間上來區分,一份工作幹了3年到5年後,才說得上是一份職業。

◆25歲到44歲是一個人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階段,職場的所有喜怒哀樂都會集中在這個階段爆發。而當一個人邁入中年,進入45歲到65歲這個階段後,他的職業生涯就會趨於穩定,維持一種比較平靜的狀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