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職場經濟學:打工改變命運

§第六節 低成本嚐試轉型

§第六節 低成本嚐試轉型(1/3)

有預見性的職場人,往往在3年之前就在為轉型做準備了。

通常情況下,轉型是指從一種職業角色變成另外一種職業角色。比如,A原本是一個會計,後來做了銷售工作,這就是一種職業轉型。又或者,B原本是一個飲料公司的財務主管,後來去了一家木材企業做副總裁。

需要指出的是,隻有有過穩定的工作狀態,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和資源積累,再切換職業,才叫做轉型。如果一個人隻是這個月做銷售,下個月做程序員,不能稱之為轉型。

也就是說,一個職場新人,是沒有轉型的困擾的。因為他們不了解各種職業的狀態,也沒有經曆過真正的職場曆練。

如今,隨著職業的多元化以及職場人的心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在一生中體驗更多的職業經曆,嚐試更多的可能。這樣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前提是你對轉型有足夠的思考。

2015年9月9日,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發表長微博《生命的後半段》,首次公開證實離職央視,“今後,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因為生命的後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文中,張泉靈表示辭職之後將成為某基金的合夥人,投入創投界。對於央視來說,張泉靈是辭職了,而對於張泉靈個人而言,她是轉型了。

從主持人到投資人,張泉靈的身份變化不小。當前,隨著創業熱潮的興起,人們的轉型選擇也更多了。比如,有高管辭職找了一塊地養家禽,有人辭職開了客棧,有人辭職開酒吧等。

相較於辭職,個人選擇轉型的理由會更積極一點。一般來說,人是不喜歡變化的,因此大家往往選擇在自己熟知的領域發光發熱。決定轉型,就意味著離開自己原先積澱已久的領域,挑戰自我,或者重新認識自我。

2013年,新聞專業學生小K碩士畢業,進入了一家都市報做記者。對於她來說,記者是一份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職業。

不過,盡管是她的夢想,但她對於自己的記者職業生涯並沒有長遠規劃,而是抱著“試試看,行就做下去,不行就撤”的想法。

工作一年之後,她基本能勝任工作任務,薪水和人際關係也不錯,但她對自己的職業有了別的打算。她思考了以下一些問題:

1.紙媒行業整體下滑嚴重,她所在的報社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另外在她工作的財經新聞部,人員格局穩定,未來3年到5年內,她都沒有垂直上升的

空間;

2.在媒體行業,除了報紙記者之外,她並不願意去網站、公眾號等新媒體做記者,也不會去報社其他部門工作;

3.在同城紙媒中,她目前所在的紙媒已經排名前位了,再去其他單位,也是做同樣的事情,並無多大意義;

4.工作1年後,她認識到記者行業並不如理想中那樣,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而如果要成為一個課本上寫的那種為理想奮鬥終生的優秀記者,她結合自身的能力和大環境考慮,認為難以實現目標;

5.對於記者來說,做企業公關是一個較大的轉型方向,但她接觸了幾家公司和一些公關人員後預判,自己不適合公關工作。

不過,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她確定了一些想法。

首先,今後不管在哪個行業,她一定會繼續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因為這是她的興趣所在,也是她所擅長的。

其次,在接觸財經領域2年後,結合個人經驗和各方資源,她認為就算轉型,也可以繼續在財經信息行業挖掘機會。

另外,新工作的薪水不用太高,能夠保證自己的生活就行,關鍵是行業發展能力、職業上升空間和個人能力成長。

抱著這樣的想法,她開始摸索轉型方向和職業。在此期間,她遇到了一位報社前輩,這位前輩曾在媒體行業做了10年之久,專業水平和行業資源都非常豐富。後來,前輩辭職,轉型創業了。

從上述兩個轉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現代轉型理論。有的人在轉型之前,做了許多準備,比如調查行業、企業,從相關人士處學習等,但當他做足了準備要投入新職場的時候,卻發現準備與實際情況不符,他的轉型沒有成功。

組織行為學家埃米尼亞·伊瓦拉跟蹤調查了39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與管理人員,他們的年齡介於32歲到51歲之間,平均年齡41歲,65%的參與者為男性。

在2年到3年的時間裏,埃米尼亞對他們平均進行了3次開放式訪談。作為對核心研究的補充,同時采訪了有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對職業生涯轉變的界定則來自三方麵:工作環境(如從大公司跳槽到自行創業)、工作內容(離開受過長期訓練的專業,如醫療、法律或科研)、心理感受(調查對象曾經體驗過站在十字路口的感受)。

埃米尼亞在研究後得出結論:在轉型期間,職場人會不斷轉變對自我的認識,唯一能推動改變的方法

是將這些可能的未來職業身份付諸實踐,進行精心嚐試,直到具備足夠的實戰經曆,再做出更多決定性選擇。埃米尼亞把這種方式稱為“實驗+學習”方法。

這就是說,通過不斷的低成本嚐試,職場人可以從上一種身份漸漸過渡到新的職業身份,不管是工作類型、人際關係,還是個人體會,都能比較平穩的過渡。

也就是說,采用“實驗+學習”的轉型方式,要把計劃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來確保計劃順利實施。

還有一個常見現象是,很多人在轉型的時候,都會遇到親友的反對。在親友眼中,你的本職工作就是最適合你的,沒必要去冒險轉型。

於是,一個準備轉型的人,往往會被親友潑冷水,他們會說:“你想清楚了嗎?你真的適合嗎?”“你現在工作不錯,何必轉行呢?”

很少有人會明白你想突破自己,尋求新機遇的心情,就連獵頭也隻會在你原來熟悉的領域,為你推薦新工作。

但是,並不是說,沒有人支持你理解你。而且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一個能夠幫助你發現自我並讓你成長的人十分重要。

因此,當一個職場人準備轉型的時候,不要畏懼建立新的職場關係,你認識的新朋友可能會為你引薦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陌生人往往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

埃米尼亞還把轉型升華到了心理層麵進行分析,他認為,職場人在轉型一段時間之後,如果順利的話,會賦予轉型事件一種深刻的意義,從而使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打消內心的顧慮,在新的職場紮根。

相較於跳槽來說,轉型是一個更加龐大的係統工程,尋找匹配的轉型之路,比初入職場找新工作還難,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時,建議轉型者不要不考慮生存就轉型,一意孤行地裸辭,然後再尋覓轉型方向。對於很多麵臨轉型的人來說,他們清楚自己不要什麽,但卻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麽,這才是他們最大的困惑。

職場規則:

◆隻有有過穩定工作狀態,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和資源積累,再切換職業,才叫做轉型。

◆通過不斷的低成本嚐試,職場人可以從上一種身份漸漸過渡到新的職業身份,不管是工作類型、人際關係,還是個人體會,都能比較平穩地過渡。

◆采用“實驗+學習”的轉型方式,不是說不做轉型計劃,而是要把計劃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來確保計劃順利實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