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太平年景——欠史八代
除了“徐福說”以外,日本史學界還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即“記”、“紀”中的神武傳說並不全是假的,而是真假參半的,日本曆史上確有其人,也實有其事,他確實東征過大和地方的豪族部落,並最終於此建立了政權,但是這個人絕非神武,而是“記”、“紀”中所記載的神武的九世後代,日本第十代天皇——崇神。
隻不過“記”、“紀”將崇神的事跡向前推了九代,並虛構出那樣一個乘坐著天盤船飛降九州、東征大和並開創朝廷的英雄神武。這麽做的原因,可能我們現在知道得還不是那麽確切,但是如此處理後的曆史必然在神武和崇神這兩代天皇間平白產生近五百年的時間空白。我們現在可以約略知道的是,“記”、“紀”的指導者和撰寫者為了填補這段空白,憑空又虛構出八代天皇,即:
(左為漢追號,右為和式諡號)
綏靖天皇神渟名川耳天皇(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安寧天皇磯城津彥玉手看天皇(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懿德天皇大日本彥耜友天皇(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孝昭天皇觀鬆彥香殖稻天皇(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孝安天皇日本足彥國押人天皇(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孝靈天皇大日本根子彥太瓊天皇(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孝元天皇大日本根子彥國牽天皇(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開化天皇稚日本根子彥大日日天皇(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這八代天皇所活動的年代在日本曆史上也被稱做“欠史八代”。雖然這八位天皇各有年表、譜係,卻沒有任何在任內治理政事的曆史記載。根據傳統史書說法:“綏靖,英斷果敢,負荷大業。與母兄八井耳命,協謀立誅罪魁。天位以正,尚武之稱,不亦宜乎。安寧、懿德、孝昭、孝安、孝靈、孝元、開化七帝,淵默衝靜,誕敷至化。政令簡樸,其民皥皥如也。太祖之隆緒,蘊列聖之耿光。垂拱天下,治,無一事可記。無為之德,不宰之切。人莫能得而名焉。垂衣裳而治者,其在斯時乎。”(引述自《日本國史略》)換言之,指稱這八代天皇之時,天下太平,遂無事可記。這顯然是對虛構出的天皇的一種說辭。
從第十代天皇——崇神開始,日本史書中才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資料,這哥們兒在《古事記》中叫做禦間城入彥五十瓊殖尊,而在《日本書紀》中的名字則又叫做禦真木入日子印惠命,是開化天皇的次子,生於公元前148年,十九歲時立為太子,公元前97年即位,在位六十八年,傳說活了一百一十九歲。這在傳說中前十五代高壽天皇的年紀裏,還算不上多麽出類拔萃。
根據史書的記載,崇神“識性聰敏,幼好雄略。既壯,寬博謹慎,崇重神祇,恒有經綸天業之心焉”。我們看到,這個評價其實很是名副其實。
這哥們兒即位後主要做了以下兩件事,從而使“皇國”對內、對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是對內,他把都城遷至奈良磯城,並坐鎮瑞籬宮,統治天下,然而情況不利的是,據說他在位時,疫病流行,廣大的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一民生問題使得聰慧的崇神傷透了腦筋,他朝思暮想著去解決。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裏總是想著這個問題的崇神在一天齋戒祈禱的夜裏突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神出來指示他說:“其實這次的疫病是我的主意,但你隻要找到一個叫做xx的人來祭祀我,我就不會再降災了。”
醒來後的崇神相信了夢境中神的指示,並向四方派出驛使,去尋找那個神指示的叫做xx的人,這些驛使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嶺啊,好不容易把這個xx找到了,並把他帶到崇神的麵前。經過崇神的詢問,原來這個xx叫做富意多多尼古(又被譯為大田田根子),正是崇神所夢見的神的後裔,那個神叫做“大物主神”。
於是乎,崇神就按照“大物主神”夢中的指示,委派這個富意多多尼古來主管神的祭祀,果然如“大物主神”所說的,疫病消除,人民開始安居樂業。消除了疫病的崇神並不滿足於眼前的政績,為了平定叛亂,對外擴張,崇神開始聚集民眾的力量,其中一項發明就是他開始對民眾征收貢賦,很顯然,內憂外患使得這哥們兒增長了經濟頭腦。
據說他對男子征收弓端之調,意即打獵之類的賦稅;而對女子則征收手末之調,也就是紡織的賦稅。除此以外,他還作為一個總設計師來指導民眾進行生產經濟活動,例如,他組織民眾修建灌溉用的水池,“以寬民也”,並在“農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的指導原則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得其國迅速“富強”起來。
“富強”後的得益者首先是民眾,但是當時的分配製度也會使一些生活在上層建築中的貴族感覺到不公平,崇神的叔父武殖安彥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不知道是由於他對現有的分配製度感到不公平,還是他本身貪婪的**吞噬了他自己,總之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武裝叛亂。
武殖安彥當時就選擇了拿起槍杆,開展武裝鬥爭,然而促使他這樣做的不是一時的心血**,而是事前周密的計劃,以及崇神一個重要的決定而帶來的千載難逢的易世機遇,那就是崇神為了完成大和的統一事業,於崇神十年毅然決然地分兵四路出征而造成的畿內兵力真空,武殖安彥正是看中了這樣的機會,才不顧一切地舉兵叛亂。
不幸的是,棋高一籌的崇神似乎早就識破了叔父的野望,並且把握了叔父的脈搏,他果斷地下令奉命出征北陸(日本的一個地理概念,又稱為“北陸道”,古代五畿七道之一,通常用來概括地指越前、越中、越後、加賀、能登、佐渡、若狹七州,在後會經常出現)的伯父大彥命掉轉馬頭,回師平叛,結果十分流暢而嫻熟地、在史料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滯礙和瑕疵地平定了叛亂,過程是那麽的完美。這一次顯示了崇神作為倭國王者卓越的政治、軍事手腕。
弭平兵亂的崇神命令四路將軍再度掛帥出征:大彥命征北陸,兒子武渟川別征東海(日本地理概念,又稱為“東海道”,古代五畿七道之一,通常用來概括地指伊賀、伊勢、誌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十五州,在後麵也會經常出現),大伯父吉備津彥征西道(日本地理概念,又稱為“西國”,與“東國”、“關東”、“阪東”等概念相對立,一般主要包括西海道的九州、南海道的四國以及本州的紀伊、淡路,山**、山陽道等國,與之相反,“東國”則主要指北陸道、東山道以及東海道等國,可以說日本很多次內戰,都是在這“西國”和“東國”兩大集團間展開的衝突,例如源平、南北、戰國時代的關原合戰等),外甥丹波道主命征丹波,很快地鎮服了四方,建立起堅固的大和天下,達到了他詔書中所說的“異俗同化,海外歸心”。正因為此,崇神被後人尊稱為“禦肇國天皇”。
正因為這個諡號,才誕生了所謂的“崇神說”。
那是因為“禦肇國天皇”這個諡號和第一代神武的諡號“始馭天下之天皇”不僅在語義上,便連日的讀音上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有的日本學者就推測,神武和崇神這兩位天皇很可能就是同一個人,隻不過前者為虛,後者則更接近曆史的真實。
據說,崇神這哥們兒活了一百一十九歲,死後被埋在奈良盆地東南三輪山附近,現坐落於櫻井茶臼山的古墳被認為是崇神陵,此陵依山而建,俯視平原,墳形前方後圓,長240米,氣勢雄偉,曆經滄桑,雄踞於彼,除了象征著開啟了日本曆史上的古墳時代以外,還向後人默默地昭示著作為當時的一個統治者的權力和威嚴。
崇神掛後,他的兒子活目入彥五十狹茅繼承王位,這哥們兒就是日本第十一代天皇,後世追諡“垂仁”。垂仁也是一個飽經滄桑的人,他在位時,他的第一任皇後狹穗和她自己的哥哥狹穗彥私通,兩人為了能夠長相廝守,便決定發動政變,殺死垂仁,謀權篡位,不幸的是機密事前泄露,提前得知陰謀的垂仁果斷地調動軍隊,迅速將叛亂扼殺在萌芽期,並且殺死了狹穗彥,皇後狹穗也隨同殉葬而死。
經曆了喪妻之痛的垂仁很久都沒有從這場結發的背叛中恢複過來,然而幸運的是,他卻學會了仁慈。據說垂仁的皇弟夭折之時,按照日本當時的習俗,那些生前曾經侍奉過他皇弟的奴婢都要被活埋在死者的墳旁殉葬。這大概沒什麽稀奇,因為古時的中國也曾經存在過這種生殉製度,並且備受曆代仁者的非議和譴責,沒過多久即被廢止。然而這裏值得說明的是,日本的生殉跟我們中國的截然不同,它並不是直接將“殉葬者”活埋就完,而是將其半立半埋地豎立在死者的墳旁,經受阿儺山盟海誓中所謂的“三苦”:日曬、風吹、雨打,當然還有獸噬鳥啄,但是這些“殉葬者”等待的卻不是愛人的走過,而是恐怖的死亡。在他們死去前,這些可憐的“殉葬者”日夜哀號,慟於天地,那些悲慘淒厲的叫聲傳到了時任倭王垂仁的耳中,令他不寒而栗,於是他產生了悲憫之心,下令廢止了這種野蠻的習俗,並命人製作木偶、泥俑等代替真人來殉葬,成為了日本的“始作俑者”。
正是這種德政,才為他贏得了“垂仁”的諡號。
後來他又從丹波娶來第二任皇後——日葉,並在日葉死時,躬踐了自己的諾言,使用木偶、泥俑來為皇後陪葬。有了日葉陪伴的垂仁慢慢從失落中恢複過來,致力於國政,並第一次和大海對岸的朝鮮進行了友好往來,最後,這位傳說中活了一百三十九歲的哥們兒終於閉上了雙眼,將一個國家托付給了已屆八十四歲高齡的三子,是為景行天皇。
這哥們兒當太子的時間估計比康熙的太子胤礽都長,不過別看這哥們兒即位時已經八十四歲了,但人家身子骨特別健朗,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雖然八十四歲高齡,可是老當益壯,精力不減當年。他在一百二十五代天皇中有兩大特色:一個是好色,另一個是長壽,活了一百四十三歲。
說這哥們兒好色,那沒什麽稀奇,曆代天皇中好色者不乏其人,但是能以八十四歲的高齡而好色,而又擁有禦女不倦的身體資本的,數遍日本曆史,怕也隻有景行一人。景行即位後,冊封了大群的後妃,一生留下八十名子女(比起王百子,估計景行還要自愧不如),這在日本史上堪稱一個紀錄。
早時,他的皇後稻日大郎姬為他生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起名叫“大碓尊”,弟弟起名叫“小碓尊”(《古事記》中又作“大碓命”、“小碓命”),其中“大碓尊”被立為皇太子,被立為皇太子後的大碓尊便作好了子承父業、等待接班的準備。從他老爸的經驗來看,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但是大碓尊不怕,他作好了心理準備,然而不幸還是發生了……
正像中國春秋時代的動亂一樣,大碓尊和他老爸景行的父子矛盾也誕生在宮闈之間。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四海承平、君臣豐樂的太平之世,好色的統治者和強亢的皇太子間往往會誕生出一個妖豔的美女來引發動亂,這種女人在中國有一個詞語來形容,叫“紅顏禍水”,這種事情在中國也被傳統的史學家稱之為“女禍”。
當然,日本也概莫能外,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當年齊桓公好紫服,齊國舉國衣紫;楚靈王好細腰,楚國多有餓死之人。就在景行好色成風的年代裏,美女也成了一種十分寶貴的稀缺資源。當時,景行風聞在東海道的尾張國住著一位絕世美女,人稱“弟媛”,好色成性的景行立刻屈駕往求之(孔老夫子又要感歎:“吾未見有好德如好色者!”)。然而,上天卻開了個很大的玩笑,叫“弟媛”的這個美女雖然生得國色天香,可惜妖冶卻不善**,用現在的醫學術語定性,可以叫“性冷淡”,她對景行厲害的**功夫並不感冒,反而十分厭煩。於是有一次在和景行泳宮**之後,弟媛向景行提出:一來自己相貌醜陋,二來不善男女交接之道,難以長久侍奉君王,不過倒是有個姐姐,不但人長得好,而且技術也很好,可以長久地留在你身邊。
景行聽罷,就像是看到自己手持的股票升值一樣,異常地高興,幾乎是以毫不猶豫的速度便將弟媛的姐姐招納到了自己的身邊。幾年光景,便誕下了七男六女。生孩子本來是一件喜慶的事,但是在天皇家,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需要有自己應得的地位的,景行將與弟媛的姐姐所生的七個男孩中的一個立為了皇太子,很自然地,大碓尊的皇太子就被廢掉了,景行從他兒子那裏奪走了本屬於他兒子的一切,仇恨的種子自然而然地在大碓尊的心田裏生根發芽,隻不過它還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
這個時機的到來並不漫長,等景行九十八歲之時,他已兒孫滿堂,然而這時他又聽說美濃出現了如仙女般漂亮的姐妹倆,而且這對姐妹的豔名比起原來那對更有過之,景行不由又春心大動。然而已屆百歲之齡的老倭王這次意外地並沒有親往,而是派了他的大兒子大碓尊先行代父前往勘察,大碓尊除了心中的怨恨之外,他還和其父有著共同的愛好——好色,奉命前往美濃的大碓尊見到那對姐妹之後,心中立刻擬訂好了一份複仇計劃,他不但占有了兩個美人,還在美濃搞獨立,和他老爸分庭抗禮。
這個舉動果然使他老爸怒不可遏,為了教訓這個逆子,景行召來了大碓尊的親弟弟小碓尊,並命他前往美濃,征討其兄。這個小碓尊從小就生有異相,迥於凡俗,傳說他身材魁梧,力能扛鼎,正是這樣一個皇子,很快不負使命地斬殺了其親兄大碓尊,回到大和,向父複命。景行對自己兒子武力的強大感到害怕,從此他開始疏遠小碓尊,並派他到日本各個戰場上去不停地征戰廝殺,不得片刻休閑。
還有一種傳說是這樣的,據說,小碓尊生性十分殘忍,他沒有遵從父命就肢解了自己的哥哥,這一點引起了他老爸景行的反感,於是乎,景行便命他奔波於日本各地征戰,直至累死。
從小碓尊東征西討的戰鬥生涯可以看出,小碓尊不但擁有高強的武技,而且還有一個很不錯的腦袋,富於計謀,然而他的那些計謀在不同的道德價值觀框架下可以被理解為聰明,也可以為被理解為陰毒。
試看下他的故事。