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第712章

第712章

不管是陳常得的威脅,還有放棄大軍之後要背負的責任,以及自己可能被斬首的後果,禍及家人的恐懼,還有拖延戰事,會給北方流寇機會,以致大魏鼎革的責任這些東西,就如山一般的壓在了李國瑞的頭上。

半響之後,李國瑞方對陳常得道:“陳期門不是觀察使,無有監軍職責,但我要請托你一件事,若你同意,我才會動員大軍主力向前,若不能,我現在就寫辭章,等著何獾過來接手,卻要看朝廷是不是覺得,陣前易帥是我的責任,還是朝廷諸公太過想當然?”

李國瑞盛氣之下,也是詞鋒銳利之至!

既然命帥,當然要信之任之,不管後方發生什麽樣的事,前方之事,一以委之給主帥才是尊重和信任的辦法。

朝廷命李國瑞為帥,卻總以這樣那樣的原因,幹涉他的決斷,打斷其決定好的戰略,又以撤職,抄家,免官,甚至殺頭來威脅,這樣的決斷,李國瑞要是真的甘心雌伏,連抱怨也是不敢,他也做不到這幾十萬大軍的最高統帥!

“李樞密請說。”陳常得麵上顯露愧色,抱拳道:“但末將隻能保證勉力去做,做成什麽樣卻非我能保證。”

李國瑞麵色嚴峻,輕輕點頭,說道:“我這裏有一百多個軍,來自河北,京營,薊北,河東,秦鳳等諸路,俱是邊軍精銳,人數約二十四萬人。而東胡騎兵,分為五部,為五那顏所統,每那顏下是五個萬戶,每萬戶下為十千戶,名義上是二十五萬,實際是我們都知道東胡千戶多不滿編,有的千戶多些,達一千多人,多半的千戶隻有五六百人到七八百人,其大軍主力約二十一萬人。這些年來,東胡與北虜狼狽為奸,不僅是盟友關係,其實北虜已經漸漸依附東胡,北虜實力衰微由來已非一日,其依附東胡,得到東胡糧食資助,彼此互通婚姻,漸成一體。其又與東胡一起南下,搶掠我大魏丁口錢糧財富,無物不掠,這些年來北虜也借此壯大自身,隻是其實力仍無法與東胡人相比。兩者聯手,其實並不需太過在意,惟一可慮者,就是東胡人原本是漁放牧兼具,其部將士,在三十年前尚有一半以上是跟著戰馬走路的步戰之士,到三年前再度破口而入之時,已經全員騎馬,世人皆說東胡鐵騎縱橫無敵,其實東胡鐵騎,成型不超過五年。就算全部是騎馬,亦是分重騎,精騎,弓騎,輕騎,還有騎馬步兵數種。其二十萬兵,最為精銳的是大汗直領的五部之一,被稱為宮帳軍,其所有重騎和精騎,大半在宮帳軍中,其餘各部是少量的精騎和弓騎,至於輕騎,不過是一矛一弓,用來傳訊,哨探,有時候襲擾我魏軍糧道,騷擾後方,若在我大魏境內劫掠,這些輕騎數量最多,分散開來危害卻是最大,至於北虜騎兵,則幾乎全部都是這一類的輕騎了。”

李國瑞說的雖長,眾人卻無不耐煩之色,特別是幾個官和陳常得,對這些東胡之事不是太了然的人,都是凝神細聽。

陳常得內心也是極為佩服,朝中仇視東胡,恨之入骨,想除之而後快的不少。但喊打喊殺的人雖多,能將東胡人了解到如此地步,整個建製,兵種,指揮,戰術戰法都了如指掌的人,怕也就是眼前的這位樞密副使。

也怪不得韓鍾滅掉劉知遠之後,也未曾向李國瑞下手,總是因人才難得之故。

李國瑞繼續道:“胡騎二十萬,重騎兵萬餘人,精騎三四萬人,其餘皆是弓騎,輕騎,或是騎馬步兵,遇敵則下馬列陣而戰。我軍二十四萬人,當以全軍出動,隻有少數將士保護側翼糧道,實在力不能支。若我大軍不全出動,則與敵合戰就毫無勝機,我當以全軍出動,以暴烈之姿猛衝猛打,不給敵人從容布陣尋我漏洞縫隙之機,此種戰法一鼓向前,不可失銳氣,不能斷糧道,隻有這樣的打法,我們才有一線勝機。原本我是打算在寧遠消磨到秋後,初冬之時才從容進兵,以防禦陣列挑東胡鐵騎來攻我,我擺開方圓陣,磨光他們的銳氣,磨掉他們的血肉,至明春時,錦州城外軍寨城堡修複,於渝水一側我再擇址建城,再修路,築堡,與錦州形成一體防禦之勢,待秋冬之時,再逼迫營州,修複顯州,這樣防禦之勢必大成,那時候我軍就立於不敗之地。”

眾人此時才知道李國瑞完整的打算和戰法,陳常得微微搖頭,這樣的戰法不僅現在不能會戰,到秋冬時還不能會戰,甚至明年一年也不會戰,就是慢慢的推進,築城,消磨。

“我不打算畢其功於一役。”李國瑞麵色冷峻的道:“以前後三年時間,耗光東胡人的國力,耗光他們的血性和銳氣,待我諸城築城,猶如長鎖鎖蛟,其再難興風作浪。此後就是長鎖鎖蛟,慢慢將其磨死,困死。東胡隻剩下遼東一地,不到百萬人,其如多少小國一般,興起之時,人傑極多,幾十年後,雄傑漸去,雄心消磨,國小民窮,那時候就毫無危害了。就如隋唐滅高句麗,其國曾是橫跨遼東的大國,對中原已經有威脅之意,隋唐代數人討伐,耗光其小國的國力,磨掉了他們的銳氣,最終滅其國,執其國君。我大魏,理應有三年的耐心,然後就可以無視其存在,坐視其敗就可以了。現在這種局麵,沒有他法,惟有以銳氣對銳氣,四十餘萬人混戰,若天命在魏,華夏氣運不失,我軍能擊退東胡,築成錦州城渝水城,此役過後,不論官家是否留我,兩府是否還信我,我都會辭官回鄉,從此不再過問軍政之事。”

眾人才知道李國瑞的打算,當是以全部主力在渝水一側與東胡人決戰。若勝,東胡當狼狽退卻,築城當然不在話下,若不能勝,也是要與東胡人拚到雙方都損失慘重的地步。

“所以我軍要後續,一則護糧道,二則若主力與東胡拚殺之後若胡騎不退,後續大軍當徐徐而至,迫東胡人退兵!”

李國瑞冷然說完,嶽峙,麥幾通,劉國定,李友德等諸多武將,都是陷入沉思之中。

大軍與敵會戰,決戰,當然是求勝。但現在李國瑞的戰略戰場求勝猶在其次,最為要緊的就是築城。

可以說這一次的會戰就是以築城為根本,一切都是為了築城,甚至於大軍勝敗,都隻在其次。

隻要能率主力以一往無前的銳氣,與東胡主力交戰,縱不能勝,也是要消磨掉東胡銳氣,打掉對方繼續會戰的根基,東胡縱勝,也會是慘勝,無有繼續交手之力,隻能退去。

這樣的結果就算把二十多萬主力大軍拚掉一多半,隻要後續兵馬能夠跟上,能築城錦州城和渝水城,配套防禦修築完城,就如長鎖鑄造而成,對東胡人形成絕大的壓製,好似長鎖鎖蛟龍,大魏雖然也是損失慘重,特別是精銳禁軍是多年守邊奮戰錘煉出來的精銳,從普通的士兵到低級武官,中級和高級的將領都是身經百戰,且對大魏朝廷忠心耿耿這一切都無關緊要,最要緊的就是築城成功!

隻要築成長圍,魏軍雖敗而勝,渝水,錦州,都是扼守關隘的緊要之所,地勢之險勝過千軍萬馬,五六萬人的禁軍步卒配兩三萬人的騎兵,足夠擋住東胡全盛時的二十萬騎兵,況且會戰之後,胡騎受損也是嚴重,想要拔掉錦州和渝水城,已經是力不能支了。

“是故左路軍和李恩茂所領兵馬,不可留駐在榆關之外,他們何時入關,我大軍便在何時起行。”

李國瑞斬釘截鐵,最終也是開出了價碼。

左路軍六萬餘人,加上李恩茂所領兵馬,恰好是十萬之數。

雖然這後勁兵馬是京營兵加郎衛組成,戰鬥力相較秦鳳路河東路河北路薊北路的邊軍差了很多,但禁軍的裝備和訓練是大魏全國都大體相同,並沒有太大差別,所差的就是軍紀執行和帶隊的武官水平如何。

這些將士多半在沿長城一線駐守了半年多,其間和小股北虜打了若幹次遭遇戰,雖是京營為主的禁軍將士,戰場經驗也算是有了一些。

而要論裝備,京營禁軍比邊軍還是要稍高一些,其強弩更多,鎧甲中鐵甲的數量更多,戰車也要稍多一些,還有隨軍而行的小型火炮以及兩弓床弩。

其裝備可以略微彌補經驗之不足,所慮之處在於郎衛,好在有李恩茂在,其也是沙場宿將,雖然位列太尉有些僥幸,但戰功,資曆,也是勉強夠了。

至於李健,雖是天子守戶之犬,好歹也是有三十年武官生涯,大戰也是參加過多次,總不至於做外行的蠢事。

李國瑞就是希望李恩茂和李健二人,領十萬大軍為寧遠後鎮,主力大軍與東胡血戰廝殺之時,有大軍掩護其後糧道和退路,使主力大軍可以一往無前,心無雜念的與敵拚殺。

“鬆山,塔山我已經修築諸堡,扼守在要隘險峻之處。”李國瑞對陳常得道:“隻要大軍陸續布防,謹慎小心,各軍彼此聲氣相連,通信不斷,借助山勢嚴守堡寨,我大軍後路糧道無憂,則此役我還有五成勝算,若不然,勝算連三成也不到,我寧願辭官不做,被押到西市斬首,也不願領著大軍去送死,將大魏這當家的家當,一戰給敗光”

說是最後的家當,也並非是誇張,要知道大魏禁軍雖有六十萬人,此時集中在這裏的三十四萬多兵馬是精銳中的精銳,邊軍最為精銳敢死,實戰經驗最足。不僅是普通的將士,便是從隊官到都頭,再到營指揮,軍虞侯,指揮,廂軍虞候,副指揮,廂都指揮,這一層級的武官,俱是屍山血海中廝殺出來的,且多半是各路的將門世家中的精英,這些人加上忠勇敢死,經驗豐富的禁軍將士,都是精中選精,優中選優出來的結果。

剩下的三十萬禁軍,也有相當的邊軍精銳,但要防禦西羌和北虜,分散駐於萬裏的邊防線之上,此前他們的同伴都是被抽調到遼西戰場上了,剩下的禁軍,已經無法抽調成眼前的這種規模的大軍。

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

陳常得起身一拜,抱拳揖道:“此事我隻能急速趕回京師,上奏天子和知會左相知道,至於如何決斷,非我所能應。”

“告訴左相。”李國瑞很是疲憊的道:“北虜不足懼,其無有東胡跟隨同行,根本不敢深入我大魏境內,邊境上留數千人,廣張旗幟,見北虜騎兵則轟擊以壯聲勢,北虜不知虛實根本不敢深入,無所懼也。今到要緊關頭,東胡乃是我大魏生死之敵,若猶豫遲疑,百載良機稍縱即逝。”

陳常得不複多語,怎麽決斷,非他能答應,也就隻能諾諾連聲,然後直接告辭而出,不做停留,直接出發,他從寧遠到榆關要兩天,從榆關到京師要四天,這是按正常每天百裏左右的行程來定。如果是沿途在驛站換馬,每天行二百裏乃至三百裏,兩三天時間也就到京師了。然後京師的大人物用四百裏加急,一天之內,回信就可以送到軍中。

也就是說最多五六天內,朝廷是否允準答應李國瑞的請求,到時候就可以知道了。

“天子和兩府會答應嗎?”李友德心直口快,直接便是道:“當初分左中右三路,招討使領中路,李太尉領左路為左路軍總管,嶽大哥領右路為右路總管,朝廷明白中路和右路是決戰的主力之師,左路說是提防北虜,其實據平州,榆關,負責困扼大軍後路。朝廷將一半兵馬交在招討使手中,雖然派了觀察使大人在軍中,各總管營中也有一路觀察,各廂都亦派出觀軍容使,但舉國之力放在李樞密一個人手裏,天子和兩府怎麽可能完全的放心?”

李友德頓了頓,沒有把話繼續說下去。

很簡單,李健所領大軍,防備北虜隻是次要任務,控製平州,榆關,防止李國瑞大勝之餘,陣前突然將黃袍一披,然後率大軍占據關外之地,通過榆關直接殺入京師。

唐末之時,藩鎮林立,曾經有強藩的節度使公然宣稱道:“天子,兵馬強壯者為之。”

雖然大義上來說,李國瑞毫無稱帝的人望,各路的勳貴,官吏,士紳,百姓,俱不會心服。但套一句天子,兵馬強壯者可為之,隻要李國瑞能給三十萬禁軍厚賞,誰又說其不能立穩腳步,真的成了開國君主?大魏這些年來被東胡人所苦,北方殘敗,南方凋敝,天子不得人心,有不少人在觀天望星,看看大魏是不是已經到了亡國邊緣,是不是又到了三百年一更迭的時間,若李國瑞果真抓住時機,未嚐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李健率兵於平州,榆關,其六萬多兵馬未入榆關之內,是因為這部份兵馬固然要防禦北邊邊牆,以防北虜真的趁虛入境,造成不可控的麻煩,還有一半原因,便是要控扼榆關,以防李國瑞突然倒戈一擊。

若李健率大軍入榆關,至寧遠一帶到鬆,塔,等諸山軍堡布防,雖然大軍後路糧道可保無憂,但朝廷的風險可就是加大了。

若李國瑞一戰而勝東胡主力,威望就會高到無可複加的地步。

就算其不會披黃袍稱帝,但此後將兵馬沿邊展開,控製大片地盤和大魏一半的禁軍,隻管叫朝廷提供錢糧,儼然自立,那也是會叫天子和兩府相當的頭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