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科舉)

第140章:風雨欲來

第140章 風雨欲來

自前次麵聖之後, 顧雲浩的生活好似又恢複了平靜。

元化帝也如同忘了他這個人一般, 再未召見過。

原本翰林院一眾官員聽聞他被元化帝傳入宮, 都稱羨不已, 隻道是他能借此翻身, 身為皇帝身邊的新貴, 但卻沒想到還是如之前一般。

為此, 眾人雖然麵上不言,但私下都在暗暗揣度,認為這位新科狀元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得聖心。

顧雲浩並沒有去關注旁人的想法, 這些日子他都忙得緊。

首先是他的本職工作,太上皇突然來了興致,說是要在年前親閱順德朝史。

為此, 他們翰林院這些負責修纂史書的官員們自然就更忙了, 而顧雲浩獨自負責撰寫《南巡起居實錄》,這其實也是順德朝史不可或缺的一向, 因而工作進度自然就要加快了。

這些日子, 顧雲浩跟趙啟都在抓緊時間趕任務。

其次, 自上次麵聖之後, 元化帝雖然並未傳召, 卻也吩咐了他, 要他十日內拿出新政的具體章程,並且將商業、學府、兵事改製的細節全部思慮周全。

因而,在忙完了翰林院的工作之後, 顧雲浩回到家裏, 大多數十件都是鑽在書房一一推敲這新政之事。

雖然日子過得很忙碌,而且明顯元化帝並未很信任他,但顧雲浩這樣忙著卻還是覺得很充實,甚至是很興奮。

畢竟新政是他多年所願,若是真能按著他的設想實施開來,有利於國、有利於民,他就算是已經得償所願了,又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至於他個人而言,如果能借此得到元化帝的讚賞,從此平步青雲,走上人生巔峰那自然是好的。但若是不能,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個人的榮辱得失,又豈能與天下相論,隻要新政得以實現,他自己的榮辱也算不得什麽大事了。

隻是雖然此事他早已思量許久,但仙子阿需要上呈元化帝,這裏麵需要考量的東西就更多了。

要知道元化帝乃是一名帝王,對於新政而言,他所在意的東西跟顧雲浩其實是兩個方麵。因此,為了讓元化帝能夠支持自己的提議,顧雲浩不得不想辦法將這其中之事進行改變,以另一種方式提出來,從而取得元化帝的支持。

為此,顧雲浩用了七天的時間,總算是將新政的具體辦法拿了出來。

其中第一要務自然還是稅製改革,先是田地稅收和人頭稅的改製,這一項元化帝是在召見他的時候已經談及了的,因此顧雲浩也並未多著筆墨。

其次便是他言及的商業之事。

在奏章之中,顧雲浩提出開海禁並發展邊貿,分別於邊關六城及沿海十三府開設商城,以此繁榮商業。

同時,改革兵事,實行強軍策略。

隻得一提的是,還另增設兵械司為從二品機構,分離與兵部和工部之外,並麵向全國上下廣招匠人,專事研製軍械。

此外,興建軍事學院,學院的學生一應實行招考製,打破世族功勳之家在軍中的影響力。

要知道那些功勳世家們大多都是開國初期,跟著打下天下之人,曾都是軍中的將領出身。

雖然現在華朝立朝數十年,但這些人在軍中卻還是有著一些影響力,甚至這些功勳世家的後代也大多在軍中任職。

而且這些世家子弟們自小就是沒吃過什麽苦,許多更是鬥雞走狗無所不為,更別提什麽帶兵的經驗了,這些人若是在軍中為將,軍隊的作戰能力又怎麽能強的起來?

因此,顧雲浩認為如今華朝兵事較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

當然,這個法子元化帝必然會支持的,畢竟蕭穆言新帝登基,雖然現在太上皇仍然健在,不至於出什麽亂子,但蕭穆言在即位之前畢竟蟄伏了這麽多年,手下可用之人太少,特別是對軍中的掌控力還是有些不足的。

要知道平王跟蜀王都已經就藩,兩人手中自然都擁兵不少,如此,元化帝又怎能不著急呢?

若是開辦軍事院校,再將軍事學院的學生分派到各地為將,這樣一來,元化帝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往軍中安插自己的勢力,從而盡快掌控軍力。

當然,在開辦軍事院校之外,顧雲浩還提出為了教化百姓,要在全國各地增設書院。

其實本朝亦是在各地是設有官學的,但隻是到縣這一級。

各縣有縣學,各府有府學,但這些都是須得考中秀才,取得功名之後方才能夠入學讀書的。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考上秀才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樣一來,官學對於尋常百姓的教化和影響力其實並不大。

除了官學之外,雖然還有各種私塾和書院,但這些私塾大多收費較高,非尋常人家能負擔的起的。而書院又並不多,招生也有限,自然也沒什麽達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為此,顧雲浩提出,在各地增設官學,在鄉下以‘裏’為界,一裏設一官學,而城裏則按著人口和規模增設。

為免達不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又再提出官學的進學和收費標準,以尋常人家的孩子也能入學為準。

提出此事,顧雲浩自然是為了想讓尋常人家的孩子也能有機會讀書,但出於對元化帝目的的考慮,他卻還是隻言是為了教化百姓。

為了說服元化帝,顧雲浩為此還特意提出要與官學新增一項課業,即於這些官學開設一課,專門傳播忠君仁愛的思想。

他相信,就是為了這一點,元化帝也會對這個官學有些興趣。

當然,順著這個改革學府的東風,顧雲浩又提出要大興學風,鼓勵各省開辦書院。

至於陵江書院這樣聞名一省的書院,自然是要解封重開的。

隻是這一應改製,首先就是需要銀錢,故而顧雲浩也提議新政之事當循序漸進,首先便從該之稅賦開始。

將所思之事梳理了一番,顧雲浩又刪改了兩日,確定沒有什麽差錯,又將此奏章拿到右相府,請了師祖孫惟德幫著看了看,方才呈交元化帝。

他隻是一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是沒有資格寫奏章直呈元化帝的。

因而這一次的奏文,並未走正規程序遞上去,而是由季航代為呈交。

這其實還是有些不同的,畢竟走正規程序上呈奏文,若是今後新政得以實施,那麽整個華朝上下都知道新政的策略乃是他顧雲浩初定,他的名望將隨之大為提升。

更重要的是史書工筆都會記上這一事,即便他不能位極人臣,但因著新政之事,他的名字也將會留在史冊之上。

青史留名啊,這對於讀書人來說,可是畢生的追求。

而不能光明正大的遞交奏文,那麽即便開始新政,知曉此事的人也必然是有限的。

隻是現在這個情況,顧雲浩卻是不僅不在意此事,反而也暗暗有些慶幸。

不能留名史冊雖然有些遺憾,但他還是覺得如此隱於人後更好一些。

畢竟他提出新政本就惹了許多人不滿,加上今次奏文中所言的稅製改革或是軍事改製之事,都是觸及了不少人的利益,現在雖然有了師祖孫惟德一力相保,但還是低調些的好。

雖然之前元化帝言談之中有新政之意,但奏文呈交之後,元化帝也並未召見過他,顧雲浩還是有些焦慮。

七月,顧雲浩一心期盼的新政並未見有什麽動靜,反而是由季航負責的邸報改良之事卻是開始了。

七月十日,元化帝下令改良邸報,於翰林院增設一從五品學士的官職專司此事,並令季航主理此事。

因著此事,季航更是成為了元化一朝的政治新星,在翰林院也眾星捧月般的存在。

他本就曾為元化帝曾經的伴讀,如今又主理邸報之事,朝中諸人都是明白這是元化帝在提拔季航。

季航如今不過二十出頭,便得了元化帝的信任,直接一躍成為從五品的官員,如此的晉升速度,著實讓不少人眼紅。

隻是嫉妒雖然嫉妒,但眾人也都不敢去觸季航的黴頭。

畢竟人家可是季銘季閣老的嫡孫,季家的二公子,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季航雖然也聽顧雲浩論及過邸報之事,但其中一些細節也有些把握不準,顧雲浩自然是要從旁協助的。

為了保障邸報改良能讓元化帝滿意,陳凱元也特意為季航調撥了些人手幫忙,而李文旭也赫然在列。

李文旭於順德三十年考上了庶吉士,在翰林院觀政行走。

本朝庶吉士三年一館選,三年一散館,故而如今李文旭仍在翰林院任職。

隻是與顧雲浩他們不同,李文旭隻是庶常,並未授官,因而也沒什麽品級罷了。

李文旭原本是被分配到禦前行走待詔的,那可是眾多翰林們最為期盼的差事了,怎麽現在卻會突然被分派到季航這邊來?

“此事或許是左相跟徐景的意思,你可千萬要謹慎些,莫要讓人構陷才是。”顧雲浩知曉此事之後,便出言提醒好友季航。

他們對於徐景都是沒有什麽好感,如今李文旭成為了徐景的女婿,自然也是會防範著他。

而且經上次冠禮上見過李文旭之後,顧雲浩更是覺得自己從未看透過這位曾經的同窗,不由開始暗生警惕。

“恩,我曉得。”

季航點頭應了一聲,隨後又拿出一篇文章,交由顧雲浩,說道:“這邊是我準備首期邸報的文章,你幫我看看。”

聞言,顧雲浩笑著點了點頭,接過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