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第711章

第711章

嶽峙暴怒,身上殺氣盡顯無餘,陳常得卻是麵色如土,根本不敢有抵抗之念。

一個照麵間,嶽峙抽刀便能將其斬殺,陳常得自知自己毫無還手之力。

嶽峙以怒目看了陳常得幾眼,調勻了自己呼吸,然後沉聲道:“陳期門,適才那樣的話,千萬莫再說第二回。”

陳常得拱手苦笑,致歉道:“非萬不得已,末將怎敢當麵對太尉這般無禮!”

這倒是事實,所謂上命不由人,陳常得此舉,實在也是迫不得已。

陳常得又向李國瑞拱手道:“還有招討使大人,自身榮辱是小事,總得想想半年多殫精竭慮的辛苦,還有大軍安危,幾十萬的廂軍,民夫,生死存亡,俱在招討使一念之間。”

雖是以大義名份相壓,也致使李國瑞等人麵生不悅,李友德更是冷笑起來,但眾人都知道陳常得所說是事實。

臨陣易帥,對朝廷來說是迫不得已,天子和兩府必定對李國瑞和嶽峙恨之入骨,兩人想回家鄉安享富貴是不可能的事,退職之後,下一步必定是詔使在半途逮拿,然後下三法司問罪。罪名都是現成的,浪費國帑頓兵不前畏敵懼戰,下一步得看北伐大軍的結果,如果打贏了還好,若是有所挫敗,或是慘敗收場,那麽李國瑞和嶽峙的下場,必定是被囚車推到西市,斬首示眾,並且傳首諸鎮,以警來者。

這般大罪,還不是自己死了就算了的,家族必被影響,為官的族人被免官,為將的清出禁軍之中,然後拿捕查抄族產,將男子流放也還好本朝法度沒有那麽酷烈,若換了秦漢之時,夷三族就是必然之事,京師之中必定會因為此事而殺的人頭滾滾!

李國瑞神色很難平靜身邊的觀察使李顯得神情微妙,轉運使張邦搖頭苦笑,至於劉國定,麥幾通,李友德等管軍大將,不免是神色憤然。

中路軍和右路軍加起來二十四萬多人,是當之無愧的北伐主力。李健這個太尉是天子強行提拔上來,一直是京師將門和在京師武職圈子裏打轉,在邊軍禁軍裏毫無威信可言,天子也知道李健的威望和能力俱是不足,這一次叫這個京營太尉率部出征,並為左路軍總管,無非是叫李健涮一涮威望,同時汲取一些戰場的經驗教訓,這樣的大戰對人的能力不僅是考驗,也是提升,若李健能在這一場大戰中得到實戰和提調大軍的經驗,將來天子就多了一條看門守戶,甚至放出去咬人的忠狗了。

李健現在卻是當不得大用,天子心裏也是明白,派李恩茂出來,就是圖窮匕見,說明此次催戰,並非此前那樣隻是給李國瑞壓力,而是實打實的下定了決心。

這個決心也並非是天子一人所下,而是兩府共同的意誌,如果沒有左相的配合,天子沒有辦法把人事調派好,現在的情形隻能說明,兩府與天子站在了一處。

“李大人”轉運使張邦抱拳道:“兩府和三司的意思也是和天子同,北伐戰事僵持至此已經太久太久,現在相峙已經數月時間,虜騎精銳的銳氣已失,我軍主力二十餘萬,後路尚有近十萬禁軍沿要隘城池展開,可以確保後路無憂,此次三司奉命解來錢三百萬貫,戰前每兵賞錢五貫,以激勵軍心士氣與胡騎決死一戰李大人,大好機會當前,不要自誤,不可自誤啊。”

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製

禁軍出動日久,在此之前,朝廷也曾發下幾次賞賜,加起來每兵還是不到五貫錢。

此次北伐是百年未見的大征伐,兩府總理全局,三司統籌財賦錢糧,在動兵之初,三司使鄭裕民就已經叫苦不迭了。

錢財如流水般花了去,很快就無法支應。

然後動用天子的內藏庫,再下來又得攤派錢糧。

禁軍雖然三十來萬人,但加上廂軍在內有近五十萬人,每月每兵幾貫錢便是好幾百萬貫,在錢糧如此吃緊的情形下如何敢賞賜太多,若不是本朝有用兵之前賞賜將士的傳統,將士們都有所期盼而不得不賞,怕是此前的賞賜也會節省下來。

就算如此,也隻能賞禁軍多,廂軍少,廂軍當然有怨言,但朝廷也是不以為意。那些廂軍,也就隻能守守軍堡,在箭樓上裝裝樣子,平時和民夫一樣運送糧草,修補營壘和道路,其實就是做的民夫的活計,他們可是比民夫強的多了,民夫都是免費征徭役來效力,吃食隻能保證不餓死,廂軍好歹有國家給的錢糧用度,可是比民夫強的多了,他們又不能上陣拚殺,想要賞賜,也真是豬油迷了心。

“此次算是從牙縫裏摳出來的錢”在座的都是最頂尖的官和武將,張邦也就不加隱瞞,他也是接到了密信,著他要好生配合陳常得,務必要說動李國瑞和嶽峙等人。

至於劉國定,麥幾道,李友德等人,倒是不必考慮太多,這幾人是純粹的武將,雖然位至管軍,其實多半是以李國瑞和嶽峙的立場為立場,叫他們轉變過來並不算難。

“我要實話實說,”張邦沉聲道:“朝廷也是實在撐不下去了,現在夏稅未征,攤派錢糧已經用了七成,若再耽擱下去,東胡人難撐過這個夏天,咱們卻可能是比他們先要倒下來。以大軍雲集,糧草齊備,軍械充足的情形,不去與敵拚殺,耗光錢糧之後不戰而潰,李大人,嶽太尉,想想是不是太不甘心?”

嶽峙有些不太相信,說道:“國家一年歲入億萬貫,何至於此呢?”

“歲入一億貫是不假,但北方隔幾年被入境一次,安置流民百姓,修複被毀城池,重立被擊敗的禁軍,打造甲胄兵器,哪一次不是被毀幾十個州縣,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哪一次不要花費千萬貫錢?”張邦苦笑道:“咱們已經盡量儉省,老實說,很多流民百姓都是粗粗安置,到現在京師還有十來萬流民,都是河北路各軍州的人,咱們也沒錢糧去安置他們。北方殘破,兵災加旱災,這些年來,隻能向南方多伸手,南方也有土匪海盜為患,工商貿易都減了很多,老實說,維持現在的賦稅已經算是殘民了,可是也沒有辦法,每次禁軍廂軍損失,人員兵器要補足,城池也要修補,這錢花起來就心疼不得了。本朝的賦稅,養六十萬禁軍和百萬廂軍,一年光是維持用的開銷就占了賦稅的七成,還得養十來萬的官員和武將,還有內廷的幾千宦官和天子,幸虧本朝的宗室勳貴俸祿有限,就是從官莊支取,除非是考中進士為官才能領官俸,宗室勳貴開銷極儉,也是太祖立製立的好,若非如此,咱們早就撐不住了。在這裏我就說句實話吧,這些年來,若無胡騎入侵,咱們還能財賦相抵,沒有虧空。每一次胡騎入境,咱們就得或多或少的虧空一些,第二年得加些雜稅,把虧空彌補上來。現在各路都叫苦不迭,大家都是咬著牙支撐住,就是因為要等著北伐築城成功,北方不被胡騎入侵,朝廷沒有虧空,能逐漸將賦稅降一些下來,能把眼下的局麵維持住。本朝不是用均田製,沒有府兵,其實看初唐之時,府軍製確實是好,但不到中唐,府軍也崩潰了。這幾年財賦支撐不住,頗有人提出想以府兵製來對敵,其實是辦不到的事了。得先算田,算賦,均田,然後從百姓之中立府挑兵,但唐初的府軍,是源自北魏,民間尚武之風濃烈,士族也就是關隴的貴家都是武人出身,以關隴世家領百年奮戰不止的漢人府軍,方有隋唐之初的武功。咱們沒有那麽多的武人世家,也沒有尚武成風,百年之間與胡人奮戰不休的百姓,還談什麽府軍?沒有府軍,就隻能是募兵,要麽就立藩鎮,現在朝廷也隻能用賦稅支撐著眼前的格局,唯一的破局之法,就是眼前的這一場戰事其實李大人身為樞密副使,這些事情應當是看的比下官清楚”

“不,賦稅之事,我就不是太了解。”李國瑞麵沉如水,他一直知道朝廷財賦吃緊,但經過眼前張邦這麽一解說,才知道就算是比拚國力,大魏也未必會穩贏。

這麽一個龐大的國家,現在竟是千瘡百孔的局麵了。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養兵費用過多,所以張邦才提起魏晉隋唐時的府軍製度。

在府兵製之前是秦國以軍功授爵的辦法來養兵,這樣節省日常的軍餉開銷,秦軍都是從農民中征伍,漢軍也是,漢的常備軍隻有幾萬人,有大征伐時,征調各郡國兵,再從長安出動北軍出征,如果再出動大規模的騎兵,就是從邊郡加大動員的力度,同時朝廷負擔兵器和戰馬的開銷,因為對匈奴戰事的規模龐大,而且曠日持久,以景兩代與民休息的積累,卻是被漢武在北伐的戰事之中,消耗一空,由此可見,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戰爭,真的是天生的不對等。

漢末之時,則是藏兵於各郡國,其實已經是窮兵黷武的狀態了,千裏之內白骨露於野,整個民間都是在一種比戰國還要激烈的戰亂之中,當然談不上合理的賦稅和養兵製度,無民不納稅,無農不為兵。

至晉統三國,沒有多久便是內亂,然後胡人南下,進入南北朝的早期。

接著就是北魏的租庸調製度和府軍製,這種賦稅製和養兵製度,算是影響了中國好幾百年,甚至是千年,明太祖的征稅製還有養兵的衛所製,也是和北魏算一脈相承了。

大魏的募兵製,比漢之部曲唐之藩鎮其實都要強,比起明朝混亂的兵製更不知道強到哪去了。

可惜的是,現在的大魏已經負擔不起過於沉重的軍費負擔了。

現在是一個惡性的循環,因為東胡鐵騎不停的打擊,導致北方地方殘敗,善後就需要極多錢糧耗費,北方天災不斷又兵禍連結,要花費錢財防禦和修複,還有軍隊調度,每一場大戰花錢都是幾百萬貫起步,乃至上千萬貫,實在已經是大魏財政負擔不起的重擔,大魏君臣,也委實是到了挑不起來的地步了。

南方工商萎縮,海盜山匪肆虐,朝廷卻隻能顧北方,畢竟相比而言,南方是慢性病,也致命,但還不是急症。北方卻是急症,重症,險症,稍有不慎,就是亡國傾覆的局麵,委實是不能有絲毫大意。

所以但凡是明白人都知道朝廷傾斜力量到北方是迫不得已,也不得不然。而對千千萬萬的南方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看到的就是自己負擔著沉重的賦稅,自己抵抗海盜和土匪,朝廷收走了海量的賦稅,卻是對南方一無所顧,怨氣日增是必然之事,群盜多如牛毛,不得不說也是和沉重的負擔有分不開的關係。

李國瑞也是宰執之一,對天下之事也是處於最高的視角來看,但他不精於料理財賦之事,原本在河北路安撫使任上之時,也是盡量把財賦之事交給轉運使。朝廷設各種轉運使直接屬於三司管轄,就是要統一各路,府,州,軍,縣的財賦,將唐末節度使的財權悉歸中樞。安撫使若強勢,轉運使不免要在財賦之事上聽其調派,隻是要上交歸於朝廷的稅賦定額,其餘地方財賦事,可以由安撫使自家來做決斷。

李國瑞卻是對財賦事不甚關心,他在任時,以選將,練兵,備戰馬,充武庫為最要緊之事,也正是在他的提調帶領之下,朝廷才會有前兩年對東胡的大捷。

“不光是銅錢不足。”張邦歎息一聲,繼續道:“存糧也不足七百萬石了,現在隻能等新春漕糧。”

在荊北和荊南,還有江西,福建,包括兩浙,江南東道,這些主要的南方產糧區,大魏在兩稅法外還保留租庸調的征稅法,夏秋兩次,在征收兩稅的同時,也是征收糧食實物。

當然,西北,西南,中原,山東,這些地方也是要征糧,不過數額遠不能和南方相比。

每年征調的糧食,包括大量的草束,是現錢之外的額外收入,糧食總數是一千一百到二百萬石之間,這些糧食收入和唐末未征兩稅前的租庸相差不多,其後唐朝取消租庸,改為兩稅征錢,但很快戰亂和農民起義毀了大片的征稅區,而且唐末法度敗壞,收了兩稅再征實物,還包括各種雜稅在內,也就是當今大魏的征稅辦法。

一千多萬石糧,看似很多,但北方的禁軍一年就要消耗過千萬石,軍糧是一部份在駐紮地方購買,一部份由朝廷三司撥給。

其實大魏的糧倉儲量,因為租庸調畢竟被宣布廢棄,改兩稅法,對實物糧食,包括棉布,麻,絲,絹的征收,其實是遠遠不及隋唐時期。

從兩者征糧和糧庫的多少,還有存糧的差距,都是相當的明顯。

隋帝時,皇帝號稱聖明仁厚,其實帝聚斂之術相當高明,當時隋室在各處都築有大型糧倉,隋朝建立的糧倉,儲藏量驚人,從隋帝到隋煬帝,整整建立了六座大糧倉,任何一座的儲量都超過現在的通州倉。

李國瑞麵色凝重,張邦吐了口氣,退回座位上板著臉坐直,話說到這種地步,委實沒有必要再說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